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山记 > ☆、第202章 臣心之三

☆、第202章 臣心之三

2025-04-03 13:48:34

谢尚书即便关心闽地的事,也还有自己的差使要做。

他是五皇子的太丈人,虽然有些墙头草的属性,一向与五皇子关系也不错。

五皇子自然命手下人配合刑部的调查。

谢莫如这里也要见一见谢莫忧,谢莫忧很有些愧色,私下还与谢莫如认了不是,毕竟她办的那事儿与礼法不合。

谢莫如是嫡姐,她是庶妹,谢莫忧再怎么亲近生母家族,在礼法上,她认的得是嫡母家族。

谢莫如其实没大在意这事,当初在谢家时,谢莫如都不大在意谢莫忧,何况如今。

谢莫如道,凡事你自己想想清楚吧。

你也成家了,你要认哪个,与我关系不大。

宁家那里,与你原是血亲,只是你行事,多想想夫族、母族,你觉着宁祭酒做了东宫詹事,以后必是发达的。

那当初何不走一走宁祭酒的关系,让你相公留在帝都,也省得你这大老远的过来。

大姐姐,我实不是有心的。

再者,宁家,宁家,我并不是想着宁家在发达有什么盘算……大姐姐,我知道错了。

谢莫忧说着眼圈儿一红,低下头哽咽起来。

这话,谢莫如是不信的。

当然,谢莫忧也就是寻常大户人家少奶奶的水准,要说东宫站队什么的,估计她开始也想不出来,但宁家人难道不会有意无意的暗示谢莫忧。

谢莫忧不傻不笨,便是最初没这个想头,给宁家人这么暗示几遭,也得有了这想头。

只是,这与谢莫如不相关,戚家很明显是站在闽地这边儿的,至于谢莫忧,本身不具备站队的素质,就是想站队,谢莫忧也没站队的本事。

既不能影响夫家也不能影响婆家,当然,戚家得考虑谢莫忧的立场,所以才会同意谢尚书把谢莫忧送到闽地来吧,省得谢莫忧在帝都犯下更大的错处。

谢莫如不爱看人哭天抹泪的样子,索性道,这么大远道的过来,你也累了,回去歇着吧。

要说谢莫忧,说她笨吧,那也有些冤枉她,起码,谢莫忧就知道,她这都来闽地了,要不能跟谢莫如搞好关系,以后她在闽地的日子是不会好过的。

谢莫如端茶送客,谢莫忧也不走,还哭将起来,与谢莫如说了实话,开始同宁家,就是寻常往来。

是燕姑姑一直同我说,东宫詹事是如何好如何好的官儿,东宫近臣之类的话,我初时也听不大懂。

后来祭酒把家里的孙女送到东宫为妃,燕姑姑总是与我说这儿说那儿,我也怕得罪了宁家,以后给家里招来不是。

所以,晋宁侯丧仪上她们那样说,我就没说话。

谢莫如听这话都笑了,问她,你是什么人,她是什么人,你怕她做甚!你娘家是尚书府,夫家是国公府,嫁的还是嫡出子弟,你有什么好怕的?谢莫忧抬起哭的湿漉漉的眼睛,我这不是怕以后祭酒发达了,想着我拂过燕姑姑的面子,寻我的不是么。

论血亲,那是你亲外祖家,你还担心这个?谢莫如深觉不可思议,点破谢莫忧的心思,你呀,你是恨不能八面讨好。

一句话说的谢莫忧胀红了脸。

谢莫如道,自从你成亲,与宁家近了,去我那里的时候便少。

你也知道我与宁家不睦,同承恩公府更是只有嫌隙的,你也不愿意来闽地,不然哪里会年初生病呢?你自己想清楚是要过什么样的日子吧,别觉着你在晋宁侯府是得罪了我,你也得罪不着我,这件事,我不会计较。

