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2025-04-03 15:21:40

这几日,东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冷清。

自从天子要东宫闭门思过以后, 连詹事府的官员也不太敢轻易登门拜访, 生怕被言官抓住。

东宫更加门可罗雀, 连来往的内侍走路都显得小心翼翼的。

李诵独自坐在殿中, 目光停留在书卷间的那张信纸上, 面色又凝重起来。

他收到这封信的那日, 卫国公刚好将舒王妃告到了御前。

他将徐氏叫来, 本想询问下毒事件的始末,因她素来与舒王妃矫情还算不错。

但徐氏的反应竟然出人意料的激烈。

她甚至都不知道信上写了什么,只听他说是崔清思写的, 就问他是不是不相信自己。

李诵自问跟徐氏在一起二十多年,相敬如宾。

头一次发现自己好像不太了解这个枕边人。

徐氏平日兢兢业业, 打理东宫的事务井井有条, 对上恭谨, 对下宽和,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李诵都默许她主理东宫,也没有再立别的妃子。

可他却不小心发现了这个女人深藏在恭顺的表面下, 那颗昭然若揭的野心。

他忽然间觉得可怕,不知道她还藏着什么东西,是否别有居心。

其实就李诵个人而言,他觉得很多事命里有时终须有, 所以他从不去争抢什么。

当年延光姑母权势极盛, 是母后和姑母合意, 非要他娶萧氏。

他不能违抗母命,只能依言照做,没想到因此招了李谟的嫉恨,让整个延光公主府倾覆。

延光案以后,他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过问朝政。

一来是不想跟李谟争,牵连更多无辜的人。

二来他当太子当了这么多年,实在没有觉得权位是什么好东西。

可他这一身,早就搭上了许多人的身家性命,到现在也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他若有幸继承皇位,广陵王是最佳的储君人选。

到那时,徐氏便是太后,地位还在中宫皇后之上。

因此,他不得不慎重地调查一下徐氏。

不能让一个别有居心的女人,来辅佐储君。

这时,东宫的宦官进来禀告:殿下,崔主簿奉召前来。

李诵放下笔,说道:快请他进来。

崔时照穿着官袍走入殿内,发现殿中竟然一个侍从都没有,不由得有些奇怪。

他行礼说道:不知道太子殿下召微臣来,有何要事?李诵看着眼前如芝兰玉树般的年轻人,叹息般地说道:子瞻,我有件事不知道该和谁商量。

想来此事应该也与你有些关系,你先看看这个。

他把信件递出去,崔时照恭敬地接过,迅速地浏览信中所言。

待看到落款的时候,他暗暗吃了一惊。

这是云南王妃写给太子的亲笔信,前半段提到当年跟舒王妃的恩怨,其中说明两人都不承认指使过那名婢女,后半段则要太子重查当年太子妃萧氏一事。

崔时照有些不明白,家中众人早就认定是舒王妃指使婢女推了云南王妃,造成当年云南王妃远嫁,舒王妃代为嫁给舒王。

可照这信中所言,却像另有隐情。

这两位虽都是他的姑母,但他打小在外读书,感情也说不上有亲疏之分,尚且比较客观。

云南王妃之所以写这封信给我,应该是对当年的事有所怀疑。

李诵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怀疑引起她们姐妹误会的那件事是母后指使人做的,想让……云南王妃远离都城,去我彻底看不见的地方,好断了念想。

可母后已经故去多年,我自然问不到答案。

想来想去,或许还有一个人知道内情。

您是说,徐娘娘?崔时照立刻想到。

先皇后原先一直不怎么看重徐良媛,后来竟然将她引为亲信,甚至在临终前,也只有徐氏侍奉在侧。

料想徐氏为了取得她的信任,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

李诵点了点头,眼里凝了几分冰霜:她应该不止是知道内情这么简单。

我能用的只有詹事府的人,但他们现在也都避我不及,只能委托于你。

我想让你帮我查查,当年太子妃究竟是真的与人私通,还是被人陷害。

众所周知,延光一案,是由如今的京兆尹曾应贤告发的。

当时在朝堂和整个都城,掀起了滔天巨浪。

可是在那之前,贞元帝已经收到过数封密信,说太子妃萧氏行为不检,与延光长公主一起,同多名朝官行苟且之事。

告发的次数多了,也引起了贞元帝的主意,派人暗中调查,才有后来孙淼那件事。

密信的事,李诵一直都知道,可他以为是舒王那边的人设下的连环计之一,未曾细想。

可现在,他却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李谟安排曾应贤告发姑母行厌胜之术,目的是扳倒公主府。

