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人史纲 > 正文 第08章 纪元前第六世纪

正文 第08章 纪元前第六世纪

2025-04-03 08:03:31

本世纪进入春秋时代后期,封国继续不断地被并吞,国君继续不断地被杀被逐。

南方的楚王国跟北方的晋国,两大长期霸权,也继续不断地对抗,焦点集中在争夺位于中原的郑国、宋国,战争不息。

太多的战争促成两件大事,一是和平运动,一是晋国为了打击楚王国,在楚王国背上悄悄插上一把利刃——扶植吴王国兴起。

和平的呼声反应人心趋向,吴王国的兴起促使楚王国的霸权终结。

一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中)本世纪(前六)被大国并吞的小国,有纪录的有下列的二十国,其中包括十二重要封国之一的许国。

各灭亡之国能在临覆亡时留下名字,说明它们当时已具有相当规模。

一、楚王国并吞萧国(安徽萧县)、舒庸国(安徽舒西南)、舒鸠国(安徽舒舒鸠)、赖国(湖北随州东北)、陈国(河南淮阳,不久复国)、蔡国(河南上蔡,不久于河南新蔡复国)、唐国(湖北随州西北)。

二、晋国并吞潞氏国(山西潞)、倡阳国(山东枣庄西南)、鼓国(河北晋州)、肥国(河北藁)。

三、莒国并吞曾阝国(山东苍山)。

四、齐国并吞莱国(山东平度)。

五、鲁国并吞寺阝国(山东济宁市东南)、专阝国(山东郯)。

六、蔡国并吞沈国(安徽临泉)。

七、吴王国并吞徐国(江苏泗洪)、巢国(安徽巢湖)、钟吾国(江苏新沂)。

八、郑国并吞许国(河南鲁山)。

逐君杀君事件,跟上世纪(前七)一样的层出不穷:026.gif027.gif028.gif029.gif030.gif在国君们被逐被杀的浪潮中,最有趣的是周王国的国王,这个已经沦落为蕞尔的小国,它连自己的问题都无力解决,完全依仗霸主的脸色。

上世纪(前七)姜小白尊王攘夷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再没有人想到尊王这回事,王反过来还要尊霸主。

而霸主对国际上的侵略行为和封国内部的政变,也丧失阻吓的力量,事实上霸主自己还在那里制造事端。

霸权只是超级强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不再含有初起时那种以保护弱者自居的骑士的意义。

