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莫如大晚上的打发人过去娘家传话,谢太太颇是担心,想着是不是有什么要紧事,不然依谢莫如的心性,鲜少大晚上的打发人过来。
可过来传话的管事嬷嬷又说什么时候老尚书有空,过去一趟,这显然也不是太着急的事。
打发走了传话的嬷嬷,谢太太与丈夫商量,娘娘这是有什么事呢?谢尚书也不是耳不聪目不明的,稍一思量便猜度一二,道,约摸是玉玺的事。
谢太太家中妇人,消息略为滞涩,闻言吓一跳,玉玺?这五皇子还没坐上太子位呢,怎么又出了玉玺的事?哦,是现下帝都有些流言,说五皇子在靖江王的库里找出了传国玉玺。
谢尚书告知老妻。
谢太太道,真的假的?谢尚书蹙眉道,初我以为是真的,既娘娘叫我过去,看来是假的。
谢太太很是有些担心,道,五殿下还没回来就这样,真真不叫人过日子了。
你明儿就去吧,别叫娘娘着急。
谢尚书安慰老妻一句,不必担心。
谢尚书乃内阁重臣,当日天色已晚,第二天要上朝理政,脱不开身,傍晚落衙后去的五皇子府。
谢莫如请谢尚书去书房说话,祖孙二人分宾主坐了,及至侍女上了奉,谢莫如打发了室内侍女,方道,想必传国玉玺的谣言,祖父也知道了?谢尚书并不相瞒,道,昨日倘不是娘娘打发人过去,我还以为是真的。
谢莫如颇是不解,难不成靖江王那里当真有传国玉玺?谢尚书沉默片刻,似乎在琢磨当从哪里开口,他寻思一回,整理下思路方缓缓开口,道,传国玉玺之说,并非始于靖江王府。
当年,英国公府谋反,就有传闻说是英国公得到人敬献丢失已久的传国玉玺。
哪怕先时早有猜测,乍然闻知此事,谢莫如仍是难掩惊愕,她道,此事当真?我当时位小职微,传闻是有的,但英国公有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就不晓得是不是真的了。
谢尚书道。
谢莫如一向敏锐,她道,可后英国公府事败族灭,阖府抄家,倘抄出传国玉玺,朝廷应该不会秘藏才对。
这么说应该没有从英国公府抄出传国玉玺?谢尚书叹道,娘娘,英国公府抄家之时,陛下尚未亲政。
当年,主政的还是辅圣公主。
谢莫如眉心一跳,祖父是说,倘有传国玉玺,可能落入辅圣之手?但,辅圣死后,我不信陛下没有搜查过辅圣府邸。
我还是那句话,倘陛下自辅圣府抄出传国玉玺,绝不可能秘不示人。
彼时陛下刚刚亲政,倘有传国玉玺在手,必能以证自身天道正统。
谢尚书十分欣赏谢莫如这种冷静的态度与理智的思路,一个出色的政客就得有这样的素质,哪怕谈论的是自己母族的败亡,也需绝对的冷静与客观,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最正确的线索。
谢尚书道,先说辅圣之死,并非英国公府一般被抄家灭门。
辅圣当时死的非常突然,许多人怀疑与陛下相关,我认为并非如此。
辅圣当然有自己的过失,可陛下愿意在她死后尊祟于她,陛下与辅圣,也自有姑侄情分。
包括臣当年为陛下教授功课,还有薛帝师能亲近陛下,倘当年辅圣执意不允,陛下是没法子的。
辅圣是夜间离逝,她的女官是在第二日卯初方才知晓,及至报到宫中,陛下得知已是辰初。
谢莫如不由问,如何耽搁这许久?女官卯初察觉此事并不意外,大约是服侍辅圣起床时发现不对,但如何会耽搁一个时辰方报到宫里去?辅圣公主哪怕当时还政于穆元帝,也不是随便阿猫阿狗的事,她骤然离世,辅圣公主府的人是断不敢耽搁上报的。
谢尚书隐讳道,辅圣府的女官报至宫中,宫内当时有太后娘娘做主。
谢莫如不想也能知道,穆元帝是有名的孝子,这位孝子皇帝甫一亲政就立刻把自己的生母扶上了太后宝座,胡太后刚迁至慈恩宫,掌后宫大权,必是要威风一番的。
