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不下 > 第361章 延拓(auzw.com)

第361章 延拓(auzw.com)

2025-04-03 05:14:59

生而为人,不论思想、还是意识,都不会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

从这种角度来讲,任何人的自我意识,从记忆到思维的全部意念之载体,其实也并没有多少自我,而几乎全是初态、经历与阅历的杂糅。

之前的三十五年人生中,从几岁时起,一直都在追寻无限长的生命,活的意义,不言自明,方然差不多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思考,直到现在,他才蓦然惊觉,那似脆弱而无用的人文领域之一切,背后反映的,又是怎样令人深思的现实。

决定世界的是物质,而非精神。

决定物质运动的是客观规律,而不是主观臆想。

论断,确凿无疑是正确的,自然科学是人类世界一切事物的基石,人文领域,则是这基石之上的建构,前者,决定后者,方然的信仰并无丝毫动摇。

但是,即便如此,fscim体系摒弃人文艺术领域的一切,这样做真的没问题吗。

这会不会意味着,有朝一日,全产机的庞大体系完成时,人文艺术领域的数据,在这一体系中仍然可有可无,哪怕始终没有归入fscim体系,也无关紧要,并不会影响全产机的运行,进而,也就意味着在崭新的生产体系中成为了一种多余呢。

一旦在中成为多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世界中亦是多余。

这推断,让方然感到一丝不安。

事实是明摆着,迄今为止的全产机架构,生产能力涵盖了几乎一切制造业、建筑业甚至农业领域,人文艺术数据的缺失,似乎根本没有影响到其进度,但身在其间的自己却不这么认为,进而,更觉得这状态相当诡异。

未来,当那个人出现后,传统的人类社会之形态将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则将是全产机支持起来的新世界。

这样的世界,将建立在全产机的基础之上,一切人文艺术领域的影响都将荡然无存,至多以记录的形式,在数据库和博物馆里长眠,世界运行的规则,完全植根于坚不可摧的自然科学理论,想必会很完美,会很协调。

但那样的世界,细细想来,却又分明毫无生机、机械充斥,简直不似人间,更没资格再被冠以社会、乃至文明之名。

所以那就将是人类文明的末日了吗,即便那个人依然存在,也终究是徒劳。

文明终将消亡,在方然,似不过是一段老生常谈。

但这一次,观察的角度迥异,方然却窥见了一丝更本质的东西。

剧变之后的世界,文明消亡,传统的社会形态则不一定就此绝迹,至少,掌控全产机的那个人可以制造出无数生化仿真人,充斥劫后余生的盖亚,那样的世界,至少从表面上,和眼前的时代又会有什么区别。

区别,自然是有的,在那样的一个模拟世界里,人文艺术,将彻底失去意义。

人与仿真人,或者说,人与非人之机械,本质上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外表能以假乱真,功能也不遑多让,甚至于人类所独有的智慧,在当今时代,也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模仿,甚至,在某些领域中超越。

撇开人与机器之孰强孰弱,根本问题,是人与机械究竟有何本质的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人所特有的人文艺术、和随之而衍生的一切概念,都是机器所不具有的。

譬如审美,认定一件事物的美、或丑,这种判断,永远也不会在机器的世界中出现,对机器构成的世界而言,事物的属性,可以有一千种,一万种,却注定不会有一个属性是美或丑,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原因在于,人类的任何人文艺术概念,包括审美,本质上都是既往经验的拓展和延伸;一种爱屋及乌般的,对生存和发展并无助益的,拓展和延伸。

而机器,永远不会有无意义的行为。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执着于永生之路的男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方然眼中,主宰世界的自然科学之规律才值得关注,至于人文艺术,他虽未曾深究,却很早就明白那只是一种文明的上层建筑。

从这种角度理解,所谓美感,其本质定义就是生存与繁衍经验的过度延拓。

人的一切行为之动机,都来自于生物所共有的生存与繁衍之需要,任何对这两件事缺乏兴趣的个体,都将被演化所淘汰,留存至今的生物物种,包括现代人在内,这两方面的欲-望都十分强烈,这是很而然的现象。

而除此之外,一个人的任何行为,便不应该、事实上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动机。

纵观当今世界,或者,向前追溯到久远的过去,人的所作所为,除必须的生存与繁衍外,更有花样繁多、经久不衰的所谓美的追求。

从远古时代的岩洞壁画,到当代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从异-性外表的品头论足,到现代工业的宏伟奇观,文明发展至今,小到一只水杯,大到巨型水坝,都承载着人类的设计之美,蕴含着秩序与力量的魅力。

如此情景,是很容易令人叹服,进而认为对于美的追寻,是人的根本诉求之一。

凭借犀利的理性思维,方然却能透过人文艺术的表象,直抵实质,认识到人类自古至今,一切对美的追寻和向往,无非都是人类自身,将有利于生存、繁衍的好恶判断,不分时间地点的任意延拓。

这方面的案例,信手拈来,动物的所谓美、丑就是典型的例证。

动物,很寻常的概念,在人类世界中随处可见的形象,每一物种似乎都天生带有美、或者丑的标签,与人类起源相近的哺乳动物尤甚。

同样是哺乳动物,在人眼中,猫的面容,被大部分人类认为是美的;而猪,羊,猩猩的脸,则分明与美关系寥寥,至少大部分人并不会将其与美联系在一起。

盖亚表面的人类,吸猫者,七十亿人中怕没有十亿,也有八亿,无数家庭都豢养猫仔作为宠物,在西历1470年的巅峰时期,全世界猫仔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十亿。