二楚王国霸权的隐忧楚王国知道,要想恢复上世纪(前七)六十年代淄之役丧失的霸权,必须再通过一次战争。

本世纪(前八)纪元前五九七年,楚王囗侣向晋国的尾巴国郑国进攻。

合围之后,猛攻十七昼夜。

郑国仗恃着晋国支持,拒绝投降。

角一处被攻破,囗侣正要下令攀登时,听到中哭声震天,心里忽然不忍,反而下令撤退。

可是郑国却误以为晋国援军已到,立即堵住缺口,男男女女蜂涌到上继续作战。

楚兵团看和平方法不能解决,再度进攻,郑国终于陷落。

囗侣并没有把郑国并吞,因为并吞后就直接跟晋国接壤,不如留一个小国作为缓冲。

他取得郑国下之盟后,即行退出。

而此时晋军才缓缓赶到,楚兵团回军迎战。

两国在必阝(河南荥阳北)决战,晋军像山崩一样的溃败。

兵士们狼狈奔窜,跳进黄河,向北游泳逃命。

在激流中他们争着攀住本国的船舷或抓住船桨,刹那间三十几艘战舰被攀沉没。

晋军总司令荀林父下令:凡攀船抓桨的,砍断他的手指。

一霎时血淋淋的手指堕满各船,船上兵士一掬一掬的把它们抛进黄河。

必阝之役使楚王国的霸权确定,晋国的霸权中落。

距濮之役三十六年。

晋国的尾巴国纷纷转到楚王国的屁股之后,只有宋国、卫国、曹国、鲁国还没有变,但卫鲁二国不久就暗中向楚王国飞媚眼。

楚王国下一个目标是宋国。

两年后(前五九五年),王子囗侧率领楚兵团发动攻击。

宋国向北方的旧霸主求救,晋国刚刚战败,没有力量出兵。

宋国首府睢阳(河南商丘)被围九个月,里粮袜吃光,人民大批饿死,作父母的含着眼泪互相交换子女烹食,陷落在即。

宋国宰相华元用一种只有春秋时代才行得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危机。

一天晚上,他化装成楚王国的兵土,缒而下,一直混进囗侧的寝帐(由此可看出楚兵团戒备的松懈和囗侧的低能),就在床头把匕首逼到囗侧的咽喉上,要求楚兵团撤退。

华元表示,宋国可以投降,但必须楚兵团先行撤退十五公里,使宋国在外表上看起来不像是投降的样子。

囗侧答应了,宋国也纳入楚王国阵营。

楚王国的霸权达到极峰,然而也就在这时候,一把刀子已暗中在它背后举起。

这渊源于一个比三流作家笔下的言情小说还要荒唐离谱的男女恋爱故事,但它是事实。

开始于本世纪(前六)初,而发作于本世纪九十年代。

女主角陈国大臣夏御叔的妻子夏姬,是郑国国君姬兰的女儿,生子夏征舒之后,丈夫逝世。

夏姬是一位绝色美女,从她的沧桑经历和因她引起的国际战争,我们可以肯定,她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具有魅力的女子之一。

