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流金岁月(22)

2025-04-03 17:35:45

人还是得有点事干的。

这点责任田,对桐桐来说就是事。

大冬天的,田里有啥呀?种了大白菜了,就没来得及种小麦, 现在地里光秃秃的, 啥玩意也没有。

这块地到底有多大呢?没人量过,都没把这地当回事。

其实……也确实就不是一块好地。

分地的时候金锁他们又帮着说话了, 非说这块地没三亩, 但其实也不是。

这地得有个四亩多点。

麻烦的是除了自家的院墙外没有路直接挨着田地之外,其他三面都挨着马路。

马路牙子占了那么大的面积,地比地面低一米左右, 这一米多的缓坡, 平时长满杂草。

现在这土地还是属于比较多的,大部分人都看不上这地边子, 不想为边边角角的费心。

可对自己来言,这边边角角都分外珍惜。

关键是长了杂草吧,太影响园子整体的美观了。

四爷上班去了,借着个太阳好的时候, 她一个人拿着一根竹竿在那里比划,栅栏得有多高合适?桃嫂子就问说, 小桐,你干啥呢?她拿着鞋底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做着活,见桐桐站在风口上就不免要问一声。

桐桐就说,地还是要围起来, 要不然啥都往里面扔。

哦!这意思呀,你一个人咋弄?桃嫂子就在巷子里喊金锁, 也不知道跑哪去扯闲篇去了,她就喊说, 金锁呀,在哪呢?过来给老四家帮个忙……桐桐:……我这连做栅栏的木料都没准备好,叫人家来帮的啥忙?可这一喊,巷子里出来好些人。

大民更是急匆匆的:咋了?把桐桐弄的好生尴尬,就是……弄个栅栏……当是多大的事呢?刘成功就说,我家今年准备的柴火还没锯,都是手腕子粗细的果树树干,我给你拉去!金锁指了指家里,谁家没有十几根用没地方用,扔了可惜的棍子,你等着,我拿去,这不值当个啥。

巷子里这个一喊那个一喊的,真就是一会子工夫,弄来这么些。

杨淑慧出来的时候就看见这架势了。

然后就听自家儿媳妇喊:妈——妈——割肉去!二十斤,要肥膘!大嫂——大嫂——你续酵母面了吧?先在我这边蒸馒头吧!帮忙的人都笑,就这点活,买啥肉呢!那不一样!秦引娣端着一盆的叫酵母面出来了,你别管了,我蒸馍。

