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左宗棠评传 > 第六章收复新疆与开发西北

第六章收复新疆与开发西北

2025-04-03 08:02:58

一、引边荒艰巨为己任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一大壮举。

正是在引 边荒艰巨为己任的使命感支配之下,左宗棠勇于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提出塞防与海防两者并重的主张,并经过积极的谋略和艰苦的筹备,为清廷制定 规复新疆的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文献中已把此 地称作西城。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西汉政权曾两次派张骞通西域。

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 59 年),西汉政府 又命郑吉为西域都护,遂设都护府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

及至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 年)开始勘定西域,四年后将西域改名新疆。

①清政府在伊犁(今伊宁市)设伊犁将军,为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另设乌鲁木齐都统, 为该地区的军政长官,地位仅次于伊犁将军。

乌鲁木齐以东设镇西府和迪化州,由镇迪道统辖地方民政事务,隶属于陕甘总督。

新疆回部事务,则设立 伯克管理,伯克由清政府任命。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各种矛盾的激化,人民日益反抗清政府的统治。

太 平天国农民运动期间,全国许多地区的起义纷起响应,同治三年(1864 年),新疆各族人民也先后在库车、乌鲁木齐、伊犁等地举行起义,打击清王朝的 腐败统治。

但起义的成果却被各族封建主和宗教上层人物所据有,新疆地区出现了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即以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中心的金相印、司 迪克政权;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妥得璘(妥明)政权;以库车为中心的黄和卓政权;以和阗为中心的玛福迪、哈比布拉汗政权;以伊犁为中心的迈孜木 杂特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的混战,给伺机入侵新疆的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同治三年十二月(1865 年 1 月),位于我国新疆西面的浩罕汗国利用金 相印、司迪克向其求援的机会,派阿古柏带领侵略军进入新疆,先后攻下天山南路的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今和田县)等地。

同治六年(1867 年)又攻占乌什、阿克苏和库车。

阿古 柏在喀什噶尔悍然宣布建立哲德沙尔汗国(意即七城汗国),自立为汗,据有南疆。

同治九年(1870 年),阿古柏势力又向天山北路扩展,在北疆打 败妥得璘政权,占取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

新疆几乎沦为异域,阿古柏野蛮势力浸染天山南北。

阿古柏对新疆的入侵,加剧了正在觊觎新疆的俄、英两国的争夺。

俄国 是攫得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西北 地区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继而俄国又把侵略目标对准南疆,试图把喀什噶尔置于沙俄的保护之下。

①当俄国吞并了中亚地区 的浩罕、布哈拉和希瓦 3 个汗国后,便急不可待地策划对东干区的两个主① 《清高宗实录》,卷五九九,页三三。

① 《红档》1927 年,第 21 卷,转引自黄鸿钊:《沙俄在太平天国时期的侵略活动》,《南京大学学报》1979 年第 2 期,第 63 页。

要中心——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②阿古柏先后对喀什噶尔和乌鲁 木齐的侵占,俄国不免有姗姗来迟之憾,便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1871 年7 月 4 日)出兵侵占伊犁,宣称伊犁永归俄辖③俄国还欲带兵前往乌鲁 木齐。

④显然,俄国想把新疆据为己有。

第二年,俄国向喀什噶尔派出使团,与阿古柏订立《喀什噶尔条约》,以承认阿古柏政权为交换条件,俄国得到 在南疆通商等权益。

俄国的目的是把新疆从中国的版图中肢解出去,再一次蚕食中国的领土。

英国作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 中国的东南沿海攫得侵华权益,其势力不断向长江流域渗透,而且对中国的西北、西南边疆也是垂涎三尺。

阿古柏侵入南疆后不久,英国侵略分子已频 繁到喀什噶尔表示对他的支持。

阿古柏为得到英国的庇护,对英国使节说:女王就和太阳一样,在她的温和的阳光里像我这样可怜的人才能够很好地 滋长繁荣,声称从这里到伦敦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来往。

①同治十三年(1874年)初,阿古柏与英使订立了《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

英国同样无视清政 府对新疆的领土主权,以承认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为独立国而换取了在新疆的特权。

阿古柏也遣使到英国,并从英国人手中得到武器弹药的资 助,阿古柏一心投入英国的怀抱,成为英国势力插足新疆的工具。

这样,新疆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阿古柏的入侵,更为严重的是俄国、 英国正在实施着分割新疆的图谋!因此,收复新疆,对于反对外国的侵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清政府长期积弱的情况下,要把俄、英侵略势力 逐出新疆也并非易事,左宗棠勇于把收复新疆引为己任,正是他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左宗棠在同治十年(1871 年)七月得悉俄国派兵侵占伊犁的消息后,即 一面速派徐占彪抵肃州以替出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出关,一面致函请假在湖南的刘锦棠说:俄入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 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

阁下假期将满,希即挑募数千,于九月率以西行,是为至要。

左宗棠还说他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今既有此 变,西顾正殷,断难遽萌退志,当与此虏周旋。

陕甘总督、督办陕甘军务,他的职责主要是镇压陕甘回民起义,而且他此时已年届 60,又有多种疾病缠 身,他完全可以在陇事平定后告休回籍。

再则清王朝自乾隆以来派往新疆主管军政的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等向以满族贵族等旗员充任,当阿古柏和 俄国军队先后入侵新疆后,清政府依然把规复新疆的希望寄托在伊犁将军荣全、乌鲁木齐都统景廉、提督成禄身上,而像左宗棠这样的汉族地方要员是 难以得到督办新疆军务职位的。

然而外国侵略势力对新疆构成的严重局势,又使左宗棠逐步坚定了收复新疆的信念,进而又向清政府筹议出关大略,敦 促清廷立排浮议,制订用兵新疆以保卫领土主权的决策。

同治十一年(1872 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左宗棠连续在家信中谈及他的 想法。

他指出:俄罗斯乘我内患未平,代复伊犁。

朝廷所遣带兵大员均无实心办事之意,早被俄人识破,此事又须从新布置。

我以衰朽之躯,不能生② [俄]巴布科夫:《我在西伯利亚的回忆》,第 440 页,商务印书馆 1973 年版。

③ 《西国近事汇编》,卷三,页一四,光绪三十二年上海石印本。

④ 《派兵前赴肃州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113 页。

① 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第 185 页,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

① 《与刘毅斋京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一,页四七至四八。

出玉门。

惟不将关内肃清,筹布出关大略,遽抽身退休,此心何以自处?②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

⋯⋯断不能生出玉门矣,惟西陲之事 不能不预筹大概。

关内关外用兵虽有次第,然谋篇布局须一气为之。

以大局论,关内肃清,总督应移驻肃州,调度军食以规乌鲁木齐。

乌鲁克复,总督 应进驻巴里坤以规伊犁。

使我如四十许时,尚可为国宣劳,一了此局,今老矣,无能为矣。

不久当拜疏陈明病状,乞朝廷速觅替人。

如一时不得其人, 或先择可者作帮办;或留衰躯在此作帮办,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归,亦无不可。

此时不求退,则恐误国事,急于求退,不顾后患,于义有所 不可,于心亦有难安也。

①左宗棠以新疆军务的局外人能对谋略规复新疆考虑得如此周密,这正是其甘于以边荒艰巨为已任的体现。

接着,左 宗棠于十二月上奏请简派新的陕甘总督并钦差大臣以收复新疆。

他说:关外局势,以区区之愚揣之,实非从内预为布置,从新预为调度不可。

何 敢自惜残生,置身事外!他建议特简贤能接任陕甘总督篆务的理由是精力心思迥不如前,设有疏误,边城安危必更烦朝廷异日之擘画,问心何以自 安!②显然,左宗棠并非知难而退,他的上奏目的从根本上讲是强调对收复新疆必须从内预为布置,从新预为调度。