至于晾一晾看不顺眼的人,简直就是宫闱中最低等的把戏了。
谢莫如评价道,当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谢尚书叹,太后娘娘由此失去后宫凤印。
当时穆元帝无配褚皇后已死,胡皇后是死后追封的皇后,等于后宫没有皇后。
后位空虚,凤印按理是由太后掌管,但胡太后耽搁辅圣丧信,内阁非常不满,穆元帝想必也是自此明白他老娘不是能主事的料,就此将凤印交付赵谢二位贵妃之手。
谢莫如半点不同情胡太后,这等糊涂无能之人,到哪儿都是累赘。
谢尚书继续道,待陛下派出北昌侯与李大人去辅圣府治丧时,已是辰中时分。
这其间,辅圣府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丢失过什么,就不晓得的。
再者,辅圣自尽前,是不是做过什么安排,也无人知晓。
就是那传闻中英国公曾得到的传国玉玺去了哪里,既辅圣公主府没有,这天底下,不要说富贵之家,便是公侯之家,倘得到此物,又有谁敢秘藏于府?如果说在靖江王那里,倒是半点儿不稀奇。
要知道,英国公祖籍闽地,当初抄家灭门前,英国公不见得不做出些许安排,当年亦有旁系子弟就近逃入江浙之地受庇于靖江王的。
就是辅圣公主,靖江王也是她同母弟弟,她会不会突然想差了什么的……如果靖江有此物,当初谋反称王之时,为何靖江不拿出来以示天下?谢莫如再次提出疑议。
谢尚书苦笑,娘娘,最初传国玉玺是在英国公府之事,如老臣这把年纪的臣子,多是知晓的。
靖江倘说传国玉玺在他那里,那就是英国公府的贼脏,不然便是坐实了靖江与英国公府谋反一事有勾结。
怪道祖父听得帝都流言也没来问我一声呢。
看来谢尚书是真的认为靖江王府有传国玉玺的。
我还以为这流言是娘娘放出去的。
谢尚书道,流言起于闻道堂,天下皆知闻道堂与娘娘殿下有莫大干系,可见设计此谣言之人机心之深。
连谢尚书这样的老狐狸都会认为是五皇子府自己邀功放的流言……谢莫如暂按下流言之事,道,祖父想一想,当初说英国公府有传国玉玺之事,祖父是如何知道的?倘我是英国公,得了这东西,还不得珍藏秘敛?如何就被外人得知了?谢尚书显然记性不错,且为了子孙为了家族,在谢莫如面前,也没有什么不好说的。
谢尚书道,此事牵扯就广了。
娘娘也知道,先帝过身时,今上年岁尚小,上有程太后大权在握,下有靖江王虎视眈眈。
当时,宁平英卫四国公府因功高,都是世袭的国公爵位。
先帝为保陛下之位,在世时将辅圣下嫁英国公次子,以此联姻,也是为了巩固辅圣权柄,防的是程太后,怕程太后因一己之私,行废立之事,送靖江上位。
及至程太后过逝,辅圣公主于朝中最倚重的就是英国公与宁国公,两位国公都是与先帝一道的开国功臣,虽偶有些许不睦,但在辅圣公主的调和下,倒也相安无事。
事情的转变是因宁国公亡故一事而起,宁国公死的时候,陛下十四岁,那一年,宁国公身子很不好了,在过身前上表说陛下长大,可以开始选妃立后了。
辅圣公主同意此事,令广选淑女,以备后妃,为陛下充盈后宫。
只是,选妃之事尚未开始,宁国公就过身了。
听至此处,谢莫如不由微微一笑,宁国公此举,明显是为了子孙后代向陛下卖个好。
谢尚书见谢莫如的神色,也不由一笑,此等政治手段,于祖孙二人看来,当然不值一提,且宁国公这一步如今看来,对错都不好论。
当然,政治方向上自然是对的,但宁国公府因此得罪了英国公府,全门被灭,留下的就是柳扶风的祖母,现下的王老夫人了。
谢尚书继续道,宁国公此举自是想陛下早日亲政的,辅圣公主掌政的那些年,说来辅圣公主的手腕,在如今看来也是鲜有人及,宁国公与英国公在朝互为犄角之势多年,宁国公一死,其子才干颇有不足之处,何况还有三年孝期,宁国公府必然势微。
