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起陇西 > 第二十七章 谋杀与家庭

第二十七章 谋杀与家庭

2025-04-03 15:57:04

荀诩接到徐永的死讯是在五月初,他几乎想把这份报告揉碎。

这份公文来自于成都司闻曹正司,发给汉中司闻曹姚柚曹掾。

姚柚随即将其转发给了荀诩。

报告称徐永于四月二十一日傍晚在安全屋附近的小路散步途中被杀害,死因是被人从背后用钝物砸碎颅骨,整个脑袋都裂了;那两名负责其安全的司闻曹工作人员也遭到袭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据现场勘察,除了徐永和那两名安全人员以外,还发现了至少六人的脚印。

由于两名安全人员在一开始就遭到了攻击而昏迷,所以他们对袭击者的印象也只限于黑衣。

最先发现的人是附近的一名樵夫。

他看到凶案现场后,立刻跑去附近的守林人屋。

守林人马上向都江堰守备部队报告了情况。

结果首先赶到现场的不是司闻曹,而是成都卫戍营的人。

成都卫戍营并不知道徐永的身份,还以为他只是一名普通蜀汉国民,于是仅仅当成一般凶杀案来处理。

司闻曹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得悉这一变故,尽管他们立刻封锁了成都城及附近区域,但那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凶手有一整夜的时间脱离成都盆地,他们现在可能在任何地方。

在报告的结尾,成都司闻曹认为这是魏国针对叛逃者所做的报复行动,要求汉中方面加强对可疑人物的搜捕。

荀诩为自己成都同行的无能而感到羞愧,他对裴绪恼怒地大喊道:六个人!六个人!用脑子想想啊!这怎么可能是魏国干的!如果魏国能在成都集结一大伙人公然杀掉司闻曹重点保护对象然后全身而退,他们干嘛不去直接袭击内城皇宫!裴绪用眼神提醒自己的上司说话要谨慎,以免又被人当成日后评议的把柄。

荀诩从鼻子里冷冷哼了一声,语气变得尖酸:一个情报机构,居然要等别人来通知说:‘嘿,你们重点保护的对象昨天死了。

’天呐,我开始怀疑我国境内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场所。

裴绪把荀诩丢在地上的报告捡起来,略带同情地说道:别埋怨他们了,这已经在成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那些家伙现在是焦头烂额。

由于最先赶到现场的是成都卫戍营,司闻曹无法继续保守秘密。

他们不得不告诉军方徐永的真实身份,这才换回了徐永的尸体和那两名安全人员。

结果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成都各界的反应都很强烈。

一部分朝廷官员认为司闻曹居然窝藏一个与汉室不共戴天的曹魏官员,大为愤慨;另外一部分朝廷官员则谴责司闻曹对弃暗投明者漫不经心的怠慢,他们说这本来是一次绝佳的政治宣传机会;而军方也十分不满,因为司闻曹抓了条情报大鱼在手上却不肯与他们分享……总之,成都司闻曹的曹掾将是这段时间内蜀汉最不幸的人了。

这个消息对汉中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谁也没有想到徐永居然在成都遇害,尤其还是在这一敏感时期。

姚柚紧急召见了荀诩、杜弼、阴辑、马信等司闻曹官员,商讨该如何应对。

讨论并没有产生什么有建设性的成果,毕竟事情发生在成都,汉中的司闻曹鞭长莫及。

与会的官员中很少有人真正觉得悲伤——毕竟徐永不过是一个魏国来的流亡者,而且他的价值已经差不多榨干了。

官员们的愤怒只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被冒犯了。

唯一对徐永的死感觉到伤感的只有杜弼一个人,毕竟徐永曾经救过他一条命。

会议最后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姚柚只是叮嘱各部门要严加防范汉中的可疑人物,然后宣布散会。

阴辑和马信和他们的随从先后离开,而荀诩与杜弼则被姚柚用眼神留了下来。

姚柚见屋子里只剩下他们三个,这才长叹一口气,用刻意控制过的低沉嗓音朝他们两个人问道:你们觉得徐永的死和你们正在调查的事之间有联系么?您想听我的个人意见?荀诩反问。

是的。

我没有任何证据,只是一个推断。

但说无妨。

这是非正式的会议,不会留下记录的。

荀诩简单地回答道:我认为徐永的死和李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姚柚和杜弼听到他的大胆发言以后,脸上的表情没显示出任何惊讶,显然他们也这样认为。

姚柚慢条斯理地用右手把玩着一方铜兽砚,眯起了眼睛:理由呢?没有证据,但总该有些理由吧。

四月十六日,我被李平召见。

他希望知道究竟靖安司是如何查出邓先是间谍。

姚柚点点头:唔,你的报告我看到了,你回答得很得体,什么也没泄露。

荀诩轻微地摆了摆手:的确,我没有向他透露徐永的具体情况,但他至少知道了两点:一,司闻曹掌握着一名价值极高的魏国流亡者;二,这名流亡者已经被送往成都。

那又如何?即使在成都,徐永的存在也是严格保密的。

听到姚柚这么说,荀诩露出讽刺的微笑:我可不这么认为,现在我对我们成都同事的能力深表怀疑。

顿了一顿,他继续说道:李平熟知我国机构运作,他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徐永是在成都司闻曹的保护之下。

