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兵励马占仰光,日本败势如秋蝗; 一鼓作气坚战意,敌酋蒙辱来投降。
英国第 14 集团军各部队这时主要集结在曼德勒、敏铁拉和稍埠地区, 且控制着南至温敦江那段通往仰光的主要公路,现在剩下的任务就是粉碎日军的一切抵抗,并在雨季前一举攻克仰光。
斯托普福德的第 33 军行动比较早,他们在打下曼德勒以后即开始南下。
而集团军所属的另一个军——梅塞维的第 4 军则由于连续几周的远程穿插和在敏铁拉与敌进行反复、激烈的争夺战,部队已经有些疲惫,所以南下行动 迟缓。
然而,第 4 军拥有 3 个师和 1 个坦克旅,又久经沙场,恰恰是蒙巴顿最器重和仰仗的主力。
梅塞维的进军路线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破旧沥青公路,四周尽是丛林覆 盖的群山,山上还有成团成伙的日本兵沿路进行袭扰。
庞大的车队和步兵在公路上,缓慢地向南移动着,梅塞维则坐在自己的指挥车里忧心仲忡。
集团军军长斯利姆对这支主力部队的推进速度不满意,他写了一份便 笺空投给梅塞维:我清楚地了解——一而且如果我不清楚的话,也许会有许多人愿意提醒我注意——一支机械化部队仅仅限制在一条公路上行进,而且还要抢在时间的前头,冲过不断袭扰的敌军部队,奔袭仰光,这实在是极 其轻率的、可能也是相当非英国式的军事行动。
然而,我了解自己所担的风险和一旦失败所招致的惩罚,但我准备承担这一切⋯⋯沸腾于整个集团军上 下的激昂情绪已是一种看得出摸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也同样希望您怀 有这种情绪。
梅塞维随便浏览了一下便笺,心底骂了一句:该诅咒的斯利姆,自己 舒舒服服地呆在后面,却来教训我,他真不知道要我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呵。
尽管他与斯利姆平常的个人关系不错,斯利姆对他也很赏识,他的军 长职务就是斯利姆在蒙巴顿面前极力推荐才获得任命的,但梅塞维还把斯利姆那张亲笔便笺揉成一个纸团,扔出车窗外。
4 月 8 日,斯利姆闻知梅塞维仍在以那样迟缓的速度行进,知道自己的 话并未奏效,立即给此时已在康提总部的蒙巴顿去电,请战区总司令直接敦促梅塞维的行动。
通过若开战役和这次在敏铁拉打的几次硬仗,蒙巴顿对梅塞维非常赏 识和喜欢,他觉得这个勇将不会存在什么战斗情绪不高的问题,其部队之所以南进迟缓,一方面确实有道路不好等一时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 也要理解,做为一个直接带兵打仗的战地指挥官往往具体的、局部的问题考虑得多,而从全局角度考虑得少。
一旦向他说明了全局利害,梅塞维会克服重重困难加快自己前进步伐 的。
考虑了几天后,蒙巴顿给梅塞维发去了一封电报。
蒙巴顿后来回忆这封电报的内容时说,我告诉他,如果我们在雨季到 来前未占领仰光,第 14 集团军将陷入困境,只能通过一条沥青路获得补给,而日军将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这条道路。
我还告诉他,如果在加快进军程度的 过程中,他的士兵中死亡人数达到了 3000 人,我将对此负责。
我说明了这一切后,他答应立即前往第 5 师的先头部队,催促他们尽快前进。
同时,蒙 巴顿又向梅塞维指出,为了能保证英军在 6 月份以前拿下仰光,他必须在 4月下旬占领敏铁拉至仰光之间的东吁。
木村兵太郎中将竭力挣扎,拼命招架。
他命令从曼德勒突围出来的日 第 15 军向东吁集结,尽管这个军的各师团已严重减员了;还决定把从北方撤下来的编制仍较齐全的第 56 师团作为后备力量的核心来使用。
第 15 军各 师团残部从曼德勒挣脱出来后,现在还在梅塞维的第 4 军的后面,他们为了南下同自己的部队汇合,竭力争取抢在英军之前到达东吁。
