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01-秦汉史 > ① 见下面第 6 章《羌族》。

① 见下面第 6 章《羌族》。

2025-04-03 08:03:37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50、352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0 页;《后汉书》卷八七,第 2898 页。

③ 《后汉书》卷八,第 340、345 页;《后汉书》卷八六,第 2839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32、352、354 页。

汉朝会掌权吗?②甚至对于更刻板的人来说,汉王朝的存在本身就证明是天意所属,因而只要没有人相信天命已改,他们就得容忍汉王室的存在。

中国人的最高政治格言与法国的一句古话——我们不应该对皇帝凯觎非分有所不同。

——中国人另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

③不管一位将军和一位大臣有多大权势,只要没有可见的天象足资进行冒险,这权势是无助于建立一个新王朝的。

个人的成就可以看成是上天的嘉许,但其含义是模棱两可的;因为它可以说是上天对他本人的赞许,也可以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上天对他给王朝的服务所表示的嘉许。

如果上天确实表示要建立新王朝,得显示更多的证据。

对有些人来说,这种证据包括着象征和奇迹;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包括着新的预言;对再有一些人来说,它就是能够提供证据的理论和数术。

总而言之,谁要想建立一个新王朝,谁就应该拥有(或编造)上天的支持,即以某种方式证明汉王朝气数已尽。

相反地,当一个新王朝确实宣布建立以后,人们应该确实知道上天已有支持的表示。

正是在后一种情况下,所谓的宗教叛乱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宗教叛乱是我们对妖贼一词的译法,此字初见于中国史书是在公元 132 年。

①它的直译应为有法术的叛乱者,但从我们仅有的一点资料看,它实际上是意味着利用象征和奇迹来支持其事业的叛乱者。

那些象征和奇迹究竟所指何事,历史学家从来不屑于深究,但是,叛乱者究以何种名义起事,我们却掌握了大量的事实。

妖贼所想要的是这样的一个新皇帝:其人绝非汉室的皇帝,而是出自自己的队伍。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改朝换代。

这一点在公元 144 年以后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那时洛阳的王位继承问题是被大将军梁冀(死于公元 159 年)公开地操纵的。

梁冀毒死了一个汉帝,又另立了一个汉帝,即桓帝。

或许是对此作出的反应,我们在公元 145年就看到了三位叛乱皇帝,而且在公元 147、148、150、154、165、166、172、187 和 188 年又有九人称帝,通常他们都有很多支持者。

②我们还知道有几件心怀反侧的大阴谋——它们分别发生在公元 147 年、161 年、178 年和 188 年。

从这些叛乱皇帝的头衔看,他们把自己看做是新时代的创建者,或看做是一个宇宙-宗教过程的完成者。

我们看到有两个黄帝:一个是在公元 145 年,一个是在 148 年,因此我们可以假定这两个自称黄帝的叛乱者认为,以红色为尚的火德之治已成为过去,而一个新的世纪,即尚黄色的土德之治已经到来。

③公元 145 年我们见到有一位黑帝,他或许是要建立水德之治,色尚黑。

另外,我们发现在公元 154 年有一位太初皇帝;165 年有一位太上皇帝;166 年有一位太上皇:172 年有一位阳明皇帝(其意似为太阳之光的皇帝)。

② 关于这些理论及其意义,见上面第 3 章《王莽的崛起》中有关的部分。

关于孔子的这个引喻,见《后汉书》卷三十下,第 1067 页;以及张朝孙(音):《白虎通》(莱顿,1949,1952)卷 1,第 113、115—117页。

③ 《后汉书》卷 74 上,第 2375 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60 页)。

① 《后汉书》卷六,第 260 页。

② 关于桓帝即位的问题,见本书上面第 3 章《光武帝死后的朋党》。

关于那些自己称帝的人,见《后汉书》卷七,第 277、279、291、293、296、300、316 页;《后汉书》卷八,第 334、354,356 页。

③ 见本章《王朝与形而上学》。

产生这后一位皇帝的叛乱是灵帝时期的第一起妖贼之乱。

我们不知道这些叛乱者有何理论;我们只知道朝廷花了三年时间来镇压这次暴发户式的对手。

可是,宗教很难用武器根除,而正在这个时期当这次叛乱爆发于中国南方的时候(公元 172—175 年),一个医生之家却在华北以奇迹治病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告诉人们,疾病是罪恶之果,因而人们如果忏悔了罪过,就会恢复健康。

这个治病教派的领袖人物名叫张角(死于公元184 年);在他活动的某些时间中他主张应由他及身取代汉室。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开始把追随者组成一个一个单位,鼓动他们相信可以期望一个美好的、太平的世界即将到来。

他预言: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因此他在公元 184 年起事,按照传统的算法,那一年就是这个甲子开始之年。

①这种阴谋并无秘密可言,而且早在公元 181 年,大司徒已经给皇帝上书,明言有某种运动正在进行之中,因此他想用和平方法驱散张角的徒众,因为不然的话,他们是会闹事的。

可是,这封奏疏写后不久就遇上皇宫后宫失火,司徒免职以消弭上天愤怒之象,此事就被搁置了起来。

②张角能够实行他的计划了;起事日期定于公元 184 年 4 月 3 日——于这日在各地同时首事。

刚在起义的前一天,张角的一名追随者因为怕事而向皇帝泄漏了机密及其细节。

当皇帝下令作进一步调查时,张角认为他已不能等到约定之日再起事了。

①当朝廷的调查牵涉到了成百计的人(其中包括信奉张角教义的宫廷卫士在内)的时候,可能引起一些惊动;但当传来的消息说叛乱已同时在不下于16 个郡起事并且逼近京畿之南、东和东北一带的时候,这才真正使人们大吃一惊。

这就是黄巾叛乱。

各郡的政府军纷纷败北,重要城池被攻占,汉宗室诸王被绑架,许多帝国官员则自逃生路去了。

颇为奇怪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叛乱究竟是在何时爆发的。

我们只知道它必定爆发于公元 184 年 3 月的某日,因为朝廷的第一次反应是记在 184 年 4月 1 日。

皇后的异母兄何进(死于公元 189 年)名副其实地被封为大将军。

皇宫的卫队和常备军都暂归何进节制,以镇京师②在畿辅地方,第一道防线设在京师之南,置八关都尉官以防守战略要地。

最后,朝廷选派三名官员下乡讨伐,其一往北,余二人往南。

对于这几个战役,我们知之甚详。

可是,这里只要说明黄巾是在公元 185年 2 月被击败就够了。

但是,朝廷并未长期得到这次胜利的好处。

在两个月时间内,黄巾运动像下蛋那样又接二连三地复制了新叛乱,虽然这些叛乱不一定就是以黄巾教义为基础。

有些叛乱取些古怪的名字(如黑山、白波等),有些叛乱径称自己为黄巾。

③最后,对于朝廷来说,叛乱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而使自己疲于奔命,黑山叛军被任命当了地方官,准许他们可以推荐人员担任官吏。

