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牵涉进这一次动乱之中,皇室元气大伤,有人升迁有人死于乱中。
小冬再见到圣慈太后,只觉得恍如隔世。
她盈盈拜了下去,却只说了太后两个字,就哽住了喉咙。
圣慈太后朝她招手:来,过来。
小冬依言起身,坐到圣慈太后身边去。
你没事儿吧?小冬摇摇头:我好好儿的,太后娘娘呢?哀家经历了那么多事了,不会被这些小小风浪吓住得。
太后心疼地握住她的手:怎么瘦了这么多?小冬笑着说:苗条才好看呢。
胡说,小姑娘家瘦成竹竿了还好看什么?圣慈太后说:哀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生得圆乎乎得呢。
小冬睁大了眼:太后娘娘骗人的吧。
不骗你。
太后微笑着说:我没进宫之前,也是父亲母亲娇养着的,上头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数我最小,那时候我又爱吃零嘴儿,整天抱着点心盒子不撒手。
真的?嗯。
后来进了宫之后才瘦下来的——先帝喜欢苗条女子,那时候后宫女子都少食少喝,又把腰身紧束。
我倒没想瘦,可是偏就瘦下来了。
从父母膝下的宝贝,一下子变成了后宫如草芥般的女子,一定吃了很多苦头,所以才瘦的。
我陪太后娘娘去佛堂吧。
不去佛堂,难得今天天气好,去御花园走走吧。
小冬扶着圣慈太后,穿过长春宫的西侧门,经过一段夹道,就进了御花园。
天气晴好,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小冬特意掐了一朵花替圣慈太后插在鬓边,旁边的宫人纷纷凑趣说好看,采姑笑盈盈地说:这花也好,可是也得人好,戴别人头上,那就不衬,戴在太后娘娘头上,这花儿也一下子尊贵起来了。
圣慈太后笑着说:胡说八道,我都什么岁数了还戴花儿呢,幸好这是没外人,不然还不让人笑话。
人家七十老太太过寿还戴红牡丹呢。
小冬说:就是就是,我和太后娘娘这么一站啊,旁人恐怕以为我们这是姐妹两呢。
圣慈太后笑着打了她一下,从采姑端得鲜花里挑了一朵红艳艳的,给小冬簪在头上。
没有镜子,小冬扶了扶花,转头问:好看么?采姑领着一帮宫人齐声赞道:太好看了。
小冬和圣慈太后笑作一团。
宫人们也都往头上戴花,这个红,那个粉,看上去好不热闹喜气,连采姑这么素来稳重的,都簪了一朵在鬓边。
咦,有人放风筝。
圣慈太后也抬起头看,果然天上有两个风筝,一个燕子,一个老鹰。
不知道哪宫的妃子在玩。
咱们宫里其实也收着两个呢。
采姑说:趁着天好,让她们拿出来放一放。
圣慈太后点头:也好。
便有宫人去取了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连放了两回都不起,还是叫了一个小宦官来才把风筝放上天。
采姑笑着说:瞧你们一个两个笨的,把线给我。
她结果手来,扯了扯线,也没见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花样,那风筝果然飞得更高更稳了。
采姑把线轴递给小冬:来,郡主放一会儿。
那是一只扎得极好的金鱼,大翅子呼啦啦的响,小冬没心理准备,只觉得线轴沉重,差点握不住。
圣慈太后笑她:你可站稳了,别让风筝把你带上去了。
才不会呢。
小冬放了一会儿,仰得脖子都酸了,不服不行,只好把线轴交出去,扶着圣慈太后在亭子里坐下。
还没喝上一口茶,就听着有笑语欢声远远从花园另一边来了。
圣慈太后笑笑:有人来凑热闹了,都是那个风筝引来的。
明明是圣慈太后引来的。
出来散个步也不能安生,也难怪圣慈太后总是不出户。
来的人里小冬熟识一个宋婕妤,其他几个美人都不大认识。
宋婕妤她们一副偶遇的惊喜表情,上来给太后见礼。
小冬又给宋婕妤见礼,慌得她连忙拦住:郡主可别多礼了。
再说今天是出来玩儿的,干嘛弄得这么拘束,没得生分了。
小冬微微一笑,不接她的话。
宋婕妤特意来偶遇太后,可不是为了和她套近乎来的。
说起来宋婕妤相貌既美,又玲珑圆滑,可惜六公主学不像她娘,不然肯定比现在要讨人喜欢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