第362章 第三六〇章 猫仔(auzw.com)豢养猫仔,与具有类似待遇的狗一样,这种广泛而持久的行为,的确有历史上防范鼠害的重要因素。

正如养狗为放牧、警戒与狩猎那样,人类对猫的偏好,有明确的溯源,但这种因素却很难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偏偏认为猫的面容可爱、甚至美丽,而对同样有重要利益的其他动物,猪,牛,羊等,则没有这样的感觉。

审美背后的根本原因,很简单:因为猫的容貌,与人类幼崽的相貌较为相近。

对幼崽相貌的偏好,毋庸置疑,是任何高级生物所必然具有的一种特质,在人类尤其如此,否则,面对长年累月抚养幼崽的重担,智慧觉醒的人类个体,恐怕多半都很难坚持数年、甚至十数年之久,承担养育后代的漫长辛劳。

并非出于情感,或其他任何后天的因素,让人类偏好幼崽的相貌,而是没有这种基因层面偏好的个体,都迟早会绝种。

偏好幼崽的相貌,具体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所谓审美趋向,对大眼睛、圆脸庞、线条柔和的相貌,会不自觉的心生喜爱,这种趋向,会部分投射到成年状态的人类个体身上,而对身材较小、又具备上述面部特征的猫仔,则投射的更加显著,甚至十分强烈。

幼崽样貌的偏好,对人类繁衍、延续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事实。

但作为一个人,这种源自自然选择的好恶,却很难完全局限于抚养幼崽的层面,而会毫无道理、没有缘由的蔓延到生活之方方面面。

进而,即便所谓猫仔,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后代,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对人类个体而言也没有任何繁衍、延续的好处,自古至今的很多人,仍对其十分喜爱,甚至还自以为是的认为,人类就是会喜欢一切可爱的东西。

然而可爱又到底是什么呢,无非是,有利于基因延续的人类幼崽,天生的样貌而已。

倘若做这样的假设,有一天,人类的新生儿,相貌都变作了夜叉厉鬼的样子,可想而知,剧变发生之后的短时间内,会有不少心脏脆弱者因此去世,但过不了几代人的时间,人类的审美,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夜叉厉鬼的样貌,一定会取代今天幼崽的模样,成为可爱的象征。

并非这世界太疯狂,而是面对剧变,所有固执己见、仍然认为传统幼崽样貌才可爱的人,都几乎无法完成抚养的使命。

进而,在生存与死亡的竞赛中,被无情淘汰。

人类的审美,进而,一切人文艺术的所谓美的追求,剖开表层,其实质就是这种无(客观)意义的延拓。

这种延拓,倘若超出了寻常的限度,就是所谓强迫症。

生活中,一大堆的物品,堆放的整齐有序、横平竖直,是会比杂乱无章时更有效率,不论查找、取用还是占地存储,前者都会比后者有优势,这是人类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很早就注意到的情况。

进而,就会催生出一种,对秩序、有序、整齐排列的追求。

这种追求,一直到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确有现实价值,整理书架,整齐砌墙,码放货物,在这些场合下,追求秩序、整齐的天性正得其用;但是在另外一些场合,譬如侍弄花草,设计图案,观察自然,这天性就是纯粹的多余。

一般而言,在面对不同场合时,普通人可以较灵活的切换偏好,在追求整齐与错落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但也有不少人,即便明知此时追求秩序、整齐毫无意义,却难以自拔的沉浸其中。

将餐盘里的玉米粒码放整齐,写字务必要对其所有字母,汽车没完全摆正就要再停一次,所有这些动作,当事者本人,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为何非要如此。

其实这种强迫症,人人都有,多少都会有相关的症状。

只不过当一个人面对猫仔、大呼可爱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犯同样的错误,正在进行毫无意义的延拓罢了。

从这种角度观察,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程度轻重不一的强迫症。

爱屋及乌,表述的就是这类情形,出于对房屋的客观、理性而符合利益考量之喜爱,衍生出对乌鸦的主观、感性而毫无利益所得之喜爱,行为虽毫无道理,却又每一天都在世界上真实的发生着。

这种行为,虽然被冠以强迫症之名,却并非是一种疾病,更不是什么缺陷。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理解客观世界,进而设法改造客观世界的三部曲中,观察——归纳——演绎的思维链条,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一般现象中总结提炼出可能的普遍规律,进而尝试将其应用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科研生产中十分有用,正因如此,漫长的演化过程才会将人类塑造出这样的一种特质。

至于所谓美的追求,本质上,不过是这特质的一种副作用。

这种常见的副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十分的不合时宜,经常会与人的理性思维发生严重冲突。

譬如择偶,完成基因驱使的繁衍目标,理性与审美的冲突,尤其剧烈。

自久远过去延续至今,当今时代,科技的发达近乎于改变了世界的一切,在繁衍策略的选择上,不消说,在科学技术面前,自然环境的选择压力几乎荡然无存,繁衍是否成功,与身体条件的相关性几乎不复存在。

在现代社会,一个男人要想繁衍后代,(事实上)根本无须追求年轻漂亮的女性,即便他自己再怎样渴望。

但凡身体健康、机能正常、还未绝-经的成年女子,都可以完成这桩任务。

与配偶的身体条件,从身高到容貌的诸多要素相比,经济条件,才是男人繁衍后代是否成功,成功到什么程度的最大权重,然而即便绝大多数男人,对此心知肚明,理智与逻辑上完全认可这一点,在择偶时,仍会无法遏止的想追求年轻漂亮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