但你最好有个明白心,这世上,不是没有八面讨好的人,呐,祖父就有这种本领,但我不是这样的人,你也没祖父这样的本事。

你想想明白吧。

这些日子以来,谢莫忧显然是想的很明白了,她道,出嫁从夫,我总是与相公一条心的。

谢莫如让人备了清水,谢莫忧去洗了回脸,重匀了脂粉,谢莫如才令她去了。

谢莫忧总算有了些底气。

她这些日子,真是婆家夫家各种不好过,也受足了祖母的教导。

谢莫忧虽然有些私心,到底是按大户人家少奶奶的规格教导出来的,婆家给丈夫弄了个姨奶奶,谢莫忧就啥宁家的也不想了。

如今她也明白了,婆家这是要跟着闽王一系的,她同大姐姐搞好关系,婆家就能高兴的。

她总不能因着一个宁家就与婆家反止、夫妻生隙,这点儿抉择,谢莫忧还是有的。

谢莫忧想到谢莫如说她的话,仍是禁不住脸上火辣辣的一烫,她的确是存了借宁家亲近东宫之心,毕竟谢莫如纵使是藩王妃也是要就藩的,又不能在帝都辈子。

可谁晓得婆家另有主意。

谢莫忧毕竟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就像她说的,出嫁从夫,她总要跟丈夫一道的。

如今,她来都来了,厚着脸皮道歉赔不是,也不算啥。

谢莫忧回了自己的小院,用过午饭略歇了歇,下午又去找弟妹吴氏沟通感情,打听一下闽地的官宦女眷平日都有什么活动,她以后也要进入闽地女眷圈子的。

吴氏心说,以往看二大姑子就不像个糊涂人,如今看也不糊涂啊,怎么就办出那等糊涂事呢。

心里这样想着,吴氏同谢莫忧说了说她在闽地的事,吴氏唇角噙着一抹笑,寻常事务也不是很多,除了大爷这里的交际,就是跟着大姐姐做些善事。

近来,咱们闽地战事不断,多少孤儿无家可归,王爷心有不忍,令人收拾了别院,准备教养这些孤儿呢。

这样的事,咱们就是做女眷的也该出一分力的。

谢莫忧问,这是要捐银米么?不论娘家婆家都是大户,凡大户人家,捐银米的事并不稀奇。

吴氏笑,怎么着都行,咱们闽地这里有大姐姐牵头组织的夫人会,有时,一人之力到底微薄,大家凑在一起就能做些大事。

前头府学的藏书楼,就是咱们一道捐建的,外头铭石以记,上头还都有咱们的名儿呢。

说到这个,吴氏觉着颇为荣耀。

她们这样的身份,不会再将银钱小事放在眼里,名声上却是极看重的。

吴氏道,眼瞅着就是稻米成熟的季节了,我们商量了,买些去岁的陈米,给孩子们吃喝。

谢莫忧忙道,也算我一份才好。

都是一家人,谢莫忧又是嫡亲的二大姑子,想到丈夫对这个姐姐的担心,吴氏再怎么觉着谢莫忧犯糊涂,能援手还是要援手的,吴氏笑问,二姐姐是要捐银子,还是要捐大米?谢莫忧刚来,她也不晓得要去哪儿买米,谢莫忧道,还是银子吧,不知要捐多少好?吴氏笑,这个不拘多少,我的话,一季捐一百两。

唐总督夫人,一季二百两。

谢莫忧想了想,道,我就同弟妹一样吧。

谢莫忧也明白,她再怎么也不好越过总督夫人的,何况闽地也颇有高官。

成,那明儿咱们跟大姐姐说一声。

吴氏笑,大姐姐常说呢,她在这里也想念娘家人,二姐姐来了,咱们就愈发热闹了。

谢莫忧笑,是啊。

那边谢莫忧同吴氏说着话,谢莫如正在召见苏巡抚,苏巡抚是给谢莫如送地契来的,说来委实惭愧,沿海那些百姓,原本因前岁战事迁至内陆,后战事结束,有一些在内陆开荒的,因朝廷给的开荒优惠,便留在了内陆地区。