当弄清楚了仅仅这还不够时,朝廷便派了一个军阀统带① 《后汉书》卷七一,第 2299 页。

这一段话讲的是大吉,即指新的一轮甲子。

《资治通鉴》卷五八,第 1864 页则用了太平二字;这也见于《三国志?魏书》卷八),第 264 页注 1。

关于大平的概念及其意义,见安娜?K·塞德尔:《初期道教救世主义至善统治者的形象》,载《宗教史》,9∶2 — 3(1969—1970),第 217 页以下;以及下面第 16 章《汉末的民间道教》的有关部分。

① 《后汉书》卷七一,第 2300 页。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48 页;《后汉书》卷六九,第 2246 页。

③ 《后汉书》卷八,第 351 页;《后汉书》卷九,第 383—384 页;《后汉书》卷七一,第 2310 页以下。

他自己的亲兵进行讨伐,因为朝廷自己的军队显然已无能为力了。

黄巾叛乱对于军事和行政两方面的影响已如上所述。

公元 188 年在今四川境内又爆发了一次群众起事,但是,虽然它的领袖自称黄巾,并且自封天子,西边的这一起叛乱同华东真正的黄巾军似无任何关联。

①西川的叛乱也是靠私人军队去对付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情况才促使朝廷改变地方行政,而任命有全权资格的州牧。

如果不是这一次叛乱,那也是北方另一次更长的叛乱使得朝廷下决心任命州牧。

公元 187 年,一名汉人卸职官员使乌桓族几个头目相信汉人对待他们态度恶劣,因此劝他们起来造反,而让他本人来充当其领袖。

这个前官员也自称天子,这时就是一位州牧在公元 189 年 4 月平息了事件,其时至灵帝之死只有几个星期。

②汉灵帝时代的文化和学术灵帝时期还有许多细情可谈。

那时有地震、水旱之灾、蝗患、虫灾、疫疠以及雹灾。

朝廷的对策就是实行大赦,减征税项,施药以及下令祈雨。

天上出现了日、月蚀和彗星,地上出现了一系列非常变异:一匹马下了一个人婴;一名少女生了一个两头四臂的幼儿;植物忽然变为动物形象;雏鸡变成了公鸡;蛇、老虎和疯子潜身出入宫门。

③在围绕着汉朝灭亡而出现的民间故事中,这些非常变异都当做汉王朝即将倾覆的预兆而被一一列举出来。

建筑活动也不乏记载,虽然我们也同样经常地听到大火烧了宫殿,宫墙陡然倒塌。

建了观象台;铸了四个铜人和四个铜钟;发行了新的钱币。

令人高兴的事情是奇菌生,凤凰至,在黄巾叛乱爆发的前一年有材科说曾获得大丰收。

有几个周边的外国来向中国的天子朝贡,以此证明他的教化对世界的影响。

①可是,据说皇帝本人却沉溺于戎狄之俗:他喜爱他们衣食、音乐、舞蹈和陈设。

灵帝朝最重要的学者或许就是蔡邕(公元 133—192 年),而最重要的学术事件就是在京师刻成和竖立了石经。

这工程于公元 175 年下令实施,183年完成,蔡邕是这一大项目的主要执行人。

汉石经的残片至今仍然存在。

②如果我们是比较地注意灵帝的世界,那是因为他的统治是汉朝治下最后的稳定时期。

就是灵帝的这个世界,人们对它尚有所留恋并想重建它或它的一部分;但在此同时这个世界又拒不起死回生。

当灵帝在公元 189 年 5 月 13日闭上眼睛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传统帝国与他一起死了,虽然此事还不能立刻豁然。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6 页;《后汉书》卷七五,第 2432 页。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54—357 页;《后汉书》卷七三,第 2353 页;《后汉书》卷八九,第 2964 页;《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4 页。

③ 例如见《后汉书》卷八,第 352、354 页。

关于这些事件的其他记载,见《后汉书》(志)卷十二和十三——十八。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47、353 页;《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7 页。

② 关于蔡邕,见《后汉书》卷六十下,第 1979 页以下;《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3 页;《后汉书》卷 79上,第 2558 页。

钱存训:《竹书和帛书;中国书籍和铭文的开始》(芝加哥与伦敦,1962),第 74 页以下;马衡:《汉石经集存》(北京,1957)。

王朝权力的崩溃使得汉王朝走向末日的那些比较复杂的事件,可以概要地说明如下。

最主要的大家族和大官们屠杀了宦官,但丢掉了皇帝。

董卓那时操纵着皇位继承权,但在东部则形成了一个反对他的联盟。

由于这个压力,汉帝和董卓被迫西迁,但是,东方的联盟成员之间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了七人。

与此同时,董卓死了之后,汉帝飘泊无家,直到后来被曹操收留。

曹操以后削平群雄,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对手,后来他的儿子取代汉帝,自立为魏帝。

他的两个对手也起而效尤称帝,从此中国有 40 年之久成为三国鼎峙之局。

何氏掌权灵帝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化的时期,因此当他在公元 189 年 5 月死的时候,他留给他的继任者的是一个本质上不稳定的政府。

不论由谁来继位,他都会成为各种权势利害冲突的焦点:这些利害关系包括宦官的方面、皇后的外戚、统兵的州牧、职业官僚以及灵帝的生母。

在这同时,人民中间对王朝的合法性疑虑丛生,因为这在宗教叛乱里面,特别是在黄巾叛乱之中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谁应该继承灵帝?这里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他的长子刘辩,13 岁;一个是他的幼子刘协,8 岁。

前者为后党要立的对象,后者是灵帝之母的宠孙,而且上军校尉蹇硕有灵帝的付托之重。

灵帝死后历时一整天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但在 5 月 15 日终由刘辩即皇帝位。