他对荣全等人的所作所为是不 满意的。

他试想说服清廷简派陕甘总督去谋略新疆的用意已是不言自明。

清代官场上欲进先退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对左宗棠的做法亦可以如是观。

正如左宗棠所说的那样,当俄国侵占伊犁后,清廷派伊犁将军荣全前 往收回伊犁城池,令乌鲁木齐都统景廉相机规复乌鲁木齐,调乌鲁木齐提督成禄迅速出关赴任所。

荣全从蒙古的科布多行至新疆的塔尔巴哈台(今 塔城市),向俄人交涉收还伊犁,俄国侵略者则采取狡狯蛮横的手法,宣称已向清政府说明他们无久占伊犁之意,只是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 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①,使荣全在谈判交涉中不得要领而归。

景廉、成禄都按兵不动,待机观望。

特别是成禄自同 治四年新疆人民起义后不久就窜至甘肃高台逃避战事,他屡奉谕旨,敕令出关,却直至同治十一年仍尚无出关确耗。

此时,阿古柏已窃据乌鲁 木齐二年,俄国侵占伊犁一年。

成禄不仅在高台截留省粮,为数甚巨,瞒报营数,其实数不过五六营却自称十二营,以多领军饷,而且久驻 高台,蓄养戏班,相为娱宴,并遣人赴都接取第三妾来高台,把荒边远塞,竟视为安乐行窝,甚至虚报胜仗,可谓谬率乖张。

因 此,左宗棠在同治十一年上奏说:如成禄者,此时迁延不进,固失事机;即令勉强出关,终难期其振作有力,克当一路②,建议将成禄撤职。

鉴于新疆问题的严重性,总理衙门于同治十二年(1873 年)初向左宗棠 询问有关情况。

左宗棠在写给总理衙门的复函中,首先指出俄国侵占伊犁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说:俄人久踞伊犁之意,情见乎词。

尊处持正论折之,实足关其口而夺其气。

惟自古盛 衰强弱之分,在理而亦在势。

以现在情形言之,中国兵威且未能加于已定复叛之回,更② 《与威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72—173 页。

① 《与威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77 页。

② 《请特简贤能接任陕甘总督并钦差大臣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403 页。

①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五四,页四,《交涉志二》,宣统三年刊印。

② 《成禄出关难期振作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5 册,第 254—256 页。

何能禁俄人之不乘机窃踞。

左宗棠旋又对荣全、景廉等关外所用清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俄国狡然思启,必将不夺不厌,恐非笔舌所能争也。

荣侯深入无继,景都护兵 力本单,后路诸军久成迁延之役。

兵数虽增,仍多缺额。

且冗杂如常,并无斗志。

望其克复要地,速赴戎机,实无把握,并虑徒增扰累,以后更无从着 手。

于是,左宗棠提出了收复新疆的应办事宜和用兵方略,他指出:宗棠所以有从内布置、从新筹度之请也,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

如果乌城克复,我武维扬,兴屯政以为持久之谋,抚诸戎傅安其耕牧之旧,即不遽索伊犁,而已隐然不可犯矣。

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遣使奉国书与其国主,明定要约,酬资犒劳,令彼有词可转。

彼如知难而退,我又何求。

即奸谋不戢,先肇兵端,主客、劳逸之势攸分,我固立于不败之地。

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宜度外置之。

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制此劳师袭远之寇乎!⋯⋯要之,目前要务不在预筹处置俄人之方,而在精择 出关之将,不在先索伊犁,而在急取乌鲁木齐。

左宗棠的上述建议可以说为清政府筹划规复新疆从总体上进行了谋略,此后左宗棠在进军新疆的过程中基 本上是沿循此战略构想进行的。

特别是左宗棠提出国家领土尺寸不可让人的主张,反映出他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爱国主义色彩是多么鲜明! 左宗棠在同治十二年八月率军攻克肃州(今酒泉市)从而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后,即把战略重心移向关外,同治十三年(1874 年)正月,他调派广 东陆路提督张曜所部嵩武军抵达玉门关。

三月,清廷派前乌里雅苏台将军金顺和凉州副都统额尔庆额率军出关。

张曜也随即率军行至哈密。

七月, 清廷以景廉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为帮办大臣。

八月,清廷命左宗棠在肃州设西征总粮台,督办粮饷转运。

此时,金顺所部前锋与额尔庆额 马队已抵达新疆古城。

尽管清廷给予左宗棠的职权是负责从关内筹解粮饷以达古城,但左宗棠 仍为谋略新疆积极献计献策。

左宗棠认为景廉以科布多、乌里雅苏台采粮一石,运至古城需银十余两,劳费多,停止之,遂奏请出关粮料,应由 关内接济①的做法是不妥的。

其实,从关内运粮至哈密,每石已费银十一两有奇,再由哈密至巴里坤、古城又千余里,均责关内转挽接济,是西 师永无见贼之日矣。

②因此,左宗棠对景廉只派前锋抵古城,按兵不动,且留主力于肃州、安西,观望不敢继进③的所作所为是不满意的。

左宗棠上 奏陈述了他对出关之师粮饷转运和设立粮台的看法。

他说:军行粮随,移台之举自不容已。

⋯⋯西疆地形,以天山为界,划分南、北两路,哈密全部 介居其中:由哈密北行,迤而西,历巴里坤、古城、乌鲁木齐各城,达伊犁,为北路,准部旧地也;由哈密西行,历辟展、吐鲁番、库车、阿克苏各城, 达喀什噶尔,为南路,皆回部错居之地。

因此,景廉进军北路,不宜在肃州设粮台,而应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设粮台以供支北路之军。

他认为应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一至三。

①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68 页。

② 《答吴桐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二○至二一。

③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68 页。

顶为筹措,厚其储峙,备支应续进之军。

①左宗棠的这一建议未被清廷采纳, 他只能实力筹办,力任其难。

②正当左宗棠为出关各军筹办粮饷转运之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日本侵 略台湾问题展开了一场关于加强海防的讨论。

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1874 年 5 月6 日),日本政府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 3000 人陆续从琅 登陆, 进犯台湾。

清政府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为督办台防大臣,率自造轮船赶赴台湾,加紧布防。

日本虽未敢贸然开战,却在外交上捞到好处,清政府迫于 压力,于九月二十二日(10 月 31 日)签订《台事专条》,规定中国赔款 50万两白银,日军撤出台湾。

日本侵台事件在朝野上下引起很大震动。

总理衙 门在九月二十七日的上奏中指出,对于日本侵略台湾拿件,明知彼之理曲,而苦于我之备虚,日本以一小国之不驯,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 观变而动,患之濒见而未见者也。

③总理衙门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 6 项旨在加强海防的措施,请求饬 令沿海、沿江有关大臣讨论。

当天,清廷发布上谕,令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兼署江苏巡抚李宗羲、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沈葆桢等 10 余人 详细妥议,限一月内复奏。

于是,有海防之议。

此时左宗棠因在陕甘总督任上,所辖并非滨江、沿海地方,不在饬议之列,但总理衙门认为他留心洋 务,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将筹议海防的 6 条措施等函寄左宗棠,希望他能筹议切实办法,以为集思广益之助。

①内地督抚将军中,受总理衙 门之器重者唯左宗棠一人而已。

同治十二年十月十三日(1874 年 11 月 21 日),左宗棠收到了总理衙门 的来函。

他函复总理衙门筹议海防的 6条措施可谓因应之妙,道合自然,闳远精密,无少罅隙,认为就海防言之,凡所筹画,宜规久远。

这 表明左宗棠对加强海防是完全赞同的。

同时他感到用兵新疆主要依靠沿海各省协济军饷,担心沿海各省因筹办海防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 北有必用之兵,东南无可拨之饷,大局何以能支?②左宗棠如此估计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他在督办陕甘军务时常常遇到沿海省份应拨协甘之饷拖欠的情 况,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李鸿章在给清廷的复奏中不仅是要停止西征之饷,而且竟谬提放弃新疆,实令他为之寒心和气愤。

