郑国务卿。
郑昭拉开车门,外面已有一个青年等候着了。
看见郑昭,那个青年十分恭敬地行了个礼,才道:大统制正在书房等候国务卿。
郑昭下了车,看了看周围。
大统制府他来过好多次了,不过今天这个布置清雅的庭院却显得阴霾重重,尽管冬日爽朗。
他道:好吧,请带路。
其实也不用带路,不过大统制一直有这种习惯,一定要这个伍文书将来人带过去。
这种规矩看似多余,郑昭却了然于胸,那是大统制对任何人都不相信,即使是他郑昭。
郑昭和丁亨利,是公认的大统制属下一文一武两大重臣。
可是丁亨利突然叛逃,就算是郑昭都没有料到。
他现在有些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早些窥测一下丁亨利的内心,假如早点知道他的想法,也能够让他躲过这样的厄运了。
可现在都已经晚了,随丁亨利叛逃的所有人尽数被杀,这也一定是大统制的命令,防的其实正是他。
大统制是怕我查出丁亨利叛逃的真正原因吗?他淡淡地笑了笑。
大统制其实是多虑了,尽管他与丁亨利并称两大重臣,可他从来没想过和丁亨利共进退,不论从私交还是从国事考虑。
共和国在大统制的治理下正蒸蒸日上,可以说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过现在这样的生机,自己当然不可能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毁掉让这个国家新生的契机。
可是这些话当然也不能对大统制说,不过他也知道大统制定然理解,就算他是个异类。
走过小径,到了荷香阁前,伍继周站在门口,轻声道:大统制,郑国务卿到。
请他进来吧。
伍继周推开了门。
随着呀的一声,门开了,伍继周退到一边,道:郑国务卿,请吧。
荷香阁是大统制最常待的地方。
郑昭走进门,刚把门掩上,里屋就传来了大统制的声音:郑兄,今天突然来找我,想必不是只为闲聊吧。
大统制对人向来不假颜色,唯独对郑昭说话时才如此随和。
郑昭撩起里屋的帘子道:南武兄,也算是闲聊吧。
荷香阁里屋,只有极少几个人能够入内。
除了郑昭和伍继周,整个共和国大概也不到十个了。
郑昭刚走到里屋,便见大统制正站在书桌前,桌上摊着一张刚完成的画,大统制正在给这幅画钤印。
这画足有两尺见方,画的是一幅山水,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见郑昭进来,大统制抬起头,笑道:郑兄,看看这幅能卖出多少钱?郑昭笑了笑道:润轩先生的画,时价都在两百金币以上。
这幅山水神完气足,应该能挂上五百金币了。
大统制也笑了笑,可惜仍然比不过尉迟大钵。
这些年共和国太平无事,国力日强,百姓安居乐业,这些书画也大行于世,雾云城有一条街就卖门做书画生意。
现在共和国有七大画匠之称,尉迟大钵是个定居雾云城的狄人,虽是狄人,却是公认的中原第一画匠。
润轩排在第三,是个很神秘的人,画作不多,每幅都是精品。
那些爱画之人传说润轩是个前朝遗老,因此不愿用真名实姓示人,可谁都不知道,这润轩其实就是大统制的化名。
高高在上,不苟言笑,如神一般的大统制,居然能画得一手好山水,大概最有想象力的人都想不到吧。
事实上知道润轩就是大统制的,也不过是伍继周和郑昭两个人了。
大统制把那块润轩印收了起来,锁在书桌的抽屉里,从一边正在炭炉上烧着的壶里倒出两杯浓茶,递了一杯给郑昭道:郑兄,请。
郑昭接过来拿在手上,看了看桌上那幅画,道:‘万里江山’。
呵呵,吸大江之水于笔端,吐云霓之气于纸上,南武兄这画笔,纵然起胡道真于九原,亦不逊色。
胡道真是古之画师,号称画圣,精擅山水和人物,吸大江之水于笔端,吐云霓之气于纸上这两句话是当时对他的山水画的评价。
大统制的画笔,学的正是胡道真,郑昭博览群书,引经据典自不在话下。