接下来,只要设法从司闻曹那里探听徐永具体的安置地点就可以了。

他能做到么?他已经做到了。

想想看,袭击徐永的凶手至少有六个人,而且对受害者的居住地点和每日作息了解的都非常精确。

无论规模还是策划的精细程度,都不是一两个魏国间谍就能策动起的。

恕我直言,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内部人士,而且级别相当高。

确实是非常大胆的猜想。

姚柚把铜兽砚放回到桌子上。

一直没说话的杜弼忽然插道:即是说,你认为李平在得知徐永的存在后,惟恐他会泄露出烛龙的身份进而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暗中利用在成都的势力策划了这起暗杀?不错,可惜我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荀诩说的很坦然,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

姚柚和杜弼脸上都露出了理解的表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会议就这样结束了,姚柚要求靖安司继续保持目前的工作态势,他也答应会派遣一个人去成都旁听对徐永谋杀案的调查进展,并把进度及时反馈给汉中。

从会议室出来以后,杜弼和荀诩并肩而行,这一段暗灰色的砖石结构走廊此时只有他们两个人,脚步声的回响显得很清晰。

忽然,荀诩侧过头去,对杜弼低声说道:我对徐永的事很遗憾。

后者将复杂的眼神投向头顶伸展至北方的青色檐角,表情有些哀伤:……他认为我国能给予他一个更好的人生,所以才对我投诸信任。

我让他失望了。

这件事不是你能控制的,你已经尽力。

也许把他送去成都是一个错误。

听着,辅国,徐永的死是一个悲剧。

但是,身为情报官员我们有时候必须要显得冷漠无情,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干。

荀诩试图说服杜弼。

他想起来以前阴辑说过他这位学生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些多愁善感。

杜弼伸出手拍拍荀诩的肩膀,露出一丝感激的笑容:不必担心,孝和,这我知道,这又不是第一次了。

两个人沉默地朝前走了几步。

荀诩想转换一下气氛,于是再度开口问道:对了,你那边进度如何?靖安司负责内务侦察与行动,而杜弼执掌的军谋司则负责将各地递交上来的情报汇总、整理、分析。

两个部门对彼此都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目前针对李严与烛龙的调查只有四个人知情,所以关于这方面的情报杜弼不得不亲自把关。

他的工作就是仔细排查过去五年内汉中一切情报流动和可能泄密的环节,希望籍此将烛龙分离出来。

这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唔,最近我在重新审议两年之前的那次行动,那是你和烛龙的初次交手吧?听到杜弼这么说,荀诩神色黯然了一下。

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他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不过荀诩随即恢复了爽朗的表情:糜冲那次?你可曾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目前还没有,工作量太大了。

数以百记的文书、会议记录、信函、供词和出自靖安司的冗长报告要阅读、比较,这些只能我一个人来做。

杜弼语气似是在揶揄荀诩。

荀诩耸耸肩膀:能者多劳嘛。

两个人来到走廊的一个转角处,迎面恰好走来一名急匆忙的侍从。

这个冒失的家伙脚步急促,险些跟两个人迎头相撞。

他狼狈地停稳脚步,抬头一看居然是荀诩,慌忙敬了一个礼,然后急切地说:荀从事,裴大人刚刚捎来口信,请您立刻返回靖安司。

荀诩和杜弼对视了一眼。

荀诩问道:他在口信里提到过发生了什么事吗?是的,大人。

侍从回答得毫不含糊。

是什么?荀诩的口气变得紧张严厉起来,如果不是特别重大的事,裴绪不会这么急着找他。

您的妻小已经安全抵达南郑,她们目前都在靖安司专属的驿馆里等候您,大人。

荀诩抬抬眉毛,努力想装出一副处事不惊的平静表情,不过他失败了。

荀诩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结的婚,那年他二十五岁。

妻子是一位同僚的女儿,姓赵,相貌很普通,但性格温柔贤淑。

结婚以后,夫妻二人关系一直非常融洽,并在建兴二年有了一个孩子,名字叫荀正。

建兴五年,丞相府北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事宜。

荀诩也随整个靖安司副司迁入汉中。

按照规定,低级官吏不允许携带家眷同往,于是荀夫人和荀正留在了成都,和她父亲居住在一起。

由于靖安司事务繁杂,从建兴五年到建兴八年整整三年期间,荀诩只回了成都一次,而且那次还是调职到江东前顺便去探望一下,平时夫妻两个人就以书信来往。

这种两地分居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建兴九年初,荀诩的官秩升了一级,由原来的比三百石升到了三百石,够资格将家眷迁来汉中了。