她首先跟陈国大臣孔宁、仪行父私通,经过二人的介绍,陈国国君妫平国也加入情夫的行列。

最糟的是,他们还戏谑夏征舒像他们的共同儿子。

纪元前五九九年(必阝之役前两年),夏征舒杀掉妫平国。

孔宁、仪行父逃到楚王国向霸主告状,楚王囗侣听了一面之词,而且逢上他正要展示他的霸权,而声讨乱臣贼子恰是一个理想的发动战争的堂皇理由。

于是他灭掉陈国,把夏征舒处决。

夏姬的美貌使囗侣动心,就要自己带回皇宫。

但大臣巫臣向他提出警告:大王仗义兴兵,全世界谁不尊敬。

如今却把祸首收做妃子,人们就会抨击你贪色好淫,恐怕对霸权有不利的影响。

囗侣认为他的话有很深的道理,大为佩服。

王子囗侧(就是那位攻宋国时被敌人混到寝帐的总司令)请求把夏姬送给他,巫臣说:这女子是不祥之物,为了她,已死了一个国君,灭亡了一个国家。

如果娶她,一定后悔不迭。

囗侣说:果然是不祥之物,少惹她为妙。

囗侧大怒说:我不要她可以,但巫臣也不能要。

巫臣用一种委屈万状的声调说:这是什么话,我怎么会有这种邪恶的念头,我只是一心为我们的国家。

恰巧另一位大臣连尹襄老的妻子逝世,囗侣就把夏姬送给连尹襄老,而夏姬不久就跟连尹襄老前妻的儿子私通。

两年后(前五九七),必阝之役中,连尹襄老阵亡。

夏姬跟嫡子私通的丑闻渐渐传开,在首都郢都(湖北江陵)住不下去,要求返回她的娘家郑国。

巫臣早已派人通知郑国国君姬坚迎接他的姐姐,姬坚自然听从霸主国的命令。

纪元前五八九年,晋国与齐国去鞍邑(山东济南)会战,齐国大败,向楚王国寻求同盟。

囗侣派人去齐国缔约,巫臣自告奋勇前往。

纪元前五八四年,巫臣出发,却在经过郑国的时候,宣称奉了楚王的命令前来跟夏姬结婚。

然后他连齐国也不去了,缔约的事更抛到脑后,他知道不能再回到楚王国,就带着夏姬,双双投奔晋国。

巫臣是楚王国有名的智囊人物,以富于谋略闻名国际。

晋国大喜过望,把他当作上宾招待。

巫臣为了夏姬,千方百计,辗转曲折,总算达到目的。

——我们假设夏姬第一次结婚时十六岁,儿子夏征舒十六岁时杀死妫平国。

那么纪元前五九九年,她已三十二岁。

到纪元前五八四年跟巫臣结婚时,至少已四十八岁。

真是不平凡的女性,不仅仅驻颜有术而已。

可惜处在那个时代,她只能被她所不能控制的命运摆布。

但巫臣跟妫平国一样,也付出可怕的代价,王子囗侧和巫臣的另一位政敌囗婴齐,在巫臣娶了夏姬,投奔晋国后,妒火中烧,把巫臣留在楚王国的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体处斩。

巫臣痛心地写了一封信给二人说:我固然有罪,但我的家族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背叛国家,你们如此屠杀,我要使你们马不停蹄的死在道路之上。

两位王子对巫臣的恐吓嗤之以鼻,他们低估了巫臣的智慧、能力和复仇的决心。

早在本世纪(前六)初期,太湖之北的吴部落酋长吴寿梦,就建立吴王国,自封为第一任国王,定都梅里(江苏锡山)。

不过他的王国十分落后,作战时军队仍停留在赤身露体的阶段。

巫臣发现吴王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无比价值,于是他向晋国政府献出联吴制楚的战略,晋政府接受,派遣巫臣的儿子巫狐庸率领一个军事顾问团,去教吴王国加强政府的组织和训练他们的军队现代化——如何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

