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山记 > ☆、第313章 夺嫡之十六

☆、第313章 夺嫡之十六

2025-04-03 13:48:35

穆元帝在这节骨眼上说要立皇后,大家吃惊的同时,朝中九成人都觉着,此次,肯定是五皇子拔头筹,无他,五皇子刚立大功,江南封赏,看那封侯的赐爵的,不都是五皇子系的嘛,有此势力,五皇子断不能叫别人抢了先的!再者,五皇子倘欲再进一步,既有先正名分的机会,五皇子肯定不会放过。

这种推理,完全正确。

但是,朝中举荐一出,纷纷大跌眼镜,拔得头筹的竟不是五皇子,而是大皇子。

朝中举荐赵贵妃的折子,完全超过举荐苏淑妃的折子啊!不要说朝中大臣私下议论纷纷,便是太子都与宁祭酒道,以往真不知道老大还有这等本领。

近来,太子只将五皇子视为心腹大患,却不料自家大哥方是深藏不露的那个。

要不是父皇议立后位,太子还不晓得大皇子亦是不容小觑!宁祭酒道,赵国公在朝经营日久,今可见其实力哪!不过,殿下也不可忽视五殿下,五殿下的人手,多在军中。

太子端起一盏香茗,轻轻呷了一口道,南安侯、平国公都去守孝了,没有两三年出不来。

宇表弟远在江南,忠勇伯无甚根基,老五在军中臂膀十去七八,我们倒能缓口气了。

只是不知父皇心意若何?说到底,不论是赵贵妃得立皇后,还是苏淑妃得立皇后,都不是太子愿意看到的。

于太子而言,穆元帝还是不立皇后的好。

宁祭酒老谋深算,道,立后之事,臣倒有一计,保管赵氏鸡飞蛋打。

太子看向宁祭酒,宁祭酒微微一笑,此计便唤火上烧油之计。

接着把自己打算说了,不是诸多人举荐赵贵妃么,干脆他们便助大皇子一臂之力,让太子的人手也跟着举荐赵贵妃去。

太子不由担心,倘赵氏当真成事,要如何是好?大皇子可还占着一个长字呢!宁祭酒低声道,殿下以为陛下愿意看到阖朝举荐赵氏的场面么?殿下,恕臣直言,这江山,还是陛下的江山,这朝廷,也是陛下的朝廷。

陛下,是不会愿意局势超出自己掌控的。

五皇子此事便做得聪明至极,五皇子示弱,大皇子示强,先由此削弱大皇子,将赵氏剔出后位待选名单,殿下也少一劲敌。

而后,可用一样的法子收拾掉五皇子,介时,陛下会发觉,还是不立皇后的好。

这话,正对太子心脉。

太子想了想,只将此事交与宁祭酒安排。

商量一回立后之事,宁祭酒继续道,谢尚书致仕,刑部尚书出缺,殿下可有主意?太子放下手中细腻的官窑瓷盏,这几年,李总督在陕甘颇有功绩。

这位李总督,原任太子少傅,内阁相辅,因帝都科弊案牵连,外外放陕甘总督。

李大人外放后,穆元帝令苏相任太子太傅,苏相比起李大人更为帝心之臣,奈何太子与苏相一向说不到一处。

相对于太子太傅的首辅苏相,太子倒更信任有闺女做自己侧室的东宫詹事兼国子监祭酒宁祭酒。

谢尚书年老致仕,盯上刑部尚书的绝非一人,太子身为储君,也有自己的一路人马,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宁祭酒也同样嘱意李大人回朝,内阁七人,除开首辅苏相,其余六人分别是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五位尚书,外加翰林掌院。

