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第一百零七章

2025-04-03 15:21:39

卢龙和魏博两位节度使因为叛变, 是被押解进都城的。

而王承元因为一开始就表示了归顺朝廷的决心,所以非但没有被押解, 反而还被当做有功之臣。

王承元等人本来应该进宫面见天子,但宫里的宦官说,今日天子不得闲,要他们先在鸿胪寺住下。

等宦官走了,王承元独自回到房中, 觉得今日的事不同寻常。

河朔归降这样的大事,天子都能置之一旁, 到底还有比这个更重要?他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摸到腰上的香囊, 上面绣着彩云和明月,神情凝了凝。

他今日见天子, 其实是想请求赐婚的。

门外响起笃笃两下敲门声, 王承元问道:谁?是我。

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来。

王承元立刻过去开门, 见到崔时照负手站在门外:子瞻贤弟,你怎么来了?崔时照看了看两边:王兄, 可否容我入内说话?王承元侧身让开, 崔时照入内之后, 他便把门关上:你消息倒是灵通,我刚刚才坐下。

来,一同喝酒吧。

许久没有同你畅饮了。

崔时照摇了摇头, 径自坐下道:我今日来, 不是要跟贤兄喝酒的。

贤兄可否告知, 这次入都城的人马一共是多少?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王承元在他对面坐下来,说道,大概只几千人,不过大部分都不能进来,只在城外。

魏博和卢龙两位节度使则押去刑部的大牢里面关押。

崔时照将桌上的茶杯摆了摆:河朔三镇总共有十五万的人马,这次广陵王出兵,虽然俘虏了两位节度使,但他们的部将仍有不服者在反抗。

朝廷要处置他们二人,也是为了杀一敬猴,震慑各镇。

若是这些人联合在一起,兵力有多少,多久可以攻克洛阳?王承元吃了一惊,脸色都变了。

从表面上看,此次广陵王打了胜仗,三镇节度使被抓的被抓,归降的归降。

但是河朔三镇割据多年,早已经剥离中央而存在,势力盘根错杂。

失掉三个节度使,仍然有很多人可以领兵作战。

这些人若是都被组织起来,兵力可能不下几万!王兄暂时不要慌,如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河朔兵力的分布情况。

现在只是未雨绸缪,你好好想想,把重要的兵力都告诉我。

崔时照安慰他。

王承元点了点头,从行礼里翻出了一张舆图,细细地与崔时照说起来。

等崔时照离开鸿胪寺的时候,王承元的背后还都是冷汗。

他以前与崔时照相交,只觉得对方是个颇有想法,志存高远的世家子弟,没想到竟还如此敏锐和冷静。

假以时日,此人必成大器。

他一拍大腿,刚才光顾着说河朔的事情,居然忘记问崔时照最重要的那件事情了!鸿胪寺外,崔时照坐上马车,对驾车的车夫说道:我已经问过了,这是河朔剩下几支势力的分布图,你拿回去交给他吧。

还有何事是需要我做的?他的手从帘子里伸出来。

车夫接过,斗笠下面露出的脸其貌不扬,正是张宪。

先生说,请郎君帮忙注意刑部大牢那边的情况,可能有人会去见二位节度使。

张宪说道。

崔时照知道李晔的身份就是玉衡以后,反倒对他的行为和思想都理解了很多。

那人所能看到和想到的事,当下都会让人觉得奇怪,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发现其预见性和合理性。

