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脑的单线程特性,是出于怎样的物理、生理方面限制,方然并不太关心。
至于其成因,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人类为何没能具备一种原则上可行的能力,没办法分心二用,在他看来,主要还是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不同于大脑掌管思维,小脑掌管运动,人的意识,在除近、现代几百年之外的漫长岁月里,需要处理的情况其实都十分简单,活动,觅食,躲避敌害,繁衍生息,这些活动差不多就是一个原始人生命的全部,真正需要思考的时候,着实寥寥。
需要同时思考两件事的场合,想一想也知道,简直就极罕有。
这方面的思考,并不深入,方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断定,人类大脑没能获得分心二用的多线程运作能力,究竟是出于自身架构的限制,还是演化条件的缺失,但在思考此前想起的核心问题时,这一点也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单线程、还是多线程,大脑的处理能力究竟怎样。
人,对比机器,身处西历1480年代的今天,哪怕远离it领域的联邦民众也知道,前者是很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不需要对信息工程、微电子、软件工程或计算机有相当的造诣,只消看一看身边的智能设备、机器人,承担从医疗护理到盖亚大战的诸多事务,种类繁多的机器人,性能之强大简直就前所未有,人类则越来越相形见绌,甚至在传统的智慧领域也节节败退。
按照惯例,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每当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完成了一种原本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就可以将该系统的算力,视作人承担同类任务时的等效算力。
换句话说,如果某计算机与人的功能一致,就认为大脑在完成此类工作时,处理能力与该计算机的算力相若。
这种对比,想一想也知道并不太准确,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按照这样的思路,譬如说,自动驾驶系统的典型算力需求为100gflops,而一个普通成年人也能完成驾驶的任务,差不多可以和自动驾驶系统做的一样好,那么可以判断出,人类大脑的等效算力不会低于100gflops。
再譬如说,实时翻译系统的典型算力需求为1tflops,对同样能完成实时翻译工作,工作质量与计算机差不多的人而言,大脑的等效算力便不会低于1tflops。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但方然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
他知道,这种等效的办法不太靠谱。
但凡考虑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人,即便都是成年人,彼此间的智力、能力等方面,差距也往往大到难以置信,撇开智力伤残者不谈,普通联邦民众与资深同声传译者,在实时翻译方面的表现必定相去甚远。
按这种等效法,岂不是说普通民众的大脑算力,要远逊于资深翻译吗。
zz不正确的言论,也许吧,然而事实却正是如此。
大脑,不同人的头脑,哪怕在生理构造上一模一样,微观结构也几乎毫无区别,表现出的能力与等效算力,差别却会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要评价大脑的处理能力,显然,应该选择最优秀的头脑,来作为标尺。
不过以人的一生之短暂,生命的不同阶段,大脑的状态也会动态变化,同样的,要衡量出大脑的算力上限(下限显然是0),就需要寻找盖亚表面最杰出的专业人士,将其工作能力与计算机相比较,再根据计算机的算力来得出结论。
即便如此,在衡量大脑能力方面,这一方法仍然是十分勉强、价值可疑的。
大脑与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在基本架构方面,区别很大,前者可粗略的当做一台有机材料构成的模拟式计算机,这种构造的运行过程,与后者截然不同,能否用后者的算力、处理能力等指标去衡量前者,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况这种办法,一般而言,只能确定大脑算力的下限,而(几乎)不可能测得其上限。
这一判断,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即便信息技术领域的行内人,也不一定明白,甚至在历史上还得出过很多错误的结论。
譬如说,将构成人脑的约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与电子计算机cpu中的一百四十亿个晶体管相比拟,进而认为人脑的等效算力,就差不多相当于晶体管规模14,000,000,000的cpu之算力。
且不论神经元与晶体管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单看一看微电子、集成电路的进步,就会知道这种类比方式很荒谬。
随着技术、工艺与设计的进步,同样的一百四十亿晶体管,不同年代设计并制造出来的cpu,实测算力的差别还是比较大,对比intel公司在十年前和今天的产品,同样数量的晶体管,所能实现的算力差距至少在三四倍。
cpu的算力,显然不能只用一个晶体管数量来衡量,又怎能以此度量大脑呢。
这还仅仅是硬件的情形,不仅如此,软件方面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同样的功能,任务需求,采用的软件架构与算法不同,所需的算力也会有一些差异。
最后则是本质的缺陷,时至今日,类似科学研究这样的尖端任务,仍然只能由人、而无法由计算机来完成,那么在缺乏同性质之计算机的情况下,就没办法用等效法去衡量科学研究者大脑的算力。
考虑到所有这一切条件,就不难理解,对曾频繁出现于媒体的所谓预测,关于人脑之处理能力的新闻、消息,方然都会一笑置之。
大脑的等效算力,二十年来,在联邦的网络、媒体上,数字已变动过不知多少次。
预测数字,从最初的10gflops,到后来的100g、1tflops,再到后面一些更夸张的数字,总体而言,基本上这一指标每年都会增长。