大统制却摇了摇头道:我自知尚去胡公一筹,这画不及他工致。
作为共和国的最高统治者,与画师并称,纵然是号称以民为本、以人为尚、人人平等的共和国,总有些不伦。
就算大统制胸怀广大,可是明明有这绝妙画笔,依然要托名行世,听不到直接的赞誉,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吧。
郑昭微微笑着,慢慢道:胡道真虽有画圣之名,但一味耽于画,终究难免匠气。
南武兄开亘古未有之新天地,纵然工致处尚稍有不及,但画中胸襟,胡公安能梦见?哈哈。
大统制的脸上也浮起了一丝笑意,拿起茶来喝了口,道:郑兄也太抬举我了。
其实只是人逢喜事,落笔顺了些而已。
郑昭道:南武兄遇到了什么喜事了?大统制的眼里难得地也有了喜孜孜的意思,道:拙荆已经身怀六甲了。
郑昭怔了怔,忽地站起来深施一礼道:此诚大喜。
南武兄,你居然不早点告诉我,害我未能及时准备贺礼了。
大统制打了个哈哈道:这是将来的事了。
郑兄,你今天来当然有话,还是直说吧。
来了。
郑昭想着,坐了下来道:南武兄,今日我看到一份议府签发的向西原用兵的决议……没等他说完,大统制已道:你果然是因此而来。
是觉得此议太急吗?郑昭顿了顿,点了点头道:不错。
如今国力虽然已与当初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民力尚未复原。
西原不过疥癣小疾,与百姓安居乐业相比,轻重缓急不可同日而语。
依郑昭所见,眼下首要之务,还在于养民强国。
大统制点了点头道:不错,确是此理。
郑昭不由一怔。
那份用兵决议是大统制绕过了国务卿府,甚至绕过了议府直接签发的。
在郑昭看来,大统制一意孤行,早就拿定了主意,没想到他居然一下就同意了自己的谏言,一时间竟不知该怎么说了。
他迟疑了一下,又道:只是,那份决议却是要发重兵,明年就远征西原。
如此劳师动众,定会使国库空虚,民负更重,只怕会引起骚乱。
大统制叹了口气道:郑兄,我本来是准备五年后再用兵西原的。
只是,你可知现在的共和国已到了生死关头吗?郑昭又是一怔。
现在的共和国十分平静,旧帝国的苛捐杂税尽已废除,百姓称颂。
经过这十多年休养生息,当初在战乱中流亡的民众已慢慢安定下来,荒废的田原也重新得到开垦。
国务卿府中每年根据各省报上来的数据统计,人口、出产年年都有一成左右的增长。
仅仅十几年,国力已增长了一倍有余。
今年虽然毕炜远征吃了个败仗,但用的也仅仅是毕炜这些年的积蓄。
虽然今年昌都省定会遇到困难,但在国务卿府的调度下,对整个共和国的国力增长影响不会太大,现在无论如何都不该是共和国的生死关头。
他道:南武兄,郑昭不才,实在不知何谓,请明示。
大统制把茶碗的盖轻轻敲了敲,喃喃道:丁亨利的叛逃,对外是宣称他与叛军有勾结,你相信吗?郑昭的心猛地一颤。
丁亨利叛逃,的确是这个罪名,不过他知道那定然是大统制欲加之罪而已。
五德营是帝国最后的残余,而丁亨利当初与帝国军征战多年,可以说是帝国军的死对头。
当初五德营盛极一时,号称天下第一强兵,用兵如神的丁亨利在五德营的打击下同样占不到上风,可那时他也丝毫没有反复之心,现在胜利了,当然更不可能与那些残兵败将勾结。
但大统制如此直言,他却又有些迟疑。
又是因为那个人吗?在他在心底呻吟着。
五德营在那个人的统率下,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战胜的,就算丁亨利也曾如此哀叹过。
不过,那个人墓木已拱,五德营也已在苟延残喘,现在已不必担心了。
而在这些年的禁令下,百姓一律不得谈论前朝,那个人也渐渐已被遗忘,再过几年,等那些经历过旧帝国的人过世,就再也不会有人知道那个人了。