从此吴王国不但阻止了楚王国的东进,更成为楚王国背后的致命敌人,楚王国第一次面临本土有被攻击可能的威胁。

十年之后(前五七四年),吴王国开始向楚王国用兵,而且保持连续不断的攻势,使楚王国每年都要出兵七八次之多。

囗侧提前死于下一节我们所介绍的鄢陵之役,囗婴齐则死于跟吴王国一次战役后的道路上,楚王国的力量被消耗殆尽。

三鄢陵之役晋国同样也知道,要想恢复霸权,必须反过来击败楚王国。

纪元前五七五年,晋国国君姬寿曼亲自统率大军,攻击郑国。

郑国向楚王国求救,楚王囗审(囗侣的儿子)也亲自统率大军赴援。

两国在鄢陵(河南鄢陵)决战,这一次轮到楚兵团大败了。

囗审的眼睛还被射中一箭,他的儿子囗熊伐,被晋兵团俘掳。

然而,楚兵团虽然大败,却不像上次必阝之役晋军那样溃不成军。

囗审集结残兵,重整旗鼓,预备再打一个回合。

可是得到消息说,鲁国、卫国已倒向晋国,派军参战,晋兵团已下令明天发动拂晓总攻。

囗审大为震惊,急派人去请总司令囗侧商议,想不到囗侧却喝得酩酊大醉,用尽方法都呼唤不醒。

囗审失望说:军事情况如此紧急,总司令却醉成这种模样,怎么还能作战。

教人把人事不省的囗侧绑到车上,全军撤退。

行到中途,囗侧方才酒醒,惭惧自杀。

——囗侧性格凶残而尤其酗酒,每次出兵,楚王囗审都严令他戒酒。

这一次因战场失利,囗侧心情恶劣,在营帐中徘徊到深夜,考虑如何扭转局势。

但他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庸才,所以除了忧愁外,别无他法。

他的亲信侍从官谷阳同情他,把私藏的一瓶酒拿出来,斟一杯送过去,囗侧尝了一口,惊愕的说:好像是酒。

谷阳说:不,是冷茶。

囗侧会意的一饮而尽,急问:冷茶还有吗?谷阳又斟上一杯,囗侧大喜说:谷阳真正的爱我。

等到华审一连派人来请他时,一瓶冷茶已全下了肚,囗侧像死人一样颓卧在营帐之中。

谷阳垂泪说:我本是爱总司令才献酒的,谁知道反害了他,国王一定会追究这件事。

星夜逃走。

鄢陵之役距必阝之役二十三年,晋国又夺回霸权,尾巴国又回到它的阵营。

但楚王国的主力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所以仍虎视眈眈,不断发动侵略如故。

晋国霸权没有濮之役后那么强大坚固。

四国际和平会议楚晋之间两百年来不断的战争,促使和平运动兴起。

就在本世纪(前六),曾经召开三次国际和平会议,所有的封国都希望两个超级强国能够和解,安于它们的现状,保持现有的均势,不再用军事行动解决问题。

第一次和平会议,由宋国宰相华元发起邀请。

纪元前五七九年,在宋国首府睢阳(河南商丘)举行,晋国和楚王国都派代表参加,签订一份盟誓,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和平条约之一。

盟誓上说:晋楚二国同意永远摒弃战争,同意互相救助灾难危急。

楚王国如受到第三国攻击,晋国就帮助楚王国与第三国作战。

晋国如受到第三国攻击,楚王国也帮助晋国与第三国作战。

两国政府同意保持道路畅通,经常派遣使节来往,随时磋商,共同讨伐叛逆。

如果违背这个誓言,神明就降祸给他,使他国家的军队溃散,国命不长。

这个盟誓文字太美了,美的像一首诗,所以不能在实际政治中实行。

签约后第四年,即爆发鄢陵之役。

第二次和平会议,由宋国大臣向戍发起邀请,地点仍在宋国首府睢阳,时间是鄢陵之役后三十年(前五四六年)。

各国明知道和平会议没有用处,但没有人敢公开反对谋求和平的努力。

这次参加和平会议的共有十四国,包括当时所有的重要的国家。

晋国代表是宰相赵武,它的集团有郑国、卫国、曹国、宋国、鲁国;楚王国代表是宰相屈建,它的集团有陈国、蔡国、许国;另有秦国和齐国,属于独立的一等强国,不列入尾巴国之内。

还有邾国(山东邹东南)、滕国(山东胜州);邾国是齐国的附庸,滕国是宋国的附庸(可称之为尾巴的尾巴),只能列席当观察员,没有资格在盟约上签字。

这份名单跟实际情形一样,壁垒分明,显示出晋楚两大超级强国瓜分世界的蓝图。

——当时人看起来,中国就是世界。

在会议席上,楚王国坚持当盟主,晋国说:凡国际会议,晋国一向当盟主。

楚王国说:正因为晋国一向当盟主,所以这一次楚王国应该也当一次。

晋国代表只好接受,会议才没有破裂。

不过盟誓依旧没有具体内容,只规定了一项作为和解象征:即尾巴国本来只向所属的霸主进贡的,现在改把礼物分成两份,分别向两个霸主进贡。

在这方面,楚王国显然得到便宜,因为它的尾巴国只有三个,晋国的尾巴国却有五个。

五年后(前五四一年),第三次和平会议在郑国虢(河南荥阳北)举行,会议正在开的起劲之时,莒国(山东莒县)派使节飞奔到会议所在,控告鲁国正向它侵略,已攻陷了郓(山东郓)。