东吁附近有 5 个 野战机场,仰光正处于从东吁各机场起飞的战斗机的航程范围之内。
日军要守住仰光,就要首先到达东吁,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
如果日军真的抢先赶到东吁的话,英军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夺取机场的 机会了。
计划中对仰光实施小规模两栖进攻的日期已提前到 5 月初,因为这个 时间一过,海上条件恶劣,英军将无法登陆。
梅塞维的部队只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而进军的路程还有一多半!日第 15 军从曼特勒冲出来后,本 来要往掸邦高原撤退和休整,而且部分部队已经抵达了那里。
木村命令在掸邦高原所有的日军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接向东吁扑去,因为相对说那里与 东吁的距离最近。
冲在头里的是业经整编并又重具相当实力的日第 15 师团。
很快,该师团就与梅塞维军的主力平行急驰,因而从空中可以看到两股尘烟滚滚的洪流,几乎是并驾齐驱地向前挺进,中间仅隔着一道窄窄的栅栏—— 一条丛林覆盖的山脉;在这个紧要关头,是缅甸人民帮了英军的忙。
如果说许多缅甸老百姓 在日军占领初期,还被日本所宣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帮助缅甸人摆脱西方殖民枷锁等华丽的辞藻迷惑过的话,战争后期已认清了日本强盗的 侵略嘴脸,盼望盟军能早日赢得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克伦族游击队发挥了熟悉地形的优势,他们炸毁桥梁、堵塞公路、袭扰日军的军用车辆和行 进中的步兵,使拼命赶路的日本人遭到了层层阻滞。
梅塞维的部队终于赶到了前头,他们加快了挺进的步伐,继续向东吁进发。
不过,第 4 军的先头部队——第 5 英印师在前进过程中,于央米了首 先遭到了驻在那里的一支日军守备队的阻击。
虽然英军坦克隆隆开过这个尽是茅屋的小镇,但日本士兵却乘黑夜潜回该镇并筑下防守工事。
到黎明时, 他们的反坦克炮控制了镇口的公路,英军不得不把他们全部消灭掉。
在接下来向瑞苗行进的过程中,英军补回了耽误掉的时间。
公路在瑞苗外将穿过一 个黑乎乎、阴沉沉的峡谷。
就在行进中的队伍已经望得见峡谷的时候,发现一股日军正在山上挖着工事,第 5 英印师的勇士们赶上去消灭了这股日军。
道路再次扫清,现在距仰光还有 400 多公里,而离东吁近在咫尺。
4 月 22 日,当第 5 英印师的坦克以破竹之势冲进东吁时,日本人简直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站在值勤哨位上的宪兵竟举手阻击一队坦克通过,却被一碾而过。
等日本人醒悟过来的时候,他们在英军横冲直撞的坦克面前已经无能 为力了。
奉命血战到底的日本官兵第一次显出了惊慌失措的状态而狼奔豕 突。
第 5 英印师在东吁给日军以粉碎性的一击后,遵照总部的指令并不作 片刻的停留。
他们直接穿过该镇并于次日抵达以南 55 公里的彪关。
那儿的一座大桥 已被日军炸毁,师工兵营迅速架设了简易桥梁,使部队继续挺进。
紧随其后 的是第 17英印师,该师在科恩将军的率领下,保持着与第 5 师的密切协同。
两师部队进抵彬韦贡时,距仰光的路程还有 200 多公里。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木村兵太郎离开了仰光城赶往勃固。
勃固位于仰 光东北正面的 80 公里处,是英军沿公路南进仰光的必经之路。
木村现奉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的直接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缅甸南方。
