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历明君》作者:鹤招 > 第27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

第27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

2025-04-03 05:14:48

高仪本能不妥,又说不上来,皱眉道:元辅,有话不妨直说。

张居正视山陵,内阁本就少了一人。

如今多事之秋,公务繁重,高拱竟然还想让他也告假,谁都能察觉情况不对。

高拱自然不会轻易就被索了真话去,他一本正经忽悠道:子象,这几日,我便要有所动作,怕波及到你与叔大。

高仪一惊:有所动作!?元辅,你要做什么?他立刻警觉,高拱作为首辅,动作多了去了,却从未这么郑重其事过。

况且也不至于波及同僚。

如今既然说这话了,恐怕动静比之前大多了!高拱沉声道:我与冯保积怨深矣,若是留着他,必然与我为敌,阻挠大政。

说着,他伸出手,虚虚一攥,话语几乎从牙缝透出:我要先下手为强!这番话虚虚实实。

他要的做事,可不仅仅是拔除冯保这么简单!不止是冯保,整个司礼监,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这话却不能与高仪说。

那日张四维的话,说服了他。

他门下的人不信任这两位辅臣,而自己也不愿意他们卷入这场旋涡,这才有了今日这番话。

高拱这幅一往无前的模样,反倒是让高仪恍惚间又看到那个驱逐李春芳,殷士瞻的霸道首辅。

心下当即就信了。

况且文臣对冯保这些宦官向来没什么好印象,高仪听了高拱这话,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内阁不压制司礼监,难道还要让太监骑在士大夫头上?反而是激起了一分同仇敌忾:如此,更应该让我与左揆协助元辅才是。

高拱摇了摇头:冯保深得李氏信重,我如此行事,必然恶了她。

若是阁臣尽数参与进来,难免内外相疑。

倒不如我做恶人,你们置身事外,也好缓和与李氏的关系。

听闻子象与新君颇为亲近,那就更应该留着清白之身,调和内外才是。

这番话合情合理,高仪想了想确实也是这个道理。

内阁要做事,总不能都与两宫关系不睦。

这番安排,也像是高拱的作风——他向来是不惮于做恶人的。

想到此处,高仪已经信服了大半,只关切道:有把握吗?现在局势敏感,他生怕高拱失利,反而影响朝局。

高拱笑了一声,显得豪气十足,他拍了拍高仪的肩膀:子象勿忧,区区半个月的司礼监掌印,比起做了十余年辅臣的徐阶如何?哪怕是严嵩我又何尝败过?冯保这个掌印的位置,可是从来没下过明旨的,之前相忍为国没挑破罢了,只要新君一登基,便是时候了。

六科,台谏、六部、都是我的人,我不信李氏能挡得住。

高仪听了这话,也放下心来。

毕竟,这可不是像大礼议,有无数朝臣为世宗摇旗呐喊。

内阁要对司礼监动手,哪有文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到太监那边去?不怕像马顺一样被活活打死在大殿上?高仪没感觉有什么纰漏,便点了点头:那元辅小心为上,我告假歇息几日。

高拱失笑:好好修养几日,待你回来,新君差不多便要开经筵了,届时可有的忙。

二人又寒暄了一阵。

高拱便将高仪送了出去,临了嘱咐一句:对了,此事就不要与叔大说,司礼监也要派人去视山陵,知道多了容易走漏风声。

等彻底哄走高仪,高拱才放下心来。

目送高仪离开后,他神色莫名地回到桌案前,怔怔出神。

接下来他要做的事,自然比跟高仪说的,要激烈多了。

不止是冯保,整个司礼监,整个内廷宦官,乃至李氏,以及皇权的爪牙,都将会是他的对手!他知道,这一步踏出,要么万劫不复,他高拱以威逼主上的恶名留载青史,要么重整朝局,恢复缺失二百年的中枢相位。

太祖之辈,竟敢废除横亘历史近二千年的丞相制度,将朝臣视之为家臣,当真是臭不可闻!看看朱家这些皇帝,有几个像样的吧?时局败坏,这些人要担一半的责任!皇帝没了约束,都是什么情状?豹房厮混?寻真修道?沉迷女色?他高拱早就看不过眼了!皇帝,血脉传承尔,才智没有定数。

