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不下 > 第770章 混沌(auzw.com)

第770章 混沌(auzw.com)

2025-04-03 05:15:00

除此之外,则是人类有史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

以理论、模型、样机与实践手册的方式,保存在火种的库房内,这是人类为万一可能发生的灭绝灾难,所能做到的全部。

至于劫后重生的人,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成果,又怎样生存,则不是一单纯的计划所能覆盖。

在地下建筑身处,参观这一切,信步前行的阿达民若有所思,但也没有对周围的白大褂们名言,他知道现在没必要说这些,某些问题,必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动态的去解决,太早提出来也是徒劳。

一旦今天的盖亚净土,遭遇不测,就算火种能留存下来,甚至重建人类文明,也绝无法指望那文明,会和今天一模一样。

火种内的一切,尽力发挥,也只能建立起旧时代那样的人类文明,而没办法跨越时代、直达今天的盖亚净土之状态,这是火种计划最大的缺陷。

没办法,一个群体,一个文明,是否能从无到有、一下子迈过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阶段,跳跃性的进入人类大同的新时代,或许可以,但前提便是有一个管理员这样的极端独裁者,掌握着文明的舵盘。

只有在一个人的意志下,杜绝任何猜忌、背叛,防范任何风险,坚定不移的向既定目标前进,才能抵达命运的彼岸。

但是在火种发挥作用时,又有什么存在,可以充当这样的管理员,似乎也只有强人工智能这一条路。

火种之中,需要配置强人工智能,否则便只能恢复出一个旧时代的文明,而这文明,在历经浩劫的盖亚表面,还能不能再走一次人类走过的路,直到如盖亚净土这样的新生力量出现,这谁也不敢打包票。

对火种的期望,并不止于延续人类文明,而是在万一的浩劫之后重建盖亚净土,这要求就比前者高得多。

一边是整备时间,一边是功能实现,两者彼此矛盾,只能取舍。

参观过还在建设中的火种,第二天,阿达民驱使的替身出现在西大陆某地,在地下城市的宽阔街道上搭车前行。

地下城市,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大概有几千座,其中一千两百余座是民众的生活定居点,其余多为科研机构、全产机所占据,在此之外,则是为文明2.0时代到来,而进行的各项庞大工程所在地。

譬如南大陆的秋分地下城,就是这样,一切皆为未来而准备。

但即便为未来而建,地下城市之间,总归还有一些重要程度上的差异,而今天,阿达民乘车进入的庞大地下建筑,毫不夸张的讲,是盖亚净土最重要的一座地下城。

位于西大陆腹地,距离东风要塞约一百五十公里,地形是大片山脉环绕的盆地,在这里,盖亚净土大区最精锐的无人化、智能化建造力量,正在大兴土木,力图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完成净土中枢的建设。

净土中枢,名字是方然确定,其功能用一句话就能描述,那便是盖亚净土的意识模拟器所在地。

这样讲,对旧时代的人而言,大抵一头雾水,身处文明2.0前夜的盖亚净土民众,相对而言,就和白大褂们的认识相去不远。

所有人都明白,这座承载意识模拟器的地下城,在全体民众尽数完成意识迁移后,就等于是自己的生命,一旦出任何闪失,就等同于自己生命的终结,甚至会导致盖亚文明的彻底灭亡。

不,这样讲还不够;岂止是等于,这,根本就是一个文明的灵魂。

意识迁移,人类摆脱血肉之躯束缚,追寻永生的伟大一步,却无法天然的让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文明获得永生。

永生,区别于不死,两者在传统预警中并无区别,在新时代却迥异。

所谓不死,是生命不会自己消亡,而所谓永生,则是确有把握的一直存在下去,两者看似类同,实则天差地别。

前者,借助意识迁移并不难做到,研发机构的进展,已经能在不妨碍意识活动的前提下,对意识模拟器进行维护,对一部微电子系统而言,能在线维护,基本上就等同于永续待机,进而让栖居其中的意识,得以永存。

而后者,在一切外来威胁之下,仍能让意识永存,难度就高得多。

很久之前,亲自为全人类规划了一条通往永生的路,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方然自认为很有一些认识,不过,真踏足名为混沌的地下城,见识无数工程机械来往奔忙,想到这里将要承载的重大职责,他仍心头战栗。

将全人类的意识,汇集在此,以人类大同的方式共存共荣,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是,倘若发生了万一,却会是盖亚上所有人的一锅端。

这种风险,不论怎样深谋远虑,也无法完全消弭,哪怕混沌的选址远离地质断裂带,尽量规避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邻近的东风要塞也扩增了四门gli10k型激光直射脉冲炮,每门的发射功率达到了一百万兆瓦。

但来自外太空的威胁,当真是几十门超大功率激光炮,就能一劳永逸、安享太平的吗。

凭借人类对宇宙的肤浅认识,这问题,阿达民根本无法回答,并且在造访混沌之前,asa还传来研发机构的一份报告。

关于盖亚净土的空间防卫能力,这份报告中,特别提到太空坠落物的威胁,指出现有的方案,过度依赖激光拦截炮,对抗大尺度坠落物的能力仍嫌不足。

看过这份报告,口径,与盘古的方案评估近乎一致,方然当即联络署名专家,告知红军的战术对策。

邓先生,关于报告中提到的,盖亚净土防卫要塞的拦截力,不足以拦截直径超过五百米的坠落天体,这判断,在一定概率上的确是成立的。

第771章 第七七〇章 命运(auzw.com)不过,现在盖亚净土的太空监测能力,已今非昔比,直径大于五百米的坠落物,早在接近地球之前就应该被监控体系发现,并持续跟踪,而就目前的监测数据来看,未来几十年内,盖亚都不会遭遇直径五百米以上天体的撞击。