因为雨季即将来临,所以本村认为蒙巴顿不会试图从海上登陆袭击仰光,并考虑到仰光是一个从陆上无法防守的海港城市,于是决定坚守勃固,进行决 战。
他从毛淡棉调来了独立第 24 混成旅团,并新编了两个旅团,其兵员来自仰光的卫戍部队、交通线警备队、海岸守备队,甚至还有在仰光的日本侨 民。
总之,能搜罗来的都被驱赶到了勃固防线。
这次,该科恩的第 17 师打头阵了。
4 月 26 日,该师打垮了守在一段狭 路周围的日军的抵抗以后,于 4 月 28 日抵达勃固城郊。
随即,遭到了日军炮群的轰击。
梅塞维命第 5 坦克旅前去助战,并绕过勃固去切断莫英意水库 东面的日军退路。
当第 5 坦克旅的谢尔曼式坦克隆隆开向那里时,木村命令数十辆日军坦克前去迎战。
木村现在手头仅有这些坦克,是日本三·五式 超轻型坦克。
严格地说,这种轻型坦克不能算作坦克,它状如一只方铁箱子,正面装甲只有主战坦克的一半厚,没有旋转炮塔,只配备 2 至 3 挺大口径机枪。
坦克战斗全重仅 4.5 吨,甚至能装在大卡车上运输。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 的国家,它舍不得用几十吨的钢铁去制造像 32 吨的谢尔曼式或 50 吨的潘兴式那样的坦克,它的坦克部队多数是由轻型坦克组成的。
当然,无 论是谢尔曼式还是潘兴式坦克,也不是英国人造的,而是那个物质实力雄厚、号称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美国制造并提供的。
日本兵驾驶着那些仅几吨重的方铁箱子与英军第 5 坦克旅相遇了。
尽管他们英勇无畏地向前冲去,但他们的机枪射在谢尔曼式坦克上仅碰出一串串火星,根本穿不透它那厚重的装甲。
相反,庞大的谢尔曼式坦克群几乎 没怎么动用坦克炮,很快就将日军的几十辆方铁箱子碾成了一堆堆废铁,来不及跑出来的士兵成了里面的肉酱。
在钢铁的较量中,日本人自然无法取 胜。
勃固城郊被英军控制后,科恩分兵两路同时突进,发起了攻城战斗。
北路用一个旅,东和东南一路投入他的装甲部队。
北面那个旅冲杀战斗,穿过房屋建筑,迫近了公路桥。
坦克在这个地区行动困难,不能充分发挥威力。
随同坦克前进的步兵,奋不顾身地投入逐屋逐堡的争夺战,猛攻市区河流上的各个桥梁。
印度步兵冒着猛烈的扫射,匍匐爬过炸歪了的桥梁,歼灭守桥 的日兵。
然后,更多的同伴攀爬过桥,或是乘筏排、游泳过河,投入战斗。
经过 4 月30 日一天的战斗,英军在夜幕降临时,已占领勃固城的北部。
次日,城南的日军开始从勃固向仰光撤退;而在此前,木村兵太郎见 守城无望,已先期返回了仰光。
于是,科恩的第 17 英印师紧随着日军撤退的脚步,占领了城南,从而完全控制了整个勃固城。
这里离仰光还有 80 公里,梅塞维要率领集结在勃固的第 17 师和第 5 师发起最后的冲刺。
然而,正当先头部队拥出城去踏上仰光公路的时候,天上乌云密布,闪电划破长空,暴雨瓢泼而下。
英军一直在同雨季赛跑,而雨 季却提早 2 周来临了。
几小时之内,英军需要用作简易机场的平地已被大水淹没,看上去仍然完好的公路已成一片泥沼,沟渠河谷化为股股汹涌的急流。
勃固河开始哗哗作响,而且很快就要咆哮起来了。
梅塞维的第 4 军在和时间的赛跑中,还是输给了雨季。
他们的坦克、大 炮、车辆以及步兵纵队,被暴雨和洪水阻滞住了。
当然,如果他们不是在勃固争夺战中被耽搁了几天,区区 80 公里的路程他们会一下子冲过去的。
而 正是失去的这几天时间,使梅塞维将军失去了由他的部队首先攻入仰光、进而解放缅甸首都的个人荣誉了⋯⋯康提。
4 月下旬,蒙巴顿由于患恶性阿米巴痢疾而病倒了。
虽然病卧在 床,但他仍然在自己的房间里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同时不断通过电讯和 前方保持联系。
蒙巴顿干得好极了,疾病没有把他压倒。
布朗宁参谋长后来回到伦敦 向布鲁克汇报情况时,这样说。