巷子里好些媳妇都去帮忙蒸馒头去了。

人多干活是快,几十个人不光用大半天的时间,把桐桐需要的栅栏给做起来了,还把四周的坡修成了一台一台的。

桐桐当时说的是:这栅栏半人高,沟本来就深一米,这要是哪个孩子翻进来,一下子就踩空了。

娃们摘个啥不是大事,就怕这翻进来再给摔了。

就不如修成台阶,上面能种点菜,真要是哪个娃淘气的进来,也不要紧,踩不空。

专门给这些小贼留路呢。

这就很厚道了!在农村就是如此了,孩子这么着也不是坏,就是纯粹看见啥长的好了,忍不住想偷着摘一两个。

不成熟的不会胡糟蹋,成熟就想吃。

吃就吃吧!真弄那么深,把哪个孩子摔了就不好了。

四爷回来的时候,家里几桌子人吃饭呢。

怪不得看见地边子都修整好了,她这动作利索的不得了呀。

金印和大民三岭帮着招呼客人,女人在后头院子里,孩子满院子跑。

好旺的人气!金印给这个倒酒给那个倒酒,哪怕是这么造比花钱雇人花费的代价大的多,他也乐意这么着。

要不是老四看着像个正经人了,谁他娘的上家里的门呀。

瞧现在,一声吆喝,周围几个巷子里的人来帮忙,就是听到信儿的,都赶来帮忙了。

吃点喝点怕啥呀?人活的就是个人气。

四爷这边敬了那桌敬,吃完了又围着火扯了好长时间的闲篇。

女人们走的时候把厨房都给收拾好了,等人群散了,这都晚上八点半之后了。

在没有娱乐的冬天,八点半真的很晚了。

可饶是好好的招待了一顿,林雨桐还觉得不好意思。

虽然不好意思吧,但是还就只能这么受了。

为啥呢?因为这些人多多少少的,跟自家有点债务关系。

这个钱真不多,比如去年年前,借了的过年钱。

或是这一年内,有些是着急给孩子瞧病,给孩子教学费。

虽然也听说自家是月光族,但这确实是每月有收入的。

那这基本手里是有活钱的。

上门借个两毛三毛的,这边肯定有。

于是,这么零散的借钱的人就多了,多是女人们上门。

借个五分一毛的,你说给不给?还有那种,上门借盐借醋借几碗苞米面几碗白面的,就更多的了。

这属于再能花钱,也能从手指缝挤出来的钱。

每个来借钱的都觉得借那么一点自家拿的出来,桐桐对外从不说谁从我借钱了,除非这人借钱的时候她自己不避开人,或是借完她自己告诉别人了,桐桐又不会跟谁说。

所以,大家都没数,都不知道桐桐把多少钱借出来了。

就是杨淑慧都不大清楚!但桐桐肯定是有一本账的。

就说今儿来帮忙的人吧,像是刘成功,欠了自家七块六。

几乎每月都来借,但从没还过。

最少的是来帮忙的那个叫柱子的孤儿,十几岁的孩子,给他弟瞧病的时候蹲在门口开口说能借五毛吗?桐桐给了五块,说是先去瞧病,不够了再回来拿。

最后幸而没事,只花了两毛。

这孩子把四块八还回来了,还差两毛钱,还不了呀!一听说家里有事,直接就跑来了。

在这边吃了饭,走的时候林雨桐还给带着三个夹着肉的大馒头,叫给他兄弟带上。

像是欠了几毛还不起的,多了去了。

关键是没地方挣钱去呀!真不是说有多懒!这冬天了,年底了,一般要债就在这个日子。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年前就要把这一年的债重新理一下,便是你不能还,但我得提醒一下你,你跟我有这一码事没了呢。