贤明就罢了,若是昏庸又如何?无人钳制的昏庸之辈,对天下祸害何其之大!当今天下到了这个地步,世宗嘉靖之辈难辞其咎!只可怜无人能约束。

宋英宗不端,富弼敢堂而皇之地说伊霍之事,臣亦能为之,如今的内阁辅臣,又岂敢说这话?若是内阁有当年富弼的地位,世宗安敢如此?高拱为此事,时常彻夜难眠,辗转反侧。

想那刘禅不过中人之姿,若非得了诸葛武侯辅佐,焉能名留青史?前宋的皇帝若非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焉能这般富庶?所以,皇帝必然少不得发于州郡的丞相辅佐,才能辅佐贤君,监督不贤,振作国家!可笑太祖抛却二千年的丞相成例,当真可笑。

好在,如今终于让高拱看到了这个机会。

国朝二百年,没人拨乱反正,如今,便由他高拱来为之。

这天下病入膏肓,皇帝救不了,倒不如让前赴后继的诸葛武侯,试上一试!哪怕不成,也能留下一段佳话。

高拱想到这里,再度坚定了信心。

他唤来当差的职官,吩咐道:让左都御史葛守礼来见我。

朝政大事,冲锋在前的,一定是言官。

左都御史乃是都察院主官,九卿之一,而葛守礼,便是高拱的喉舌。

新君不日就要登基,他也是时候该发动了。

……六月初九,清晨。

朱翊钧没有按例视朝。

因为,今日是登基的前一天,为了明日的典仪,须得提前跟着礼部彩排一番。

朱翊钧拿着长长的一卷祭文,念得口干舌燥。

他粗略地算了一下,竟然有四千三百四十九字,还没句读!也不知道是哪个不懂事的写的,不知道体谅领导。

他暗暗下定决心,等到自己能影响到礼部,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将标点符号推广开来。

眼睛都快看瞎了!朱翊钧先后在奉先殿、弘孝殿、神霄殿都走了一遍过场。

除了词多了些,也没别的难度了。

倒是之后的礼拜两宫,却是两宫今日都没空来,只让他一人背词儿。

等到间歇休息的时候,朱翊钧才有空唤来张宏问道:两宫今日做什么去了?虽说彩排这事也就是个过场,但两宫没有更重要的事,也不可能会缺席。

张宏答道:贵妃娘娘和皇后娘娘,今晨一早就出宫去了。

朱翊钧疑惑道:出宫去了?张宏压低了声音:昨夜,德平伯李铭故了。

不仅两宫,内阁、六部九卿,勋贵大多都去告慰了。

朱翊钧恍然。

德平伯李铭死了,难怪这么大排场。

这可不是一般勋贵,这是他娘亲的老父亲,俗称的大国丈。

当然,不是现在这两个娘亲,是先帝的原配,孝懿皇后。

这位原配,嘉靖三十一年嫁给了先帝,嘉靖三十七年就病逝了。

虽说病逝了,但是原配就是原配,以后哪怕两宫死了,都没资格升祔太庙,陪祀先帝身侧,只有这位原配才行。

所以大国丈去世,两宫多少都得给几分面子。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张大伴,替我也去告慰一番,说些场面话就行了。