礼部秦川秦尚书、兵部永安侯、工部尚书,翰林掌院,这四人都以中立自居。

刑部谢尚书先前则是赤果果的五皇子派,今好容易谢尚书致仕,空出的尚书阁臣位,偏生新任户部尚书唐继与五皇子共事八年之久,交情委实不一般。

纵户部向来是穆元帝的地盘,唐继对五皇子有好感那是一定的,在此情势下,太子自然倾向自己的人补入刑部尚书位。

太子与宁祭酒商量了一回刑部尚书的缺,因太孙大婚将至,太子又需辅政国事,也没有多少时间给俩人说悄悄话,一时有内侍宣太子去御书房,太子连忙去了。

穆元帝写了一幅墨宝,给几个儿子赏鉴。

太子一见哥哥弟弟的都在,便不禁心下骂一声滑头,这哪里是哥哥弟弟,简直是上辈子的冤家,一个个的就知道见天的进宫拍父皇马屁。

幸而次子也算有眼力,知道他不在时,陪在父皇身边。

太子见次子就在父皇身畔,位置也很是亲近,于心下颌首。

大皇子近来春风得意,尤其在朝上压了讨人嫌的五弟一头,令大皇子愈发精神抖擞。

故而,一见太子便道,二弟赶紧过来瞧瞧,看父皇写的这大字,真个好!那威风八面的模样,仿佛写大字的人是他一般。

太子上前请安,见穆元帝一幅百年好合的墨宝就陈在大案之上,太子道,行笔潇洒飘逸,有若行云流水,遒美清秀,果然好字。

五皇子笑,字好,寓意更好。

太子想到长子亲事在即,且是联姻苏相,纵他与苏相一向不咋亲近,但苏相的政治地位是实打实的,太子还是十分喜欢这桩联姻的。

听得五皇子此言,便近来颇是不喜五皇子,太子闻此言也不禁添了几分喜色,笑道,大郎有福,儿臣就替大郎谢父皇赏了。

这里的大郎是指太子长子太孙殿下。

穆元帝笑,本就是写给他的。

又问,大郎做什么呢?太子嫡次子穆栋笑,这事儿,父亲不一定知晓,孙儿却是知晓的。

见祖父看向自己,穆栋忍笑道,大哥肯定是在试喜服来着。

说得大家又是一乐。

宝贝孙子要大婚了,穆元帝龙心大悦,还打趣穆栋一句,明年就轮到你试了。

把穆栋闹个大红脸。

四皇子跟着凑趣道,阿栋可得先跟你皇祖父说好了,明年也得照样给你写这一幅大字。

穆栋笑,四叔就知道取笑侄儿。

遂亲昵的求了穆元帝,反正,孙儿先谢恩,明年就等着祖父赏了。

穆元帝笑,自有你的。

穆栋便顺势行了一礼。

父子君臣说说笑笑,穆元帝很是开怀,晚上还留诸皇子一并用膳来着。

五皇子晚上回府同妻子道,我看,阿栋倒是个机伶的。

以往都是太孙陪在父皇身边,今次还朝,太孙见的少了,倒是太孙的嫡亲弟弟穆栋时常于御前露脸,也不知太子是个什么安排。

谢莫如道,自从太孙脚上伤了,阿栋便惯常代太子出面走动。

纵有长幼之分,孩子大了,也难免有自己的心思。

五皇子一叹,今日见了他皇爹写给太孙大婚的大字,便顺跟问太孙大婚贺礼可备齐了,谢莫如命紫藤取了礼单给五皇子瞧了一回,五皇子见极是丰厚,道,较之当年六弟大婚时的礼也不差了。

只略逊一筹而已。

谢莫如道,这也是我们几个商量的,太孙这孩子不容易,又是东宫嫡长,自然要与其他皇孙区分开来。

只是,他到底是皇孙辈,再如何也不好逾越了皇子的。

这很是妥当。

五皇子瞧了一回太孙大婚贺礼,合上礼单交由紫藤收好,转而说起小唐的亲事来,笑道,小唐那里也备几样好东西,说来我不在帝都这几年,府上亏了有他这么个活泛人跑跑颠颠的。

小唐当差很不错,且他人面儿广,出面办个事说个话的很是得用。

谢莫如笑,小唐这个,咱们得两处走礼,一个是六弟妹的娘家妹妹,一个是唐家。

殿下只管放心,哪处都不会薄了的。

小唐等成亲等的火烧火燎的。

五皇子哈哈大笑,我听说他还把自己排在帝都十大黄金光棍里去了。

谢莫如道,第一位是他师傅九江,最后一位是他。

五皇子又是一乐,说到李九江,五皇子道,还是要让九江去劝一劝忠勇伯,忠勇伯是刚来朝上,不知道朝廷的规矩,这被人参是常有的事,哪里就值当去出家呢?这不便宜死那御史了。