若是借的高利贷,那就更麻烦了。

人家债主子这个时候上门,你要是不能连本带利的还,那就先把利息给了,咱俩重新把这借条一更新。

年年如此,就是为了防止赖账的。

因此,越是穷的人家,越是没有过年的心情。

第一,实在是没钱,过不起年;第二,得从入了腊月,就天天有人上门催债,催的人心里焦虑,只觉得丧气。

觉得这个年关呀,真难熬!这种情况下,林雨桐还不能说:来吧!来干活,干多少活抵多少债。

这叫看不起人!这事弄的吧,就是干活干了不少,欠债的不能算还债。

而债主子这么给提供好茶好饭,这个代价确实是比雇人的代价更大。

谁都没有占便宜,但偏偏的,这里面有个最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人情。

桐桐本来也不会去要债,而今呢,不仅不能去要债,有些人来借钱,说过不去年了,借两块。

要是没两块,一块也行。

桐桐怎么办呢?她还是拿了两块,借出去了。

苏环婶子拿了两毛钱上门递给桐桐,小桐呀,彩儿借了的二百,说是年底还,现在肯定是暂时换不起的。

你别怕,婶子不赖债。

金丝往外借钱是按照利息算的,婶子也按这个利息,把钱给你。

逗呢吗不是?林雨桐推回去了,有了再给是一样的,咱俩家隔着墙住着,不说利息的事。

然后苏环就给桐桐拿来好几双新做的鞋,我看你大嫂给你做的鞋,鞋样子就是你大嫂那边的……只要不绣花,单做鞋的话,这些妇女的手可利索了,一天一夜能做出三双来。

这估计是这婆媳抓紧做出来了。

单的三双棉的两双,确实是自己的尺码。

行吧!收了,这债的事,她们不提,她也不提了。

年底了,属于各种案件的高发期,四爷就比较忙了。

不仅负责后勤车辆保障,有时候还得当一回看守。

押回去的人被关着的,但也需要替换着值班。

可到了腊月过半,四爷还是请了假,得去省城一趟。

去的话需要带什么吗?林雨桐给带了些菜干冻鱼,四爷弄了几只野兔子,剥洗干净给收拾好,这就成了。

两人骑着自行车到县城,横梁上挂着装菜干的袋子,车头上挂着鱼和兔,桐桐坐在后面,样子实在是有些可笑。

先去县城的大姐家,自行车就放这边。

雷智平在家等着呢,育莲也把东西收拾好了,几包袱做好的鞋子,然后四个人又去坐吉普。

是的!县城有领导要去省城开会,说是顺便带几个人过去。

明天下午就回了,能在省城住一晚。

人家要示好,确实是顺路,再不接着就显得矫情。

就这么的,往省城去。

到了地方桐桐和育莲先往家里走,四爷和雷智平跟人家在外面说啥呢,桐桐也没问。

省城这地方,住房也看情况吧。

像是那筒子楼,住宅楼,都是五十年代的建筑。

但那多是职工争取福利,一部分人能住上的。

大部分人住的其实还是市政公房。

一平米的使用面积按照六分、八分这个样子算的。

所以双职工家庭住五十平的房子,每月才三四块钱,双职工每月总收入八九十的情况下,三四块不算是多高的支出。

并没有比一家人饱饱的吃一顿红烧肉高出多少。

这还不算有些单位会为职工承担一部分房费,一般承担的比例至少都在一半。

那也就是说其实每月一个家庭需要为房子付费一两块钱的样子。

这是没有负担的。

更不要说,单位会想法子盖家属院,然后都给分房子。

如今这正处于大面积分房之前,公租还很普遍的情况。

能住进筒子楼的,这是单位的房子,不需要花钱的。

干部还不好意思跟职工挣,所以,他们住的都是公房。

这种房子按照级别嘛,按规定,林双朝该享受的住房面积是一百零五平,若是住的不够这个平方,单位会发补助。

若是超过这平方,超过的部分就得自己掏钱补上。

林双朝住的是院子,一个大院住好几户,应该都是级别差不多吧。

林双朝在偏院,院子一排房舍带着厨房厕所,还有个三四十平的小院,地上铺着大青砖,靠着墙边还有个十来平的小花坛。

花坛里没有花,能看见被塑料膜盖着的香菜菠菜,还有用土围起来的一捆葱。

这条件,也是生炉子,用炉子做饭。

屋檐下的煤球一排排,摆了那么多。

林雨桐感觉还没自家住着舒服呢。

老太太也是这么说的,少有能坐在一块说话的人,吃什么都得买……感觉不如老家方便。

林雨桐进了屋子都没能脱大衣,真不咋暖和。

她就说吴秀珍,炉子打开,您用煤能用多少?您的煤我给您包了,家里现在缺您烧煤的钱吗?人家都这么过的!死丫头,你就是会霍霍。

但到底是把炉子给打开了,烘烘屋子。

女儿女婿们都回来了,包饺子吧!行吧!桐桐带的萝卜干,再加上家里的半斤猪板油,就能做一顿团圆饭了。

林双朝回来的时候,屋里热气蒸腾的。

收音机开着呢,呜哩哇啦的,三个女婿坐在沙发上争长论短的。

老太太在炉子边坐着,笑眯眯的听。

老伴儿跟三个闺女支着圆桌,桌上放着案板篦子,正在包饺子。

这一推开门,这个叫爸那个叫爸,这日子一下子就喧腾了起来。

之前还不明显,现在这么一对比,这才发现少了什么。

对!就是少了那么一股子喧腾的劲儿。

吃着饭,林双朝就问四爷:听说老家分地了?怎么样?还算是公平吗?尽量在做到公平,也确实是还算公平,少不了多吃多占的事,但也并没少了谁的。

林双朝点头,四海说话总能点到要紧的地方。

分地这事,想要做到绝对的公平,那几乎是不可能。

多占了的,暂时管不过来,之后可以从多占的那些人收取承包款。

但是,前提一定得是不能少了谁的,得力保人人有田种。

只要暂时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至于出乱子。

这边关注了四爷和桐桐在老家的生活,又问育莲,夜大读了,函授能有个学历,之后呢?还是去幼儿园,这个地方对学历要求不高,就是得有些耐心。

我不会唱,也不会跳,所幸手工还不错。

带着娃娃们做做手工……这算是务实!这算是一份正式的工作,也能照顾家庭。

跟大女儿和小女儿不同,二女儿就显得特别有上进心。

她如今在纺织学院进修,甚至为了进修,暂时延后了生孩子的计划。

林双朝就问说,那你是怎么想的?进修完了,不下车间了?育蓉端着碗垂着眼睑,我进修也是我考的比其他人都好,这才争取到的名额。

为啥进修呢?目的不都是为了争取脱离一线?吴秀珍在桌下踢了育蓉一脚,会不会好好跟你爸说话?林雨桐左右看看,这是有事呀?等晚上了,林双朝给桐桐取这一时间的稿费,这才道:你二姐呀,是心里不舒服。

同样是企业单位的,她见人家的父母很轻松的把子女调到政府单位,级别还升了……心里又不怎么舒服了。

哦!这种事呀,怎么说呢?得习惯呀!要不然日子就没法过了。

林双朝坐在书桌后面,问桐桐说,现在这种……安排工作,很多吗?林雨桐叹气:周海潮家的闺女,听说是安排到县城一所小学教书了,是有编制的。

林家跟周海潮是对门,这家的姑娘周小丽跟桐桐一般大小,学历勉强算是初中,不知道怎么操作的,周海潮在他们职业中学给他闺女弄了个毕业证,紧跟着就安排到小学去做劳动课的老师了。