于是荀诩提交了申请,并于三月份得到了批准。

荀夫人和荀正得到许可后立刻动身,终于在五月初风尘仆仆地抵达南郑。

荀诩离开道观拜别杜弼以后,二话不说,直接赶往靖安司专属驿馆。

到达时他注意到馆门前停放着数辆马车。

从马车篷侧的赤乌角旗来看,他们是每月往返于南郑与成都之间的固定信使车队。

荀夫人显然就是搭这些马车过来的。

他站在驿馆门口,用双手潦草地抚了抚发髻,然后才迈进馆门。

一进去,就听到厅里传来一声响亮的叫声:爹爹!然后一个七岁大小的男孩跳出来,兴奋地一下子扑到荀诩怀里,又叫又跳。

荀诩把自己的儿子搂在怀里,轻轻地摩挲着他的头,喃喃地说道:长高了,正儿,你长高了……正儿好想爹爹。

爹也可想你了呢。

荀诩爱怜地拍了拍他的脸,小孩子虽然才七岁,眉宇间隔已经依稀有了他父亲的模样。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荀诩再次抬起头来,看到自己的妻子笑盈盈地站在面前。

长途跋涉的疲惫仍旧残留在荀夫人的脸上,但她笑得还是那么温柔,与新婚时相比一点没变。

阿缇,你们来了?我们来了,相公。

一路都还顺利吧?嗯,还好,就是正儿不太喜欢坐马车。

两个人简短地寒暄了两句,没有多说什么,他们把心情留给彼此的眼神去表达。

荀诩蹲下身去,用一只手把荀正抱起来搂在怀里,然后起身牵住了妻子的左手,手很粗糙,那是长年累月劳作的结果。

荀诩略带歉疚地用大拇指蹭了蹭她指肚上的老茧,说:阿缇你们累了吧?房子已经都给你们预备好了,行李回头叫驿馆的人送过去。

相公,那咱们先回家去吧。

荀夫人轻声回答。

听到回家这两个字从老婆唇边轻轻滑出,荀诩在一瞬间感觉到一阵温馨的震颤,幸福感如同长江的潮水一样涌入身体。

烛龙也罢、李平也罢,这些烦心的事在这一时刻都变得无关紧要、微不足道。

自从三月以来累积的疲惫、焦虑与沮丧仿佛秦岭山头的积雪一样消融,被这一声回家的呼唤洗涤一空。

荀诩以前回的是一间砖石结构的独院空旷民房,而现在他终于有了回家的感觉。

一家人办理完手续,一起走出驿馆。

荀诩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牵着老婆,乐呵呵地登上事先预备好的一辆简易马车,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而去。

有家室的人真好啊……在驿馆门口站着的裴绪目送着那三个人离去,用羡慕的口气感叹道。

刚才他一直站在旁边,而荀诩居然没顾得上理他。

一旁的阿社尔揶揄他道:羡慕了吧?汉中又不是没有女性,裴大人,勇敢一点。

算了吧,这儿的……我宁可去你们南蛮找一个。

啧,口味倒还很重。

其实也没什么差别,吹了灯都一样的嘛。

裴绪瞪了他一眼,悻悻地闭上嘴,这个话题他可不是阿社尔的对手。

他们两个走进驿馆,命令驿馆卒套一辆车,把荀夫人从成都带来的行李送到荀诩府上去,又派人给荀诩去送了一坛好酒和一些新鲜蔬果,算是靖安司同仁一起送的贺礼。

这些事做完以后,裴绪又对阿社尔说:你去靖安司一趟,替荀从事请个假。

就让他好好歇上一天吧。

唔,好的,让荀大人好生歇息一下吧。

反正最近没什么大事。

阿社尔拍了拍手掌,表示赞同。

阿社尔没有想到的是,他这句话的有效期仅仅持续了十二个时辰。

轻柔的夏风吹过秦岭的崇山峻岭,然后逐渐消融在两军营帐之间。

现在已经是凉爽的夏季,但在这一段秦岭的山坡上依旧涌动着宛如冬日的肃杀氛围。

两支军队的营地相隔并不远,他们之间是一片微微隆起的山坡构成天然的界限。

山坡的两翼都铺满了牛皮或者毛毡的灰白色帐篷,仿佛雨后一瞬间生长出来的蘑菇。

现在已经接近黄昏,十几处篝火已经点燃,黑烟缓缓升向阴郁的天空。

附近稍高的丘陵竖起零星的木制了望塔,写着大汉、诸葛或者大魏、司马的旗帜飘扬其上。

在更外围,两圈以鹿角、石块和木头所组成的围栏标出了双方所控制的区域。

自从三月份司马懿遭遇了惨败以来,蜀汉与魏军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

丞相。

姜维从诸葛亮的身后出现。

诸葛亮头也没有回,视线仍旧固定在远处的魏军大纛。

司马懿就像一只该死的乌龟,把自己完全缩进壳里,任凭汉军如何挑战也不为所动。

丞相,有些东西我需要给您看一下。

哦?姜维从怀里取出两封信,用双手恭敬地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接过信,看完之后,淡淡说道:是时候回汉中了。

老人的语气里充满了遗憾和疲惫,他将两封信都搁到身旁的木盒之中,摆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