在梅塞维部队的整个南下进程中,蒙巴顿一直关注、鼓励并空中支援 着他们。
他一方面希望他所喜欢的梅塞维能获得最先攻进仰光的荣誉,另一方 面又担心他们不能及时抵达那里,从而累及了夺取仰光的全局。
他翻出了那个曾被人否定而自己仍念念不忘的德拉卡拉计划,此时此刻他觉得它还 有用,尽管目前已无须展开那么大的规模和兵力,但对仰光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基本精神还适宜于现在。
特别是它作为万一第 4 军不能及时到达仰光的一种保险措施,更有着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他决定从驻守在吉大港至若开一带的克里斯蒂森的第 15 军中,抽出一个师的兵力执行两栖登陆任务,这个师将配署一个中型坦克团和一个伞兵 营,并紧急搜寻了一些登陆艇集结待命。
当蒙巴顿接到梅塞维军在勃固一带果然被雨季阻滞的报告后,立即下 令于 5 月 1 日起,实施对仰光的两栖登陆计划。
仰光位于缅甸全境的南端,濒临印度洋的莫塔马湾,它是缅甸最大的 港口,也是缅甸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此时人口约 60 多万。
勃固被英军攻破后,日本人扶植的缅甸傀儡政府正在忙于撤退;日本侨民正在被组成志愿 队用来守卫仰光;驻缅日军各机关正在烧掉文件和密码本,捣毁机器设备。
木村兵太郎为避免被英军活捉的下场,逃离了仰光,临走时他让日第 28 军 司令官樱井省三中将负责防守。
樱井接手后,自知带领那些残兵败卒根本无法守住仰光,随即也带着自己的残余人马向锡唐河方向逃去。
5 月 1 日,英军在发动两栖登陆之前的几个小时,蒙巴顿令空军飞越仰 光上空进行侦察,发现在市内监狱的屋顶上涂写着日本人滚蛋了的标语,才知道日军已经逃之夭夭了。
然而,登陆计划继续实施。
黄昏,廓尔喀伞兵 营在仰光河口着陆,同时两栖部队在仰光港口附近登陆。
2 日,他们合为一路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了仰光城。
5 月 6 日晨,从勃固南下的梅塞 维的第 4 军先头部队,也终于开进了仰光。
至此,缅甸实际上已完全解放。
5 月 10 日,蒙巴顿从康提飞抵仰光,对这座被日本人占领了 3 年多的 城市回到了盟军的手中,他非常高兴。
他感谢英国的、印度的、非洲的、廓尔喀的等等不同种族的士兵们的英勇奋战,同时慰问了一些饱受苦难的仰光 居民。
当梅塞维垂着头向他表示惭愧的时候,蒙巴顿宽宏大量地拍了拍他的肩头:虽然你们没能及早赶到,但是,如果不是你们的快速推进并在勃固 击破了日本人的防御,因而迫使木村中将撤离了仰光,两栖部队肯定会遇到激烈地抵抗。
真正的胜利还是属于你们的!夺取缅甸之后的下一个重大步骤是进攻马来半岛及其新加坡。
为此, 热衷于制订计划的蒙巴顿又推出了取名为拉链行动的作战计划。
他本打 算在 7月份实施,但还是由于拨给他的舰艇、飞机和兵力不足,而被束之高 阁起来。
7 月中旬,蒙巴顿被丘吉尔叫往柏林参加波茨坦会议。
由于欧洲战事随 着 5 月 9 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已于两个月前结束了,波茨坦会议主要研究对日作战问题,所以需要蒙巴顿代表东南亚战区总部前来参加。
蒙巴顿抵达柏林的当天晚上,丘吉尔就请他去吃饭。
当蒙巴顿来到丘 吉尔下榻的胖特烈大帝的宫殿时,丘吉尔的举止显得很神秘,他只是和蒙巴顿碰了碰手,然后把头伸到门外探望了一下,关上门,又亲自拉好了窗帘, 这才把蒙巴顿拉到身边轻声说:你又得改变计划了⋯⋯没等他说完,蒙巴顿脱口而出:这次绝不!一定要改,甚至可能还得放弃。
因为在你的拉链计划实施之前, 日本人就已经宣布投降了。
你怎么知道? 丘吉尔又降低了声音说:这是绝密的消息。
斯大林和他的情报人员现在还不知道,他们也来波茨坦开会了。