原因很明显,超级计算机的算力,一直在持续提升;而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思维、能够取代大脑的ai,任凭一代代研究者如何努力,却始终未曾问世。
第372章 第三七〇章 脱壳(auzw.com)不管在基础计算、逻辑分析与策略选择方面,计算机加持的ai,是怎样以碾压性的优势胜过了人,直到1488年的今天,仍然有些工作、有些事务,必须要人去进行,而没办法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来完成。
任凭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怎样由eflops向zflops迈进,时至今日,却还没有一个ai能通过图灵测试。
继而,对一个人的大脑,究竟相当于多大、多快的计算机,也还是找不出答案。
所以暂时不用担心,人,有朝一日,会被计算机完全取代,然后就被机器人横扫、滚进历史的垃圾堆是吗。
好像是,又好像不全是。
在天堂镇的工作闲暇,每天花一点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方然的思绪天马行空,却从未迷失过主线。
他知道,自己之所以琢磨这些问题,并不是在担心,有一天人的能力会被机器碾压,继而被机器彻底取代,毕竟在那个人的掌控下,盖亚表面的庞大计算机体系,只会听命于他、或者她。
没有自我意识,能力再强大的计算机,也不可能对那个人构成真正的威胁。
而所谓计算机的自我意识,诚如自己所想,除非人类主动研发,否则,绝不会像陨石一样从天而降,自己从代码和芯片中蹦出来。
活着,不受威胁的活下去,这一点自己暂时还无需担忧。
那又是在担心什么呢。
身在nep871,眼前的事务,从应付工作到掌控小镇网络体系的一切,让方然十分忙碌,大概过了半个月时间,他就逐渐将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大脑的思考抛诸脑后,但更本质的问题,还是会偶尔浮现于脑海中。
比较大脑与电子计算机,真正的意图,并不是要弄清大脑的等效算力。
想一想这样做,对追寻无限长的生命,又有什么帮助呢,难道说,通过某种手段确定了大脑的等效算力,不论1pflops、1eflops还是1zflops,就可以通过计算、模拟的方式,在芯片与导线的世界里,实现虚拟的人类意识、甚至思维活动吗。
假如,仅仅是假如,确定了人脑的等效算力,只消人、机接口完全成熟——意识活动,人的本质存在,便有可能挣脱身体、大脑的束缚,以另一种新的形态而存在;同时这也就意味着,距离永生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永生,活着的唯一目标,真正揣摩、思考起来,方然仍不禁会感到一丝寒意。
今天的世界,笼罩在第三次盖亚大战的阴云之下,形势危如累卵,千头万绪无一不需要紧迫应对,照理说,在这暴风雨前的平静时期,身为竞争者如自己,是不应该分神去考虑其他,也应该没空遐想才是。
然而一旦涉及到永生,哪怕只是摹想,要终止思考也是很困难的。
西历1488年秋,战争爆发约一年后的世界,大洋两岸的超级大国各自清除障碍、完成战略布局,进而,开始如第二次盖亚大战的敌对双方那样,在辽阔之极的太平洋上展开空前激烈的海空对抗。
新时代的战争,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人类今天尚没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极大改变海洋,大陆,山脉与河流的面貌,不论何时,不论参战各方的性质如何,席卷盖亚的战争一旦开始,其进程都会与历史有几分神似。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战场上,表现为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的迅速演进。
但在战略层面,今天的人类武装力量,不论是由扛枪的士兵、还是由冷酷的机器所组成,仍然会严重受限于战区的地理条件。
科技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迭代,至多只能缓解这一局限性,而绝无法根除。
爆发在大洋上的海空战斗,不消说,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今天,参与战争的联邦与列强几乎都精锐尽出,寥寥可数的战场指挥官、it工程师,统帅的舰队规模何其庞大,一场战斗结束后,双方损失的无人化作战平台,数量也达到惊人的程度。
一艘满载排水量100,000吨的航空母舰,在几十年前,搭载的作战飞机至多不过百架。
时至今日,综合成本、机动性、建造速度与作战效能,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并无多大变化,但100,000吨航母的无人舰载机数量,却可以轻松突破两百大关。
无人舰载机的起飞、回收,乃至整个作战过程,与传统的有人驾驶战机大不一样。
在机库收纳、检修与作战准备时,自动化程度也极高。
以无人舰载机的尺寸、构造,联邦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的机库,已改为两到三层,外观更有了一大近似复古的巨变,传统的直通式甲板得以恢复,舰载机的起飞,则由位于舰首、舰尾负一层甲板的电磁弹射器来完成。
舰首,舰尾双向的电磁弹射,航母的舰载机释放能力十分惊人,可达每分钟十二架。
不仅如此,在如此高强度的释放过程中,飞行(降落)甲板的舰载机回收工作,还可以不受影响的持续进行。
在舰载机仍然由人驾驭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是根本不可能行得通。
但是对纵览全局的ai,调度空中与舰上的几十架、上百架无人舰载机,有条不紊的完成战机回收、油料加注、弹药挂载与工况检查的诸多任务,却是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所擅长的。
自从星港战役后,几个月里,联邦一直在和西大陆列强打海战,利用处于优势地位的舰载机作战力量,给列强海、空军以沉重打击。
但是在列强海军的导弹、鱼雷攻势面前,联邦军方也有几次惨重的损失。
以方然的分析,大战中,实力占优的联邦seventh与third舰队,有能力将战线维持在西太平洋,在双方失去理智、动用核弹前,天堂镇的安全还有保障。
但是在最近,中大陆上的尤洛浦与罗斯之间,却藉由边界小国的冲突而局势紧张,双方选边站队的态度十分明显。
一旦双方开战(这几乎是必然的),联邦与列强的战争,就会正式演变为真正的盖亚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