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九十六章

2025-04-03 15:21:38

李绛和李晔进了宫, 跟在宦官的身后,走进甘露殿。

这一路上的气氛都很不寻常, 李晔注意到,守备似比平日还要森严。

甘露殿的地上铺着厚厚的毡毯,放置一座半人高的雕刻八仙过海的鎏金博山炉。

殿中云雾缭绕,两边的横排窗透进外头的日光, 整个大殿显得十分缥缈空旷。

贞元帝坐在上首,太子李诵, 舒王李谟和舒王妃崔清思分坐两边,除此之外, 再无旁人。

李绛向他们依次行礼, 然后说道:不知圣人急召臣和臣之子, 有何要事?贞元帝近来气色不佳,双手放在膝头端坐着,声音略显浑浊:李卿, 朕有一桩旧事想要问问你, 是关于火袄教的。

李绛心中一动,还是冷静地回到:圣人请问。

贞元帝的神情十分端凝:你与火袄教的圣女, 到底是何关系?当年火袄教参与延光一案, 你是否也牵涉其中?此话一出, 整个甘露殿越发安静, 太子李诵甚至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原先不知, 圣人忽然召他来甘露殿做何, 后来看到舒王和李绛都来了, 直觉不是什么好事。

没想到是关于延光姑母的案子!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为何又旧事重提?片刻之后,李绛沉着地说道:臣与火袄教圣女的确有些私交往来,但那些都是明面上的事,火袄教出事以后,臣已与她划清界限。

不知圣人听了谁的话,有此一问?李相撇得倒是干净。

难道你以为火袄教覆灭,重要的教徒都死得差不多了,便无人指征?崔清思笑了笑,看向李晔,有人说你当年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去火袄教找他们的圣女,这件事可当真?李绛面容严峻。

这件事本来极为隐秘,舒王妃是如何知晓的?可看她言之凿凿,想必是手上握有证据,瞒也瞒不过去。

他索性承认道:臣的四子出生时身体虚弱,听闻火袄教圣女医术了得,治愈教众无数,被奉为神明。

臣抱子求医,莫非也是错?不愧是李相,竟将理由说得如此冠冕堂皇。

既然你说你与火袄教圣女并无私情,只是明面上的关系。

那么我请个旧人进来,你且看看看认不认识。

崔清思说完,朝外喊了一声。

宦官立刻带着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汉上来。

那位老汉穿着葛布衫,踉跄着跪下,畏畏缩缩地看着周围,想必是从来没到过御前。

草,草民见过圣人。

老汉说完,便趴在地上,不敢再动了。

贞元帝威严地问道:堂下所跪何人?那老汉哆哆嗦嗦地回道:草民本是火袄教总教的一名护法,跟在圣女的身边做事。

火袄教出事以后,草民弃暗投明,一直安分守己,再未提过火袄教的旧事,还请圣人明察。

今日找你来,并不是问你这些。

你回头看看,是否见过那个人。

崔清思说道。

那老者闻言,胆怯地回头望了一眼,与李绛四目相对,一下惊起:你不是常来总教的那位郎君么?这么多年,你的容貌倒是没什么变化。

我们在圣女那儿见过几次的,我对您印象很深刻。

这位,这位可是那个你抱走的小郎君?老汉又往李绛的身后看了一眼。

李晔从未见过这个老汉,疑惑地问道:您认识我?老汉笑着点头:你尚在襁褓中的时候我见过一次。

还是我把你交给这位郎君的。

那个时候你太小了,身体又弱,连哭的声音都不大呢。

他在那里自说自话,李绛忽然想起来,当年圣女的身边是有一个人,但时隔多年,印象早就不深了,无法断定是否乃此人。

李绛冷哼一声:舒王妃不知从何处找来这么一个人,胡乱指摘,混淆视听,不足以服众吧?李谟摆了摆手道:李相别着急,不妨听听他所言,再做判断不迟。

天子面前,不得妄语。

这个孩子的来历,你且说说看吧。

老汉回忆道:火袄教在鼎盛时,教众有数万人,在长安也算是极有势力的。

那时,火袄教的圣女跟朝中许多官员都来往甚密,有些是明面上的,有些是暗地里的。

明面上的那些在当时就已经被除掉了,可暗地里的还有些漏网之鱼。

这位郎君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圣女似有私情,我曾不止一次亲眼见过他们相处时的情景。

荒谬!你既说我是私下与她来往,又如何能让你看见?李绛反驳道。

那老汉倒也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是圣女最得力的手下,她很信任我,还会告诉我一些秘密。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雨夜,你抱了一个包在青布襁褓里的孩子来请圣女医治?后来你几次三番来询问那个孩子的病情,圣女都不肯让你见。