可针对萧氏的那些密信,更像是挟私报复一样。

李谟的确痛恨公主府,但与萧氏有私情也是真的。

那日在御前,李谟对舒王妃极尽掩护,尚有几分恩情在。

更别提当年萧氏还曾为他生下一子,他就算要对付公主府,也不会不顾念那个孩子。

当时外头那些中伤萧氏的流言蜚语,与其说是激怒李诵这位有名无实的夫君,倒不如说是激怒李谟,让他不相信萧氏腹中的孩子是他的亲生骨肉。

其间种种,都不像是一个政客所布置的计划。

所以李谟才要查。

微臣定当竭力而为。

崔时照俯身拜道。

崔时照走了以后,贞元帝身边的宦官来传了一道口谕。

口谕上说,要李谟五天之后,代天子去往城郊的太庙斋戒祭天,祈祷国泰民安。

一应事情交由太常寺来打理。

往常代太子祭天也是常有的事,可这个时候离宫,总觉得不太妥当。

李诵先领旨,然后问那名宦官:不知圣人的身体可好些了?几时能够恢复朝议?这几日,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我也见不到他的面。

那宦官没想到他会问这个,支支吾吾地说道:小的只是来传旨的,并不知道这些。

殿下还是问别人吧。

说完行了礼,就匆匆退出去了。

这样更显得此事有古怪。

天子的身体状况不明,却要他这个储君离开宫中,到城外去祭天。

按理来说,就算天子的身体不好,也该告诉他,让他代行监国才对。

莫不是调虎离山之计?来人啊,去传广陵王进宫。

李诵高声说道。

*虞北玄上回在河朔的差事没有办好,进都城以后,免不得被李谟一顿臭骂。

为了重新赢回李谟的信任,这回交代他办的事情他便格外上心,反复在城中各处检查,生怕出纰漏。

常山跟着他鞍前马后,辛苦的时候也会小声抱怨:若是陈海也在就好了。

上次陈海在虞园中了李晔一箭,伤势不轻,几乎整条手臂都废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个射箭的人,箭法又狠又准,竟然穿过前面几个士兵,差点将他钉在了墙上。

那臂力,委实惊人。

就虞北玄所知,当年白石山人年轻时惯用的铁弓,据说就重达百斤,曾经在战场上一箭击穿五个人,被传得神乎其技。

因此有如此箭法的人,应当就是那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玉衡。

广陵王倒是真看重李晔这个内弟,竟然把身边的第一谋士派到河西去,搬走了他的秘密粮仓不说,那支突然冒出来的流寇,打法诡异,估计也是他们的手笔。

虞北玄现在倒是很想亲自会一会那个玉衡了。

这几日,王承元可有什么动静?虞北玄问道。

常山回答:与从前一样,出门交游,时常流连在酒楼和花楼,十足的纨绔子弟模样。

你把他盯好了,可别小看这个人。

虞北玄吩咐道。

王承元以前在鸿胪寺为质的时候,就好风月之事,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无能。

可是他一回到藩镇,就露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有这个人在,东宫相当于多了一个助力。

举事之时,也会成为他们的障碍。

站在这城楼上,俯瞰长安城。

四四方方的市坊,宽阔笔直的长街,犹如棋盘一样。

而其中的千家万户,便是棋盘上的棋子。

从这里一直可以看到皇城高耸的钟楼,乌瓦上洒落着金色的光辉。

近来城中可有何异常?虞北玄抓着城墙上的狮头浮雕,又问到。

除了崔家和李家前后出城以外,别的就没什么了。

常山如实回答,那两位倒是人精,似早早听到风声,想着法让全家都逃出去了。

不过若没有您的授意,他们也没办法走得那么容易。

那日李晔带着嘉柔出城,虞北玄恰好就在边上看着,是他示意那些人放行的。

现在四方城门都已经换成了舒王的人,目的就是到时方便控制城中的局面。

她离开长安也好。

城中一旦乱起来,谁也无法保证她的安全。

而且今日,圣人让太子代行祭天的口谕应该已经下达了。

这么算起来,就是还有五日。

五日之后,成败自然就见分晓了。

什么人!常山忽然叫了一声。

虞北玄在专注想事情,没有注意到身后,闻言惊了一下,猛地回头,看见一个人正慢慢地从阴影处走出来。

他十分瘦削,身子犹如竹节一样,但眉目如画。

袖子被城楼上的风吹鼓起来,反而添了几分飘飘然的仙气。

你是怎么上来的?虞北玄很意外会在这里见到他,皱眉问道。

常山下意识地挡在虞北玄的面前,虞北玄将他拉开:无事,我自己能够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