所以我们还有时间,慢慢提升激光炮功率,或者,去改进洲际导弹,不是吗?您说的基本正确,阿达民先生。

但,以我们这些研究者,能够接触到的公共讯息,如果一切所言非虚,当然所言非虚,时代变了,盖亚净土的任何讯息都完全公开,这一点你们尽可放心。

好的,那么您应该意识到,对‘净土中枢’这样的关键设施,防卫级别有必要提升至最高,否则大家恐怕没法安心。

明白了。

计算机,强人工智能,思维与人终究不太一样,方然这样想着。

根据盘古的全盘规划,统筹盖亚净土的全部资源,在防卫这一块,每年投入的资源量占比有限,按强人工智能的逻辑,这是在各项事务间取得平衡。

但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呢;安全,或者说活下去,则是一至高无上的需求。

想到这里,方然斟酌片刻,便通过gmc、盖亚管理委员会下达指示,尽快补齐拦截弹这块短板。

远离自然灾害,防范天体坠落,目前,人类对极端重要目标的防卫水平,大致如此,至于太阳黑子活动、射线暴乃至外星文明入侵之类威胁,身为管理员,方然只能劝自己不要太焦虑。

风险,无非两类,一类在自己努力的范围内,一类则只能听天由命。

从这种角度,似乎也可以认为,永不下车只是一种概率上的或然,不论自己、与全人类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没办法将永生的概率提升到百分之百。

但现在想这些,又有什么意义;自己,早已过了一味惧怕死亡的阶段,现在的所思所为,完全围绕共生共存的信念,相比之下,永生,无限长的生命,似乎反而退居其次,完全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前途命运之中,再不会让他焦虑。

当一个人的命运,与全体同类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死亡,一切的终结,似乎都变得不再那样狰狞。

一边冥想,一边在替身机器里,看着道路两旁后退的施工机械、建造现场,方然确乎有些感慨。

眼前的这一切,倘若完全是为了永生,最终,恐仍难免失败,至少在1516年的时间节点上,他和所有人都明白,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怎样的颠扑不破,其预示的未来,又将是怎样的万劫不复。

在直面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者说,被其逼到墙角,无力反抗时,一切的一切都将结束,生而为人,返单对客观规律稍有些正确认识,也不难提前预测到这结局,而无需真熬到那一天的到来。

从这种本质的角度,眼前的一切,从人类大同,到意识迁移,是否全都是镜花水月,是费尽心机而无所得的徒劳。

万幸,即便面对这样的铁律,人类总还有时间。

竭力挣扎,让文明跨越奇点、进入崭新的时代,这一切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曾生活在这世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回答,答案,便是希望,是竭尽所能延续文明,直到久远未来,终有一天能打破这铁律的希望。

这种希望,即便再怎样渺茫,方然也相信盖亚净土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内心期盼。

扪心自问,挑战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事,哪怕只想一想,都是在开客观规律的玩笑。

方然有这种自觉,但,也同样明白,迄今为止人类总结、归纳的客观规律,仍然是基于既有观察和认知,因而,也必然是不完备的。

科学,不同于主观事物,其表观规则可以一直被修正,甚至于被颠覆,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事。

但,在这些表观规则下的实质,却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判错。

在这方面,例证信手拈来,譬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人类早期的认识基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来的牛顿力学,则将其修正(或者说颠覆)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认识得以进步,但牛顿力学也被后来者爱因斯坦所修正,继而被确认为一种只在低速、宏观情况下的近似。

今天,关于物体的运动,则基于场论、物质与空间作用等方面。

这样看起来,科学,似乎也不是什么一定之规,自古至今的定律,前后更迭许多次,其实却是一脉相承的某种迭代。

旧时代的学生,上过几次物理课之后,往往将明显与现实不符的亚里士多德之理论,认为是谬误,其实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倘若粗糙的观察物质运动,其表观规律,的确与亚里士多德总结的相去不远。

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牛顿力学,一旦提高精度,又何尝不是某种谬误呢。

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总结的规律,迄今为止与现实高度相符,但这种相符,仍然不是百分之一百。

已有的科学规律,总归会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原则上,却永远不可能完全与客观现实相契合,在某些科研工作者看来,这似乎很麻烦,方然却不这样认为,反而敏锐的意识到,正是这种不符,才蕴含着科学进步的无限可能。

今天人类的一切科技成就,总结的科学规律,原则上,永远也不会成为谬误,这是基于其来源——客观现实的自信。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人类总结的科学规律,都永远是真理,永远不会被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所颠覆。

这一点,并无须洋洋洒洒、费尽万言,生与死的拷问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生命终有一死,曾几何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确确实实来自于客观现实的规律总结,但是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却已岌岌可危,很快就会被现实所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