他的母亲被尊为皇太后,并且摄政。

新的太傅是世家大族袁家的一位袁隗(死于公元 190 年),他与何太后之异母兄大将军何进一起共同掌握了尚书台。

刘协被与蹇硕隔离开来,也封了王。

蹇硕对形势很不安,但他仍然是西园军队的上军校尉,他试图把宦官们联合起来反对何进。

此事泄了密;蹇硕被捕,并于 5 月 27 日被处死。

他的军队统由何进归并指挥。

①何氏家族这时控制了局势,于是马上采取行动对付灵帝的母亲。

不到六个星期的时间,这位妇人先是丧失了她在宫内的居住权:然后是她的侄子,即票骑将军,在何进的压力下自杀了;最后是她丢了她自己的性命,即她在 7 月 7 日忽然以忧愤卒。

①虽然清除了政治对手,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宦官们的下场究竟怎样呢?在夏季这出戏拉开的时候,主要的参加者为四个人:一为袁绍(死于公元 202年),即西园八校尉中的一个校尉,袁氏家族的一员和宦官的敌人;二为何进,他不同情宦官,但他得考虑皇太后——他的异母妹——的愿望,因此犹疑不定,延误了时日;三为太后本人,她不愿牺牲宦官,因为那样就会使她和皇帝两人成为何进和袁绍的实际上的俘虏;最后就是宦官自己,他们没有什么本钱,只有依靠他们本人的才智和太后的支持。

隐隐可见地还有徘徊不进的董卓,他正带着他的部队安营扎寨于京城西北 80 英里之处。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7 页;《后汉书》卷九,第 367 页;《后汉书》,卷六九,第 2247 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44 页以下;《孙坚传》,第 13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十下,第 447 页。

公元 168 年的事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件;那时窦武也面临着同样的局势,也同样地摇摆不定,也因此丢了性命。

袁绍决定不让事态重演,他总是催促何进下手,要他记住窦武的教训,告诉他不要失去时机。

何进就来向太后进言,而他总是得到老一套的答复,即对于宦官应使之各安其位。

何家的其他成员,特别是何进之弟何苗及其母亲都接受了宦官的贿赂而帮他们说话;这便加强了太后不向何进让步的决心。

①向京城外面求援和屠杀宦官直到此时为止,情况就好像是窦武危机的重演,但正是这个时候,袁绍搬进了一个新因素,打破了平衡。

他认为必须排除宦官,而唯一的障碍就是皇太后。

要皇太后改变主意,就需要有军队。

得到何进的同意,袁绍召唤了几支私人军队的指挥官向京城进发。

何进自己却有一个更好的想法:召调驻守在京师东北 80 英里的前将军董卓开进洛阳。

②然后他派了他的一支人马前往京畿乡村,下令烧杀抢掠。

城内已能望见火光,但是太后仍拒不罢斥宦官。

何进的兄弟甚至劝他应该与宦官讲和;因为难道何家的显赫地位不是得力于宦者才使他们的异母妹最初当上了皇后,而现在又当上了皇太后吗?何进又是举棋不定了。

他派人去阻止董卓前进的军队,但董卓勉强地接受了命令。

另一方面,他批准了袁绍在京城内假节,专命立断;而袁绍则力促董卓及其他私人军将轮番上奏以反对宦官。

这种心理战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皇太后也确曾一度罢斥过宦官,但是,他们利用何家其他成员的影响又使太后收回了成命。

这就是公元 189 年 9 月 22 日凌晨的局势。

那天的早朝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使宦官们紧张不安:即本来称病在家的何进忽然上朝求见。

太后与何进之间的谈话被宦官所埋伏的眼线偷听了去,当他们得悉这和 21 年前窦武上奏的内容一样,即何进要求处死一切宦官时,他们也和当年的宦官同样感到震惊。

这一回也和 21 年前一样,宦官又是依靠他们的临机应变之才、全体协作之力和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决定了事变的结局。

太后坚决拒绝了何进的请求,而当何进离开皇宫的时候宦官们又叫他转来,说太后还有话要跟他谈。

与此同时,他们在太后居室的接待室里聚集了自己的人员和器械。

当何进坐在地上等待其异母妹召见的时候,那位主要宦官张让,即帮助灵帝出点子敛钱的那个宦官,①马上为自己和全体宦官最后开脱罪责。

他说,第一,帝国搞得乱七八糟并不是他们的过错;第二,在灵帝要于公元 181 年废太后时是宦官挽救了她;总此以上原因,何氏应该感恩戴德才是。

这是何进最后听到的一句话,因为他正在此时被砍下了头。

接着,宦官们就撰旨罢黜袁绍。

尚书们拒不奉诏,开始要求会见大将军。

他们抛出了何进的头颅作答,显然是意在要他们屈服。

现在大将军已死,但还有一个问题。

与 21 年前大不相同的是,京师已无忠于宦官的将军和部队了。

这或许是公元 168 年和 189 年之间最大的不同,因此它对宦官来说是致命的。

当何进的死讯传到袁家时,袁绍的第一个反应① 《后汉书》卷六九,第 2248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六九,第 2250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2 页。

① 关于张让,见《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4 页以下。

就是杀掉那个被宦官任命来取代他的人。

然后他率军开向北宫。

正在此时,袁绍的从弟袁术(死于公元 199 年)已统兵向南宫,他便和守卫宫门的宦官发生了战斗。

这一仗直打得夕阳西下,但袁术纵火烧宫门,企图用烟把宦官薰出来。

①这一把火的效力比预期者大。

不仅宦官们经由两宫之间的甬道逃往北宫,他们甚至带了他们仅有的保护伞:即他们带了太后、新皇帝及皇帝之异母弟刘协。

可是,太后在混战中逃走了。

太后并不知道她几乎只是她家族中唯一的幸存者;她的异母兄、并且据说是受雇于宦官的车骑将军刚在北宫的前面被杀,这是袁绍所默许的。

这样,何氏家族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被灵帝称为母亲的赵忠作为太后之异母兄也在同一日被害。