他试探着道:南武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当初为了让那支败兵不至于因为绝望而反啮一口,我们定下的是帝君以下全都隐名处斩。
当时是使得叛军尚存一线希望,使他们不敢破罐子破摔,却也埋下了一个隐患。
难道丁亨利一直都耿耿于怀?大统制默默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这一点郑昭早就知道。
当初帝国覆灭,那个人率五德营投降,大统制却认为这支部队威胁太大,定要斩草除根,当时他也全力支持。
那个时候他就怕丁亨利全力反对,曾想过在讨论时用摄心术控制住丁亨利,可是当时丁亨利竟然也竭力支持,使得这个无论如何都有背信弃义之嫌的决议得以通过,五德营也几乎被彻底消灭。
只是五德营的战力依然超过他们的想象,这支曾经把梦魇一般的蛇人都扫除了的强兵,实在是个噩梦中的噩梦,在那种绝对的劣势下仍然逃出了一小部份,也许那时开始丁亨利就开始产生了二心吧。
不过他想不通的是丁亨利为什么会经过那么多年,在事情都快被遗忘的时候重新发作。
大统制慢慢道:丁亨利是个忠诚的武士,对共和国忠贞不二,可是他也太过看重情义了。
郑兄,这是他最致命的弱点,所以后来他一蹶不振,连征倭也只能由胡继棠带队。
幸好胡继棠不辱使命,平定了倭患,让共和国得到了这些年的安宁。
倭人无义,在前朝就时常骚扰沿海。
句罗因为与倭岛接近,更是屡受侵攻,在帝国时期甚至险些被倭人灭国。
胡继棠征倭,使倭人这些年再无异动,东南沿海防倭的重兵也终于得以得到喘息。
郑昭道:只是,丁亨利当时真的与五德营有联系了?大统制点了点头,他竟然想要背弃共和国,说是要回故土定居。
哼哼,他祖上从极西而来,可他一直住在这里,回去连话都不会说了,还要回去干什么?自然是要和叛军勾结。
郑昭不由呆住了。
丁亨利居然要去国!对于平民来说,定居异国当然不是罪,那些去异国行商的商人更是几乎年年都要出去一趟。
但丁亨利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共和国的第一元帅,以这样的身份去国,自然会造成轰动。
不过,仅仅因为他提出要去国就说他和五德营勾结,未免也是罗织罪名了,可郑昭知道这话不能说出口。
他道:当时他向南武兄你提出来过吗?正是。
大统制的面色变得极是森严,被我严辞拒绝后,他居然私自逃走!果然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又让郑昭的心头一震。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句旧帝国的老话,当时因为狄人和倭人屡叛,故有此说,可共和国号称的人人平等、不分族类。
事实上这条政策贯彻得很好,现在共和国的官吏中也有定居在中原的异族之人,丁亨利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于尉迟大钵这样的名画师,更是没人把他当狄人看待的。
可是这句已经没人说的话居然又从竭力坚持人人平等的大统制嘴里说出来,郑昭不由又是一阵晕眩。
共和国虚伪。
五德营在败北后也曾这样向民众宣传,但当事实证明他们只是在造谣,民众当然不去相信他们,使得他们在中原立不下足,一退至朗月省,再退入西原。
可是大统制这话若是被别人听到,简直就坐实了五德营造的这个谣言了。
当真言多必失啊,怪不得大统制在人前十分谨慎,这荷香阁内室也少有人进来。
郑昭勘酌着词句道:只是,这样也不至于让共和国到了生死关头啊。
郑兄,你真是天真!大统制打断了他的话。
在郑昭面前,大统制向来是难得的和颜悦色,可现在他的神情分明与在议府发言时一般无二了,公事公办,面无表情。
大统制把茶碗放在了几上,低声道:你难道没想过,一旦丁亨利进入西原,真的与叛军合二为一的话,会有怎样的前景?丁亨利用兵,不逊于那个人。