谢莫如道,这话很是。

虽忠勇伯父母皆不在了,正因如此,方需他繁衍宗嗣,九泉之下,他父母也能瞑目的。

夫妻俩说一回话,夜深便早早歇下了。

现下帝都喜事多。

先是太孙大婚,举朝,只要有头有脸便都要去吃一回喜酒的。

皇子府更不必说,三郎还设计了闹洞房的环节,结果,宫里规矩大,洞房还没闹,就给掌事嬷嬷架了出去,倒叫人笑个肚疼。

这一日,太子妃的神色也是极好的,穿一袭朱红长裙,招呼着众妯娌说笑。

说来,这桩亲事,还真是没的挑。

太孙大婚第二日,谢莫如一早进宫去了,在慈恩宫见到了过来请安的太孙与苏氏,苏氏相貌清秀,举止端庄,由太子妃带着一一见过诸位长辈。

第一位自然是太后,这是第一个重孙媳妇,又是太孙正妃,胡太后给的见面礼是一套宝光流转的翡翠玉饰,名贵至极。

余下人等自然不敢逾越了太后去,第二位就是文康长公主,之后是长泰公主,永福公主、三公主、四公主,这是已成亲的公主,五公主尚未大婚,故此不必给见面礼。

倒是永福公主给苏氏的见面礼,较长泰公主所给更为名贵。

毕竟,永福公主与太子一母同胞,也是人之常情了。

见过长公主与诸公主后,便是赵谢二位贵妃,以及德妃贤妃,这几位妃位只敢受苏氏半礼。

最后是诸皇子妃,轮到谢莫如时,谢莫如赞一句端庄稳重,笑道,虽是初次见,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好生与太孙过日子,小两口,和和美美的,太后娘娘、太子妃,连带我们这些长辈就高兴。

又道,我母妃苏妃身子略有不适,今日见不着了,见面礼着我一并带过来了。

给了双份见面礼。

苏氏显然也是做足了功课嫁给太孙,微身一礼,先谢过五婶,再行一礼道,不敢打扰淑妃娘娘养病,待淑妃娘娘大安,我再过去问侯。

前面一礼,谢莫如受了。

后面一礼,谢莫如代受半礼。

毕竟,苏氏是太孙正室,苏妃只是妃位。

谢莫如笑对太子妃道,怪道说有了媳妇就能享福了,先前不知何意,见到太孙媳妇,可算是明白了。

娘娘比我们都有福气,先享了媳妇的福。

太子妃显然也是极满意这个长媳的,眉宇间又多了几分当年的飞扬之意,笑,你也莫急,我看大郎他们年岁也到了,明年还怕父皇不指婚呢。

谢莫如笑,我府里房子屋子都备出来了,就等着呢。

大家说说笑笑,苏氏也大致见到了皇家亲眷。

谢莫如略说几句,就辞了胡太后,去淑宁宫看望苏妃,苏妃犯了旧疾。

苏妃靠着大引枕与谢莫如说话,我这也是老毛病了,其实无甚大碍,就是每到冬天总要咳上几日。

宫里有喜事,却是不好出去的。

一则不吉利,二则我这么病着,去了也叫新人多心。

又问太孙妃如何。

谢莫如笑,瞧着极是端庄的孩子。

陛下的眼力,再不错的。

苏妃道,我这里还存着好东西,明年给大郎媳妇。

太孙再好,也是别人的孙子,苏妃心里,自然更喜欢自己的孙子。

谢莫如道,备一份儿可不够,大郎二郎三郎同年,介时办亲事索性一道办,给他们吃一回酒,咱家收三份礼。

逗得苏妃笑意不断,又轻轻咳了一阵。

宫人奉上药茶,谢莫如接了,服侍着苏妃喝了几口,苏妃道,孩子们的亲事我不担心,有陛下呢。

她轻喘了一时,方道,这些天,我也不大出门,前儿方听说立皇后的事。

哎,我就想同你们说,随别人争去吧。

你跟老五都是极孝顺的,我知你们盼我好,这些年,我却是看开了的。

皇后又如何,妃嫔又如何,这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是过给自己的。

我看着你们,就知足了。

谢莫如温声道,母妃放心吧,朝中虽热闹的紧,要我说,这事,朝臣能说话,亲贵能说话,独殿下他们做皇子的是说不得的。

这世间,哪里有父亲续弦问儿子的道理呢?何况,父皇心下有数呢。

这事,凭谁说,最终还得合了父皇的心意才能成。

苏妃见谢莫如心下有数,也便不再多言。

谢莫如陪苏妃说了会儿话,方告辞出宫,晚间将苏妃说的话都与五皇子说了,五皇子道,让母妃安心养病,我心下有数。

现在朝中举荐赵贵妃娘娘的人越来越多了呢。

谢莫如不由道,纵赵国公于朝多年,这人脉也忒广了些。

永定侯府如何?还是你眼力好,这么满朝举荐赵贵妃,永定侯竟没半分动静。

先前在闽地时,我就说永定侯老成持重,如今看来,永定侯风骨未改啊!五皇子感慨了一句立场坚定的永定侯,悄与妻子道,这里头事儿多着呢,要是所料未差,怕是太子给大哥加了一把火。