十一月初二日(12 月 10 日),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论及筹饷 一条时公然提出放弃新疆的主张。

他认为乾隆年间统一新疆是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己为不值,而且新疆已被俄、英势力围困,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何况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 域。

因此,他强调只能重视海防。

他指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他建议对西征军可撤则撤,可停则 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①① 《敬筹移设粮台办理采运一切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19—121 页。

②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78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九八,页一九。

①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等奏折附片》,《洋务运动》(资料丛刊),第 1 册, 第 105—106 页。

②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四,页四六、四七、五二。

① [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四,页一九。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1875 年 3 月 6 日),清廷下旨令亲王、郡 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等廷臣对沿海、滨江各地方大员的复奏和左宗棠致总理衙门函进行廷议,限一月内复奏。

二月初三日,清廷不待廷议复 奏汇集之前,又密谕左宗棠通筹海防、塞防全局并关外兵事粮运。

清廷将李鸿章停西征之军和西征之饷的奏议转寄左宗棠,令他统筹全局,酌度机 宜,妥筹具奏。

清廷在上谕中认为:如可暂缓西征,节饷以备海防,原于财用不无裨益。

惟中国不图规复乌鲁木齐,则西、北两路已属堪虞;且 关外一撤藩篱,难保回匪不复啸聚肆扰近关一带,关外贼氛既炽,虽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

②看来清廷在海防和塞防孰重孰轻问题上尽管模楞两可, 但为维护其统治的目的,其规复乌鲁木齐的用意主要是防止回匪。

从这个目的出发,清廷加强塞防的意图在这个上谕中是显而易见的。

清廷不 仅令左宗棠统筹全局,还将协助左宗棠办理粮台的户部侍郎袁保恒因彼此龃龉,殊失协和之道而撤回北京,并以左宗棠老成谋国,素著公忠, 令其专司粮运事宜。

清廷还令左宗棠就关外景廉等统帅及兵力的情况予以密 陈。

二月十二日左宗棠接到军机处的密寄上谕后,于三月初七日(4 月12 日)呈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和《遵旨密陈片》。

左 宗棠批驳了李鸿章的论调,提出收复新疆与加强海防并重的主张。

他指出: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他肯定 了乾隆皇帝用兵新疆,统一祖国的功绩,认为圣意闳深,拓地二万里。

他针对论者拟停撤出关兵饷而放弃新疆等条陈,强调指出:无论乌鲁木齐未复,无撤兵之理;即乌鲁木齐已复,定议划地而守,以征兵作戍兵 为固圉计,而乘障防秋,星罗棋布,地可缩而兵不能减,兵既增而饷不能缺,非合东南财赋通融挹注,何以重边镇而严内外之防?⋯⋯今若画地自守,不规复乌垣,则无总要可扼。

即乌垣速复,驻守有地,而乌垣南之巴里坤、哈密,北之塔尔巴哈台各路,均应增置重兵,以张犄角,精选良将,兴办兵屯、民屯、招徕客、土,以实边塞,然后兵渐停撤,而饷可议节矣。

⋯⋯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

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 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

①从李鸿章、左宗棠的见解来看,就塞防与海防的关系而言,李鸿章单纯 强调海防是片面的,主张放弃新疆亦是错误的。

左宗棠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全局利益着想,虽身处西北,仍关心东南沿海的防务,他坚持用兵新疆是从维 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角度考虑的,其海防与塞防并重主张的提出,无疑丰富了国家总体防御的战略思想。

在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议中,左宗棠的主张 是正确的。

左宗棠还建议对关外统帅加以调整,认为景廉泥古大过,无应变之才, 请求以景廉之任改畀金顺②,由金顺任乌鲁木齐都统,以统驭关外诸军。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张被清廷所采纳。

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 年5 月 3 日),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筹办海防塞防的奏疏所见甚是, 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仍帮办军务,调景廉等来② 《附录上谕》,《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54—155 页。

① 《复阵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88—191 页。

② 《遵旨密陈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96—197 页。

京供职,授左宗棠关外用兵、粮饷转运等各项权力。

这样,身兼陕甘总督的 左宗棠又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新职踏上了规复新疆的征程。

这对于左宗棠来说,他多年甘愿引边塞之苦为荣,决心收复新疆的愿望有了实现的 可能,可谓英雄有用武之地!就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而言,清朝最高统治者 不仅对海防与塞防同样予以重视,而且一改以往任用旗员节制、统辖新疆的惯例,不是以金顺接替景廉负责关外用兵事宜,而是赋予左宗棠以督办新疆 军务全权去收复新疆,表明一向在反侵略战争中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此时也强硬起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难得做出的一次正确抉择!对于左宗棠的新使命,署两江总督刘坤一(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在致 左宗棠函中称此为任天下之至重,处天下之至难。

①这一评说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左宗棠本人在接受新任两年后的回顾中也说:臣本一介书生,辱蒙两朝殊恩,高位显爵,出自逾格鸿慈,久为生平梦想所不到, 岂思立功边域,觊望恩施?况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长,乃不自忖量,妄引边荒艰巨为己任,虽至愚极陋,亦不出此!而事顾有万不容己者:乌鲁木齐各城不克,无总要之处可以安兵;乌鲁木齐各城纵克,重兵巨饷,费将安出?⋯⋯伊犁为俄人所踞,喀 什噶尔各城为安集延所踞,事平后应如何布置,尚费绸缪。

无疑,左宗棠用兵新疆,并非要为个人利益去立功边域,他甘愿引边荒艰巨为已任的不 自忖量之举,恰出于对祖国边疆安危高度负责的责任感。

尽管征途坎坷,困难重重,但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规复新疆的历史重任。

① [清]刘坤一:《复左宗堂》,《刘坤一遗集》,第 4 册,第 1823 页,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② 《新疆贼势大概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22 页。

二、运筹帷幄,进规北疆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可以说是为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 开了新的一幕。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承担起收复新疆重任的唯有左宗棠。

对此,就是左宗棠本人也是十分清楚的。

他在家书中说:现奉谕旨督办新疆军务,应预筹出关驻节。

衰病余生,何能担荷重任?惟密谕英、俄有暗约扰我西路之说,英由印度窥滇之腾越,俄窥喀什噶尔,使我首尾不能顾。

⋯⋯ 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当。

左宗棠预筹出关的举措主要包括进行军事部署和充分考虑、实施后勤保障问题两个方面。

在军事部署方面,左宗棠注意从制订战略战术计划和整顿营伍以提高战斗力两点入手。

还在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前的有关加强塞防的奏折 和函牍中,他已陈明先歼灭阿古柏匪帮,然后索还伊犁的战略构想。

他还认为实现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应分为两步走,即首先平 定北疆,接着再底定南疆。

他分析新疆地形时说:天山南北两路,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

①他督办新疆军务后,认为必须布署周妥,乃可定师 期,令刘锦棠自定出关马步二十余营,以缓进速战为义。

②左宗棠召集各军分统来兰会商办法③,共同讨论军事问题。

随后,左宗棠确定了消灭阿 古柏势力的具体步骤。

他指出:此次进兵,先北路而后南路。

如大军攻剿古牧地乌垣、红庙一带,帕夏敢赴北路之援,官军猛打数仗,自可挫其凶锋。

将来下兵南路,声威已张,或易著手。

④官军出塞,自宜先剿北路乌鲁木齐各处之贼,而后加兵南路。

当北路进兵时,安集延或悉其丑类与陕甘窜逆 及上回合势死抗官军,当有数大恶仗。

如天之福,事机顺利,白逆歼除,安集延之悍贼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势较易。

是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 也。

⑤在进行战斗部署的同时,左宗棠还依照整军乃能经武的古训,一面对已出关和准备出关的军队予以整顿,将金顺、景廉、穆图善等部加以裁 并,一面强调精择出关之将,任用英锐果敏,才气无双的刘锦棠总理行营事务,对其他统领、营哨各员,均酌简相信员弁乐事赴功者用之,⑥并对各军严加训练。