当初五德营强极天下,也只有丁亨利顶得住他,否则以那时共和军的兵力,早就被五德营消灭了。
大统制最担心的,就是五德营重新得到一个不亚于那个人的统帅,再次成为他的噩梦吧?郑昭心里不禁开始呻吟了。
这种想法实在是多虑,连他这个与丁亨利交情不算太深的人都相信丁亨利不会这么做,不要说与大统制交情莫逆,从一开始就跟随大统制的丁亨利怎么可能倒戈相向,毁掉自己亲自参与建立的事业。
难道大统制为了自己的疑神疑鬼,就对几十年的老朋友和老战友下手?现在他都有些担心了。
从与大统制的交情来说,自己与丁亨利可以说不相上下,不过自己是文官,大统制多少对自己也更信任一些,更因为那个人是自己手擒的吧……然而假如真有一天大统制对自己也起疑了,那自己自以为是大统制多年心腹的这点自信就实在靠不住。
大统制当然不知道郑昭此时在想什么,仍在低声说着:那支叛军是只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不能把他们彻底消灭的话,迟早会死灰复燃。
这些年来我好几次晓之以理,要丁亨利放下私情,以国事为重,为共和国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可他就是不听,现在甚至提出这种要求,难道还不能看出他的真实用心吗?哼哼,我已经得到过密报,这些年他对西来之人特别有兴趣,多次打听叛军下落。
那时他没有异动,我也由他,现在他居然摆上台面来了,岂能再容他胡作非为!丁亨利的确该死。
郑昭心里在呻吟着。
也许,大统制的决议才是上上之策,乘着五德营还没有死灰复燃,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消灭他们,彻底解决隐患。
他道:南武兄,只是你为什么定下出兵之议不先告诉我?出动重兵不是易事,谋措军费就让人焦头烂额了。
你若早些告诉我,我在定明年的国策时就可以将这一笔开支定下来。
大统制笑了笑,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我让人直接给你的文书,好让旁人尽量少牵涉进去。
出兵以前一定要保守机密,让叛军自以为得计,你要知道他们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在共和国一定还留有密探。
我把决议传给你,就知道你一定会过来的,也正是为了要你再做一件事。
是什么?尽快找出叛军的耳目。
大统制说着,从怀里摸出了一个金币。
确切说,是半个,而且是用种锯齿形的利刃切断的。
郑昭接过来道:这是什么?到时会有人拿着另外半个来找你。
此人是我安排下的影忍,到时你要给他提供方便。
影忍是刑部的一个秘密机关,专门破获那些妄图颠覆共和国的组织。
在共和国初建时期,这种组织有不少,大多是些前朝遗老搞起来的。
影忍平时打扮成平民,在各地活动,专门搜集各种集会之类的情报,一旦拿到证据,刑部就派出人员缉拿。
不过影忍一直与刑部联系,国务卿府定的是全国的国策,要和影忍联系尚属第一次。
郑昭怔了怔道:是要经费吗?大统制摇了摇头,道:影忍自有经费来源。
我要的是你给他们提供方便。
郑昭心头猛地一动,低声道:难道国务卿府里也有五德营的耳目?他的心已经提起来了。
当看到大统制微微点了点头时,郑昭更是如同浸在了冰水里。
不过,在这种彻骨的阴寒中他也有一丝欣慰,因为至少可以说明,大统制并不认为自己与五德营有勾结。
离开了大统制府,郑昭上了车。
鲁立远见郑昭出来,解下马缰道:国务卿,现在要去哪里?回府吧。
郑昭说了一句,怀里那半块金币似乎在烧灼他的胸口。
国务卿主管全国政务,是个很大的部门,吏员上上下下不下千人。