这真是极端的讽刺,楚王国代表囗围下令把鲁国代表叔孙豹斩首。

但晋国代表赵武坚决反对,又把他释放,囗围急于回国夺取政权,无心为这种抽象的原则付出更大的力量,会议于是草草结束,鲁国用战争手段所造成的现实没有人能够变更。

第三次和平会议后,进入六十年代,晋楚两国之间,果然再没有战争。

不过这不是和约的功效,而是两国接着都发生内部问题,无暇对外。

两国霸权也相继凋零,无力量也无必要发动战争,历史重心开始转移到新兴的吴王国身上。

五伍子胥鞭尸事件第三次和平会议后不到三个月,楚王国发生政变。

出席和平会议代表的囗围,回国之后,杀了他的侄儿楚王囗麇,自己即位。

他是楚王国的暴君之一,最爱纤纤细腰的女子,以致很多宫女为了培养细腰而饿死——或许出于自愿减肥,也或许出于强迫。

纪元前五二九年,囗围的弟弟囗弃疾再发动政变,囗围走投无路,上吊而死。

囗围的另一个弟弟囗比继位后,也被囗弃疾逼的自杀。

囗弃疾就当了国王,立他的儿子囗建当太子。

囗弃疾为了联秦制晋,曾为他的儿子囗建聘下秦国国君的妹妹孟赢作妻子。

孟赢,即小说家笔下的无祥公主。

纪元前五二六年,囗弃疾派遣大臣费无极前往迎娶。

费无极是一个小聪明层出不穷的野心政客,急于爬上宰相的位置。

当他把孟赢迎接到郢都(湖北江陵)后,立即向囗弃疾打小报告,渲染孟赢绝世美丽,天下无双,建议囗弃疾自己娶她,囗弃疾欣然接受这个建议。

费无极就告诉秦国护送大臣说,楚王国的风俗,新娘要先到皇宫拜见公婆,才可以正式举行婚礼。

于是,孟赢进宫,老爹就留住不放。

而把一位陪嫁的齐国少女,冒充孟赢嫁给囗建。

一年之后,孟赢生下一个儿子囗轸,丑闻也开始泄露。

这是一百年前纪元前八世纪卫国新台事件的重演,剧情不差分毫,只是男女主角换由楚秦两国担任罢了。

中国有一句古老谚语说:有奇淫的人,必定有奇祸。

当然这不是定律,偶尔有逃得过去的,但大多数都逃不过去。

囗弃疾奇淫招来的灾难,比卫晋以及姜诸儿、蔡同所招来的灾难,更加悲惨。

孟赢跟新台事件的宣姜一样,是一个被牺牲的女子,她没有力量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但她比宣姜善良忠厚,她没有杀害前任未婚夫而夺嫡的意思。

可是费无极却紧张起来,如果囗弃疾死掉,囗建继位,他可想像得到他会吃不了兜着走。

即令囗建不杀他,他也再没有前途,他的前途寄托在孟赢跟她的儿子囗轸身上。

于是在他怂恿下,囗弃疾把囗建驱出线都,派到北方边疆,镇守父(河南宝丰东)。

然后费无极诬陷囗建谋反,建议把囗建杀掉,改立囗轸当太子。

费无极在这方面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了诬以谋反的秘密武器,专门供当权派打击要排除的人之用。

自此之后,它在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这种摧残人权,毁灭人性,破坏法治,甚至反过来可能颠覆自己政权的手段,跟《封神榜》上的翻天印一样,随时随地都会被祭出来,发挥它的恶毒功能,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污点之一。

囗弃疾对盂赢有一种歉疚的心情,他用种种方法,百般献媚,可是他苦于无法解开这个结。

费无极的设计虽然丧尽天良,但总算可以把这个结解开。

纪元前五二二年,囗弃疾召回囗建的宫廷教师伍奢,好像是真的一样,质问说:太子谋反,你为什么不检举?伍奢当面拆穿这个老畜牲的假面具:大王已经夺去了儿媳,如果又要谋杀儿子,你于心何忍?这话当然使囗弃疾发疯,他下令把伍奢囚禁。

囗建在父得到消息,就逃到宋国。

囗弃疾遂顺理成章的立囗轸当太子,任命费无极作太子的宫廷教师。

在习惯上,当太子登极之后,宫廷教师通常都会担任宰相,费无极长久的经营,现在一切都依照他的愿望实现。

然而伍奢必须处死。

他的长子伍尚、次子伍子胥都有超人的智慧,囗弃疾命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位儿子:等你的两个儿子到来,我一齐赦免你们。

