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攻]渣受难为 > 第159章 宫闱风云

第159章 宫闱风云

2025-03-26 15:52:01

楚神宗三十三年, 神宗崩于楚都, 京城为乱臣贼子所掌控。

齐王明知神宗有难, 却见死不救,神宗崩后,又以征讨逆贼的名义进入京城, 名为忠义之师,实为乱臣贼子。

同年,帝挥师东往,匡扶正统,维持正义, 途中几经逆贼毒手……及帝入京, 徐王以卫后为质, 迫帝投降,帝不从, 败其兵、数其罪, 徐王及其同伙伏诛……短短的几句话语, 却隐藏了万千险恶。

事到如今, 已经成为新君的昭王回想起这一幕,仍然心有余悸。

他不敢想象,若是他到的晚了,希瑞尔会遭到怎样的对待——齐王一系的人马陷入内乱后,在目光短浅的徐王眼中,希瑞尔已经失去了其价值,徐王甚至还想违背前约,利用希瑞尔逼迫昭王就范。

若不是在最后关头,他的行为被庄王发现并制止,只怕希瑞尔还有的是罪要受了。

毕竟徐王是个危险分子,且还是个有实力的危险分子,当初,因为他心思一左,便杀了齐王,在外界的刺激下,保不准他会做出什么事来。

幸而庄王及时发现了徐王的异常,并将希瑞尔带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保护了起来,不允许徐王再随意探视希瑞尔。

与野心勃勃却易冲动的徐王相比,庄王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合作对象。

庄王虽然也有野心,却懂得审时度势,而且不会两面三刀,还算是一个比较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得知自己夺位无望后,庄王就坚定的把宝压在了昭王的身上。

至于齐王一系——虽然曾经可与昭王相媲美,然而,齐王一死,人心到底是散了。

在极短的时间内,齐王一系便分裂为三派——支持齐王世子的一派,中立派,以及坚决拥立齐王所属意的庶子、为齐王报仇的一派,这三派人里,最后一派占了一半,若不是齐王世子身后还有齐王妃的娘家支持,且到底还有正统的名分,只怕不是齐王那庶子的一合之敌。

四分五裂的齐王势力,自然不是昭王的对手。

更何况,昭王又有庄王作为内应,更是对京中的情形了如指掌。

在强势的入主京城过后没多久,昭王便灭了曾经欲对希瑞尔不利的徐王,又将齐王留下的三方势力剿灭的剿灭,收拢的收拢。

这京城中,再也没有能够对昭王产生威胁的存在。

由于昭王名声颇好,素有爱民如子之称,都城的百姓们争相庆祝。

一来庆祝为时已久的动乱终于结束了,二来庆祝执掌朝政之人颇有明君之相,不会像先前的楚帝一样,坐视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哪怕是思想最顽固不化的老臣,对于昭王的上位,也没有什么意见。

严格来说,楚帝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从他盲目信任母族时,不,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他听信谗言陷害忠良,祸端就已经埋下。

大楚毕竟立国那么多年,哪怕是他昏庸无能,也依旧坚持了这么些年。

若不是自韩王和昭王抵达京城后,他昏招频出,恐怕也不至于落得如今这个下场。

如果说韩王妃之死是引起天下诸侯反叛的导火线,那么楚帝就是亲自拉动导火索的那个人。

这一点,即便是那些维护正统的老臣们,也无法否认。

哪怕迫于心中的礼法,他们必须站在楚帝这一边,他们也得承认,楚帝的确不是一个好君王,而且,他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固执、难以撼动。