他虽然有读心术,但施这种秘术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他已经老了,而且政务缠身,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心思都刺探一番。
大统制想必也体谅这一点吧,可是他仍然觉得,大统制没有要他对国务卿府所有人员筛选一遍,真实的原因还是不够相信自己。
如果仅仅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还好办一些。
假如他不相信自己会找出真的耳目来,难道就是说明大统制仍然在怀疑自己吗?想到此节,郑昭心中更是如同什么重重扎了一下。
他一直以为自己与大统制生死与共,辅佐他创下了如此庞大的事业,早就应该肝胆相照才,此时才发现自己的确是太天真了些。
不行,一定要打好退路了。
坐在车里,他闭上了眼。
不管怎么说,这一次面见大统制,自己总算不是全无收获。
回到国务卿府,郑昭见马厩里只剩三匹马,问道:司楚还没回来?郑司楚很爱骏马,当初那匹在两年前远征朗月省一役中被斩断了双足。
但那匹马极为神骏,郑司楚不忍它这样死去,幸亏当时一同出征的上将军方若水帮忙,将这匹马硬生生搬了回来。
虽然断了腿,但郑司楚用木头给它削了两条假腿,纵不能跑,却已能站立。
以其为种马,郑昭又请相马高手物色了一匹年岁相当的牡马,与那匹断腿马相配,已生下了两匹小马。
因为最早时他母亲的坐骑是匹名叫飞羽的神驹,这匹断腿马正是那匹飞羽为种生的,郑司楚干脆把所有的马都取名飞羽。
现在马厩里就是那匹断腿马和它的两匹小马在,郑司楚惯常骑的那匹飞羽却不在厩中,只怕郑司楚出去尚未回来。
老吴牵着马进马厩,一边道:少爷他去西山看老师去了。
几时去的?大人你出门没多久,他就出去了。
郑昭微微皱了皱眉。
他并不喜欢郑司楚那个老师,但夫人坚持,而老师的枪法的确称得上天下无双。
所以他也没有反对,只是不希望郑司楚与老师接触太多。
只是现在郑司楚已是个成年人,又刚经历了这么大的挫折,他向来对老师极是尊敬,有什么话向老师说说也不奇怪。
只是郑昭心中总是有点微微的难受。
仅仅是因为老师与那个人的关系吧?不过老师也答应过绝不会向郑司楚提起,应该不会食言。
他微微摇了摇头,正要向自己的居室走去,老吴忽然回头道:对了,我还差点忘了。
大人你刚走没多久,驿差就送了夫人的信过来,我让他们放到大人你书房里了。
国务卿府里,郑昭有一幢三楼三底的大宅子。
只是现在夫人远在五羊城,这宅子一下子显得空了许多。
听得夫人来信,郑昭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也不回居室了,直接向书房走去。
书房的桌上,放着一个木匣。
打开来,里面是一件衣服,看得出正是夫人亲手缝的,另外还有五羊城特产的荔枝卷。
荔枝卷是从干荔枝里剥出肉后一个套一个叠成了长长一卷,可以用来煤汤,也可以当零嘴吃,是种滋补品。
郑昭撕开了一卷,拿了一个放进嘴里,见那些干荔枝肉都是精心选过,一个个黑得发亮,多半是夫人亲手剥的。
在木匣里,还有一封信,撕开火漆看了看,倒也没什么要紧的话,无非是报些平安,送上什么什么东西,要自己保重一类。
虽然这些都是套话,但郑昭心中仍然感到一阵温暖。
从这封看似平淡的信里,他分明看到了夫人对自己的关心。
国务卿与夫人分居已有多年了。
虽然夫人说是住不惯北方的雾云城,要回老家五羊城去,背地里却有人猜疑是国务卿和夫人吵架了。
不过就算夫妻吵架,也不至于闹到从此分居、只通书信,而国务卿仍然对夫人十分关怀,隔个十天半月就写信递东西去,又显得两人并没有闹翻。
旁人看来自然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认为夫人水土不服的理由是真的。