有一些不愿意离了故乡的,待战事结束重回了沿海。

只是这一二年,战事不断,最苦的就是沿海百姓了,这时候,朝廷又组织内迁,大部分就愿意了。

可这内迁,得有银子哪,除了给开荒安家的地方,也得有安置的银两。

苏巡抚这里委实紧巴,拿不出这笔钱,谢莫如见五皇子犯难,就说了,她可以把内迁百姓的宅子买下来,一村迁就买一村的宅子,一镇迁就买一镇的宅子,按市价,绝不令百姓吃亏。

饶是苏巡抚,也得说谢王妃是个大好人哪。

随着沿海百姓迁居内陆,苏巡抚就得把土地所有的事料理清楚,过来把地契给谢王妃。

如今,是最后一批百姓迁居了。

苏巡抚握着这地契,心中就有些不是滋味,当时是觉着谢王妃行善事,如今这建海港的消息一出来,苏巡抚主持政务多年,焉能不知道,这海港一建,周遭地皮能翻出百倍去。

现在这些地皮在谁手里,没人比苏巡抚更清楚了。

事儿是他一手办的,这些地皮都是他送到谢王妃手里的。

一想到此事,苏巡抚心里这个滋味儿啊,都说不上来。

苏巡抚心里虽不是滋味儿,他也不是仇富的人,而且一笔归一笔,人家谢王妃也是市价收购,当时没人愿意出这笔钱哪。

衙门里也没这笔钱,谢王妃当时是解了他的难处啊。

苏巡抚先恭维了谢王妃几句,娘娘的善心,百姓们都知晓的。

如今这么些土地,不知娘娘要如何处置,要有用得到微臣的地方,娘娘只管吩咐。

谢莫如道,还真有事想劳烦苏巡抚。

王爷想修海港,户部就给做了预算,说是要七百万银子。

我倒不是说户部算的不准,但他们这算的,有些空中楼阁了。

我想,苏巡抚不如叫手下人给出个预算,就从咱们闽地就地取材,建海港,看看大约要多少银钱?苏巡抚心下微动,就问了,娘娘,是早就有修海港的念头了么?要不怎么大手笔购进百姓的土地屋舍呢?谢莫如微微一笑,苏大人是想问我,是不是在收购百姓房宅时,就预备着做地皮买卖了,是吧?岂敢岂敢。

苏巡抚微微欠身,如果谢王妃真要赚这一大笔,他也没法子,只是想给谢王妃一些意见罢了。

谢莫如道,我给苏大人一句准话,买百姓宅子的这些钱,也用了几十万两,将来这些地皮出手,我只要本钱,余下的银子,依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苏巡抚大喜,立刻起身,娘娘真是大仁大义啊!一揖下去把事坐实,完全不给谢莫如反悔的机会。

谢莫如忍不住轻笑,道,为着苏巡抚这句‘大仁大义’,我也不好再说别的了。

苏巡抚端正的脸上难得露出笑意,娘娘说笑了,微臣着实佩服娘娘的心智人品。

海港的事只管放心,微臣这就令他们做出一份细致预算。

说到海港,苏巡抚道,要是能解决银钱之事,朝廷那里,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谢莫如道,我以为苏大人不同意建海港呢。