②战斗场面现在移到了北宫,宦官在这里劫持了皇帝兄弟二人。

9 月 25 日,袁绍攻入宫中大院内,他叫他的士兵见宦官就斩尽杀绝,据说其数逾 2000人。

但是,他们要得之而甘心的目标——即宦官张让——却逃逸不见:张让挟带新皇帝两兄弟逃出了城,直奔黄河而去。

另一队人马对张让穷追不舍。

他们相遇于黄河岸边,最后张让纵身跳入黄河淹死了。

宦官由此永远消失在政治舞台上了。

 ③董卓其人由于宦官被消灭和皇帝又滞留在乡间,谁将填补权力真空就成了突出的问题。

何氏家族不能填补,因为它的所有男性成员都已死绝。

事实证明,袁氏家族也不行。

此事落到了董卓头上:他曾从远处看到京城大火,并且催赶兵马前来参加抢掠。

他于 9 月 25 日到达京师,这时他获悉皇帝可能在城北某处的山中避难。

他带着(甚至是胁迫)国家的高级官员去追寻皇帝。

但是,当董卓最后找到皇帝的时候,这种邂逅相遇有些冷淡。

年轻的皇帝害怕董卓的军队,因此当董卓想让皇帝向他说明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皇帝竟不能了然地回答他的问题。

董卓于是转而问皇帝的异母弟刘协,他才听到了事情的完整的经过。

看来,他们兄弟二人是徒步地闯荡了一个通宵,最后才找到了老百姓家里的一个敞篷车安身;他们就是在这辆敞篷车上才遇上了董卓的。

①这个故事后来被说书人着意地渲染了一番,因此在他们关于汉帝国末年的故事中它意味着皇权的衰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此以后,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朝廷为了获得至少是象征性的控制权——不管是道义的或军事的、或者最好是兼而有之的控制权——进行了艰苦的奋斗。

可是就在这个过程中,军事力量和道义权威已分属于不同的个人。

在汉朝末代皇帝于公元 220 年最后逊位给曹丕(公元 186—226 年)的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8 页:《后汉书》卷六九,第 2252 页。

关于袁术,见《后汉书》卷七五,第 2438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4、2537 页。

③ 《后汉书》卷八,第 358 页;《后汉书》卷六九,第 2252 页;《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7 页;《三国志?魏书六》,第 189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8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3 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54页以下。

时候就可以看到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即想把两种力量的源泉合在一个人身上;但这种努力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但是,我们得回过头来再谈谈公元 189 年 9 月 25 日的事。

当董卓带着皇帝兄弟两人回到洛阳的时候,他面对着一个困难的局面。

他在朝廷里没有一把正式的交椅;比起袁氏家族来他不算一个什么人物,而且他的军队也不特别多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针对着这些弱点,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同时表面上则维护一切外表的合法性。

袁绍被他吹胡子瞪眼睛地于 9 月 26 日吓跑了;对于一些大学者,包括蔡邕在内,他也胁迫他们参加了政府。

①从严格的法律上看,他做了大司空;他然后援引祖宗成例废掉了给他坏印象的年轻皇帝,而另立了刘协来取代他。

这最后的一个计划遇到了或许比他预计的更多的反对,但是他下定了决心,并扫除了一切反对言论。

9 月 28 日,他强迫太后废黜了皇帝,立刘协来代替。

此后,他把太后逼出了宫外,又在两天以后弄死了她。

 ②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董卓要做这一切事。

可能他是想模仿汉代一位最出名的政治家霍光(死于公元前 68 年):后者是一位在董卓之前的 263 年中唯一一位成功地废了一个皇帝并立了另一个新皇帝的人。

③也可能他是想立一位完全由他制造出来的皇帝。

他也可能有其他许多意气用事的理由,但有一点是很确定的:董卓曾经向皇帝觊觎非分,而且从此以后他知道,朝廷不是一种资产,而是一种负债。

东方的联盟我们现在需要把视线从董卓的朝廷移向京城以东的地区。

在那个东部地区正在形成反对董卓的反对派,那是由逃出京城的某些重要流亡分子煽动起来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袁绍,他是在董卓进入京师后马上从那里逃出来的;还有袁术(死于公元 199 年),即袁绍之从弟,他是公元 189 年晚些时候逃出来的;以及曹操(公元 155—220 年),他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也是在 189年快到年底时逃出京师的。

附和他们这三个人的还有一些有财产的将官和士兵,有王朝的现任和卸职官吏:他们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结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篡夺者董卓应该被击败,因为他玩弄了废立的手段,因此能够轻易地被人们指为为臣不忠。

至于董卓被打败以后要发生什么事情,就不甚了然了;或许有一个模糊的计划是想让年轻的前逊帝复辟。

废帝是董卓的一个负担,因为他容易成为忠君意识的注目的焦点,于是董卓就在次年 3 月 3 日处死了这位逊帝。

两个月以后他又对袁氏家族实行报复。

仍留在京师的太傅袁隗在 5 月 10 日连同袁家一切其他成员统统被董卓处死;这就造成了不共戴天之势。

①与此同时,东方联盟的压力已经升级,而皇帝之回到洛阳也开始影响着董卓举行反击的机会。

如果他离开京城而他去,另一方就会掳去皇帝,宣布① 《后汉书》卷六十下,第 2005 页。

② 《后汉书》卷九,第 367 页;《后汉书》卷十下,第 450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4 页。

③ 关于霍光,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伦敦,1974),第 66 页以下、113 页以下;以及本书第 2 章《王朝的混乱》。

① 《后汉书》卷九,第 369 页以下;《三国志?魏书一》,第 5 页以下。

董卓为反叛朝廷的叛乱分子;如果他留在洛阳,他的敌人就会比较有行动上的自由;如果他挈带朝廷一起行军,那又会太感累赘笨重。

后来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即把皇帝弄出交战双方以外,送他到帝国西部比较平静的地方去,因为董卓在那里可能有最大的州的支持。

对这一非常举措必然有反对意见,但被粉碎无遗。

公元 190 年 4 月 4 日,这位幼帝和他的朝廷被送往西部——旧都长安:这时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虽然它已有约 150 年未作为京师了。

中国人称此举为车驾西幸,它事实上是一次大移民,因为成千成万的人民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追随皇帝西去:他们要抢掠食物,而且被董卓的士兵骚扰得不得安宁。

他们形成了悲惨的人群,没有再回到洛阳的希望,因为洛阳已被董卓烧成平地。

②这里得再说一说我们的材料问题。

对随之而来的混乱时期,我们知道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史料并不规避地叙述那些已来到前台的许多有关人士的内心活动和最隐秘的谈话。

另一方面,材料也叙述了在皇帝西迁的时候,皇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所藏的帛书怎样被截断后做成包裹或华盖,以及大多数书籍或国家档案从这种野蛮行为中被抢救出来而又在混乱中被丢失的情景。