在筹划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左宗棠把精力主要用在筹粮、筹饷和筹转运上面。

左宗棠认为行军打仗离不开粮食的供给。

他说:师行粮随,事豫 则立。

因此,师行北路,宜用北路之粮,不但节费,亦免粮耗。

他建议北路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设立北局,南路以肃州(今酒泉市)为南局, 负责北、南两路的粮食补给。

他还命令已出关各军在巴里坤、哈密等地办理采粮、开垦,并对蒿武军统领张曜在哈密办屯垦水利,事必躬亲,不 惜劳瘁的做法给以肯定,认为以后踵而行之,固此奥区,保绥戎藩,可① 《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93—194 页。

① 《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191 页。

② 《答曾沅浦》,《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三九。

③ 《答刘岘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五,页四○。

④ 《答张郎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二○。

⑤ 《新疆贼势大概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21 页。

⑥ 《请敕两江迅解老湘全军月饷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330 页。

成数十百年无穷之利。

①左宗棠为筹饷问题在议论海防、塞防两者并重时强 调应保障西征用饷。

西征军的军费每年支出约 800 万两,但实际收到的各省协饷只有 500 万两。

后来各省之协济洋防者,又皆以洋防为急、塞防为缓, 以致西证军出款日增,入款大减,光绪元年西征军每年只发一月满饷。

②因此他多次上奏请求敕下各省如数拨解协饷,并主张暂借洋款以补不足。

西 征军饷源匮缺的情况受到清廷重视。

光绪二年(1876 年)三月左宗棠督率大军出关之际,清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出师塞外,必须士饱马腾,方 足以壮军威而张挞伐。

各营将士踊跃前驱,尤深廑念。

各省协解西征饷银未能足数,致有积欠口粮。

此次远道进兵,粮饷必须充裕。

⋯⋯加恩着于户部 库存四成洋税项下拨给银二百万两,并准其借用洋款五百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拨解三百万两,以足一千万两之数。

①左宗棠对此感激涕零,不能自己!②出征将士总算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除筹粮、筹饷之外,左宗 棠还十分重视粮食和军火物资的转运问题。

西征之师须驰骋数千里,筹划转运也并非易事。

左宗棠主张关内运粮以车驼为主,关外则以驼运为主,解决 了粮食转运的难题。

他还通过上海采办转运局、汉口后路总粮台、西安总粮台等转运军火物资,并由兰州机器局自造枪炮供应前线。

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备战,左宗棠于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 年 3 月16 日)离开兰州西进,三月十三日(4 月 7 日)抵达肃州(今酒泉市),就 近指挥收复新疆的战略决战。

从四月初开始,左宗棠与刘锦棠熟商进兵机宜之后,令刘率各营 长驱大进③,开赴新疆哈密,旋进至古城。

五月,蜀军徐占彪部出关进驻巴里坤。

此时,张曜部蒿武军已先期驻扎哈密,金顺所辖军队在济木 萨、古城一带活动。

左宗棠目送出关各军,心情格外激动。

他说:前军已陆续开拔,大约五月内始有战事。

万里长驱,每营仅发四个月盐菜,无却步 者,忠哉我军。

④出塞诸军,英气勃勃⑤,这正是对为保卫祖国领土而挺进新疆的西征军出关情形的真实写照!左宗棠规复新疆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进取北路乌鲁木齐、玛纳斯二城, 重点是攻克乌鲁木齐。

新疆北路被阿古柏匪帮侵占后,原陕西回军的首领白彦虎从甘肃逃至新 疆投入阿古柏的怀抱,成为民族败类。

阿古柏盘踞南疆,在北疆则委派所谓的乌鲁木齐阿奇木伯克马人得联合白彦虎代行其统治,据有乌鲁木齐和玛纳 斯等城,其主要兵力集中于乌鲁木齐东北面的古牧地。

此时,先后出关的西征大军已由东向西依次进驻哈密、巴里坤、古城、 济木萨。

左宗棠认为,金顺驻军济木萨,距乌鲁木齐尚远,贼之精锐多在古牧地,是处距阜康县城九十里。

因此他命令刘锦棠到济木萨后,以大 队径驻阜康县城,出队捣古牧地。

此关一开,则乌垣红庙子贼不能稳抗,白① 《督办新疆军务敬陈等画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288—289 页。

② 《清敕各省匀济饷需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328—329 页。

① 《钦奉恩谕拟缓借洋款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61 页。

② 《钦奉恩谕拟缓借洋款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62 页。

③ 《驰抵肃州各军分起出关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58 页。

④ 《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一五。

⑤ 《与雷纬堂提军》,《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一六。

逆必窜吐鲁番,以寻去路。

①根据左宗棠的部署,刘锦棠带轻骑至济木萨金 顺行营,商定进兵方略。

然后,刘锦棠返回古城,率湘军马步各营于六月初 一日(7 月21 日)抵济木萨。

刘锦棠、金顺二军会合后,均于六月初八进至 阜康。

白彦虎知悉清军已兵临古牧地附近后,便从乌鲁木齐移踞于此,试图负隅顽抗。

阿古柏也从南疆调遣援军前来助战。

刘锦棠于八月二十一日潜师 夜赴,会金顺所部,进袭黄田。

由于官军奋威猛击,二十二日攻拔黄田坚卡。

二十三日,刘锦棠派营分扎古牧地城正东及东北面。

次日,大军 开始攻城,各营士气愈奋,皆冒枪炮斩关而入,立将城关攻破。

二十七日,刘锦棠、金顺饬所部各营急攻,于第二天攻克古牧地城。

白彦虎带领残 部向南疆逃窜。

刘锦棠乘势于八月二十九日(10 月 16 日)直捣乌鲁木齐。

这样,被左宗棠视为新疆关键①的乌鲁木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刘锦棠、 金顺会同署伊犁将军荣全派兵于九月二十一日(11 月 6 日)又乘势克复玛纳斯城。

阿古柏匪帮在北疆的势力被全部驱除。

① 《答刘克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六,页二九至三○。

① 《会师攻拔古牧地坚巢克复乌鲁木齐迪化州城大慨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491—494 页。

三、决胜千里,底定南疆左宗棠在乌鲁木齐克复后,即筹划进军南疆的第二步战略计划。

他一面 拟商金顺布置各城堡要隘和善后事宜,一面咨调张曜、徐占彪会同刘锦棠进规南路。

他认为:不得乌鲁木齐,无驻军之所,贼如纷窜,无以制之, 不仅陕甘之忧,即燕晋、内外蒙古将无息肩之日②。

左宗棠认真分析了南疆的局势,他指出:安集延酋帕夏已派贼骑五千, 合乌垣、红庙逸去之贼,踞乌垣南二百余里之达坂城即噶逊营,以拒官军。

帕夏自踞托克逊,筑三城为犄角,与其悍党守之。

白彦虎窜入托克逊,阿 古柏待之甚倨,并勒其随行贼众剃发易服,傍三城以居。

察度南路贼势,守吐鲁番者拒哈密官军,守达坂者拒乌垣官军,皆所以护托克逊坚巢也。

而达坂、托克逊,尤悍贼麇聚之区,贼骑皆多至数千,守御甚固。

③因此,要进兵南疆,必须集中兵力击破吐鲁番、达坂、托克逊这三城所形成的犄角 防线,痛歼阿古柏的主力,这样才能为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县)、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喇沙尔(今焉耆回族自治县)等南八城打开通道。