民众与君王,孰轻孰重?他们无法做出选择,好在现在,他们已经无须身陷两难之境。

命运已经为他们做出了抉择。

对于昭王登基为帝这件事,他们没有什么意见,只除了一点——昭王坚持要立已故楚帝的皇妃卫凌希为后。

楚帝在登基大典上宣布这件事的时候,底下险些要炸开。

先不说别的,单单只他男子的身份,就足够大臣们竭力反对了。

在他们看来,立一个男子卫妃,就已经很荒唐了,在先朝,楚帝一意孤行,卫家又是那样的身份,为了不让功臣寒心,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昭王竟然比楚帝还过,直接提出要立卫凌希为后?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这是要将整个新朝的脸面放在地上踩啊!绝对不能容许!况且,一个男子做了皇后,日后,楚帝其他的孩子不都是庶子了?没有正宫嫡出,只怕日后,又要经历一场围绕皇位展开的腥风血雨了。

再者,卫凌希还曾是楚帝的皇妃,这就更不行了!虽说后来卫凌希与楚帝也算是和平分手了,但是只要他当过楚帝一天的皇妃,身上就会被打下楚帝的烙印。

如今,新君居然要迎娶前朝末帝的皇妃为后,这不是乱了套了吗!无论底下的大臣们好说歹说,曾经的昭王,如今的昭帝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将希瑞尔立为皇后,并且对外宣布,日后后宫中不纳妃嫔,他将从堂兄那儿过继一个孩子,作为储君精心培养。

如果说昭帝立后的决定再朝中只是掀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在储君一事上他的做法就是激起了惊涛骇浪。

昭帝执意要立希瑞尔为后时,朝臣们只以为他是被希瑞尔迷得昏头转向;不纳后宫妃嫔,直接从宗室过继子嗣之事一出,朝臣们立马意识到,这哪里是被迷昏了头那么简单,昭帝分明是痴情种子!昭帝可以糊涂,他们却不能够跟着糊涂!昭帝还年轻,又不是不能生,哪能直接从旁支抱孩子呢?这根本不合规矩啊!况且,他现在不想生,难保以后也不想生啊!现在他正一心扑在卫后身上,自然觉得要不要孩子无所谓。

可对于男人来说,有没有孩子哪里是无所谓的事!到时候,卫后色衰爱迟了,昭帝和其他女子生了自己的子嗣,到时候发现前头有个过继来的太子在前头杵着,算怎么回事儿?为了劝服昭帝,朝臣们真可谓苦口婆心,绞尽了脑汁,想尽了法子。

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昭帝引到了别的方面,潜意识里,已经默认了希瑞尔皇后的身份。

不认也不行啊,这立都已经立了,昭帝又坚决不肯废后,他们能怎么办?况且,比起立皇后,更要命的显然是皇位继承人的事啊,两害相较取其轻。

然而,在储君这件事上,昭帝也顶住了朝臣们的压力,没有妥协后退半步。

开国君主有一点比较好,腰杆子够硬,底气够足,不会有一群倚老卖老的老臣跑到你面前,仗着被先帝托孤,逼迫你干嘛干嘛。

楚王朝留下的那些老臣倒是想这么干来着,他们在楚帝面前就没少这么干过——虽然最后取得的成效往往也很有限,但作为前朝降臣,在昭帝面前,他们到底少了一分底气。

至于昭帝的那些铁杆支持者们,他们才不会关心昭帝立谁为后,谁为太子呢。

反正,无论昭帝立了谁,他们只管支持就是了。

这群老家伙就是闲得慌,什么都想管,他们咋不上天呢!老臣们在一线积极奋战,奈何身后的队友们实在不给力,他们也只能怀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孤独地继续自己的劝(骂)谏(人)事业,无论如何,一定要让昭帝打消这个念头。

坐在宫中的希瑞尔听到了从宫外传来的消息,拍了拍躺在自己腿上的那颗大脑袋:他们都说我是狐狸精,你被我迷昏了头呢。

昭帝诧异地从希瑞尔的腿上抬起脑袋:娘子你是狐狸精?为夫怎么不知道呢?说着,他的手开始不安分地在希瑞尔的腰后挪动:你的狐狸尾巴在哪儿?希瑞尔挑了挑眉,感情这家伙还没有汲取经验教训,还想着在上面呢?他以为,先前的几次欢爱,已经让这家伙学乖了。

