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胤禛后来和弘时说了什么,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初五一过,胤祥离京返回广东的时候,带上了弘时。
而李妃,则是被皇太后拘在了慈宁宫的佛堂,每日里定时定点的去佛堂念经。
也不是折磨李氏,非得跪着念经或者是捡佛豆什么的,那佛堂安排的还挺舒适,有桌子有凳子有软榻,李氏念累了,还能坐下休息一会儿。
皇太后的目的也就一个——困住李氏,让她没空去找别人的麻烦。
早先有个武氏是铤而走险了,现在弘时又断了那继位的希望,大家都怕李氏再来个鱼死网破,冲着寿竹和安竹他们下手。
所以,只要李氏时时刻刻的呆在皇太后眼皮子底下就行,至于是不是真心念佛的,那就没人关心了。
李氏身边,也被皇太后安排了几个嬷嬷,贴身伺候着李氏,寸步不离。
李氏不管做什么,只要不妨碍到皇后和年秀月,以及几个小阿哥,那嬷嬷们就不会出声,还很听李氏的话,但李氏一旦有什么歪心思,那她们就会对李氏不客气了。
不过,李氏到底不是那种十分甘心的,她被困在庄子上好几年,好不容易出来,怎么可能会安安分分的呆在佛堂?那岂不是比以前在庄子上过的更苦?至少,在庄子上,她自己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于是,李氏就天天闹腾,嬷嬷们将她拽到佛堂,她就在里面又喊又叫。
嬷嬷们送她回延禧宫,她就在里面砸东西。
走在路上,见谁都往上扑,就说一句话——要见皇上。
皇太后烦不胜烦,就将事情交给了皇后。
皇后也搞不定李氏,皇后虽然爽朗大方,但到底是大家闺秀出来的,不屑于玩阴谋,又不愿意随随便便折腾人,就将事情又告诉了胤禛。
最后还是胤禛出马,单独和李氏说了两柱香的话,也不知道说了什么,李氏倒是消停下来了。
虽然没人知道胤禛说了什么,但是聪明点儿都能猜出来——每隔一个月,胤禛会派了苏培盛亲自给李氏送一封信,李氏也会写回信。
现在李氏唯一牵挂的,就是弘时了,想也知道胤禛说了什么。
没了李氏和武氏,整个后宫就都安静下来了,众人都有事情做,没有新进宫的傻乎乎的秀女,谁也不会想着去争宠,后宫更是一片和谐。
皇太后整日里领着宜太妃她们打牌,或者是叫了孙子孙女们进宫玩耍,或者是在御花园摆了赏花宴什么的,偶尔康熙也会给面子来一两回,日子别提过的多悠哉了。
那拉氏则是一心发展她的商业,自打胤禛年前问她要了一笔银子去建学堂,她就好像是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自己独立的又开了一个铺子——这次是专门做胭脂水粉的,里面不少古方还都是宜太妃她们贡献出来的,打上后宫贵人们专用,在外面卖也是有大把的人捧场的。
至于宋氏和耿氏,因着年宴办的十分好,那拉氏更是对她们放心,甚至将后宫的四分之三的权力下放给她们了,光是后宫所有女人的吃喝拉撒,就足够让两个人忙的脚不沾地了。
年秀月也忙,那教科书,只是适合大众的,却不适合以后要当 皇上的寿竹,所以,她还得和胤禛商量着来,为寿竹另外准备一份儿教育计划。
过了正月十五,年秀月编写的教材就送到了康熙的案头。
随着教材,还有一份计划表,从小学的课程,一直写到专科,大学,以及最后的研究生。
康熙一开始并不在意,不过是瞧在胤禛和寿竹的面儿上,才答应翻看一下。
等几十本书被人抬上来,他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就有些兴趣了。
翻了一下,发现种类还不少,有语文,有算学,有自然科学,有政治,每一科十二本,加起来就是将近五十本了。
看着看着,康熙就让人叫来了胤禛:朕之前说,要想统治好大清,就得用愚民政策,你只说已经有办法应付了,这思想政治,就是你说的应对方法?胤禛看了一眼康熙手里的书,点了点头:汗阿玛英明,儿臣就是这么打算的。
这只是初步的,想必您也猜出来了,小学总共有六年,我还打算,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慢慢的往上增加,政治书也要跟着来,只要给所有的百姓灌输了保家卫国的概念,他们就只能是大清的子民。
你想的倒是容易。
康熙冷笑道:这种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你该不会真以为百姓们读了这种书,就真的会将这上面的东西当成圣人之言吧?胤禛摇摇头,他自然是知道没那么简单的。