苏巡抚正色道,臣焉能不愿意,臣虽未去过靖江的港口,但自书中记载,大凤王朝时,泉州港何等繁华,当年靖江之地与泉州比起来就是乡下地方。

经前朝几百年闭塞,闽地多山陵,农事艰难,商贾不兴,如此日渐萧条,成为如今的贫瘠之地。

若能兴建港口,闽地振兴,指日可待。

只是,一则海上匪类作祟;二则银钱不济。

臣实无高招可破此局,故而不好多说。

若娘娘有法子破此困局,娘娘有何事,尽管吩咐微臣。

谢莫如眼中闪过一抹笑意,世间无人不可动,只要用对法子就好。

谢莫如也感叹苏巡抚的一片仁心,当真是为国为民的好官,谢莫如道,事得慢慢来,眼下正是夏收,苏大人也是忙的。

先把海港的预算算出来就好,咱们闽地建港口,既是初建,也不必规模太大。

待得海港繁华,再扩建是一样的。

至于其他,质量上保证,花头少一些没什么,就像建这藩王府,要按那雕梁画栋的建法,得多少银子?如今不一样能住人么。

行云去了靖江,说咱们藩王府的花园同靖江王府的花园比起来,不过一菜园子。

我却觉着,王爷为一地藩王,朴素些总比奢靡要好。

菜园子就菜园子吧,东西建结实,能用,就成。

苏巡抚这样的人,听谢莫如这话听得正是通心顺肺啊,关键,谢莫如非但说话合苏巡抚一惯行事作风,人家说得出就做得到,只看谢莫如随五皇子就藩后,组织着官宦士绅家眷们做的,都是善事。

而且,人家收购这些地皮,还允诺了,将来也只是收回成本,利润还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唉哟,简直是大好人哪。

一时,五皇子自外头进来,换了衣裳同妻子道,刚见着苏巡抚了,平常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突然跟我笑眯眯的,今儿苏巡抚是怎么了,有什么大喜事不成?苏巡抚刚刚给我来送地契了。

这事儿他能高兴成那样。

五皇子接了侍女捧上的凉茶,喝了半盏撂下,摇头道,不能,建海港周围地皮定会大涨,这银子赚了也是你的私房啊,苏巡抚怎会那般高兴。

谢莫如笑,什么私房不私房的,当时只是看你们愁的慌,再说,也不只是我的私房,我还用了些内库的银子,赚了也是咱们的。

其实咱们又不缺钱使,与民争利就叫人笑话了,我同苏巡抚说了,待这批地皮出手,除支成本,利润依旧拿出来用在百姓身上。

苏巡抚那人你还不知道,最是一片公心,约摸是见我没有从上头赚钱的意思,为此高兴吧。

五皇子就一句话,以后家里的银钱你说了算。

又问,地皮这就要出手么?再放一放。

谢莫如道,这会儿闽地要建海港的消息,估计那些大商贾都知晓了。

但朝廷没同意的事儿,他们估计也知道了。

要让他们主动上门,就得靠这批地皮。

五皇子也明了了,是啊,他媳妇手里握着大批沿海的地皮,若建海港事为假,闽王妃怎会大肆购进沿海地皮?那些商贾的鼻子最是灵敏,怎会嗅不到其间蹊跷。

有利可图,就不怕商贾不来!五皇子问,难得见苏巡抚露回笑脸,你没托苏巡抚再办些事。

这是苏相的亲儿子,五皇子都想搞好关系。

但苏巡抚这人吧,就是个闷头做事的,五皇子对百姓也挺体恤,但俩人的交情就限于藩王和地方官的关系。

就是五皇子,也难得见苏巡抚展颜哪。

夫妻这些年,五皇子也了解他媳妇,故而有此一问。

我托苏巡抚帮着重新预算建海港的费用来着。

五皇子顿时喜色难抑,五皇子大喜之下,一把抓住谢莫如的手按在自己心口,问,媳妇,有啥感觉不?嗯,在呯呯呯的跳。

五皇子极其感性道,这不是心在呯呯呯的跳,这是喜悦的声音哪。

谢莫如莞尔。

五皇子高兴的中午多吃一碗饭,为啥五皇子做事都想要团结地方官员哪,这些地方大员没一个简单的啊,唐总督苏巡抚这种,更是简在帝心之臣。

如苏巡抚,他爹就是内阁之首,只要苏巡抚对海港之事多多了解投入,还怕将来苏巡抚不为此事说话么。

既然他媳妇拉拢了苏巡抚,五皇子寻思着,自己也得寻个由头,把唐总督拉拢过来才好。

而且,嫡庶这种事,真要恨之欲死爱之愈生的事,也很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