可你不知,你抱来的那个孩子早就死了,还是我亲手埋的。

李绛浑身一震:你胡说!我没有胡说!我现在还能记得埋孩子的地方,只要派人去,必定能找到他的骸骨。

圣女将那个孩子身上的手镯,长命锁等物都取了下来,还检查了他身上的胎记,而后找了一个体弱的孩子交还给你。

孩子的容貌本就变化大,更别说阔别一年之久,连亲生父母也无法分辨出来的。

李绛倒退了两步,几乎站不稳,幸而被身后的李晔扶住。

他很想再次呵斥老汉胡言乱语,可这些细节说得分毫不差,犹如亲眼所见。

他从未想过那个女人竟敢调换他的孩子,这个惊天霹雳,震得他一时不知该作何反应。

同样震惊的还有李晔。

他原本也不信,只觉得是舒王的计谋。

可看到父亲的反应,便知那个老汉所言,恐怕并非全然是假。

若他所言为真,那自己便不是李氏的血脉,也不是李四郎。

那他到底是谁?又从何处来?这二十多年来,他虽离家寡居,并没有得到家人多少的庇护。

可他有名有姓,有父有母,不至于像是无根的浮萍。

可今日,有人告诉他,他的身世是假的。

他根本不是李晔,当朝丞相之子,而可能是个无名无姓的野种?这有多么荒诞可笑!一直没有说话的李诵此时开口问道:你可知,这个孩子的生父是谁?老汉摇了摇头:草民也不知圣女从何处得来这个婴孩,也许只是从普通农人家里抱来的。

可我知道,圣女跟这位郎君,绝非泛泛之交那么简单。

他们之后还往来了数年,直到火袄教被朝廷剿灭。

如果我没记错,当时清查火袄教总教的,便是这位郎君吧?他借由此立下大功,飞黄腾达。

说到最后,那老汉的口气里已经有几分鄙夷。

圣人,请听臣一言。

李绛跪下来,暂时不去想李晔的事,而是为自己辩白,实情并非如此。

臣是奉旨行事,根本不存在杀人灭口一说。

何况臣当时只是一个小官,有何可利用之处?贞元帝一时也无法判断,对舒王说道:李卿说得也有道理,不能凭此人的三言两语,就让朕降罪于当朝的重臣。

李谟嘴角噙着笑意,拱手拜道:圣人,若是当事人之言,可否取信?当事人?那火袄教的圣女不是早就已经身死,哪里还有当事人?贞元帝奇怪地问道。

崔清思回答道:火袄教圣女的确已经不在人世,可是她有一女尚在人间。

日前我也是刚得知此女的身份,她便是被度支员外郎收为妾的刘氏。

她此刻就候在殿外。

既然如此,便宣她进来吧。

贞元帝不满地看了李绛一眼。

因为李昶的事情,他对李绛本就心存不满。

可念着这么多年,李绛在朝为官,任劳任怨,本有意等风波平息了,就揭过此事。

可现在居然扯到当年火袄教和延光的旧案,他就无法容忍了。

刘莺大腹便便地走进殿中,本要下跪,贞元帝说道:既然你有身子,就站着说话吧。

罪女不敢。

刘莺低头道。

朕并非残暴不仁,何况法不及孕者。

你将你知道的事,说出来便是。

贞元帝道。

刘莺应是,这才缓缓说道:罪女的母亲是火袄教的圣女,当年李相带人来查抄总教的时候,母亲侥幸未死,逃到朔方一带,被一个好心人所救,生下我。

母亲临死前告诉我,当年李相想利用她和延光长公主建立关系,便帮忙收买很多官员为延光长公主所用。

因此延光长公主出事以后,李相立刻就想到要封住我母亲的嘴巴,赶尽杀绝。

你休得胡言!李绛已经气得浑身发抖。

他现在总算明白,刘莺是舒王安排进府的,难怪调查身份的时候毫无破绽。

他若肯为舒王所用,刘莺便会是一个眼线。

而若他不肯乖乖就范,她就如同毒蛇一样,会反咬一口!刘莺不理他,继续说道:我之所以委身李府,就是想找到当年他与延光公主勾结的罪证,无意中发现他与武宁侯府联合杀害了我的异母姊妹,还发现这次吴记柜坊的事,他也牵扯其中。

这是我找到的他与武宁侯秘密贪分国库所得的账册,请圣人过目。

刘莺说着,从袖中将账本取出来,递给了身边的宦官。

李绛瞪大眼睛,颤抖地指着刘莺:你,你竟然伪造账册?吴记柜坊的事情,我从未插手!李相高明,自然懂得把自己撇清。

可这是我从您书房的暗格里,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证据。

刘莺淡淡地笑道,多行不义必自毙。

你也有今日。

贞元帝将账册匆匆翻了几下,看得无名怒火起。

现在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李绛,他也懒得管这账册到底是真是假,只一把扔到李绛的脚边,大声喝道:事已至此,你还有何话可说?!你教子无方,其身不正,安敢忝居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