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和徐亦到一处空地上放风筝,起初是只有他们两个人,不过后来,俩人的风筝越放越高,引来了其他孩子们的目光。
过了一两个小时,有好多孩子加入了他们。
这些孩子的风筝多数是家里做的,不如买的好看,不过倒也结实。
在孩子们当中,徐亦是年纪最大的,大家都叫他哥哥,徐亦耐心教他们放风筝,此时非常受欢迎。
一个孩子问:我们可以经常来玩吗?一个稍成熟些的孩子回答他:不可以,暑假马上就要结束了,上学的上学,干活的干活,没时间玩。
李瑜也想到类似的问题,走过去问徐亦:徐亦哥哥,暑假一过,你是不是就回城里了?应该是的,本来打算住在这边的,可是离学校太远了,不方便,我家里人还是建议我去城里。
徐亦如实说道。
徐亦本来就是城里的孩子,如果不是母亲英年早逝,他也不会到农村来住一段日子。
这些信息,是李瑜在看小说时就记住的。
李瑜微笑道:你在哪个学校上学?我姑姑也要带我去城里上学,如果能和你一个学校就好了!徐亦被她的笑容感染,忍不住也笑了:这怎么可能?我要上的是高中,你按年纪的话,也最多上初一。
李瑜眨眨眼,俏皮道:那你也要告诉我是哪个学校。
县城一中。
好,我记住了。
李瑜点点头,心说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不就是姑姑工作的地方吗?……日子过得很快,李铃和赵明结婚的日子快要到了。
李老太给了李铃一些钱,让她去找裁缝做嫁衣,李瑜也想跟着去,却被李老太叫住了。
阿瑜,你觉得我们家准备得还好么?李老太问。
李瑜知道她问的是李铃婚礼的事,不假思索地答道:应该还不错吧,除了嫁衣,该有的都有了。
那就好。
李老太叹了口气,露出欣慰的表情。
然而李瑜却直言道:你该问我姐,她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老太太很重视李铃和赵明的婚礼,可是她这么多年来重男轻女的表现,李瑜觉得李铃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所以,李瑜还是无法接受李老太这位亲人。
李老太对婚礼的重视,同时也引来了丁兰母女的不满,尤其是李云。
一次晚饭,李老太拿出一个手镯盒子,直言说要把这个给李铃当嫁妆。
这下,嫉妒的李云是彻底憋不住了,摔下筷子站起来反对道:奶奶怎么能这般偏心,把太奶奶留下的首饰送给她当嫁妆?我才是你的大孙女,好东西都给了她,那我出嫁时你准备送什么?闭嘴!李老太怒斥,狠厉地瞪了她一眼。
然而李云这回没有害怕,甚至不惜顶撞李老太:我说的难道有错吗?你就是越来越偏心李铃了,她不就是一个女瘸子吗?闺女!你少说两句!从不参和家事的李爱华都忍不住劝说她。
就连丁兰,也觉得李云说得太过,在默默地扯女儿的衣角,让她不要讲下去了。
但是李云正在气头上,谁劝也不听,板着脸看着李老太,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可是,李云又暂时不结婚,何必现在争那么激烈呢?李老太想不通,家里其他人也是想不通。
李瑜见气氛沉寂,就清了清嗓子,忽然开口道:依我看,奶奶确实应该对李云堂姐一视同仁。
迎着众人诧异的目光,李瑜继续说:奶奶当初一气之下打坏了我姐的一条腿,现在应该也让堂姐感受感受,这才是真正的一视同仁。
李云咬着牙,指着李瑜的脸,大声道:你个捡来的也敢教训我?我是捡来的,可是我姐总归是奶奶的亲孙女,你和我姐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堂姐妹,你为什么这样说她?李瑜抽噎几声,可怜巴巴地看向李铃。
你……李云气得说不出话来,甚至想拿起饭碗砸李瑜。
够了!说出这两个字的人不是李老太,而是李铃。
她湿润着眼眶,声音却又异常清晰:我不需要这个嫁妆,不过我觉得堂姐也不配得到这个,这是奶奶的宝贝,还是继续由奶奶保管吧。
李老太迟疑片刻,才慢慢把首饰盒收回去,温声问:丫头,往后你还会时常回来的,对吗?可能吧。
李铃低着头道。
赵家虽然人少,但在婚礼之事上也没有怠慢李家,宅子里布置得周周到到,还特地请来两位城里的厨子,来置办整场婚宴。
……成亲那天,李铃一早就穿上了嫁衣,在房里继续打扮。
李瑜帮她画红妆,描柳眉,手法娴熟得像个化妆师。
王良娣拿着红盖头走进来,一眼就被李铃的打扮所惊艳了,一问,竟然是李瑜化的妆。
王良娣惊喜道:阿瑜,从来没人教你化妆,你怎么帮你姐姐化得这么好看?李瑜笑道:是姐姐本来就好看呀。
她继续为李铃梳头,梳头这事她倒是不算擅长,就在王良娣的指导下,梳出了一个普通新娘子会梳的发型。
大姐二姐,奶奶说吉时快到了,她叫大姐快点上轿子。
李毛跑过来传话道。
马上就好了!李瑜道。
一切都准备完毕,王良娣给李铃盖上红盖头,一步步扶着她出门。
李瑜望着李铃的背影,愣了一会儿,突然哽咽道:谢谢你对我的照顾。
她既是在替原主道谢,也是在替自己道谢。
如果没有李铃这个姐姐的存在,她可能完全无法融入这个满是旧思想的李家。
李铃是全家唯一一个,从始至终都地对她好的人。
听见李瑜的声音,李铃不禁停下脚步,安抚道:我是你姐姐,照顾你是应该的,我不在的时候,你也要乖。
李瑜擦干眼泪,跟上她们俩的身影,送李铃走上花轿。
赵家当然请了李家全家过来参宴,就算是不常出门的李老太,这回也得走到赵家。
作者有话要说:年底开新:《她拐跑一只人参精》,喜欢文案的可以点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