伍奢照写了,伍尚是一个不懂政治的人,看到信非常高兴。

但伍子胥警告他:我不相信任何昏君和暴君。

于是弟兄分开,伍尚跟着使臣去郢都,伍子胥逃亡。

伍尚到了郢都,父子同时斩首。

伍子管逃到宋国,跟囗建会合,偏又逢上宋国内乱,两人再逃到郑国。

在郑国时,囗建牵涉到一件失败的政变,郑国把他杀掉。

伍子胥抱着囗建跟齐国少女所生的四岁儿子囗胜,侥幸地逃出虎口。

可是天下虽大,却找不到立足之地,只有新兴的吴王国远在楚王国背后,正在跟楚王国对抗,肯收容他们。

从郑国到吴王国首都姑苏(江苏苏州。

前五六○年从梅里迁都于此),航空距离七百二十公里,还要穿过楚王国的领土,这是一段杀机四伏路程。

当伍子胥抱着华胜到达吴楚交界的昭关(安徽含山北)时,街头已贴出悬赏缉拿逃犯伍子胥的告示,盘查极严。

伍子胥躲到郊外田野里露宿,苦无办法通过。

过度的愁闷忧虑,一夜之间,使他的头发全白。

正因为头发全白,相貌改变,反而得以混出国境。

吴王国在巫狐庸以及巫狐庸的后台——晋国,有计划的全力援助下,已经强大。

楚王国在它的东界早已改攻为守,沿着边疆一连筑起三座巨:州来(安徽凤台)、居巢(安徽寿县东南)、钟离(安徽凤阳),企图阻止吴王国西进。

但楚王国那种老式装备的军队抵抗不住现代化的吴兵团,三陆续陷于吴王国之手,楚王国的疆域自开国以来第一次萎缩。

纪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进入吴王国,孤独又贫穷,以致沦落为姑苏街头的乞丐,沿街吹萧讨食。

向一个君王报仇,已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

对一个乞丐而言,那更是一场幻梦。

尤其是吴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这时正面临爆发阶段,更不可能为一个外国的乞丐而去攻击一个超级强国。

伍子胥的前途暗淡,他已注定这样流浪下去,最后倒毙在大街之上。

幸而王子吴光收容了他,送给他几亩田地,使他耕种。

吴光深知道伍子胥的才能,把他引做亲信,参加机要密谋。

六年之后(前五一六年),囗弃疾逝世,孟赢的儿子囗轸继位。

伍子胥捶胸痛哭,他失去了向囗弃疾面对面复仇的机会。

明年(前五一五年),吴光发动政变,把国王吴僚刺死。

吴光继位,命伍子胥出任宰相。

而也就在这一年,那位楚王国新台丑闻的大导演费无极,在郢都(湖北江陵)被愤怒群众殴毙,全家被屠。

纪元前五○六年,距楚王国新台丑闻二十年,距伍奢被杀、伍子胥过昭关十六年。

吴王国向楚王国发动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总攻击,吴光自任总司令,伍子胥担任参谋总长。

从姑苏到郢都直线距离八百公里,吴兵团水军分别沿长江淮河,逆流而上,陆军则从昭关向西挺进,三路大军节节胜利,不久进抵郢都,楚王囗轸逃走。

伍子胥进入郢都后,把囗弃疾的尸体从坟墓里掘出来,亲自抽打三百皮鞭,直到尸体粉碎。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鞭尸事件,数千年以来,每一个时候,都有人为伍子囗这项艰难的英雄事迹发出感叹和歌颂。

