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七十二章 简在后心

第七十二章 简在后心

2025-04-03 08:01:10

一夕之间,朝局天翻地覆,施行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的顾命制度,被彻彻底底地推翻。

那些平日里仰肃顺的鼻息,将顾命大臣倚为靠山的官员,无不惊心,都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而更多的人,受过肃顺的排挤打击,此时将一腔愤怒和欢喜都毫不掩饰地发泄出来,置酒高会,口沫横飞,大骂肃顺的跋扈,同时也大赞两宫的英明和恭王的魄力。

然而政务还要办。

顾命大臣下狱的下狱,待罪的待罪,军机处只剩下文祥一个军机大臣,几乎变成空转,这样的状况,亟待改变。

倒不仅仅是补人的问题——补人总是容易的,关键是要将朝廷的政制先确定下来。

皇帝还在冲龄,不能亲裁大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必得有人辅佐,代行皇权。

既然顾命制度已经被砸得粉碎,那么无非是在摄政与垂帘之间,做一个选择。

摄政,现有一个恭王,算是合适的人选。

然而说到摄政,多尔衮的例子摆在那里,殷鉴不远,当时若不是孝庄太后曲意周旋,甚至传出太后下嫁的秘闻,则帝系几乎就要旁落到他人的身上去。

因此没有人再敢做这样的倡议,就连恭王本人,也万万不敢做这样的念想。

既然摄政不可行,那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垂帘了。

实际上,这已经是朝中大老心照不宣的事情,而恭王在热河与两宫的密谈中,彼此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默契——慈禧太后的原话是:以后外面的事儿,我们姐俩都托付给六爷.这样的说法,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秉政,我垂帘!这算是在摄政和垂帘之间,一种折中的办法,也是在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之间的一种平衡。

暂时来看,两方对这样的体制,都表示满意。

有了这样一个宗旨,剩下的事情就是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集议垂帘的章程。

这是需要时日的事情,急也急不来,倒是另外两件事,必须马上处理,拖不得了。

一是枢臣的人选,由恭王开了六个人的军机大臣名单,呈送两宫御览。

名单上的人,是恭王,桂良,宝鋆,文祥,沈兆霖,曹毓英。

其中沈兆霖是户部尚书,也是反肃的健将,得了这个职位也算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曹毓英则是从军机章京领班,超擢为军机大臣,自然是为了酬庸他潜伏热河一载,居中调度,机谋百出,终于打倒肃顺的功劳。

第二件事,是议定八位顾命大臣的罪名。

既然案子是比照谋逆来办的,那么领头的肃顺、载垣和端华,就绝无活命之理,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寿,也该各有应得之咎。

杀肃顺,在慈禧太后看来,是大快心意之事。

肃顺当时在热河跋扈不臣,断绝宫禁,逼得两宫俯首认错的情形,她至今想起来,仍然是恨意满盈。

但为了表示对恭王的尊重,她还是问道:照律例的话,他们三个,该得个什么罪呢?回圣母皇太后的话,依大清律,矫诏窃政是谋反的大罪,不分首从,皆领凌迟之罪。

恭王大声回道。

要活剐?不仅慈安太后脸色变得刷白,就连慈禧太后的手,也抖了一下。

这……是不是太狠了一点儿?他们三个,都是亲贵,律例不是有议亲议贵的说法么?谋反之罪,不在议亲议贵之列!不然……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两宫太后已经明白了。

能矫诏窃政的,本来就非亲即贵,若是一个平头百姓,大约也轮不上他来谋反。

在这样的情形下,若是还要议亲议贵,那就等于说连谋反的大罪都可以轻轻放过,何以收震慑之效?看怎么能减一点吧。

慈禧太后的本意,是杀掉肃顺就可以了,凌迟之刑毕竟太过残忍,她不愿意给人留下一个刻薄寡恩的形象。

于是按着恩自上出的说法,将肃顺定了弃市,而载垣和端华则得赏一个全尸,赐令自尽。

剩下的五个人里面,两位太后和恭亲王,独恶杜翰。

他替肃顺他们出了不少坏主意,包括意图劫驾的那一回,若不是关卓凡赶到护驾,结局如何就难说了。

可见杜翰罪行的程度,实在不下于载垣和端华,照理,也该难逃一死。

然而——他是杜师傅的儿子。

恭王轻声说道,两位太后得了这一个提醒,不做声了。

这是明摆着的,咸丰皇帝能得大位,全靠老师杜受田的帮忙,不然眼前的恭亲王,当年就会成为皇帝,那两宫太后的身份,就不过是四王府的一位嫡福晋和一位侧福晋罢了,哪有今日之尊?因此无论如何,不可以把杜受田的儿子一刀杀了。

在两宫太后而言,是不可杀,在恭王而言,则是不能杀。

他的心里,虽然把杜翰恨得牙痒痒的,但如果杀了杜翰,必然会被人讥刺,说他将对杜受田的不满,发泄到人家儿子身上。

公报私仇这个名声,倘若为清议所播,担不起。

于是将剩下的五个人分为三等,景寿以反正的功劳,邀得宽免,不再加罪;穆荫、匡源、焦佑瀛,革职永不叙用;杜翰则定了充军,发往极北苦寒的乌里雅苏台。

让他滚得远远儿的,这辈子都别回来。

二十六岁的慈禧,恨恨地说。

**罚完了过,就轮到赏功了,要对这次政变中立下功劳的主要人员,做第一次封赏,以为激励。

这里面,也有个诀窍,就是赏得留有余地——毕竟时间仓促,赏格可能会定得不合适,如果低了,那么下一次可以再加上去,但如果定得高了,那就会尴尬,总不成明发了以后再追夺回来?第一功自然是恭王,于是在和硕亲王的名号之上,另赐了一个响亮的名头议政王。

这是一个极大的殊荣,表明恭王的身份,不是一般的枢臣领袖,不仅地位在诸王之上,而且秉持大政的含义,呼之欲出。

其次是曹毓英,除了进入军机之外,还赏了左都御史的头衔,总领柏台。

醇郡王赏了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总掌宫禁宿卫,是个极重要的位置,也让他好武喜兵的夙愿,一得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