谢莫如一笑,道,看来,这回大皇子当真要倒霉了。

五皇子挑眉,心下委实庆幸自己没串联人举荐母亲。

谢莫如认为大皇子要倒霉,只是,最先倒霉的还不是大皇子,而是赵贵妃。

自从满朝举荐赵贵妃起,胡太后便看赵贵妃一千个不顺眼,时不时的就要挑剔几句,这要真是赵贵妃哪里有了不是,被挑剔也是应该的。

关键是,依胡太后的本事,还真挑不出赵贵妃的不是来,无非就是鸡蛋里找骨头,给赵贵妃难堪罢了。

偏生胡太后占着个太后的位子,赵贵妃的准婆婆,她又是一惯的不讲理,这硬是给赵贵妃没脸,赵贵妃也没啥法子。

只是,赵贵妃这一把年纪了,年轻时尚未吃过的挂落,这会儿尝了个遍。

她在后宫位份既高,又是掌事贵妃,哪里经得起这个,一来二去,心下发堵,便病了。

赵贵妃也不是好惹的啊,她这一病,还主动的上交了管事权,言说自己有病,不能理事,年下事多,宫务再交到她手里怕是要耽搁了,求穆元帝另选他人。

穆元帝便点了德妃与谢贵妃一道理事,转眼训斥了胡昭仪,降昭仪为淑媛,迁居寒霜殿。

这地方,听名字也知道有多冷了。

胡太后还同闺女文康长公主抱怨,你说,你皇兄这眼神是不是有问题,胡昭仪何等谦卑恭顺之人,在哀家面前亦是极尽孝顺的。

他偏生不喜,还降了胡昭仪的位份。

那孩子哪里受得了这等委屈,如今躲羞不敢出来。

哀家这跟前,越发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文康长公主半点儿不同情她娘,道,这宫里妃嫔,不就是要她们哄皇兄开心么。

倘真是谦卑恭顺的,也就不会令皇兄恼怒了。

母后可真是,为着一个淑媛,倒说皇兄的不是。

就凭母后你这话,那淑媛便不是个好的。

胡太后连接拉着闺女的手,神神秘秘耳语道,唉哟,那也是你表姐哟。

不要说是庶出的表姐,就是嫡出的表姐,也没有我皇兄重要。

文康长公主只管一径抱怨母亲,母后什么时候能把这偏心娘家的毛病改一改方好。

胡太后一幅理所当然,道,这不是正赶上你皇兄立皇后么?难不成,要将后位落入赵氏之手?平日里胡太后也没有看赵贵妃不顺眼,但一想到赵贵妃竟敢肖想后位。

有这一条,便赵贵妃千好万好,也没有半点儿好了。

文康长公主早晓得母亲是为了立后一事,不得不细掰扯开了同母亲说道,便是皇兄立后,胡昭仪一无帝宠二无皇嗣三无出身,她从哪里看配做皇后呢?母后,皇兄才是你的亲儿子,就是为皇兄想一想,你也得选个配得上皇兄的皇后方可!而不是说是个姓胡的就配做我们老穆家的中宫皇后了!胡太后委屈道,咱家这般富贵,拉扯你舅家一把,不是应当的吗?舅家已是公府,这还不叫拉扯?文康长公主一幅铁面,再说,这世上没的为了拉扯娘家委屈儿子的道理!接着,文康长公主足抱怨了半日胡太后如何偏心,如何不顾儿子的话,直抱怨的太后连声说,再不插手立后之事,文康长公主方才作罢。

有文康长公主在,胡太后总算安生一二。

文康长公主出宫时还去瞧了赵贵妃一回,赵贵妃十分客气,如何敢劳长公主来看我,过了病气就不好了。

文康长公主缓声道,你好生养病,待你好了,宫里还是你理事,皇兄方放心呢。

太后有了年岁,老小孩儿一般,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咱们做晚辈的,多包涵着些吧。

有文康长公主这两句话,赵贵妃甭提多感激了,欠身道,殿下这话如何敢当,陛下与太后对我恩重如山,不能令太后娘娘开怀,原就是我的不是。

待我好了,便去给太后娘娘请安。

文康长公主没多留,让赵贵妃好生养病,自己出宫去了。

文康长公主是好意,觉着母亲因着立后一事发作赵贵妃有些过了,倘胡太后发作的是别个年轻妃嫔,文康长公主不一定亲去安抚。

赵贵妃毕竟不同,既给皇家生了皇长子,而且,这些年打理宫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又是这把年纪,做了祖母的人了,再令她这般没脸,不大好。

故此,文康长公主趁着出宫的时节,往赵贵妃宫里走了一遭。

不想,这一遭,倒令赵贵妃想多了,若往日,赵贵妃不见得多想。

偏如今赶在立后的关节眼上,赵贵妃先是觉着,文康长公主这辈子也没对哪位妃嫔这般客气过吧,自己一病,文康长公主就过来问候。

那苏淑妃也病好久了,文康长公主可是看都未看一眼的。

还有理事包涵之语,更似大有深意,赵贵妃一时走了心,连忙招呼心腹宫人再出去细细打听去。

直至接连几日,再未听胡太后说半个字立后的话,赵贵妃就觉着,自己这后位,约摸是八九不离十了。

赵贵妃一时自信心爆棚,连忙趁儿子进宫侍疾之机,又是一番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