你一定不要走露消息,美国人已经制造出了原子弹,他们准备把它投向日本,这样日本会很快投降的。
真不走运。
蒙巴顿刹时感到自己的又一项计划将要告吹了,而且它很可能恰恰是自己在东南亚战区事业上的顶峰。
7 月 17 日下午 5 时,美、英、苏三国首脑齐坐在波茨坦西席林一霍夫 宫里一张由斯大林特意带来的大圆桌旁,召开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
包括蒙巴顿在内的各国代表团高级成员,则分别坐在稍后一排的椅子上。
罗斯福总 统已于 3 个月前突发脑溢血病逝了,继任的杜鲁门总统前来参加会议。
而实际上这次会议之所以开了两周之久,原因之一就是丘吉尔将要在会议中途返 回伦敦参加大选,看来他的位子也有些坐不稳了。
果然,会议后期那张大圆桌旁英国首相的位子,由新当选的艾德礼坐上了。
8 月 2 日,波茨坦会议一结束,蒙巴顿即先返回了英国。
5 天前,丘吉 尔被英国选民们赶出了唐宁街。
事先,丘吉尔蛮以为英国人民会让他再干上5 年,因为他为拯救大英帝国所作的贡献之多,定会使他在大选中稳操胜券。
然而,英国选民们把他和他的保守党内阁统统赶下了台。
对此,丘吉尔感到惊愕不已,他大骂英国人忘恩负义,但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蒙巴顿对这个选举结果也感到不可思议和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他 向以不介入政治自居,因为作为军方的高级将领和王室成员,他必须要这样做。
他现在只关心新的工党内阁,对他的拉链计划持何种态度。
他和新 首相艾德礼早就相识,私交也不错,而且艾德礼性格温和,易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蒙巴顿感到与他谈论问题,反而比跟丘吉尔议论事情更容易一些,尽 管丘吉尔曾提携过他并一直庇护着他。
他对艾德礼说:封上瓶盖是错误的和愚蠢的。
因为在蒙巴顿看来, 日本现在还没有投降,就是它宣布了投降,也有实施拉链计划的必要。
放弃这个计划的错误在于,那等于说盟军无视饱经苦难的当地居民希望狠狠 打击日本军队的正当要求;其愚蠢在于,如果不通过拉链计划使英军尽快登上马来半岛,战后就会使英国失去在当地人民中的形象,甚至永远失去 了英国在那里的存在。
因此,不设法在那里跟日本人打一下,英国人就没有 面子和荣誉。
艾德礼同意蒙巴顿的观点,答应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是否实 施拉链计划。
于是,他没有必要再呆在伦敦了,他要赶紧回到战区司令部去。
8 月 7 日,他乘坐一架 4 个引擎的约克式大型轰炸机从伦敦起飞,中途除了加油以外,几乎没有停留。
结果,31 小时内飞行了 6343 英里,打破了当时所有的远距离飞行纪录。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时,他从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接 到命令,接管菲律宾以南的整个西南太平洋地区,目的是使麦克阿瑟的美军部队能从这些地区脱出身来去占领日本本土。
次日,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又给他下达了新任务:(1)重新占领已光复 地区中的关键地域,确保对已投降的日军的有效控制,解除日军武装;(2)努力尽可能早地释放英国和盟军的被俘人员和其他被日军监禁者。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整个东南亚战区现仍有大约 50 万日本陆海空 部队散驻在数百万英里的范围内,另外还有 100 多万不太安稳的当地日本傀儡军和抗日游击队交织在一起。