这大概就是李晔最为过人之处了。

广陵王若因顾虑丢了这个谋士,只能说他自己识人不明了。

我还需进宫一趟,你将我送到皇城边吧。

崔时照淡淡地说道。

其实他帮舒王,也许能更快地达到目的。

现在的赢面来说,绝对是舒王更大。

但他跟李晔的想法,这天下应该有能有德者居之,才是黎民苍生之福。

这几年,他一直在暗中调查延光旧案和当年的奉天之难,发现皆有舒王参与的痕迹。

这个男人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罔顾生灵涂炭,绝不会是个明君。

*第二日,李晔照常去大理寺上值。

大理寺在皇城的西北角,与其他的公衙相比,显得肃穆森严。

高高的石阶上,坐落一个面阔五开间的门庭,大门的左右两边各摆法一只石质的獬豸,代表司法的公正。

李晔跨入院中,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僚,他拱手行礼。

他们心不在焉地回礼,然后就从他身边走过,似在低声议论什么。

像他这样低阶的小吏,只能在后院低矮的文书房里工作。

那里僻静冷清,普通的官吏都不爱去。

李晔走到自己的屋子里,打开门就是一股霉味。

他挥了挥袖子,刚想去提昨日放在屋角的水桶,忽然从暗处伸出一只手来,抓住他的手腕。

他本能地要抽回来,抬头却看到熟悉的眉眼,微微愣了愣,然后被那人拉进了里屋。

里屋摆放着密密麻麻的书架,连落脚的地方都很少有,光线从破败的窗户里透进来,连空气中的浮尘都看得很清楚。

那人转过身来,看着李晔:你怎么都不来找我?我那日看到木嘉柔,还以为是你授意她来的。

大理寺重地,您是如何进来的……李晔顾左右而言他。

李淳靠在书架上,双手抱在胸前,闭眼说道:我想去的地方,便没有人能阻。

我今日来就是想亲口问一句,你我当初的约定,是否还算数。

你,是站在哪一边的?李晔没料到他这么直接,轻轻笑道:我表明了立场,您就会相信吗?李淳睁开眼睛,看着眼前的人。

他的眉眼真是生得非常温柔,乌黑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这样低阶的官袍穿在他身上,也掩盖不了那一身的贵气。

从徐氏那里知道李晔的身世之后,李淳最初的反应也是震惊,无法接受。

徐氏要他想好与李晔的关系,他冷静地想了几日,一直等着李晔来找他,可是都没等到。

还是忍不住自己跑来了。

只要是你说的,我都会相信。

这个时候,他的口气执拗得像个孩子。

就算他知道李晔是舒王的孩子又如何?李晔是白石山人一手教出来的,很多东西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注定他跟舒王没办法同流合污。

对于李晔的选择,李淳还是有几分把握的。

而且他们之间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早已经变成一种习惯。

李淳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依赖他,信任他。

就像昨日的事,还是第一个想到来找他商量。

但这些话,又不能不问,否则他无法安心。

李晔欣赏李淳的,也是他身上的那颗赤子之心。

也许皇室有很多人精于算计,但李淳自始至终都不是为了权力而去争。

他们处在这样的立场和身份之上,换了旁人不可能不猜忌。

可他仍然愿意信他。

李晔走过去,坦诚地说道:我只能说,无论我是谁,我的初衷没有变过。

纵然他于我有生恩,但在天下大义面前,我不会助纣为虐。

至于还用不用我,看您的决定。

李淳的神色顿时如阴转晴,抓着李晔的手臂:好,我自然是信你的,否则今日我也不会来。

其实我来找你,是为了昨日宫中的事。

你可知,舒王妃已经被圣人软禁在馥园了?可东宫也没好过到哪里去。

圣人气得不轻,今日谁也不见了。

这些宫闱的秘辛肯定是严禁外传的,外人只能看到个结果。

很难猜测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此事为何还牵连到了东宫?东宫不是受害者才对么?李晔奇怪地问道。

李淳就将事情大概讲了一遍。

昨日在宫中,卫国公父女告发舒王妃使用宫中秘药,暗害广陵王府的两个女眷。

宫中尚药局的卷宗上,也的确查出了舒王妃使用那些药的记录。

可是内宫之中,女眷用这些药调理身子也是常事,不能作为舒王妃害人的证据。

后来徐氏就把舒王妃的婢女带到殿上,当面指正她的恶行,还说出了不仅是广陵王府,连云南王妃都被她设计差点害死的事情。

崔清思和徐氏的交情一直算是不错,没算到徐氏居然早在她身边安插了一个的内奸,打得她措手不及。

贞元帝当然震怒,要处置崔清思。

这个时候,舒王居然又把当年奉天之难的事情搬了出来。

当初,本来来勤王的一路节度使和他的军队因为发放的军饷严重不足的问题,发生哗变,转而攻下了长安。

舒王和太子兵分两路,一个护送天子出逃,一个去搬救兵。

可没想到在搬救兵的路上,舒王遭遇了伏击,死里逃生,落下了终身的残疾。

舒王查出那队伏兵其实是东宫派人假扮的,要取他的性命。

若说断人子嗣,也是东宫下狠手在先。

李诵自然是当堂否认,可李谟有理有据,双方争执不下。

贞元帝一怒之下,让李诵也回东宫闭门思过,无旨不得外出。

事情便是如此。

今日我进宫,听到父亲和母亲在殿内大声争执。

看到我来了,他们才停下,但脸色都很难看。

他们要我最近没事别往东宫跑,可我从来没看见他们吵成那样。

李淳落寞地说道。

李晔想的却是另外一层。

若说舒王对舒王妃的感情,绝对没有深到要不惜一切保她的地步。

这个时候跟东宫撕破脸,不惜把十多年前的旧事搬出来,揭自己之短,也要拉东宫下水。

只能证明,他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

圣人可还好?李晔问道。

李淳叹了一声:听闻昨日气得不轻,今日连朝议都没有去,大臣宗亲更是一个都不见。

倒是陈朝恩偷偷宣了尚药局的两个奉御到甘露殿去。

玉衡,你在担心什么?贞元帝已经是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了,此前更是病倒多次,此番受了这么大的刺激,不可能无事。

他担心的是,虞北玄进都城,没那么简单。

也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加上河朔还存在极大的隐患,若两方同时发难,长安城未必招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