左宗棠在对南疆的敌情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认为规复南疆仍须采用缓进急战的战略战术,告诫刘锦棠在北路肃清,屡胜之后,尤宜慎宜加慎, 勉力图维,断不可掉以轻心,致贻后悔。

①因此,他不同意刘锦棠提出的在克复乌鲁木齐后急于进攻南路的建议,指出:所议会师进规南路八条,可 采者多,已分别咨行照办矣。

惟用兵之道宜先布置后路,后路毫无罅隙可寻,则转运常通,军情自固。

然后长驱大进,后顾别无牵掣,可保万全。

②左宗 棠决定第二年春季进兵南疆,同时强调目前应办之事必应迅速办理。

他命令刘锦棠、张曜、徐占彪等部抓紧进行军队休整和军需补给工作,并奏请 调派驻山西包头的卓胜军记名提督金运昌率所部至乌鲁木齐,以替出刘 锦棠部南下。

光绪三年(1877 年)春,西征军南进的时机成熟。

此时,金顺已被清廷 任命为伊犁将军,驻守玛纳斯以西,负责北疆西部地区的防守,并监视伊犁俄军的动向。

金运昌所率卓胜军抵达乌鲁木齐,与刘锦棠部湘军换防。

三月初一日(4 月 14 日),刘锦棠亲率马步各营及炮队由乌鲁木齐逾岭而南,进军达坂城,开始了规复南疆的战斗。

与此同时,张曜和徐占彪分别从哈密 和巴里坤西进吐鲁番。

这样,西征军对达坂、吐番鲁、托克逊一带的阿古柏匪帮主力形成了从东面和北面的攻击态势。

阿古柏面对着清军攻取乌鲁木齐和即将进规南疆的局势,极为慌恐不 安。

于是,他试图通过英国主子说服清政府让其在南疆立国。

光绪二年(1876 年),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利用处理马嘉理案与李鸿章谈判之机, 要求李鸿章转告总理衙门,称英国可以代阿古柏乞降立国。

总理衙门将此事函告左宗棠。

左宗棠认为阿古柏窃踞南八城及吐鲁番,且勾结白彦② 《详陈攻拔古牧地克复乌鲁木齐迪化州城战状请奖恤出力阵亡各员弁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册,第 509—510 页。

③ 《搜剿窜贼布置后路进规南路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548 页。

① 《与刘毅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七,页一四。

② 《西宁刘道禀乌垣克复急宜进攻南路应办事宜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73 页。

虎盘踞乌鲁木齐等地,中外共知。

威妥玛代其请降,又称阿古柏为喀 王,请为属国,竟敢以此妄渎尊严,实属可恶。

左宗棠拒绝了威妥玛的说情,揭露了其真实用意,即英人代为请降,非为安集延,乃 图保其印度腴疆耳,俄英共争印度数十年矣。

左宗棠表示向南疆进军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容动摇的。

他致函总理衙门大臣说:南路贼势重在达坂即噶 逊营、吐鲁番、托克逊三处,官军南下,必有数大恶仗,三处得手,则破竹之势可成。

①阿古柏企望英国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的图谋未能得逞,便想依恃 天山之险布重兵于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以继续顽抗。

达坂是由乌鲁木齐进入南疆的必经通道。

从达坂至东南方向的吐鲁番有 200 里,至西南方向的托 克逊为百余里。

因此,阿古柏在达坂重点设防,委派爱伊德尔呼里防守于此。

吐鲁番旧有满、汉两城,阿古柏遣白彦虎等据守此地。

托克逊为阿古柏侵入 新疆后长期经营的老巢,其主力盘踞于这里,阿古柏看到清军来势勇猛,便 离托克逊到距此700 里的喀喇沙尔(今焉耆回族自治县)遥控战局,并令其 次子海古拉守御该城。

阿古柏自以为设险重叠,有恃无恐,却不料在刘锦棠等部取急风迅雷之势①的打击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在仅仅11 天之内就全部被西征大军所攻克。

三月初三日(4 月 16 日),刘锦棠率部抵达柴窝铺,留营驻扎。

当天夜 晚,刘锦棠调派兵力乘贼不觉,径趋达坂,立合锁围,杜贼窜逸,向达坂发起进攻。

第二天,刘锦棠亲率大军环列圆阵,匀布整齐,敌军擎洋枪指击,并发开花大炮。

我军伤亡十余人,屹立如故。

刘锦棠 在自己的坐骑中弹立毙的情况下,又易马而前,饬各营奋勇攻城。

经数日激战,刘锦棠率军于三月初七日攻克达坂城。

接着,刘锦棠率各营于十一 日潜师夜起,至十二日抵白杨河。

刘锦棠分兵二路,一路由道员罗长祜等带领驰往吐鲁番会同张曜等部主攻此地,一路则由刘锦棠率领由西南进, 直捣托克逊城。

经一夜激战,刘锦棠部于十三日晨攻克托克逊。

同一天,张曜、徐占彪,罗长祜等部也一举攻占吐鲁番满、汉两城。

白彦虎、海古拉 自闻西征大军即将攻托克逊时,便分别从吐鲁番、托克逊踉跄而逃,曾不 停趾也。

②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克复后,左宗棠指出:以目前局势言之, 南八城门户洞开,应即整旆长驱,以符‘缓进急战’之议。

他正告阿古柏:如知去逆效顺,缚白彦虎,献南八城,固可不重烦兵力;否则,深沟高垒, 先据形势,图老我师,则官军分道长驱,集粮转馈,事不容已。

①左宗棠决定迅速收复南八城。

他命令刘锦棠速谋进取,务出万全。

调张曜同赴前行, 兼筹粮运。

饬徐占彪留吐鲁番办理善后,西征大军已锐不可挡,南八城的收 复也为期不远。

阿古柏在西征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知人心已去,日夜忧泣,遂于四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七,页三○至三二。

① 《湘军刘总统禀规取南路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93 页。

② 《攻克达坂城及托克逊坚巢会克吐鲁番满汉两城详细情形请奖恤出力阵亡各员弁折》,《左宗棠全集》 奏稿,第 6 册,第 654—659 页。

① 《攻克达坂城及托克逊坚巢会克吐鲁番满汉两城详细情形请奖恤出力阵亡各员弁折》,《左宗棠全集》 奏稿,第 6 册,第 659 页。

月行至库尔勒饮药自毙。

②海古拉集结残匪向喀什噶尔溃逃,又被其兄伯 克胡里杀死。

阿古柏建立的所谓哲德沙尔汗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之 中。

清廷在关外军情顺利,吐鲁番等处收复后的有利形势下,令左宗棠 就南疆和伊犁问题通盘筹画,统筹全局,迅速密奏。

左宗棠在上奏 中指出:立国有疆,古今通义。

⋯⋯顾祖禹于地学最称淹贯,其论方舆形势,视列朝建都之 地为重轻。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不特前代所谓九边皆成腹地,即由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达张家口,亦皆分屯列戍,斥堠遥通,而后畿甸宴然。

盖祖宗朝削平准部,兼定回部,开新疆、立军府之所贻也。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

俄人拓境日广,由西而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 蒙部为之遮阂。

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方今北路已复乌鲁木齐全境,只伊犁尚未收回;南路已复吐鲁番全境,只白彦虎率 其余党偷息开都河西岸,喀什噶尔尚有叛弁逃军,终烦兵力,此外各城,则方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自无更抗颜行者。