这还只是一个职中的校领导,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的?他家的儿子大勇先是被安排学开车,后来就去了公社做司机,但现在听说成了什么办事员了。

这叫林双朝格外的沉默。

当年对门两个后生,他读了大学,周海潮读了个高中。

后来他参加工作,周海潮也参加工作。

他是步步高升,仕途还算是顺畅。

对方在一个职位上不挪动几十年。

结果是,他的子女一个没安排,而对方的子女都安排的很好。

儿子的工作有前途,闺女的工作稳定。

但长此以往,会如何呢?林双朝摸了摸身上,他不抽烟,但偶尔会收别人递来的烟。

果然,就从口袋里摸出一根被揉皱巴的烟,然后手稳稳的划开火柴,将烟点燃,一口一口接着一口大口的吸起来。

良久才坚定的说,你得相信,这样的事是不能长久的。

林雨桐坐在边上没有言语。

林双朝就说,……一旦动起来,那必然是摧枯拉朽的。

所以,这更得你们自己站的住脚。

只有如此,不管什么样的风浪来了,才能扛得过去。

换言之,谁给的饭碗都不如自己挣来的饭碗端的稳。

小桐,你得记住,原则的问题是个大问题。

什么事上都能退让,只原则的问题上,一步都不能退!退一步,不仅是给自己惹祸,更是给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根。

代代都做第一代该做的事,就不会有什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话了。

人的本事有大小,各凭本事吃饭。

有什么样的能耐,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这才能平安长久!林雨桐就笑,低声道:我们没怨,二姐就那个脾气。

她哄老头,跟您打个申请呗。

嗯!说。

我也不缺钱,明儿想给您买个电视去,也方便看看新闻。

林双朝就问:明儿能买到吗?能!然后林双朝第二天中午吃饭的点都跑回来了,还不是一个人,人家带了好几个同事,回来看彩电了。

这个夸:这就是咱们扎根基层的大作家呀,你的文章你爸给推荐了,写的真好。

杂志我们也订了,单位也订了……感谢您的支持。

好文章就是要叫更多的人来读嘛!林雨桐跟人家寒暄,林双朝就喊四爷:四海!四海!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你昨儿跟我说的事呀,现在跟相关的领导做个汇报嘛!感情被请回来的是主管农业灌溉水利的一位副厅,这人指着林双朝,你这个人真是!拉着我们来看电视,结果在这里等着我呢。

四爷就给倒茶,请人家坐。

林雨桐赶紧去拾掇饭菜了。

四爷要说的是什么呢?还是灌溉,……有些问题,是咱们基层可以组织人力,来做到的。

比如说土地不平整,影响灌溉,那咱们可以用人力把地推平。

但是有些是人力无法办到的。

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是,因为地形问题,稍微改造就能改为水浇地的,这需要建材;第二,便是水渠低于灌溉区,水得抽去。

可拿什么抽呢?人力不行呀!这得电泵。

那农业部门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满足大家的这个需求呀。

所以呀,四爷就说,能不能请主管部门,跟农村的生产单位和企业之间牵线。

比如一台电泵多少钱,我们可以分三年五年结账。

哟!这可是没有先例的。

但对方还是认真的拿出本子和笔,把这个事给记上了,回头呀,我征求一下领导的意见,再去各个地方,实地的看一下情况,之后呢,再联系厂子,看人家怎么说。

具体能有个什么结果,现在不好给你回复。

那也很感谢了。

四爷就说,农村的日子很苦,年跟前,家里拿不出一两块钱积蓄的人家占了九成。

家里的粮食省吃俭用撑不到夏收的占了七成……知道!都明白!对方就拍四爷的手,然后跟林双朝夸,能这么处处留心的年轻人不多了。

林双朝就笑,你不怪罪年轻人鲁莽和异想天开就成了。

然后请人上桌,吃饭!吃饭。

许是人家领导打电话了,要走的时候农机厂派人来了,说是等过了年,他们厂会有助农活动,打算资助十台抽水泵。

咋说呢?普遍的问题没解决,但自家生产队的十个生产小组,是不是每个组能有一个了?这就意味着,也能抽井水出来灌溉。

大渠的水灌溉谁都喜欢,但这不是轮不上吗?有时候等水等的人心焦的。

如今嘛,实在不行,用井水慢慢浇着呗。

村里人不知道这是咋操作的,都认为是:林双朝可算是给乡里乡亲的同村人办了一件实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