没人能肯定各日军部队是否已收到了投 降命令,也没人能保证一旦恢复了英国人的统治,那两部分不太安稳的当地武装是否会不约而同地起来反抗? 蒙巴顿立即行动起来,他命令立即实施拉链计划,以任何可能得到的部队向马来亚和新加坡进军。
同时,他指示沃克中将率领包括扫雷艇在 内的各类军舰所组成的混合舰队,立即冒着雨季时节的风暴出海;命令其他部队迅即出动,前往香港、西贡等地接收日军司令部。
他还给此时在伦敦的 妻子发了一个十万火急的电报,要她立即带着救护队赶来东南亚,帮助救治将要从日本集中营里获救的伤病战俘。
然而,几天以后,麦克阿瑟给了蒙巴顿当头一棒。
此时麦氏已充任了 盟军对日事务的最高负责人,他命令蒙巴顿在 8 月 31 日东京受降仪式正式举行之前,不要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后来由于台风袭击日本列岛等原因,受 降仪式推迟到 9 月 2 日在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
接到麦氏的命令,蒙巴顿勃然大怒。
他后来自称,当时他想到了那些 仍在日军铁蹄下、监狱里受苦受难的人们,在胜利之际,绝不能让他们再无缘无故地多受两周的折磨;他想到了业已出发的部队,如果再命令他们停止 前进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混乱,其中许多小型舰艇在返航途中肯定会被风暴所吞噬。
抱着一线希望,他给伦敦参谋长委员会打了急电。
回电让他遵守麦克阿瑟的命令,同时麦帅又来电督促他执行命令,电 文的用词十分粗鲁,虽然这也可能是美国人的方式——路易斯勋爵,穿好裤子等着,不要着急。
蒙巴顿对这种粗鲁的玩笑并不欣赏,马上恼怒地回电反击:如果你能 把我区内日本人的裤子都脱下来,我当然不着急。
他决心按照自己的既定 计划行事。
9 月 9 日,蒙巴顿下令英军在马来亚的波德申和巴生港附近的莫里布登 陆。
海滩的情况比预想的要糟糕得多,具体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奥弗雷·罗伯茨在日记中写道,有 47 部车辆在海滩上陷进去了。
不出蒙巴顿所料,虽然日本天皇早已宣布了投降,但这里的日军还是 进行了抵抗。
由于登陆行动的突然性,一个只配备轻武器且士气沮丧的日军师团,很快被解决掉了。
尽管如此,英军还是遭受了一些挫折,许多士兵的 鲜血洒在了沙滩上⋯⋯战争最终结束了。
在盟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蒙巴顿对日本的态度是最强硬的。
因此,他在战后访问过许多国家,却从来没有访问过日本,日本人也不欢迎他。
在 日本受降问题上,他从一开始就跟总负责这件事情的麦克阿瑟有不同的意 见:我们如果对日本人手软,我们将会犯严重的错误。
我担 心,如果我们不能使日本人遭受彻底失败的耻辱,即把他们打回老家去,日本领导人将会利用你没有给他们以粉碎性打 击这一事实向他们的人们灌输下述思想,即日本是被科学而 不是在战场上被击败的。
一般说来,我不是怀有报复心理的人。
然而,我总是感 到,如果我们对日本的领导人不强硬,他们最终还会卷土重 来,再发动一场战争的。
在给一位私人朋友的信中,他的态度更加强硬。
他认为,战争应当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日本天皇本人亲自到马尼拉(麦克阿瑟进入日本之前他的司令部曾设在那里)来投降。
这样做将会使战争再延长 2 至 3 个星期,也许 再动用原子弹,但是他认为,这样做将会永远地摧毁现在看来被挽救下来的日本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机器。
而麦克阿瑟的看法与此不同,认为缴械投降是一种古老的作法,将导 致败方的丢脸和丧失信念。
对麦氏居然要亲自跑到日本,接受其领导人在很少有下级在场的情况下投降的作法,蒙巴顿不以为然。
