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是原身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姑娘没有要到一百块钱,谁也没理,踩着高跟鞋一步一个高跟鞋留下的小窝窝,出了门不知道奔哪边去了。
汉子没言语,骑了大门边棚子下面放的自行车出去了,大概去街面上去了。
那么至少说明如今所在的位置是在某个小镇上。
等那父女走了,厨房的女人才说话了,一张口就要一百!上哪给弄一百去?都二十三的人了,早该说人家了。
在家里啥活也不干。
街面上人家收购果子的雇人呢,凉房下面,风扇吹着,坐在那里就是挑拣苹果装箱就行了,也不是什么体力活。
一个钟头人家给四块钱,有些人人家起早贪黑的,一天十来个小时,五十来块钱就装兜里了。
人家那些客商还管吃饭……你棉棉姐叫她去,人家非不去……都是你奶给惯得!好像我能害她还是怎么的?棉棉姐又是谁?管她呢,先听着,只不言语就行了。
那边下面条,舀浆水,林雨桐就把韭菜递过去。
搭话问说,现在果子什么价?一天一个价儿?前儿是七八毛,今儿还不知道呢。
女人说着话,将韭菜切了撒碗里,饭就得了。
应该就三个人的饭呀,看着做的有点多。
就听女人道,等你爸回来你盛饭,你们爷几个吃。
我先下地,换桥桥去!然后拿了个凉馒头,夹了油辣子,直接就走了。
林雨桐皱眉,人对不上真愁人。
家里好像又多了个桥桥。
这会子家里没人,她朝对面的抱厦去。
先看看这夫妻俩的卧室。
比较大,分内外两间。
外间放着方桌,边上是两把椅子。
桌子对面靠墙的位置横放着放着单人床,床上归置的跟林雨桐那边很像,枕头边也是放着书的。
林雨桐过去翻了翻,其中有从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借出来的书,有英语四级题集锦,有统计学类的书籍。
书上标的名字是九九级林雨桥。
这一瞬间,林雨桐就明白了。
一家接连出了两个大学生,还都是不错的大学。
以农村的收入来说,日子是够紧张的。
推开内室的门,里面是一铺大炕,对面是立柜,应该是放衣服的。
屋里没有电视,估计电视应该在堂屋放着呢。
也不见其他家电,方桌上放着两个暖水瓶,正中间是个洋瓷托盘,托盘里放着个白瓷茶壶,比较大。
边上扣着几个茶碗。
凳子靠着的墙上挂着两个玻璃镜框,里面放着照片。
照片有一家四口的,有一家五口的。
还有全家福,就是在五口的基础上,添了一对老头老太太。
当然了,还有人口更多的照片,她看了记住就行了。
估计是比较亲近的,叔伯姑姑家一起的。
现在还顾不上打问这都谁谁谁,先记住了脸碰上的不能当陌生人。
想想家里还有什么东西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那唯一能找的就是户口本了。
在里间的衣柜里找到了户口本,还有户口本里夹着的五十来块钱,这怕是家里现有的钱了。
钱的事先不管,翻开户口本,上面有五口人。
没有林雨桐和林雨桥的,这属于念大学户口就迁走的。
第一页是户主,林自学。
户籍所在地是北省青阳市保安县青山镇二村四组。
按照年纪推算,今年得有六十六了。
翻到后面,是他的配偶,老太太叫许慧娴,六十五。
林雨桐把生日都记下来,这都是按照阴历算的,别说是老人,就像是原身这么大,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大多还是阴历。
再往下是林有志,现年四十五岁。
配偶卢淑琴,跟她同岁。
最后一页是林雨桃的,应该是之前要钱的那个姑娘,确实二十三了,比林雨桐大了两岁。
看完了,将东西原原本本的放好,听见院子大门响了一下,林雨桐顺手就倒了一杯茶壶里的凉白开端着出去,果然是林有志回来了,正在撑自行车,爸,喝点。
林有志接过去一口喝完了,拧开自来水连头带脸都给冲了一遍,你妈呢?换桥桥去了。
林雨桐收了杯子就往厨房去,端了饭往夫妻俩那边的屋子去,那个方桌平时应该就是吃饭用的。
林有志就跟到屋里:你妈也是,谁家现在没果园?还要看着?看什么呀?!倒到大街上都没人要,还怕人偷。
看来街面上今儿没人收。
林雨桐把筷子递过去,没有贸然搭话。
午饭说是浆水面,就是浆水面,一个菜都没有。
不存在谁等谁一起吃,就是一碟油辣子。
林雨桐没急着吃,等着林雨桥呢。
林有志三两口的吃完了,我去换你妈回来。
骑着车应该不远,因为他前脚出门,后脚就有一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的瘦高小伙子进了院子,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斯斯文文的,手里拿着一本书。
