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不下 > 第191章 艾米(auzw.com)

第191章 艾米(auzw.com)

2025-04-03 05:14:58

眼前的景象,昨日的历史,一时间,仿佛都在视线里重叠在了一起,让冥想着的年轻人心生敬畏,随即,油然而生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景仰。

人,人类,人类文明,这些词的涵义,恐怕要比他领悟到的更深远坐在长椅上,一直沉浸在纷繁思绪里,直到眼前出现的人向自己打招呼,方然才如梦方醒。

他费力的眨眨眼,让大脑有时间转换场景,恢复运作:啊,这位女士,你好。

你好!旁边没有人,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询问过方然的意思,当然,就社交礼仪而言只是一句例行公事,年轻的女孩收拢裙摆坐下,对看过来的年轻人报以微笑:刚才看到你在投篮,投的很准啊;你叫什么名字?哦,我是‘托马斯*安生’,从费城过来的,很高兴认识你。

刚开始说话,方然还难免有些紧张,尤其是在扮演刚刚接手、并不熟稔的安生,而且坦率的讲,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中,除了在教室、或者医院里,他从未距离一个年轻女孩如此之近,更不用说搭讪了。

而且,客观上还有一个原因,迟钝如他也看得出,眼前留长发、肤色白皙的女孩很漂亮,这略微加剧了他的紧张。

在这副标致的皮囊之下,会潜藏着危险吗,他暗自警惕。

心理活动大致如此,表面上,方然的表现倒与身份十分相符,紧张,腼腆,不善言辞,这些特质套用到安生的身上,的确是恰如其分。

一方面心怀戒备,另一方面则是局促,方然的表现,没有引起女孩的反感,看起来这位名叫emily的姑娘性格也不怎么外向,之所以来搭话,还是看到方然身材健美、肤色却略显苍白,觉得他和自己一样都是不怎么喜欢户外运动的那种类型,当然这些细微的心理活动,方然后来才知道。

交谈中,说起各自的身份,方然的提前练习发挥了作用,甚至错觉渐生,以为自己真的就是托马斯*安生。

你在费城读书么?我从匹兹堡来这儿找同学玩,顺便参加一下活动。

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方然记得那里也有联邦的名校,他随口问了一句,还真是,emily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本科,而且,也是计算机相关的专业。

得到这一讯息,方然最初的本能般念头,是揣摩这女孩会不会是同类。

但他随即又释然,意识到这种警惕,并没有必要。

在年轻人聚集的活动现场,碰见竞争者的可能性,当然是有,但一来他并没有精确测算过,联邦的三亿人口中究竟会有多少同类,二来,日常生活中与同类擦肩而过、甚至短暂交流,其实也无妨,哪怕引起了对方的怀疑,只要没完全暴露身份,就几乎不存在被竞争者锁定、继而拔刀相向的风险。

抱着这样的想法,接下来,两个人的对话就比较轻松,渐渐打消了他的疑虑。

眼前的emily,看样子应该还不到二十岁,和联邦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活泼、好奇,大概是被方然的外表所吸引,自己却不愿承认、或者还没意识到,女孩主动将谈话引向了it领域,方然也就跟着闲聊。

但即便是两人都熟悉的it领域,不一样的身份背景,观点,也可能会迥异。

谈话间,方然很快就意识到,为什么他会觉得emily这样的年轻人,如此阳光,仿佛浑身都充盈着轻快的气息,不是因为他们能力超卓、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期待,而是因为以他们的眼界、目光,并无法穿透五彩斑斓的社会表象,看到其后涌动着的黑暗潜流。

正比如说,同样在学习it领域的emily,就对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发展心怀期待,言语间满是乐观的情绪:你认为,随着it技术的进步,很多人的工作会被计算机取代,会因此而失业?这是不是有一些太悲观了,毕竟,计算机系统也需要大量的人去运行,而且几十年来,it技术一直在发展,可人们也没有纷纷失业啊;旧的工作消失,新的工作又会出现,总不可能一切工作都由计算机去完成。

说不定,就在不远的将来,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会更有趣、更富有创造性,甚至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作家,音乐家,运动达人或者电影明星,而那些枯燥乏味的工作,就可以交给计算机,比如自动驾驶技术,让人们无须再辛苦的驾驶汽车,就可以到想去的地方,毕竟长时间开车,也是很辛苦的。

那么emily,你觉得,如果一名司机因为自动驾驶而失了业,他能不能成为诗人,作家,或者电影明星。

这我也说不准。

但,既然辛苦的劳碌都给了机器,人们就可以去发挥自己的兴趣啊;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成就,只要有观众认可,能够为其他的人带来益处,生活就有意义。

要说什么是乐观,这,大概就是了吧,方然舔了舔发干的嘴唇、打算说什么,却还是改变了主意,对迷人的女孩报以一个理解的笑容。

恩,的确如此,你说的很有道理。

开口之前,先想到自己现在的身份,方然明智的没道出真实想法。

不管方然怎么看待这一切,在托马斯*安生眼里,世界肯定不会有如此黑暗的那一面,所以现在,他也应该在思想上表现得更幼稚些,才不会露破绽。

所以接下来,以全新的身份继续活动,他的表现很正常,甚至还和emily愉快的共进晚餐。

然而这思想上的幼稚,多么危险,又让安生一步步走向了低温容器礼貌的与emily互留联系方式、挥一挥手道别,走向停车场,拉开电动车门坐进驾驶位,方然才忽然想起,现在,他这个名义上的安生与本主之间的距离,已经十分接近。

不仅如此,接下来他还要住进死者的家,以死者的身份继续活下去他的额头就沁出冷汗。

第192章 第一九〇章 费城(auzw.com)从活动举办地到费城,二十几公里的路,方然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完。