⋯⋯英人为安集延说者,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

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

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设有意外争辩,枝节横生,在我仗义执言,亦决无所挠屈。

⋯⋯ 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

这段议论可谓高瞻远瞩。

左宗棠不仅阐述了保卫新疆的重要意义,而且第一次正式向清廷提出于新疆设置行省的建议,为清政府的正确 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光绪三年七月十七日(1877 年 8 月 25 日),刘锦棠等部经 4 个月休整 后开始向南八城进军。

刘锦棠先派提督汤仁和率队由托克逊进扎苏巴什、阿哈布拉两处,继派总兵董福祥等率营由阿哈布拉、桑树园、库木什、榆树沟 一带至曲惠安营,随后刘锦棠率部由大路向开都河进发。

开都河源于天山之麓,汇而南趋,横贯库尔勒和喀喇沙尔。

白彦虎逃窜至喀喇沙尔渡过开都河 西岸后,即壅开都河水以阻官军,漫流泛滥,阔可百余里。

①刘锦棠师至,只好令将士凫水径过或搭浮桥转运军械。

九月初一日(10 月 7 日),刘锦棠 军不战而入喀喇沙尔。

此时白彦虎因惧被歼,早已窜至库车。

九月初三日,西征军进入库尔勒,又是空城一座。

接着,刘锦棠督率所部于当月十二、十 八、二十日先后进取库车、阿克苏、乌什。

这样,南八城中的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已为西征军克复。

左宗棠认为:新疆南路以 阿克苏为关键,北通伊犁,西连乌什,东接库车,迤西达喀什噶尔,又可达叶尔羌、英吉沙尔,稍南而东,则达和阗,为形势所必争。

阿克苏既复,该 逆窜路悉穷,既由乌什边外逸去,非至喀什噶尔,别无归宿。

所盼大军围剿,或可聚歼。

此时,左宗棠激动不已,他看到此次官军浩荡西征,一月驰 驱三千余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四城,南疆八城已复其半。

② 《逆酋帕夏仰药自毙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698 页。

① 《遵旨统筹全局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701—703 页。

① 《进规新疆南路连复喀喇沙尔库车两城现指阿克苏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755—756 页。

刘锦棠部在阿克苏会师,张曜部也于十月初二日由喀喇沙尔(今焉耆回族自 治县)遄指库车,前矛既锐,后劲仍道,戎机顺迅,古近罕比。

这样,如叶尔羌速下,官军会攻喀什噶尔,并规全局,似戡定之期当亦不远矣。

但他仍告诫西征将士要保持冷静,指出:军事瞬息千变,非敬谨襄事,必蹈危机,固有不可轻心尝试者。

①十一月间,刘锦棠分兵两路进攻喀什噶尔, 伯克胡里与逃至那里的自彦虎窜往俄国境内。

西征军于十三日占领喀什噶尔。

随后,又于十七、二十、二十九日连克叶尔羌(今莎车县)、英吉沙尔、 和阗。

南八城中的西四城均为西征军夺得。

这样,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已全部光复。

于是,清廷晋封左宗棠二等侯爵,以资激励。

左宗棠在底定南疆后,总算是舒了口气。

他总结了前此进兵的经验,肯 定了西征军将士的功绩,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南疆底定,以事功论,原周秦汉唐所创见。

盖此次师行顺迅,扫荡周万数千里,克 名城百数十计,为时则未满两载也。

而决机制胜全在缓进急战四字,细看事前各疏可知大概。

至其本原,则仁义节制颇有合于古者之用兵。

理主于常而效见为奇,盖自度陇以来未有改也。

贼以其暴,我以其仁;贼以其诈,我以其诚,不以多杀为功,而以妄杀为戒。

故回部安而贼党携,中国服而外夷畏耳。

实则我行我法,无奇功之可言,在诸将士劳苦功高。

朝廷论功行赏,礼亦宜之。

至于锡封晋爵,则在我实有悚息难安之隐。

②左宗棠此言感人肺腑!这正是他高风亮节政治风格的映照。

他还在致刘典函 中说:新疆用兵,全以关陇为根本,同心断金,乃收其利。

前折所陈数千里一气卷舒,虽 但指新疆而言,其实则自关陇以至酒泉,自沪鄂以至关陇,何独不然?如琴瑟然,手与弦调,心与手调,乃能成声,此理易晓。

周秦汉唐之衰,皆先捐其西北,而并不能固其东南。

我国家当天下纷纷时,不动声色,措如磐石,复能布威灵于戎狄,错杂之间,俾数千里邱索,依然全瓯罔缺,以此见天心眷顾,国祚悠长,非古今所能几其盛美也。

吾辈数书痴,一意孤行,独肩艰巨,始愿亦何曾及。

此而幸能致之者,无忌嫉之心,无私 利之见,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宗棠的爱国热忱呼之欲出!① 《穷追回夷连复阿克苏乌什两城请奖恤出力阵亡各员弁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776 页。

① 《答刘克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五。

四、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如果说左宗棠指挥西征大军歼除并驱逐了进犯我国新疆的阿古柏匪帮, 为规复北疆和南疆立下了不朽的功绩,那么他下一步亲自率大军出关,以武力为后盾从俄国侵略者手中索还伊犁,更为伊犁回到祖国的怀抱和捍卫中国 的领土主权做出了永远值得称道的历史贡献。

本来左宗棠在同治十年(1871 年)得知沙俄侵占伊犁的消息后就非常愤 慨,他曾致函刘锦棠指出俄国窥吾西陲的阴谋,并决心与此虏周旋。

俄国在入侵伊犁之后,也玩弄了花招,向清政府表示只是代为收复,俟 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

①此时,俄国根本不相信清政府能收复乌鲁木齐。

然而,左宗棠规复新疆的壮举,表明中国 不仅在北疆,甚至在南疆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军事胜利。

中国从俄国手中索还伊犁按理说已不成问题。

但是,俄国不仅在中国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 后拒不交还伊犁,就是南疆底定之后仍想赖帐,拒绝了清政府提出的由左宗棠与其交涉索还伊犁问题。

这样,清政府于光绪四年六月(1878 年 7 月)决 定派署盛京将军崇厚去俄国谈判收回伊犁。

清廷还就伊犁交还以后,如何防守问题令左宗棠先事图维。

②左宗棠对清廷偏倚外交谈判索还伊犁的 作法只能表示赞同,但他仍然强调:前疏所称地不可弃者,窃以腴地不可捐以资寇粮,要地不可借以长敌势,非乘此兵威,迅速图之,彼得志日骄, 将愈进愈逼。

而我馈运艰阻,势将自绌,无地堪立军府,所忧不仅西北也。

伊犁收还以后,应于边境择要筑垒开壕,安设大小炮位,挑劲兵以增其险。

⋯⋯ 伊犁未收还之前,金顺大军驻库尔喀喇乌苏,其西精河地方,势处要隘,向驻马队,以资扼截。

③左宗棠对收复伊犁有他自己的图维,他希望以武 力收复。

光绪五年八月十七日(1879 年 10 月 2 日),崇厚在出使俄国后擅自在 克里米亚半岛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伊犁条约》(即《里瓦基立条约》)。

按照该约,俄国虽交还伊犁,但割去中国霍尔果斯河以西、特克斯 河流域及穆素尔山口等要地,使伊犁以西、以南险要尽失,且俄国还攫得伊犁代守费和通商、免税等权益。

消息传来,全国舆论大哗,群情激愤, 要求改约,甚至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

①左宗棠更是义愤填膺,他上奏指出:武事不竟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议捐 弃要地,餍其所欲,譬犹投犬以骨,骨尽而噬仍不止。