先把书递给林雨桐,这才去冲洗,一进屋子站在风扇下面吹着,就舒服的吸了一口气。
在果园里看庄稼,更热。
再看那胳膊上腿上,都是被蚊子叮咬的。
两人没急着吃饭,小伙子坐在他的小木床上,边歇凉边打问:爸刚才回来……街上还是没收的?没有!她只摇头没说话,小伙子就道,,姐,没事,开学肯定能凑够你的学费。
我这边无所谓,我跟学校申请一下……先不交……以为她发愁学费的事。
林雨桐意外的看了这孩子一眼,我不愁这个,我就想着,不行自己挣点。
现在上哪挣钱去。
林雨桐不能说我靠着医术能挣钱,不是学那个的就别朝着那个方向扑腾。
没法解释的事。
她就道:你身上有钱吗?我想找个能上网的地方……镇上倒是有一个网吧,里面只有十几台人家淘汰下来的机子——可那是金家开的。
关键是,上网查什么?接点翻译的单子……林雨桐就道,试试水。
这个?行吗?林雨桐点头,行吧!现在这商务稿件翻译,挣的不算多,也不算少。
之前不敢试,这次回来带着借来的书里夹了一个学姐翻译的稿子,她大四就开始试着做笔译,现在读研,家里基本不用管了,做翻译挣的够用。
我看了她的水平……我觉得能试试……一份稿子能挣多少?看划不划算折腾。
这个隔行如隔山,他压根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真不知道。
林雨桐也不知道现在的价码,不过大体是不走样子的。
翻译不光是外语要过关,你还得有比较好的母语表述能力。
要是翻译的是比较专业的东西的话,还得查先关的词汇。
但林雨桐不用!因此速度高,精准度高。
不管是商务,还是政府会议报告,她做同译都是可以的。
而同译的价格,人家是按照小时收费的。
还得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预约。
但现在你说你能做同译别人也不信你,倒是笔译,网上联系,这个是完全可以的,至于价钱,忙活一天,价格总不会比干一天苦力少吧。
她给了个保守的数字,一两百?速度快的话是可以的。
这么多吗?这孩子蹭一下站起来,听见外面的动静,他马上声音低下来了,今天不行,明晚吧。
明晚我跟你去……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行吧!不了解就先不问。
卢淑琴回来,三口坐在桌子上把饭吃了。
吃了也别想闲着,下地吧,把落果捡了,落在地上再不捡就坏了。
这种落果是一直有人收,一袋子两三块钱,直接拉果汁厂那种的。
卢淑琴倒是问林雨桐了,要是头疼就别去了。
还是去吧,要不然下次下地,自己一个人连地方也不认识可不叫人觉得奇怪?确实是不远,走路七八分钟就到了。
这里应该是苹果的产区,一家挨着一家,都是苹果。
到了地头,一人一个竹筐子,捡去吧。
我的天啊,果林里缝隙本就不大,果子坠的树枝都挨着地了,想捡树下的果子,得爬着挤进去,得小心翼翼,就怕把树上的好果子蹭掉了。
掉下来当天卖不了,就成了次品,只能论袋卖。
风一点都吹不进去,到处都是蚊子……多少年不干这样的活儿,真的!真心受不了。
一下午真能要了半条命,捡了十二袋,卖了三十八块钱。
这就是一家四口在地里折腾了一下午的成果。
捡起来放进筐里,筐子里满了抱到地头,倒在袋子里。
袋子满了,封口抱到架子车上。
等看不见了,都晚上七点多了。
拉着架子车,又往街面上去。
到了家门口,林雨桥就叫爹妈先回,我跟我姐就行。
一卖我俩就回来。
到那边又抱下来过称,过完称了,得抱下来把果子再倒到人家制定的地方,这才给算账,结钱。
这一袋子成百进的东西,扛来扛去的。
最后结账,换了三十八块!林雨桐想从这里拿点上网的费用,结果还没开口呢,林雨桥就问人家收果子的,叔,这些货今晚装车走吗?装啊!几点?林雨桥一边收拾自家的蛇皮袋子,一边问人家。
哎哟!这收拾好,得晚上十二点以后了吧。
那我十二点过来。
说着,就叫了林雨桐,然后拉着架子车就走。
林雨桐懂了,这孩子晚上出来装货挣钱,装一车多少钱?五十,三个人分。
三个人装一车,一共五十,一个人十六七块钱。
一路出去,路边排队等着卖次果的人多着呢,相互打招呼。
有人打趣:这俩大学生能干。
孩子懂事,大人干的也有劲!那是!那两口子这几年是吃了苦头了!吃苦头那是有奔头!还有人高声说:将来出息了,可不能忘了你爸你妈吃的苦。
林雨桐就觉得,拉着架子车的小伙子,脊背都是弯的。
她心里一叹,农家出来的,倾尽所有供养出来的孩子,身上背负的东西,不是亲历过的人都不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