只是,郑昭自己当然清楚分居的原因。
虽然白薇永世不会原谅我,但她对我终究不能无情。
郑昭一边嚼着嘴里的干荔枝肉,一边看着信,默默想着。
事实上,这些年来自己对郑司楚视若己出,郑司楚幼年时生过一场大病,自己为了他求医问药,甚至比白薇更关心,她就算嘴上不说,也看在眼里的。
何况,是她先对不起自己,而自己从来没有提起过此事,尽管大家心照不宣。
在她心里,至少自己的分量并不比那个人轻,甚至还可能更重一些,因为她毕竟嫁给了自己。
他不禁苦笑起来。
他自幼修练读心术,当时还不知道有什么后果,事实上修成了读心术后就不能人道,永远不会有子嗣了。
这一点白薇嫁给自己时没有对她说明,所以仍然是自己先对不起她。
这样看来,只要大家一直心照不宣,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情况了,至少郑司楚一直将自己当成亲身父亲。
事实上,因为郑司楚和自己住的时候多,为人性格,甚至相貌都有点像自己了,有时他都忘了这个儿子其实与自己并无血缘。
自己对郑司楚的关心无微不至,这样也对得起那个人了吧……他看着屋顶,又往嘴里放了一颗干荔枝肉。
许多年前,那个人就因为他被擒。
其实就算自己不去动手,他同样难逃一死,自己只是为了出这口气,也为了让他少受些痛苦,但后来白薇知道后就恨了自己那么多年。
现在又过了许多年,白薇和自己都已经老了,她对自己的恨意也终于被岁月磨洗干净了吧。
只是,大统制的恨意却是历久弥新,直到现在仍然将五德营当成最大的敌人。
看来若不把五德营彻底消灭,大统制这一辈子都会寝食难安了。
只是大统制说妻子怀孕,这是真的吗?郑昭又把一颗干荔枝肉放进嘴里。
他曾经怀疑过大统制也与自己一样修练过读心术,所以这些年来一直无子,可是细细察看,他并没有这种奇术,而且有时大统制为了知道属下的秘事还要劳动自己。
这次大统制说起自己有孩子时,也是真心实意地欢喜,郑昭的读心术修为精深,虽然读不出大统制心思,可察颜观色也看得出。
这样看来,大统制的确不可能有读心术,这样便又能放下心来了。
现在才让妻子怀孕,想必是这些年来国务繁忙,事情太多吧。
可是郑昭依然无法让自己安心。
现在普天下,只有这一个人自己是读不出心思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统制这人身上的秘密也实在太多了点。
不过对于自己来说,还是不要去多想方是正理吧。
他正想着,却听得门外传来了一声清亮的马嘶,正是郑司楚那匹飞羽。
他站起身走出书房的门,恰好看到郑司楚将马牵进马厩。
他高声道:司楚!郑司楚把马拴好,走过来道:父亲。
这两年郑司楚随军驻扎在昌都省,天天训练,人也长高了不少,已比郑昭高了半个头。
郑昭眯起眼看看他,微笑道:司楚,你去见老师了?是啊,母亲信中交待的,要我送些鱼干和干荔枝肉去。
这也是惯例了。
郑昭和郑司楚说了几句闲话,便道:天也不早了,你身上净是汗,去洗个澡再歇息吧。
郑司楚笑了笑道:是啊,天不是很热,可骑马走了一程就觉得热。
我在老师那里吃过了饭,不过他那里不容易有热水,所以没洗澡,汗味很重吧?是啊。
你娘给你寄衣服来了吧?郑司楚点了点头道:是啊。
里外的衣服都有。
她在五羊城没事干,大概就整天在做衣服了。
你小姨的手很巧,你娘和她在一块儿,手艺应该好了许多。
郑司楚道:是啊。
父亲,那我洗澡去了。
等郑司楚走了,郑昭回到书房,这才放心地让帮工把自己的饭菜送过来。
方才他以读心术扫视了一遍郑司楚心头,老师的确什么也没说,而郑司楚终于从被开革出伍的痛苦中挣脱出来了,现在他很是放心。
只是郑昭当然没有发现,此时的郑司楚眉头微皱,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