没错,从一开始,昭帝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上面的那个。

于是,被楚帝和婉贵妃下了药的那一次,昭帝竭力的想要找到希瑞尔的宝穴入口,一探芳泽,没想到却被希瑞尔果断给压在了身下。

虽然一朝成受,他仍没有放弃进攻的机会,希瑞尔见他对于在上面这般执着,索性拥着他,身子一翻,两人位置互换,他正好骑在了希瑞尔的身上。

希瑞尔的销魂夜,却是昭帝的受难日。

当然,不是说希瑞尔技术不好——怎么说也经历过那么几个世界了,就算他起初再怎么菜鸟,经过这么多荷枪实弹的练习,也该能够掌握让另一方欢愉的法子了。

昭帝每次倒是颇为沉醉,毕竟是与心上人没有一丝一毫间隙的契合,滋味怎能不美妙?只是,他对双方的位置,却一直很不满意。

平时他什么都肯听希瑞尔的,只有在这件事情上,一直在试图造反,可惜到目前为止从未成功过。

希瑞尔一巴掌拍掉了那只越来越过分的手,一把拧住了昭帝的龙脸:是不是又饥渴了?如果上回没喂饱你,我不介意这回继续努力。

好歹也是被人叫狐狸精的人,如果我不展现一把狐狸精的作用,怎么对得起那些老臣的期待呢,你说是吧,皇上?他的手顺着昭帝的脖颈渐渐下移,碰到了昭帝胸前的那处凸起。

在他有技巧的挑弄下,昭帝周身的温度渐渐升高,一种又酥又麻的感觉从尾椎处传来。

希瑞尔一把抱起了昭帝,朝着龙榻上走去,很快,床帏放下,帷帐之内人影晃动,而后,传来了一阵阵让人脸红心跳的声音,空气中,尽数浓到化不开的甜腻。

两人独处的时候,没有奴仆会不长眼的在屋里呆着,顶多昭帝宫里的首领太监远远的在外头候着,以应对昭帝的不时之需。

依照他的精明程度,自然很快就从房中传来的那些若有若无的声音中猜测到了什么,不过,他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装傻充楞,什么时候该精明果敢。

听着耳边时不时传来的声音,首领太监心想,皇后娘娘还真得宠啊,都这么长时间了,这场战事竟还在继续。

陛下正是如狼似虎的年岁,偌大后宫中,只有一个皇后娘娘,只怕皇后娘娘要受累了。

到了最后,那些大臣们的抗议也没能继续下去。

好不容易收复的夷族在听闻中原刚经历了改朝换代之后,又反了。

个别不曾归顺的诸侯王趁此机会,也反了。

刚刚建立的昭王朝,迎来了最大的一次危机。

此时,朝中除了昭帝原先的人马之外,只有卫家军可用。

为了有效地平定战乱,昭帝决定御驾亲征,留下希瑞尔坚国。

这个时候,储君的存在,就变得十分必要了,起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起到部分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大势面前,就连那些跳脚反对昭帝立储的老臣们,也不由闭上了嘴。

不知道,昭帝是不是特别幸运的那一类人,无论想要干什么,最后都总能成功。

哪怕一开始,很多人都反对他的做法,到后来,局势也会让他们变得没了反对的理由。

夷族那边,是由希瑞尔的义兄卫泽去平定的,卫家军毕竟曾与夷族交手过,对夷族和当地的气候环境更加熟悉,打起仗来自然更有把握。

卫家军曾经大败过夷族,只要他们一出现,哪怕什么都不做,都足以对夷族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至于其余不安分的诸侯,不过是见着局势乱了,想要捡个便宜罢了。

若真有能耐,当初在齐王与另外几王攻打京城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只是在一旁观望着,而不直接出手了。

对付这样的人,昭帝自然没有压力!他所要做的,就是一次性彻底将那些诸侯王打服,让他们彻底不敢再生出反叛的心思!能收回来的权力和土地,也要尽可能收回来。

他可不想像楚王朝一样,给自己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