辅圣公主已开始让陛下学着处理政务,并在朝中抬举平国公府与卫国公府,英国公府极是不满,认为辅圣公主有意压着方家。
谢莫如道,辅圣公主未尝不是为了保全英国公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来如此。
谢尚书颌首,当年便有西宁关之战,先晋王不知深浅过去,身死西宁关。
晋王之死,令辅圣大怒,虽有晋王年轻唐突之故,未尝没有英国公府的原因。
我那会儿也年轻,这些多是后来听来的。
要我说,当初英国公府与辅圣嫌隙还因一件事起,辅圣嫁的是英国公嫡次子,英国公有嫡长子,如此,英国公爵位传承是轮不到辅圣这支的。
但当时辅圣权重,英国公世子未免多心。
谢莫如震惊,辅圣还有儿子?谢尚书道,辅圣一子一女。
谢莫如道,难道英国公世子只怀疑辅圣要为自己儿子抢英国公的爵位,而不是辅圣要谋夺皇位么?谢尚书摇头,要是不了解辅圣子女的人,怕是会这样想。
辅圣才干不俗,其实程太后二子二女,除了宁荣大长公主外,皆是极有才略的。
不过,辅圣子女皆不肖似辅圣,而更似驸马。
说来,方驸马委实是个好人。
方驸马琴棋书画皆极精通,唯独不爱世俗庶务,却也时常为人缓颊一二,又不会干扰政务。
你舅舅同方驸马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成天听琴做诗,做个才子是足够的。
这种性子,做帝王那是没影儿的事。
谢莫如不大爱听这个,问,英国公是如何得到的传国玉玺呢?谢尚书道,此事,据我所知,最初是由宁国公给陛下上的一道遗折中所言。
好生毒辣!凭此一事,英国公治死宁国公一家子都不冤,谢莫如道,哪怕是遗折,陛下不会就全信了吧?不止于此。
谢尚书道,据说那遗折内不只写了这一件事,还有英国公府私开银矿金矿,私下著钱,冶练兵械,训练私兵之事。
金银矿与私兵一事皆被证实是真的。
在谢尚书看来,英国公府被灭满门也不冤,找死的事做了不是一出两出。
难不成就此推断传国玉玺也是确有其事?把假话放在真话里说,真真假假,这也是常规手段了。
谢尚书轻叹,彼时陛下年岁尚轻,对舅家很是信任。
宁国公遗折之事,原本陛下是私下拿给辅圣看的,辅圣与陛下商议暂且忍耐一二。
可陛下信任舅家,将此事告知了前承恩公,谁晓得这等势利小人,半点儿不念陛下圣恩,听闻英国公家有传国玉玺,就暗地里投靠了英国公。
竟反将此事泄漏给英国公知晓。
不然,英国公府或者不至谋反,辅圣公主亦或不需与英国公府反目。
世间之事,多是坏在小人之手。
英国公闻知宁国公遗折之事,立刻发难灭宁国公满门。
之后,英国公步步坐大,辅圣断不能容忍英国公府凌驾于她的权柄之上,遂下手除去英国公府。
继而为陛下遴选名门之女,联姻褚国公府,立后选妃,充盈后宫。
几年下去,陛下顺利亲政,谁也没料到辅圣会突然自尽。
谢莫如对辅圣自尽之事看得很淡,她淡淡道,人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事。
谢尚书感慨,当年旧事,你不知晓的,大约就这些了。
说完之后,老狐狸颇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谢莫如抬手自手畔沉香镇尺下取出一张素白纸笺,自笔架上取了一支小狼毫,将几件大事一一列出来,然后问谢尚书每件事发生的年份,最后给谢尚书看了一下年代与事件对应表,谢尚书颌首,都对。
却是不知谢莫如要做什么。