行动迟缓,并不是因为恐惧,虽然坐在共享电动车里,他的确费了一番努力才说服自己,不要再想什么安生,那一具密室中的冰冷尸体。

永生的代价,未来,这样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倘若心理上连这一关都过不了,那还不如直接放弃,接受命运的安排,又何必大费周章的隐匿身份,千里迢迢从伯克利潜行到完全陌生的费城呢。

情绪不振,甚至,还有些难捱的反胃,坐在车里的方然暗自忍受。

不忍受又能怎样呢,一旦抵达费城,就拨打911并向宾夕法尼亚州警方自首,摆脱心灵的煎熬,还是就此反悔,大费周折的重返伯克利,向校方递交恢复学籍的申请,然后继续帮教授做末日避难所的生意呢,这些全都是白日梦。

这世上什么都有,就是后悔药没有,现在,他根本就别无选择。

不知为何,从摆脱方然的身份开始,直到以安生的身份出现,对方然而言,应该只是一个身份、甚至只是一个姓名的变化,他自己,依然是他自己,这似乎就是一句毋庸置疑的废话。

可现在,乘车接近费城市区的年轻人,却在迟疑,仿佛又不那么确定了。

不论怎样改换身份,我,还是我,这判断并无需证明。

追寻永生,也必定是追寻自己,现在正思考、揣摩着的这一具灵魂,至于躯体姓甚名谁,根本无关紧要,难道不是吗;但是在世人眼中,从任何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方然却能想象到,真正实现了永不下车的那个人,却将会是托马斯*安生,对外界而言,他们并不真正清楚、事实上也不关心这位安生究竟是谁,而只要一个名字,一个记忆的标签,而这标签,就从过去几天的某时某刻开始,已不再属于方然。

哦,这么想也不对;到那时,一切早已灰飞烟灭,又哪还有什么世人呢一路上都在思考,安全则依赖自动驾驶系统,为保险起见,方然给电动车设置了30公里小时的限速,结果在天黑后才抵达费城近郊,按车载导航的指示,让电动车停靠在一座坡顶房屋旁边。

时间过了晚七点,路灯昏黄,房屋里一丝光也没有,略显阴森。

第一眼的印象,大概是在黑夜中观察的缘故,方然有点冷飕飕的感觉,他核对一遍,确定这里的确是托马斯*安生的住所,于是耐心的等待片刻,手机时钟跳动到20:00时,屋子里亮起了柔和的灯光。

在不知情者眼中,这,就是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屋里有人的证据之一。

确认地点,查看四周有没有威胁,方然慢慢开门、下车,神色机警的穿过石子路,照例用手机刷开电子锁。

终于,到家了。

夜里造访托马斯*安生的住处,方然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先睡觉。

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长途跋涉后的放松,第二天,阳光斜照进客厅里的时候,窗外隐约传来的夜猫叫声吵醒了方然。

早早就寝,看一下手机已快十点,年轻人的脑袋还有些昏昏沉沉,大概是因为劳累。

西历1477年5月1日,距出发刚好一周,几天来的高强度迁徙,尤其是思维的时刻警醒,人在旅途时精神比较亢奋、还不觉得怎样,现在一旦放松下来,以方然的身体素质,居然还会在伸懒腰时感到胀痛,便决定这几天先恢复体力、收集相关讯息,然后再着手以安生的身份露面。

崭新的生活,一切都和在伯克利时不同,这当然是极大的考验。

但起初,至少在这段时间里,方然要做的却很简单,无非就是继续利用网络、安排虚幻的安生继续生活,只不过将食物、水这些原本要进马桶的资源利用起来,顺便用托马斯*安生的账号在网络上活动一下,仅此而已。

灭掉一个宅男,顶替其身份继续生活,难度比方然预料的要低一些。

即便如此,要把事实上长期无人居住,并且即便在有人时,生活习性也挺邋遢的宅男住所整理干净,也不是一项能轻易做完的小工程。

单收拾物品,归类、处理托马斯*安生的遗物,就耗费了他三四天时间。

在这一辛劳的过程中,安生的个人物品、包括隐私,基本上被方然翻了一个底朝天,但收获也有,别的不谈,从收集起来的遗物判断,托马斯*安生是永生竞争者之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也算不得什么新发现。

事实上,要说同类会被自己诱捕、甚至因此而丧命,这根本就不可能。

几天的时间里,对托马斯*安生留下的物品,小到u盘,大到电冰箱,方然都陆续进行了检查、登记,但他的主要时间并非花在这上面,毕竟在此之前,大半年通过网络监视、遥控安生的住所,asa已帮他做过类似的事。

从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场所,他更忌惮的是风险。

风险,来源多种多样,从租赁公司的登门核查,到无法无天的持枪抢匪,从防不胜防的交通意外,到洞穿屋顶的小块陨石,性质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大不一样,方然从第一夜起就睡在房屋的地下室,升级监控系统,此外还用提前网购的工具、材料,在地下室和一楼开辟了小块防震空间。

所有这些准备,做法,和在伯克利时大致一样。

但要以安生的身份活动,平时的言行,也都尽量与普通人保持一致,那么对外界的许多风险,概率上讲,也是导致联邦公民死亡的主要风险,方然就没办法再像待在伯克利时那样,每天都全副行头的出门。

譬如glock17手枪,在伯克利,他都是偷偷携带在身上,可对安生而言,这就是一种很突兀的行为。

更不用说要扮演成一个普通人,而非极度畏惧意外、死亡的永生追寻者,许多的风险,他都无法再主动远离、或者临时逃避,否则,就有可能因为这一点破绽,而被同类们调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