①朝廷一旦到了长安,没有能力收集和贮藏档案,而且即令它后来有了这种能力,当皇帝在 5 年半之后又艰难地迁回洛阳的时候,这些文件也没法随身带回。

重要的是应该记住,这个动乱时期流传下来的材料都是出于有偏见之手。

当材料是来自有关系的人士时,它自然就吹嘘他的优良的品质和完美的谋划;当它来自敌人方面时,它就反复描述对方的残暴、愚蠢和卑劣无耻。

因为这时穿插着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计谋、战略、胜利和失败,为了避免转述的错误,也因为我们已是事后的诸葛亮,所以我们只想在这里给其后所发生的事提供一个轮廓就够了。

②汉朝廷的消蚀皇帝之离开洛阳,给了董卓一个暂时喘息的机会,同时也缓解了联盟反对他的决心。

在几次突然袭击之后,有人提议和平。

在联盟内部有人议论要拥立一个自己的皇帝,结果使盟员之间闹得吵翻了天。

可是,联盟的攻击最终迫使董卓向西撤退,他在公元 191 年 5 月到长安与皇帝会合。

一年以后他被杀死,而皇帝在以后的四年中被人们抢来抢去,转了无数次手。

③在这些年里,总的说来皇帝对中国事务的影响只限于这样一件事实:他作为皇帝尊号的无可争辩的合法拥有者,其存在就成功地防止了任何一个武人来自己称尊为帝。

除此之外,他就没有其他任何影响了。

他表面上维持住了一个朝廷的样子,也有高级官员分班就列,他在公元 195 年 5 月结了婚。

② 《看汉书》卷九,第 369 页以下;《三国志?魏书一》,第 7 页。

关于董卓之焚毁洛阳,见《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5 页以下。

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89 页。

① 《后汉书》卷七九上,第 2548 页。

② 关于这个时期历史编纂学的复杂性,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26(1954),第 21 页以下;以及雷夫?德克雷斯皮尼:《三国志》(堪培拉,1970)。

这个时期的许多材料都来自私家著述,它们都是旨在为某些著名的个人的野心服务的。

③ 《后汉书》卷九,第 371 页以下;《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9 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90 页以下。

在这一年 8 月他逃出了长安,经历了一年的艰险历程之后才在公元 196 年 8月到达他以前的京城洛阳。

①在他的帝国境内,局势是一片混乱。

如果一位旅行家这时来中国旅游的话,他会遇到许许多多军阀、叛乱领袖和独立的地方官员,其中有些人是在灵帝时(公元 168—189 年)就已在职的,有些人则直到最近之前还一直是无名之辈。

局势不会安定达几个月以上,今日的将军可能明日就横尸刀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八分天下的形势已清晰可见了。

东北方面有袁绍;他的南面是曹操;曹操的西南方向和京师的正南方向是袁术(死于公元 199 年);袁术的正南方是刘表(公元 144—208 年),他是董卓任命的;刘表的东面,即占据了中国东南地方的是才华横溢的青年军人孙策(公元 175—200 年)。

②这五个人占领了帝国的东半部,有的人地盘大一些,有的人地盘小一些。

在帝国的西半部,它的南面是刘璋(约死于公元 223 年),他的父亲在公元 188 年被灵帝任命为州牧。

刘璋领土的北面,即梁州,则由一些叛乱分子割据着,这些人是在公元 184 年由反对灵帝起家的。

夹于这些叛乱头子和刘璋之间的是一块奇异的名为汉中的飞地,它由宗教领袖张鲁所统治。

在这一块飞地里,每一名信教者都要给他的宗教上级交五斗粮食或五斗米,然后他就在忏悔罪孽之余得到安全保障和治病。

虽然这后一种办法使人想起黄巾军的影响,但在黄巾军和五斗米教之间尚未发现有什么联系。

五斗米教运动是在汉中地区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它的根源可以远溯到顺帝时期(公元 125—144 年),如果我们准备相信我们的材料毫无夸张的说法的话。

①在公元 196 年以前的年代里,五斗米教运动的控制权从一个世代为教长的家族通过争夺到了张鲁(最盛时期公元 190—215 年)手中:张鲁看来曾给这个运动增添了一些宗教教义和活动,他还建立起了一套确实有效的僧侣统治以治理他的土地。

在政治方面,重要的是要认识在张鲁和他的南方邻居刘璋之间正在酝酿着不和。

在中国的东半部,袁绍、曹操和袁术也互相变成了仇敌。

在曹操掌握之中的朝廷(公元 196—200 年)皇帝困在洛阳,这情形很像五、六百年前周王室末年的景象复见于此日。

像末代周天子那样,汉帝可以想像得到的是身在京师,毫无实权,只是行礼如仪而已,而各方军阀混战,正在一决雌雄。

可是,汉帝站在这个宇宙-宗教体系的顶点上,而这个体系却比周朝的那个体系复杂得多。

尽管有人有某些犹豫,但对皇权仍有所怀疑,汉王朝的寿命成了符谶兴风作浪的对象。

用中文来说,人们会问,当失鹿的时候到来,谁先逮住鹿谁就能够当上皇帝。

②或者人们可以这样发问,现在已经是不是到了皇位应该易手的时候,即从一① 《后汉书》卷九,第 377—379 页;《后汉书》卷十下,第 452 页。

② 关子孙策,见《后汉书》卷九,第 377 页以下;以及《三国志?吴书一》卷四六,第 1101 页以下。

关于袁绍和刘表,见《后汉书》卷七四下,第 2409—2418、2419—2425 页。

关于袁术,见《后汉书》卷七五,第 2438—2444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49 页注 1;《后汉书》卷七五,第 2435 页;以及下面第 16 章《后汉书时期哲学的衰颓》。

② 关于这一隐喻的应用,见班彪的文章《王命论》:载《汉书》卷一百上,第 4209 页(狄百瑞等人编:《中个显要的、但是气数已尽的君主世系和平地出于自己的意志把尊号传给它最当之无愧的某一臣属手中。

再不然就像某些人所想到过的,汉王朝正在经历它周期性的衰落,而可由此恢复得更加光华灿烂,从而继续它对世界的永恒统治。

由于皇位是这种权力理论的焦点,真正的皇帝的出现不会对他身边的军阀——即袁绍、曹操和袁术——不产生影响。

这三个人都对汉王朝表示忠诚,并且是在灵帝手中做到了现职的官。

很显然,袁绍是第一个得知皇帝将向他的方向巡幸。

他反复思考着在他的营房内接待车驾的可能性,但最后决定予以拒绝,或许接待会使他不利的情况被人们向他说得夸大其词了。

曹操是第一个人听到消息的,但他认为接驾利大于弊。

当皇帝和皇后于公元 186 年 8 月到达洛阳时,曹操软硬兼施地给朝廷许愿,说要修复他自己的基地许县,因此他们一行人于公元前 196 年 10 月 16日到达了许县。