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此可为叹息痛恨者矣。

他回顾了俄国在伊犁问题上施用的伎俩, 主张武力收复伊犁,并亲率大军出关。

他说:俄人自占据伊犁以来,始以官军势弱,欲诳荣全入伊犁陷之以为质。

既见官军势强,难容久踞,乃借词 各案未结以缓之。

此次崇厚全权出使,嗾布策先以巽词 之,枝词惑之,复多方迫促以要之,其意盖以俄于中国未尝肇起衅端,可间执中国主战者之口, 妄忖中国近或厌兵,未便即与决裂,以开边衅,而崇厚全权出使,便宜行事,又可牵制疆臣,免生异议。

⋯⋯就事势次第而言,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① 袁大化等:《新疆图志》,卷五四,页四,《交涉志二》。

② 《复陈新疆情形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三,页三○。

③ 《复陈新疆情形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三,页三一。

① 《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二一,页一○。

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臣虽衰庸无似,敢不勉旃!他决定明春解冻 后,亲率驻肃亲军,增调马步各队,出屯哈密,就南北两路适中之地驻扎,督饬诸军,妥慎办理。

他还务期内外一心,坚不可撼①,以收复伊犁。

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先是将崇厚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继则把 崇厚定为斩监侯,待秋后处决,并于光绪六年正月初三日(1880 年 2 月 12日)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赴俄谈判改定崇厚所订的条约, 并令左宗棠做好军事准备。

光绪六年四月十八日(1880 年 5 月 26 日),左宗棠亲自率领大军离开 肃州(今酒泉市),出嘉峪关向哈密挺进。

据说左宗棠为表示收复伊犁的决心,曾舁榇以行②,甘愿拚死于疆场。

他 68 岁,抱病出关,表现出的正 是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老怀益壮③的豪迈之情。

五月初八日(6 月15 日),左宗棠行抵新疆哈密,布署三路进兵以收复伊犁的军事计划:一 路由金顺进驻精河从正面佯攻,以牵制俄军主力,且防俄军向东进犯;一路由张曜从阿克苏越过天山进击伊犁南部;一路由刘锦棠经乌什越冰岭直赴伊 犁西面的后路。

左宗棠对生力之军络绎而至,足供指挥④的战局充满必胜的信心。

因此,论者谓如果这次中俄之战真的按左宗棠的计划而实施,那将 是他战场事业的新里程碑⑤,此言是有道理的。

然而,正当左宗棠为收复伊犁积极备战之际,清政府却在列强的胁迫和 俄国的武力进逼面前有改变以往在新疆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而转向妥协的意图。

首先,清政府对崇厚的处置,遭到西方列强的抵制。

列强纷纷向清政府 施加影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写信给慈禧大后为崇厚求情,俄国也声称如不对崇厚予以赦免,便不同曾纪泽谈判。

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免去崇厚 的斩监候之罪。

其次,俄国加紧调兵遣将,对清政府进行武力恫吓,不仅增兵伊犁,还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部署重兵,并调集 20 余艘军舰组成 一支舰队由黑海驶往日本长崎,扬言封锁中国沿海,威逼京津。

再次,英人戈登的游说确实起到了恶劣的作用。

此人曾任洋枪队头目,与李鸿章有 私交,他此时受清政府之聘,为中俄伊犁交涉调停。

戈登至天津面见李鸿章,威胁说:如果你要作战,就当把北京的近郊焚毁,把政府档案和皇帝都从 北京迁到中心地带去,并且准备作战五年。

①本来就不主张收复新疆且对崇厚签订条约加以支持的李鸿章非常恐慌,他立即将戈登赠言进呈清政府, 内称: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著。

②果然,清廷发生 了动摇。

七月初六日(8 月 11 日)清廷以现在时事孔亟,俄人意在启衅,正需老于兵事之大臣以备朝廷之顾问③为由将左宗棠调至北京。

临战易帅, 恰表明清政府在是否敢于以武力抗俄问题上举棋不定。

① 《复陈交收伊犁事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五,页三一至三九。

② 王安定:《湘军记》,卷一九,页二二。

③ 《答赵玉班》,《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二七。

④ 《答刘毅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四四。

⑤ 张家昀:《左宗棠》,第 97 页,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 1981 年版。

①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2 卷,第 369 页,三联书店 1958 年中译本。

② 〔清〕李鸿章:《述戈登回国》,《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一一,页二五至二六。

③ 《清实录》(光绪朝),卷一一五,页六。

七月二十四日(8 月 29 日),左宗棠接到调他赴京供职的谕令。

他 对清廷的用意虽不十分清楚,但也预感到这次内调已意味着清廷的政策有所变化。

因此,他在家书中说:俄意欲由海路入犯,而在事诸公不能仰慰忧 勤,虚张敌势,殊为慨然。

我之此行本不得已,既奉朝命,谊当迅速成行。

①他致书帮办新疆军务的张曜说:俄事尚未定议,而先以兵船东行,为恐喝 之计,谟谋诸公便觉无可置力。

国是混淆,计抵京时,错将铸成矣,为之奈何?②但左宗棠仍对主战抱一线希望。

他致函总理衙门说:察看情形,实 非决之战胜不可。

究之言战本是一条鞭法,无和议夹杂其中,翻觉愈有把握。

③他奏请由刘锦棠接任督办新疆军务一职,以便继续抗击俄军,并致函刘锦棠 说:俄事非决战不可,连日通盘筹画,无论胜负云何,似非将其侵占康熙朝地段收回不可!④左宗棠期望着早日抵京,拟从新鼓铸,一振积弱之势。

⑤左宗棠于十月十二日(11 月 14 日)从哈密启行入关,经兰州交卸陕甘总督 篆务后,又于十二月初四日(1881 年 1 月 3 日)从兰州赶往北京。

这个时候,曾纪泽正在俄国彼得堡谈判索还伊犁问题。

在谈判中,曾纪 泽以左宗棠在新疆的布防为后盾,经据理力争,于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 年 2 月 24 日)与俄方签订了《改订条约》(又称《中俄伊犁条约》)。

此约较崇厚条约争回了一些主权,俄国交还伊犁和特克斯河流域及通往南疆 的穆扎尔山口,但仍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中国领土划给俄国,且在赔款方面有增无减。

这依旧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恰在曾纪泽与俄国谈判代表订立条约这一天,左宗棠经日夜兼程抵达北 京。

他得悉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气愤他说: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庇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①左宗棠一振积弱之势的愿望没 有实现,而他不复以出塞为苦的坚定反侵略举动,确实为伊犁的收回起到了关键作用。

左宗棠为新疆长治久安计,在督办新疆军务期间四次奏请于新疆置 行省,设郡县,他在调任两江总督后又作了第五次疏请。

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光绪十年九月三十日(1884 年 11 月 17 日)在新疆正式设省,以刘锦 棠为首任巡抚。

从此,新疆与祖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① 《与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36 页。

② 《答张郎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六二。

③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七四。

④ 《与刘毅斋爵堂》,《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七五。

⑤ 《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四,页七六。

① 《答刘兰洲》,《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六一。

五、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在用兵关陇、进军新疆的过程中,除了每到一地加紧布置善后措施,以恢复民众的生活并重组官府的统治秩序外,他在开发西北方面的建树,堪称是度得春风与漠漠边疆。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描写塞上风沙之景的《凉州词》诗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切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一情 形在 1000 多年以后有了根本的改观。

光绪五年(1879 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 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①该诗不但颂扬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的功绩,而且对他沿道植树,开发西北的成效大 加赞赏,以引得春风度玉关作了形象的比喻。

左宗棠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颇为关注。

他鉴于甘 肃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生日蹙。

蚕桑既限于土宜,裘褐亦艰于购制。

⋯⋯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建议广种棉田,以 解决穿衣问题。

他认为:甘省各地方,凡向阳肥暖之区可种罂粟者,无不宜种棉花。

于是,他通饬各属严禁种植罂粟,劝谕农民广种草棉,设局 教习纺织,又购觅纺车织具,雇请民妇教习纺织,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计也。

