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乱清_青玉狮子 > 第十八章 关大人密升

第十八章 关大人密升

2025-04-03 08:01:11

如此,关卓凡咨文刘长佑,要求这批棉衣不可在山东当地备办,就很好理解了:你从人家那儿搜罗了来,又还给人家,算怎么回事?穿上关公爷送来的新棉衣,许多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泪。

这些措施,迅速收到奇效。

关卓凡刚进山东省境,便收到华尔的战报:击毙匪首任柱。

这个任柱,就是尹隆河之役,击败刘铭传的那个捻子的首领。

东捻南支,被鲍超逐出湖北之后,进入河南和北支汇合。

东入鲁省之后,东捻调整部署,分为蓝旗白旗两部,蓝旗由任柱带领,白旗由赖汶光带领。

有道是任勇赖智,任柱和赖汶光,是此时东捻的两根柱子。

这两旗时分时合。

近来形势愈加艰难,官军已隐有合围之势,赖汶光和任柱商量,不能坐以待毙,两旗再次分开,不过白旗兼打蓝旗的旗号,向西;蓝旗偃旗息鼓,向东。

这个计划是赖汶光想出来的。

他的算盘是以白旗做饵,吸引官军注意。

官军兵力西移,东边防守疏松,露出空档,任柱的马队可以趁机破围北上。

发觉任柱走掉,官军自然要掉头追赶,那么白旗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也有了破围的机会。

赖汶光以身犯险,任柱非常感动,依计而行。

开始的时候,轩军确实中了他们的计,以为捻匪企图西窜,轩军主力于是跟着真白旗和假蓝旗一起,也向西移动。

任柱的马队则顺顺当当地向北疾驰。

但这个情况瞒不住沿途的圩子,各圩发现捻子的异动,飞骑向官军告警。

华尔接连接到类似的报告,知道中了捻匪调虎离山之计,急令第一师急行军东返。

任柱部到了小清河的边上,花了不少时间搜罗船只,正准备渡河,河对面轩军第一师赶到了。

渡河已不可能,任柱大为沮丧。

天色向晚,他下令就在此扎营,等到明天早上,再做道理。

反正隔着一条小清河,官军也过不来。

然而,当天夜里,轩军留一小部在原地多生篝火,以布疑阵;大部在距此五里的上游渡过了河。

任柱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工兵和浮桥这回事——怪不得他,即便起吴子孙子于地下,也是不晓得不用船只就能过河的。

代差在此,无可奈何。

但轩军的工兵能够仓促之间,在夜晚摸黑搭建浮桥,和当地村民的大力协助,也有莫大关系。

当地圩寨派出熟悉地形、水文的村民,趁着太阳还没下山,和轩军的工兵一齐勘定了过河的路线。

天黑之后,在夜色的掩护下,轩军工兵顺利地搭起了浮桥。

第一师开始过河的时候,落在后面的炮兵刚好赶到,于是步兵、炮兵先后过河。

过河之后,福瑞斯特没有马上发起攻击,而是派了第五团即原德字团绕道捻匪的南边,待第五团到位后,才下令攻击。

先炮击,再冲锋。

睡梦中的东捻蓝旗炸了营。

血肉横飞,马匹惊窜,在轩军的猛烈的炮火打击下,这支转战南北多年、和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反复纠缠不落下风的彪悍马队终于崩溃了。

南逃的捻子大半被第五团截杀,但终究未能全歼任部,毕竟这是一支马队。

一小部分的捻子拼了命闯出了轩军的包围圈。

不过,东捻这支蓝旗算是彻彻底底地倒了。

战后打扫战场,发现了任柱的尸体。

东捻痛折一臂。

赖汶光此计,非但未能破围,反而加速了东捻的覆亡。

关卓凡、白齐文还在路上,骑兵团已经先行一步,到达前线和另外两个骑兵团汇合,轩军骑兵师在东捻白旗外围,自西北至东南划了大半个圈子,像牧羊犬赶羊群一样,将捻子赶进了内圈更狭小的区域。

几道绞索从不同方向缠紧了,赖汶光已是插翅难飞。

关卓凡终于到达寿光。

之前,督办五省军务钦差大臣行辕从未在一个地方驻节两天以上,现在总算正式建立了起来。

轩军各部及周边各军将领赶来参见,包括负责在轩军外围布防的潘鼎新、杨鼎勋。

潘鼎新安徽人,道光二十九年的举人,按察使衔;杨鼎勋是四川人,白身从军,积功至总兵衔。

这两人有一个相同点,都是原隶湘系,后投淮系。

钦差行辕内一大片的红顶子、花翎、黄马褂,人人神采飞扬,都知道成就不世之功就在日内。

关卓凡就便召开军事会议。

正在做最后部署,近卫团的值星军官来报:捻子那边来了个人,自称是赖汶光的使者,要面见大帅。

各位将领互相交换着眼神,张勇开了个玩笑:赖汶光是要投降吗?传进来吧。

使者进来跪下,呈上一个封缄严密的信封,关卓凡接过,上面工工整整写了一行字督办五省军务钦差大臣毅勇公关大人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