吴王国不能把楚王国并吞,因为楚王国的面积太大了。

等到次年(前五○五年),楚王国大臣申包胥率领秦国战车五百辆的救兵,向郢都进发。

恰巧吴王国又发生内乱,吴光的弟弟吴夫概率领他的直属部队,逞自回国,打算袭击首都姑苏。

吴光只好撤退,当然满载着抢掠到手的金银财宝。

——申包胥是一个可敬的楚王国的爱国志士。

据说秦国国君本来拒绝赴援,但申包胥站在皇宫门前恸哭,七日七夜不进一滴饮食,秦国君臣们为他的忠心深深感动。

囗轸总算复国,但楚王国遭到这种亡国的浩劫,已残破不堪,首都迁至郢都北一百二十公里的若阝(湖北钟祥西北),长期霸权也到此结束。

吴王国,这个五霸中的最后一霸,由这一战而确定它的霸权。

六鲁国的三桓政治春秋时代,对中国历史发生最大和最悠远影响的封国,不是五霸,而是一个其小如豆,位于山东半岛泰山脚下的鲁国。

它跟齐国紧邻,为了争夺交界处汶水一带农田,不断跟齐国冲突。

冲突的结果,总是鲁国吃亏,因为它既小且弱,而且迂腐颟顸,不求进步。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

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

它的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

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用的仪式程序。

——被人总称之为仪礼。

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

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已无人记忆。

周礼的内容很多,仅只仪式程序这一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男子成年时戴帽子)、笄礼(女子成年时戴簪子)等等,以及阶级性专用的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

——没有平民之礼。

因为礼只是为贵族而设,不是为平民而设,对贵族才用得着礼,平民根本不被看在眼里,奴隶更不用说了。

这是一种专门知识,必须专家才能胜任。

从事这种以主持典礼为职业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儒家。

他们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国君访问。

国君访问时或国君相见时,通常都聘请儒家担任宾相,他的任务跟二十世纪结婚典礼时被称为伴郎或伴娘的宾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什么或应该说什么。

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

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

注意宾相这个位置,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此。

我们在本书一开始时就使用宰相一词,但事实上要到下世纪(前五),宾相才由纯礼仪事务性的顾问,而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才从临时性的雇员,蜕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

不过中国正式官称上并没有宰相一词,宰相只是民间的口语,历代王朝对它的名称不断改变,有时候更奇形怪状,花样百出。

当我们叙述时如果一一写出,不但无聊,而且更加糊涂。

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使用宰相一词,以保持对此一职位清晰的印象。

儒家因职业上的需马对产生礼教的那个古代,有一种强烈的崇拜感情,对于非古代的事物,则加排斥。

问题是古不能复,在小场合的典礼上,人们还可以勉强遵守。

但在大场合的典礼上,便格格不入,因而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笑柄和纠纷。

用一个例子可作说明,下世纪(前五)纪元前四七八年,齐国国君姜骛跟鲁国国君姬蒋在蒙邑(山东蒙阴)举行高阶层会议,二人见面时,姜骛向姬蒋叩头(在八世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的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

所以所谓叩头,只是深深的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的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这是所有礼节中最尊敬的一种。

可是,鲁国国君姬蒋却双手一拱,只作了一个揖,这情形眼现代社交场合你伸出手,对方却不伸手,只微微点一下头一样。

姜骛跟他的随从大臣,都怒不可遏,鲁国宾相引经据典的说:按‘礼教’的规定,国君见国君。

不过作揖,国君只有见国王时才叩头,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齐国确实不懂,不过不久就懂了。

四年后纪元前四七四年,两国国君又在顾邑(山东鄄东北)会盟,齐国早就准备妥当,届时一声令下,跳出几个壮士,抓住姬蒋,强迫他向姜骛叩头。

这时礼教排不上用场,姬蒋只好叩头。

齐国为这件事,曾编了一首诗歌:鲁国人冥顽不灵多少年都不清醒使我们难以为情他们死守着那可怜的儒书引起无谓的纷争儒书,即儒家赖以吃饭的书——专门记载古代繁琐复杂礼仪的书。

就在这种浓厚的崇古社会中,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诞生。

孔丘是宋国贵族的后裔,纪元前八世纪九十年代因妻子太美而丧生的宋国宰相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父。