行程绕过了袁术,当他得知曹操不会释放在俘的皇帝时,他在公元 197 年想建立自己的王朝。

可是,这事造成了很坏的印象。

他自己的人民开始离弃他,他在公元 199 年临死之前身无分文,便想把皇帝称号卖给袁绍,但什么也没有得到。

通过他自己宣布建立王朝,他便觊觎了皇位,结果使他贪多而嚼不烂。

①袁术之死就把帝国的东北部遗留给袁绍和曹操了。

后者正在这时制定了稳定财政的政策,因此建立了一种制度,使士兵领取地块来耕种,作为交换,他们定期向曹操交纳作为赋税的谷物,因此,他既有皇帝在道义上的支持,又有正常的粮食供应,他的影响不断增加,直到公元 200 年在袁曹双方领土交界处的官渡决战时为止。

②帝国东部的另外两个军阀刘表和孙策,则卷入了曹操和袁绍的纵横捭阖的阵营之中。

刘表故意避免了卷入联盟太深,而他的首府襄阳则变成了十足的文化与和平的中心。

孙策稳固地加强了他对东南半壁的控制,但是,他在曹操和袁绍大决战的前夕死了。

他仅有 25 岁。

他的兄弟孙权(公元 182—252年)做了他的接班人。

①在帝国的西半部,宗教领袖张鲁与其南邻刘璋之间的争吵已经公开化,那个宗教国家的边界向南深入到了刘璋境内。

中国西北角的叛军们或多或少地没有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只是在曹操于公元 200 年在官渡打败了袁绍之后的几年注意到他们时,他们才在史料中重新出现。

曹操的巩固(公元 200—208 年)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他迫使袁绍逃窜。

袁绍此后未再获得主动权;他在公元 202 年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为继承权争吵;公元 206 年,曹操接管了袁氏大家族末代子孙们所一度控制的整个地盘。

公元 207 年,曹操甚至冒险向更北的地盘挺进,打败了乌桓的骑兵,致使整个东北地区都属于他的治下国传统的来源》〔纽约和伦敦,1960〕第 1 卷,第 177—178 页)。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 13 页以下;《三国志?魏书六》,第 194、209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19 页。

① 《三国志?魏书六》,第 212 页;《三国志?吴书一》(卷四六),第 1101—1109 页。

了。

②在他的南方边界上,局势没有明显的变化。

他的南方邻居,即东南的孙权和西南的刘表对皇帝表示着谨慎的忠诚,因而这也是对曹操有所忠诚的表示。

这个表面上的平静因刘表于公元 208 年身染重病又无可靠的继承者而受到威胁,所以究竟是曹操还是孙权要接管他的土地,就是未定之数。

甚至还有第三种可能性。

自从灵帝死后国内开始发生动乱以来,一位大走其运的勇猛战士刘备(公元 161—223 年)已经登上了舞台,他时而支持这个军阀,时而支持那个军阀。

③公元 208 年,他已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即也有人担心他也可能成功地接管即将咽气的刘表的地位。

当曹操决定采取主动并且确实迫使刘表的儿子向他献出土地的时候,另外两个武人现在有理由害怕,他们之中的一人会受曹氏之害。

他们两人结成了暂时的联盟;当曹操水师南下的时候,他的船只被大火烧了,他的军队在赤壁被打败。

①赤壁之战标志着曹操南下冒险行动的结束,因此也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从此以后,在华南的孙权、刘备和迤西的其他军阀们就在南方土地上自行其是了。

曹操的晚年(公元 208—220 年)曹操的晚年都是致力于在西北方向扩张自已的势力,并加强他对皇帝的地位。

当他想拿过刘表的土地的时候,他在赤壁之战中丢失了部分领土。

可是,他赢得了刘表的随从人员的效忠,有些托庇于刘表的和平首府的学者和诗人这时都奔集在曹操门下,给他的统治生色不少。

与此同时,曹操对帝国官僚制度的上层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

直到公元 208 年为止,皇帝仍然继续百般设法维持着名义上的官僚制度,它的最上层包括三公和九卿。

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官职不再像灵帝时期那样进行买卖了。

皇帝有时必然可以乐于找无论什么人来当他的这些官。

可是到了 208年,曹操废除了三公的职位,而代之以另外两个最高官职:丞相和御史大夫。

曹操自己做了丞相。

①直到公元 208 年,汉王朝与曹操的随从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正常了。

曹操还没有索取过分的封号。

在 196 年,他曾被任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但是他似乎在 199 年放弃了后一个职位。

在 204 年他又另加了一个州牧衔,但这只是对他已有权力正式予以追认的手续而已。

②汉帝自然也有他的一帮随从人员,无足怪异的是,他们包括一些汉室孤忠和保守观点的人士。

在这些集团中间流行着的关于汉王朝不过正在经历着暂时的衰落的理论可能找到了最热烈的支持者。

在公元 200 年,荀悦(公元 148—209 年)写成了一部汉代的史书,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在经过这些黑暗的年代以后,汉室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23、28 页以下。

③ 《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17 页以下。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 30—31 页。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 30 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253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13—14、26 页。

将要中兴。

①在这同一年,不知皇帝是否知道其事,朝廷曾计划杀死曹操,其起因可能是误传了他的计划。

这项密谋被挫败,曹操依然故我,毫发未损。

可是公元 203 年,他安置了眼线来监视朝臣。

公元 208 年以后,曹操开始执行一项计划,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对这个俘虏朝廷的影响。

公元 212 年,他得到了入朝不趋这种通常对待老年大臣的殊荣。

213 年,他称魏公,并把三个女儿呈献给皇帝。

214 年他又得到了额外的荣誉,废黜了皇帝在 195 年娶的皇后,并杀死了与此同时所生两名皇子。

215 年他的女儿当上了皇后;次年他称为魏王,因此他打破了汉帝国的不成文的根本大法,即不许任何非刘氏家族人员为王的制度。

217 年又给他加添了一些荣誉,对中国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普遍含蓄地指出,只是因为他于 220 年 3 月 15 日的去世,才阻止了他采取自己称帝这最后的一个步骤。