他坚持在他的战区 内,日军投降应由所有的日方高级将领在他们自己的部下面前,举行正式的签字仪式;而且,一定要当场象征性地对他们进行缴械,并将这些佩刀、枪 枝等作为战利品分发给在场的盟军军官和军士。
他果然是这样做的。
1945 年 9 月 12 日,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一正式受 降仪式在新加坡举行。
由于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元帅(1945 年 4月 晋升)事先被告知了仪式的程序,忍受不了这种格外的侮辱而称病不去,由 板垣大将代表他参加仪式。
这一天,板垣大将率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 第 3航空军司令官木下、第 18 方面军司令官中村、南方军总参谋长沼田、 第 10 方面舰队司令官福留以及第 2 南遣舰队司令官柴田等高级将领来到新加坡特别市政厅,他们当场解下佩刀双手递交给盟军军官,然后在投降文件 上签了字。
板垣等几位日军将领,想走上前去与身着笔挺的白色皇军海军上将制 服的蒙巴顿握手寒暄,被蒙巴顿断然拒绝了。
事先,所有将要参加仪式的盟军军官还得到通知:无论对方怎样主动,所有人都不得与日本人握手。
接着,我命令他们离开市政厅。
蒙巴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一 生中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令人厌恶、恶心和野蛮的脸。
一想到如果在他们的统治下世界将会是什么情景,我就不禁感到战栗。
当这些日本人离开座位,螨 跚地走出去的时候,他们看上去就像是一群猩猩,穿着布袋一样的马裤,膝关节几乎拖着地面⋯⋯仪式结束之后,蒙巴顿乘车穿过密集的人群,在无尽无休的雷鸣般 的吹呼声中返回几公里外的英军司令部。
不过,他对当地居民真诚祝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欢呼声却理解错了:我想,这一情景生动地体现了新加 坡人民欢迎英国重返的心情。
正像一位英国传记作家后来所评论的那样:如果不是感情激动,蒙巴顿是不会对人群的热情发出以上有政治倾向性的 见解的。
但是,在胜利的时刻,他的失言应该是可以谅解的。
为了奖赏蒙巴顿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功劳,特别是他指挥英印军队在缅 甸击败日军的辉煌业绩,艾德礼首相向英王提议封他为缅甸蒙巴顿伯爵。
乔治国王为王室成员中能有人凭着自己的功绩而获得这个荣誉,感到特别愉 快。
由于蒙巴顿没有儿子,英王还作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准予蒙巴顿的女儿们继承爵位,以免使这一荣誉在蒙巴顿身后中断。
蒙巴顿听到这一喜讯后,高兴之余也夹带着一丝伤感。
他对从父辈那 里继承下来的路易斯勋爵的称号抱有终生的留恋,有着近乎迷信般的那种感情,认为它给自己带来过许多好运。
然而,他在领受更高一级的荣誉时 便顾不得那些了,毫不推辞地接受了缅甸蒙巴顿伯爵这一称号。
尽管离开英国海军舰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蒙巴顿内心最喜爱 的还是真正的海上生涯。
战争结束了,做为一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官、一个获得了伯爵称号的海军将领,他为皇家海军带来了荣耀,现在他想要回到海军 去,继承他先辈的事业,继续寻觅他少年时的梦想。
1946 年 6 月,蒙巴顿抱着重返海军舰队的强烈愿望回到了英国。
正是:东南亚战区功名成,光荣 返国奔前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