孔父嘉的儿子政变后逃到鲁国住下来,遂成为平民。

孔丘的父亲孔纥曾在鲁国军队中当一名军官,但他逝世的太早。

孔丘是一个遗腹子,在母亲颜征辛苦的养育下长大。

孔丘年幼时,刻苦地学习儒书,成年后即成为一个十分渊博的礼教专家,而且声誉鹊起,后来甚至得到三桓之一的仲孙觉的注意。

仲孙党临死时,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仲孙无忌和仲孙敬叔,去向孔丘学习这种知识。

这是一个契机,使孔丘跟鲁国特殊形态的三桓政治结合。

我们试在下面列出鲁国三桓政治系统的简表:031.gif鲁国第十五任国君姬允(死于齐国姜诸儿之手的那一位),有四个儿子,长子姬同是嫡子,继承国君的宝座。

次子、三子、四子,都是庶子,只能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

姬允被尊称为桓公,即威武的国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称为三桓。

三桓的后裔,分别改姓(封国内全体贵族和全体官员,都是国君的后裔,跟国君同姓。

所以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否则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全国只有一个姓,分辨起来就很困难)。

次子姬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有时候也称孟孙或孟),三子姬牙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本世纪(前六)初,仲孙蔑(仲孙觉的父亲)当宰相,他引进叔孙和季孙两家,由三大家族轮流掌握政权,世代相传,遂开始鲁国著名的达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政治。

三桓从国君手中夺取到政权和广大土地的所有权,并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筑都,即表上所称的三都。

鲁国国君遂跟周王国的国王一样,被冷落在一旁。

八十年代时,第二十六任国君姬衤周,曾发动一次军事攻击,讨伐三桓,结果被三大家族赶走,在国外流浪至死。

问题是,三桓虽然联合起来夺取了鲁国国君的权力,但三桓也各有他们自己的助手和干部,当时称为家臣,这些家臣的力量,也日形膨胀。

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他代表一种反对割据的力量,不但把季孙压下去,把其他二桓也压下去。

阳虎在稍后出任鲁国的宰相,负责实际政治三年之久。

他谦卑地延揽专家,曾亲自拜访过孔丘,邀请孔丘任职,但孔丘怀疑他政权的稳定性,没有接受。

本世纪(前六)最后第二年(前五○二年),季孙斯向阳虎反攻胜利,阳虎逃亡。

三桓对孔丘拒绝跟阳虎合作这一点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任命孔丘担任中都(山东汉上)县长(中都宰),开始孔丘的政治生涯。

七东西方世界纪元前五九七年(夏征舒杀陈国国君妫平国后第二年),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耶路撒冷,犹太国王约雅敬出降。

尼布甲尼撒立约雅敬的儿子约雅斤为王,不久又把约雅斤废掉,立约雅敬的弟弟西底家为王。

纪元前五九四年(必阝之役后第三年),雅典执政官梭伦建立公民会议跟司法陪审制度。

世界各国平民参政和陪审团设立,这是首创。

是雅典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纪元前五八八年(齐晋两国鞍之役次年),犹太国王西底家背叛后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围耶路撒冷。

纪元前五八六年(吴王国建国前一年),耶路撒冷陷落,尼布甲尼撒挖出西底家的双目,下令焚,把犹太人全部掳到巴比伦当奴隶,犹太王国亡。

纪元前五五○年(齐国大臣崔杼杀国君姜光前二年),波斯帝国崛起,灭里海南岸米太帝国,兵力益强。

纪元前五四六年(第二次和平会议举行),吕底亚王国和波斯帝国,在提力亚会战,吕底亚王国大败。

又在首都撒狄外会战,吕底亚的战马看见波斯的军用骆驼,既怪又臭,惊骇狂奔,遂又大败。

国王克里萨斯被掳,吕底亚王国亡。

纪元前五三九年(第三次和平会议后第二年),波斯居鲁士大帝攻陷巴比伦,后巴比伦帝国亡。

居鲁士定都苏萨,释放后巴比伦掳掠的犹太人返耶路撒冷,犹太人在巴比伦为奴四十八年。

纪元前五○九年(伍子胥鞭尸前三年),罗马王国改建为共和国,设立执政官和元老院。

开始信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