②这最后一个主张是依据对曹操的居心叵测的猜测提出的,但不可尽信。

曹操一定懂得,任何对于汉帝的非分觊觎将会削弱而不是加强他在帝国其他地方的地位。

当曹操在公元 214 年杀死两名王子时,刘备远在西蜀发丧,警告他不得再攻击皇室。

公元 219 年,这个问题曾自由地同曹操进行了讨论。

在这一讨论中出现了两种论据:其一为宇宙论方面的,其一为实际的。

在宇宙论方面,它干脆声言,所有迹象都表明天命已从汉室移到了曹操身上。

从实际方面出发者则反驳说,汉朝的天命固然已经微弱得很,但是在整个中国被征服以前,明白无误的新天命是不可能有的。

曹操基本上是个主张实际的人,所以同意后一种观点。

①在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要叙述一下帝国其余部分的主要事件。

曹操已经向西方拓展了他的领土。

公元 211 年,京师长安周围的地区被他拿了下来;在 214 年他又俘获了早在灵帝末年即已自称为王并在极西部支撑了下来的人;宗教领袖张鲁于公元 215 年投降了,这就为曹操向帝国的西南部进军打开了通路。

但是正在此时,西南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刘备软硬兼施地从原来的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了控制权。

由于刘备位于西南,孙权在东南,曹操在北方,这就形成了帝国的鼎足三分之势。

三分局势延续了 50余年。

②曹操晚年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

公元 218 年有一个忠于汉室而反对他的密谋在酝酿之中,但没有成功。

公元 219 年,刘备从曹军手里夺取了原先属于那位宗教领袖的土地,因此打破了曹操通过自立为王而自封为唯一合法者的美梦。

③就在那一年,孙权把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展,从而更多地动摇了均势。

曹操的死可谓死非其时。

① 这部史书已传世,名为《汉纪》。

他把材料安排成这个样子,前汉(也包括后汉在内)的历史乃是其历代皇帝不断积累功德所致。

荀悦意在说明,汉朝的累世功德超过了它的任何臣下——其中也包括曹操。

见陈启云:《荀悦(公元 148—209 年)。

一个中世纪早期的儒家的一生和反省》(剑桥,1975);以及下面第 15 章《荀悦:人的局限性和向真理接近》。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37—49 页。

关于非刘氏不许称王的叙述,见上面第 2 章《地方组织》。

① 《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84 页以下。

关于公元 219 年的这一讨论,见《三国志?魏书一》,第 52—53 页注 2。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36—45 页;《三国志?魏书八》,第 263—265 页;《后汉书》卷九,第 389—390页。

③ 《三国志?魏书一》,第 50 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84 页。

汉献帝的被废黜(公元 220 年 11—12 月)在或真实或假想的家庭争吵之中,曹操的太子曹丕(公元 186—226 年)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和官职。

他做了新的魏王、新的丞相和他的领地上新的州牧。

有人认为,一个孝子守孝的时间应该比曹丕所守的更长一些,但这位新王迫不及待地要到他领地的南部去游幸。

很可能曹丕是这样想的:他得向国内和国外的对手们炫耀他的新的武力,特别是要向他的几个弟弟和南方的孙权耀武扬威。

孙权的反应是向他表示忠心;刘备的一个重要将领也这样做了;在刘备和曹丕领土之间的一位非汉族的部落王也这样做了。

①这种称心如意的征象使得一个阿谀的朝臣把他未公布已达七年之久的天象揭示出来。

自从公元 213 年以来,他就从古代的图谶学说中得知,曹丕就是那位应该即皇帝位的人。

如果把这作为一个试探器,它是达到了目的的。

在 11 月的下半月和 12 月 10 日,关于天命改变之事在汉献帝、曹丕、曹丕的随从和汉朝廷之间进行着活跃的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公元 220 年 12月 11 日符咒被解开了:汉献帝逊位于曹丕,汉王朝至此宣告不复存在。

②直接的后果可是并不能肯定,汉王朝确已走到了尽头。

当汉献帝被废的消息到达位于西南首府的刘备那里时,他发布消息说汉献帝已被弑。

再没有比这更不合乎事实的了。

实际上,曹丕给予了逊帝一个漂亮的封号,很优厚的收入和其他几种特权。

可是刘备为他发丧,他的僚属开始上条陈,充分地证明刘备就是上天所属意的汉代的继承人。

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之一的诸葛亮(公元 181—234 年)——他的光辉战略迄今仍流为口碑并且这时是刘备的主要支持者——也加入了这个劝进的队伍。

或许就是他的陈词比别人的说法更能打动刘备,使刘备采取了下一个步骤。

公元 221 年 5 月 15 日刘备也即位为帝,特别强调汉运永世不衰之意。

他说,他是汉室的一员(这可能是千真万确的),因此他的王朝也称为汉。

所以,汉朝的统治在帝国的西南部得以延续。

①第三位军人头目似乎使人意外。

他暂时承认了北方的魏王朝,接受了王的封号。

可是孙权在公元 222 年也自建年号,这表明他不完全承认魏的统治。

改元因是皇帝的特权;刘备曾在公元 221 年称帝时就自己建了年号。

从 222 年起就有三个年号:一为魏,一为刘备的汉,再一个便是孙权。

毫无疑问,由于孙权不能宣称汉帝已逊位于他,他也不能说他本人是汉室的一员,所以他只以自己的王的封号为满足。

只是到了公元 229 年才有符瑞纷纷预言孙权宜有帝号。

从公元 229 年 5 月 23 日起孙权便成为吴国的第一位皇帝,因① 《三国志?魏书二》,第 60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二》,第 62 页以下。

《三国志》的注详细征引了不见于其他形式的著作(关于这些文件的情况,见德克雷斯皮尼:《三国志》)。

又见《后汉书集解》(卷八,第 11—12 叶)中的引文;以及卡尔?莱班:《天命的操纵:公元 220 年曹丕即帝位所隐含的天意》,载《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戴维?罗伊和钱存训编(香港,1978)。