他还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 甘两省,谆饬官吏士民一律切实经理。

并对其因地土不宜种棉者,亦饬令广种杂粮,以裕生计。

他强调严禁罂粟,劝种棉花,在甘肃尤当务 之急②,且期望此举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将来政绩可书,功德无量。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 陇中遍地修渠、治道、筑堡、栽树,颇有成效。

①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左恪靖命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是为艳称的左公柳。

②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 利。

这固然出于军事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之用意。

他认为: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

或办之用兵之时,以省转债;或办之事定之后, 以规久远。

于是,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 19000 余亩,获粮数千石。

他根据张曜垦荒的经验,强调说:西北治地开荒,尤资 水利。

就洼储水,障之令深;引渠溉田,洒之令普。

既需人工,尤资器具。

⋯⋯张曜躬率所部,殚力经营,而后得著成效。

以后踵而行之,固此奥区,保绥 戎藩,可成数十百年无穷之利。

③左宗棠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 亦可足民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① 引自秦翰才:《左立襄公在西北》,第 163 页。

② 《请奖励劝教兼施之州县折》,《左字堂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27—29 页。

③ 《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99 页。

① 《延榆绥刘镇厚基禀兴修河城工程经费不敷及举办地方事宜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366 页。

②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 163 页。

③ 《督办新疆军务敬陈筹画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6 册,第 288—289 页。

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④这种主张对发展畜牧 业是有利的。

对于左宗棠的上述举措,新任新疆巡抚刘锦棠评价说:师行万里沙碛 之地,虽酷署严寒必居营帐,与士卒同甘苦。

⋯⋯垒旁隙地,悉令军士开垦,荒芜既辟,招户承种,民至如归。

城堡、桥梁、沟渠、馆舍,每乘战事余暇 修治完善,官道两旁树株遍植,迄今关陇数千里柳荫夹道,行旅便之,蚕织、畜牧诸政罔不因势利导。

①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

西安机器局、兰州 机器局和兰州织呢局的创办,揭开了西北地区近代化的序幕。

同治七年(1868 年),左宗棠在参与镇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 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

决定在西安设立机器局。

他从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局调募一批工人,并购买机器,从事枪支、子弹的 制造。

同治十一年(1872 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 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了技术工人。

兰州机器局生产的 项目主要有枪、炮、子弹、炮弹。

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更有针对关外、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 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画规复新疆和收回伊犁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

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诚如左宗棠所说:尝叹泰西 开花炮子及大炮之入中国,自明已然,⋯⋯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做我,索一解人不得也!①他还说:于省城设局制造枪炮,饬镇领其事,盖欲仿洋式制造枪炮及大小 开花弹子,为攻坚之用,兼备守具。

⋯⋯大炮开花子均系赖镇一手经理,攻克肃州,即得其助。

⋯⋯见在新疆各城,次第速复,惟西四城所得贼遗大小 炮位一百数十尊,余则空城一座。

正须增添布置,伊犁收回,旧炮既不合用,俄人枪炮岂肯留以赠我,将来颇费周章,⋯⋯是此项制造不能停工。

②军事工业的创办不但引进了近代机器生产和出现了雇佣工人,而且促成 了民用企业的兴起,这在西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中也得到同样的验证。

如果说福州船政局的创设引发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那么兰州机器局的设立又导 致了兰州织呢局的兴办。

光绪三年(1877 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绒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

友认为此 绒竟与洋绒相似,质薄而细,甚耐穿著,较之本地所织褐子,美观多矣。

于是,赖长打算从国外购办织呢织布火机全付,到兰仿制,为边方开此一 利③,得到左宗棠的支持。

左宗棠即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之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得,只要有机器便省 工力等由请他访购织呢机器。

左宗棠创办织呢局的消息传出后,得到舆论的支持。

《申报》载文称:如能以羊毛织呢,一如外国所产者,未始非利民④ 《黄令长同禀查明罗布淖尔河道暨哈萨克输忱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55 页。

① 《新疆巡抚刘锦棠奏》,《左文襄公全集》卷首,页一二。

①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三,页四○。

② 《与杨石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四二至四三。

③ 《与胡雪岩》,《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五九。

之善举也。

①光绪四年(1879 年),经胡光墉向德国采购的全套织呢机器运至上海。

从上海往兰州运送机器,是非常艰难的,据上海《大清国》杂志记载:机器系装在一条货船上,由招商局的轮船在 1879 年拖运到汉口。

在汉口又将这 些机器用民船水运、又由人们背运到兰州府。

有些机器非常重,而且难运,所以锅炉得拆散了一块块地运,山路有时得开凿了然后才能把大件的机器搬 过去。

②光绪五年(1880 年),织呢机器全部运至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左宗棠看到机器运抵兰州,非常高兴,他认为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 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且由关内而及新疆,实乃数世之利也。

③他还设想以原料就地而取,能使成本低 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

④可见左宗棠创设该局具有对内以利民用,对外以挽利权的双重效应。

兰州织呢局由左宗棠委派赖长为总办,采用官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经营方 式,购机建厂费用约合银 31 万两。

⑤局内雇佣德国人石德洛未为洋监督,由10 余名德国员匠教习织呢技术。

至于该局的规模与生产情况,据左宗棠于光 绪六年十二月(1881 年 1 月)的上奏称:兰州织呢局结构宏敞,安设机器二十具,见开织者尚只十具,所成之呢渐见精致, 中外师匠及本地艺徒率作兴事,日起有功。

⋯⋯蚕丝织呢等局雇用中外师匠及办理局务华洋各员弁,有实在出力著有成效者,应由刘锦棠,杨昌浚随时汇案奏请奖叙,以示激 励,庶几人心竞奋,利无不兴矣。

左宗棠把兰州织呢局视为气象更新之举,他为兴此利民善举可谓费 尽苦心。

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左宗棠预期的那样理想,其产品,不管在品质上或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的呢布,因为把厂中产品运到各通商 口岸,就比从欧美输入呢布要贵多了。

②左宗棠在光绪七年(1881 年)对该局产品做了进一步调查后,也承认已织成洋绒若干匹,其质略逊于 洋呢,然可供着用。

③特别是到了光绪八九年间,由于局中安置了一大堆冗员,干领薪俸和所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完全不能出售①的原因,该局在创办后仅 4 年就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光绪十年(1884 年), 兰州织呢局被迫停办。

对于这样的结局,《申报》载文认为,该局功败垂成,实力可惜,设能将此局归作商办,涓滴无遗,安见必无起色也?②由官办企业转① 《申报》,1879 年 1 月 10 日。

② 《大清国》,1881 年 1 月 3 日。

③ 《赖镇长禀验收后路粮台解到各项机器请委刘道专司局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41 页。

④ 《关册》,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1 辑下册,第 898 页。

⑤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第 387 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① 《甘肃气象更新请将王必达等各员奖叙片》,《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七,页四七至四八。

②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1 辑下册,第 899 页。

③ 《陕甘总督左宗棠片》,载《京报》和《北华捷报》,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1辑下册,第 900 页。

①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1 辑下册,第 903 页。

② 《申报》,1884 年 2 月 16 日。

向商办,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兰州织呢局恰为中国近代企业这一经营机制 的调节和重组提供了借鉴。

近代维新思想家陈炽(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在述及兰州织呢局时指出:左文襄前任甘督,亦尝购买机 器,仿织呢绒。

然牧场未立,风气未开,万里甘凉,艰于转运,资本大重,不利行销。

③此论切中实际。

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 成功,但他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 创举。

③ 瑶林馆主:《续富国策》,第 1 卷,第 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