谢莫如问,祖父,薛帝师此人是何来历,祖父知道么?谢尚书道,他原是青城山人氏,少时因战乱父母双亡,在青城山道观长大,自幼天资过人,十二岁时便已通读道家经典。
道观的方丈有意栽培他以后接管道观,机缘凑巧遇到去观里上香的老永毅侯,老永毅侯就是现永毅侯的祖父。
老永毅侯那会儿正在川西练兵,他老人家虽是武将,平生最喜欢会读书的人。
见小道士非同凡流,说在道观可惜了,那时薛帝师亦是年少,想是也有些少年心性,由此随老永毅侯下了山。
老永毅侯为他延请名师,他不过六年便连夺三元,成为我朝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状元郎,由此入得帝心。
今上那时也年轻,说来,薛帝师比今年不过年长四岁,比老夫年轻的多。
老夫当时也自负不算没有才学了,与之辩经竟险些丢脸,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哪。
薛帝师比陛下年长四岁,这么说,薛帝师中状元这一年,就是宁国公身死这一年。
不知宁国公死在几月?谢尚书道,当年腊月。
因宁平公府丧礼办得极大,故此,谢尚书记忆很清楚。
不知薛帝师任帝师是哪一年?也是这一年,他十八中连夺三元,惊艳帝都,陛下与之相谈甚欢,初时是时常叫他一道谈诗论画,大约是五月还是六月,教授陛下经学的林大学士因病致仕,陛下就点名让薛帝师补了这个缺。
概因薛帝师年轻,朝中多有人不服,故有宣文殿辩经一事,老夫当时亦是与薛帝师辩经中的一人,惜乎不敌于他。
这许多年后,谢尚书提及此事犹颇多感慨,经宣文殿辩经一事后,薛帝师名声更响。
说来,他不论口才与学问,世间都是一等一的。
今人将他同江北岭齐名,并不算辱没江北岭。
谢莫如问的相当细致,薛帝师除了给陛下讲经,还担任过什么官职么?他的官职都在翰林院,其实一直到薛帝师致仕,也不过正五品。
不过,陛下对他信任非常,娘娘若怀疑他在陛下亲政一事中出了大力,其实不必怀疑,这是肯定的,虽我不知薛帝师是如何为陛下谋划的,可自他致仕这许多年,陛下仍对他念念不忘,赏赐丰厚,就可知他在陛下心中地位了。
谢尚书虽不及薛帝师,但能混到内阁的老狐狸,本事也不容小觑。
谢莫如问,他是何时致仕的?陛下亲政后一月,他便上了致仕的折子,陛下再三挽留,不允他致仕,他最终挂冠而去,回了青城山,自此再未踏足帝都城。
谢莫如不辨喜怒的说了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顿一顿,谢莫如又问,宁国公与薛帝师交情如何?谢尚书道,当年薛帝师之风采,倾倒整个帝都城,他有一样本领,如当初宁国公府与英国公府可以称得上对头了,但宁国公与英国公对其才干都相当赞赏。
彼时,宁国公生辰在六月初七,英国公生辰在六月初八,这两位国公都是当朝重臣,他们生辰偏也离得近,又因是死对头,每年自六月初,朝中必是一半人去宁国公府吃酒,一半人去英国公府贺寿。
待薛帝师入帝都中了状元,他是初七的正日子去宁国公府,初八的正日子去英国公府。
倘换了别人,如此两面讨好,两位国公怕也不能相容,偏生二人还都没有说过他一字不好。
且,娘娘也知,凡大户人家过寿,断然不是一日的事,正日子前三四天就开始摆酒待客的,能在正日子那天招待的,都是主人所青眼的贵客。
两位国公都是武将出身,当年,薛帝师是文官,他虽宣文殿辩经会上大出风头,自身学问亦佳,但没有两位国公的支持,怕也做不了帝师。
谢莫如微微一笑,听祖父说着,的确不似凡人,倒似神仙。
谢尚书不吝赞美,薛帝师少年成名,彼时薛帝师之风采,较之神仙也差不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