后世之所以有那个凝聚力,是因为中国有那百年之殇,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屈辱和刻骨铭心的恨,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姓们的心才能拧成一股绳。
新中国的发展,是破而后立,将所有的桎梏都打破了,才能重新站起来。
而现在的大清,虽然不能说是盛世,但除了边关,几乎从未有过大型的战争,更没有外敌入侵直逼京城这种事情,再加上还有前朝余孽蛊惑人心,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各种等级划分,实在不是那么好打翻的。
胤禛要提高商人的地位,朝中就算是九成是他的心腹,也绝对会有九成的人站出来反对。
胤禛要摊丁入亩,哪怕是受益的百姓,在初期都可能不会理解他。
胤禛要废除贱籍,怕是连平民百姓都会觉得此举不妥。
胤禛要改革,几乎是要和整个大清站在了对立面。
汗阿玛,儿臣明白您的意思,只是,这条路是儿臣选的。
胤禛看着康熙,眼神坚定,伸手摸了摸那本书:儿臣想要将大清变成世界上最最强大的国家……没等胤禛说完,康熙就冷哼了一声,打断了胤禛的话:照你这么说,大清现在就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之前朝鲜日本,哪个没送国书过来?还有英吉利等国家,不照样给咱们送礼,求着咱们开了海岸吗?胤禛苦笑了一下,康熙的这种想法,可不光是一个人的想法,这朝中有九成九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汗阿玛,您稍等。
胤禛转头朝苏培盛吩咐道:去将朕书房里的那一叠红皮折子送过来。
康熙不解,胤禛也没有多解释,他是打算用事实来说话的。
娘娘,咱们不如开个连锁商场吧?乾清宫里父子两个相对,景仁宫里那拉氏和年秀月也没有闲着:老规矩,我只出份子钱,娘娘负责这个事情。
商场?那拉氏有些不解,年秀月眼睛发光:就是卖所有的东西的地方,人们一进去,只要是能想到的,都能找到。
杂货铺?那拉氏挑眉,年秀月嘴角抽了抽:自然不是,杂货铺那种小店铺,怎么能和商场比?我说的商场,可比这个大多了,对了,咱们那个集巧轩,也要弄个会员制度出来。
会员制度?那拉氏眨眨眼,心里更不明白了,年秀月叽叽咕咕的,又是一番解释,顺便将那商场也解释了一番,只可惜了,这会儿没有电脑,若是有,只一个积分制度,就能让人多多去他们的铺子了,现在这会员制度,也不过是能打个折而已。
正说着话,就见菡萏匆匆进门:娘娘,八福晋递了觐见的牌子,这会儿人已经在宫门外了。
快快请进来。
那拉氏虽然不解,还是赶紧让人去请了八福晋。
从宫门口到景仁宫,距离不短,年秀月本以为八福晋是有大事情过来,所以就起身要告辞。
皇后却拉住了她:你也别急着走,这个八福晋,大约也是为铺子的事情来的,前段时间,我不是宣了九弟妹和十三弟妹还有十四弟妹进宫吗?一开始,那拉氏是只看重了九福晋和十三福晋,一个够聪明,一个够衷心。
但是,十四福晋也不知道怎么知道了这事情,在慈宁宫里说了起来,皇太后是很疼爱十三四的,一听十四福晋抱怨家里进项不多,十四的衣服都没钱置办,而皇后要赚钱却只带了九福晋和十三福晋,立马就有些不高兴了。
好在那拉氏反应够快,立马就说是要给十四福晋一个惊喜,这才瞒着没说,最后也只好分出了一个位置给十四福晋。
其他的福晋都还没动静啊……年秀月嘟囔道,八福晋也未免太心急了点儿吧?那拉氏摇摇头:不怪八福晋心急,她来还要找你呢,九福晋前两天生了小阿哥的事情你也知道,胤禩那府里,现在可只有弘旺一个孩子,还不是八福晋生的,八福晋和九福晋可是一样的年纪。
年秀月立即苦了一张脸:可是我哪儿会什么生孩子的办法啊,娘娘您也不是不知道,我那时候就纯属胡说的啊,就那什么姿势,我就不信八福晋的娘家没给她找,还有那小日子前后的那个,若是八福晋怀不上,那我岂不是要倒霉了?那拉氏笑着捏了捏她的手:你放心吧,怀不怀的上,可不光是靠这个办法的,八福晋年纪也不小了,真怀不上,她也不能来找你的麻烦。
只是,八福晋和胤禩一向感情好,咱们对八福晋好一些,胤禩那里也领情,皇上那里,可是打算重用胤禩的。
作者有话要说:再有一章完结~~~有番外哟~~~~亲爱的们,快点,不点的话花开就自由发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