① 《三国志?魏书二》,第 76 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87 页以下。

此中国就有了三个皇帝。

②刘备死于公元 223 年,曹丕死于 226 年,但他们的嗣君都继续互相战斗,一直打了半个多世纪。

② 《三国志?吴书二》(卷四七),第 1134 页。

对汉王朝灭亡的剖析汉朝灭亡了,因为改朝换代的思想已大行其道,从老百姓到曹操一帮人中的各种势力集团莫不作如是观。

虚弱的几位皇帝,或者宦官们、皇后们以及黄巾军都被指责应对汉朝之亡负有责任,但直到它灭亡了千余年之后还有人想使它复辟。

对于有些人来说,魏王朝的建立一直不合法,因此它的违法性玷污了魏国的皇帝及其继承者。

这种观点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三国之中谁是法统的继承人?王朝与形而上学和罗马帝国的情况一样,关于汉王朝也有人提出帝国为什么衰落的问题。

此答案与关于罗马衰落的原因一样,也是众说纷纭的,比如有人认为应责怪某些皇帝,有人认为应该注意超越个人力量控制所能及的那些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因素。

当然,及身目睹事变的政治家和隔了相当长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的历史家之间的答案是有差别的。

对于汉代衰亡的最通常的解释,是 14 世纪一部小说关于该王朝灭亡的弁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①这种解释把所有行为者及其一切行为都看做是本质上从属于某种更大的、经过经验证明了的过程,因此,任何已经创建起来的事物都会有朝一日走向瓦解。

这种观点颇接近于西方历史家的那种观点,即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程的结果,好像一个帝国就是一个必然趋向于机体腐朽的有机结构一样。

另外有一些人把问题看得更仔细一些,他们想给汉王朝的明白无误的没落找出实质性的理由。

如上所述,有一个学派认为,汉朝的没落只是一个暂时事变,它终究会重新露出水面。

这个学派以刘备的做皇帝为辞,但这种声调在北方很沉寂,最后在东南部也很沉寂,因为孙权那时在登极的时候也宣称汉朝气数已尽。

另一派人退而承认汉王朝已走完它的道路,但是,只有征服了整个中国的人才能被称为它的继承者。

曹操的同情者便是这一派人,他们的声音在他死后也被淹没。

可是,这两种想法都没有完全消失,在未来的许多世纪中继续发挥影响。

第三派思想家主张汉王朝已无可避免地要被人立刻易手,因此这一派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一派理论寻根究底,以便弄清楚废黜的意义。

不用多所怀疑,它产生于老百姓当中,最初由那些靠符瑞起家的叛乱者拥立的敌对皇帝所表达出来。

如果只有一个这样的皇帝,我们当然可把它一笔抹煞,认为它是孤立的现象。

但是在公元 132—193 年间,我们至少在文献上可以找到全中国有 14 个这样与汉对立的天子,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一个过程。

一方面,皇权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的宗教理想越来越多地在政治上表现了出来。

在汉王朝建立之初,即大约在公元前 202 年,汉高祖因他的军事胜利而取得成功,宗教只起了小部分作用。

那时,秦已失其鹿,谁得到了这匹① 这是罗贯中(约公元 1330— 约 1400)的《三国演义》开头的一句话。

它的英译文见 C·H·布鲁伊特-泰勒:《三国演义》(上海、香港和新加坡,1925;普及本 1929);关于它的节本,见莫斯?罗伯茨:《三国:中国的史诗剧》(纽约,1976)。

鹿谁就可以称皇帝。

可是,皇帝们渐渐获得了新特权。

从公元前 113 年起,皇帝在一定的时间内公布年号,以便确定年代。

因此,公元前 104 年被称为太初元年,次年便称为太初二年,以此类推。

太初过了四年,又改了一次元。

公元前 100 年被称为天汉元年。

①乍一看来,好像前汉的皇帝们能随意自由地公布新年号,但仔细一考察就会看到,事实并非如此。

汉武帝是每四年改元一次,汉宣帝、成帝和哀帝也是如此;汉元帝是五年改元一次;汉昭帝是六年一次。

这决非巧合;它强烈地表明,汉代诸帝在他们能够改变年号之前有一种尚未知晓的原因使得他们必须与确定时期联系起来。

甚至暂时推翻了汉朝的王莽每次改元都没有超过六年以上。

只有后汉诺帝不受这种约束,似乎可以随意改元。

因此之故,这时的年号可以生效数十年(最长的年号延续到 32 年),但也有些年号只用了仅一年的(例如公元 120 年、121 年和 150 年都代表一个完整的纪元)。

后汉诸帝在这方面比起前汉的列祖列宗就自由一些。

就是在前汉的最后十年,汉王朝开始与图谶式的预言预兆之说联系了起来,那些预言王朝寿命长短的图谶出现了,预兆则不再仅仅表示上天的愤怒,而似乎也指出了完全的改变朝代过程。

①在王莽的统治这个间断时期之后,汉王朝于公元 25 年中兴,它本身就是一个大大地受这类预言支持的事件,同时它也把其他相敌对的观点打入了地下。

图谶预言被认为是孔子或其他古代圣贤所写。

据人们说,《五经》说出了所有真理,但是,这位圣人始终知道它们的文字艰深。

因此,他给经书都写下了秘密的附录,以便使他的意旨得为人们所完全知悉。

到了前汉末年这些附录被人们发现,被用来拥护或者反对汉王朝。

曾经有人说,由于把图谶诸典籍的著作权和孔子联系起来,儒家经书的威信就被附会是和那种疑信参半的算命术有关。

②如果事实是如此的话,后汉之信奉图谶也一定被看做是要努力把儒经的威信用来给汉朝的复辟服务。

由此可见,虽然后汉的皇权以武功建立起来,但它也在超自然的玄学上有其立足点。

在早先几代皇帝统治时期,皇帝的现世的和超自然的权力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别;在后来几代皇帝时这种区别就为人们所接受了:皇帝不需要既要统,又要治。

有许多儿童皇帝证明了这一点;当不能期望他们真正治理国家时,他们只要摆个样子就足以满足精英统治阶层精神上的需要。

但是,现在得回头来谈谈中国人民:不用惊奇的是,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使皇权在人民的思想里占有一席之地。

皇权思想于公元前 221 年加在人民头上,但不管精英集团为它会建立什么样的一些理论,广大的民众接受这种理论是需要有一段时间的。

最能在超自然力量方面加强皇权的是所谓的五行论:①万事万物,大自历史的运动,小到人体的微细活动,都是土、水、火、木或金这五种中某一种超自然力量发生作用的表现。

这些力量按一定的次序互相更替,因此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哪一种力量在某一时间内是占首要位置的。

如果人们计不及① 关于从公元前 113 年起汉代诸帝的年号问题,见上面第 2 章。

关于太初的年号,见鲁惟一:《危机和冲突》,第 17 页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