尽孝这种事,别人都不好拦着。

等他遣人到府上的事大家都习惯了,便算是小有所成了。

朱翊钧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延伸权力的试探。

张宏领旨,便躬身退了下去,刚好与蒋克谦擦身而过。

蒋克谦与张宏打了个照面,颔首算是见过。

而后便来到朱翊钧身侧,刚要说话便被朱翊钧打断:不急的话等本宫忙完。

眼下跟礼部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时候已经不早了。

眼见就要结束,他也不想分神,干脆弄完再处理,毕竟他现在也不会有多急的事。

蒋克谦很是识趣地退到了一旁。

又过了两刻钟。

朱翊钧才熟悉完礼部这一套登极大典。

他走到不远处,跟礼部尚书吕调阳见礼道:吕尚书,登极仪注我已尽数知晓了,若是无事的话,便先回宫了。

吕调阳笑容很是和煦。

先是行了一礼才道:殿下果然颖悟绝伦,礼部这边无事了,殿下不要误了明日的时辰就是。

朱翊钧笑了笑:吕尚书说笑了,本宫学史,还未听闻有登基误了时辰的。

他与吕调阳又说了两句,便领着侍卫宫人离开了。

出了殿,才示意左右离远些,留下蒋克谦。

蒋克谦得了皇太子眼神看来,立马会意:殿下,昨夜德平伯李铭死了。

看看,这学问还不如张宏,人家还知道说故了,到你这儿就来一句死了。

朱翊钧腹诽一句,也知道不能对艺术生要求经学造诣。

打断了蒋克谦:我知道此事,说重点就是。

蒋克谦低头应是。

而后继续道:殿下,张四维前去告慰,与张阁老前后脚一块到的。

二人在德平伯府上呆了一会,虽然做了掩饰,但我的人分明看到他们有过几次暗中的交谈。

朱翊钧一怔。

旋即神色凝重看着蒋克谦。

张四维是晋党的人,整个晋党都在高拱手下做事才对。

为此,高拱特意把张四维调到吏部任了个侍郎,关系可见亲近。

如今怎么跟张居正搅到一块去了?他一直以为是高拱被罢免后,晋党不得不攀附张居正,张四维才在张居正手下做事的。

如今看来,时间比他意料中的要早很多。

蒋克谦继续说道:随后,张四维便去了兵部尚书杨博府上,过了半个时辰才出来,应该商议了什么事。

朱翊钧皱眉问道:张阁老呢?蒋克谦回道:回内阁了,路上也无停留。

朱翊钧放缓了脚步,开始思忖起来。

这架势,不会是对着他来的。

要对付他,张居正应该是去找高拱,而不是越过高拱联络张四维。

那么……是张居正这就要背刺高拱了?挑在这个时间点,自己明天登基,李贵妃摇身一变,就是李太后。

凭借着冯保在司礼监使劲,促使他娘亲罢免高拱,再策反晋党之流,防止高拱掀桌子?高拱呢?难道浑然不知,坐以待毙吗?朱翊钧看向蒋克谦:元辅呢?在做什么?蒋克谦答得飞快,显然心中有腹稿:根据下面的人说,元辅昨日见了谏台葛守礼。

二人在公房中谈论良久,随后葛守礼便回去召集了御史。

至于具体什么事……臣无能。

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无妨:今日呢?蒋克谦回道:元辅今日去德平伯府上告慰了,并未见什么人,只是遇到两宫,场面上各自说了几句。

说罢,他又想起什么,补了一句:对了,文华殿传来消息说,今日廷议元辅拟票,由张阁老视山陵。

朱翊钧仔细听着,脑海中思绪转得飞快。

看样子,两边都动起来了。

高拱昨日授意了葛守礼什么,或许是与冯保有关。

顺便支走了张居正,俨然一副准备伸展拳脚的样子。

而后被张居正察觉了端倪,便准备要背刺高拱。

策反晋党,就是其中的一环。

所以届时是高拱在明处,张居正在远处。

只有他朱翊钧,既在暗处,又在近处。

想明白这一层,朱翊钧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他应该是什么立场?高拱和张居正留哪一个?毋庸置疑,那只能是张居正。

单论治政而言,张居正要超出高拱太多,推行新政,只能是张居正,而非高拱。

再以他夺权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是张居正。

高拱的威望太高了。

先帝义父一样的人物,高居首辅之位多年,又是吏部天官,台谏是他的走狗,户部是他的后院,地方督抚视他为举主,朝堂各党在他身下婉转哀鸣。

这样的角色,他哪怕有高仪助攻,短时间也压制不住。

反而是张居正,资序与高仪,也不过两可之间。

张居正是新法领衔,高仪也是清流魁首,高仪背靠着自己,在内阁撑起架子,还真不会让张居正独大。

所以,高拱,必须要败。

但是怎么败是个问题。

不能太难看,也不能闹得太厉害,而且……最好给冯保扒下一层皮!理想的结局,便是从冯保手中夺下司礼监和东厂,一脚踢开。

而高拱从内阁退下来,体面致仕,在家好好养生,等到自己能驾驭的时候,再考虑是否起复。

梳理完之后,他思路一清。

朱翊钧立刻看向蒋克谦:先随我回乾清宫,我要手书两封,你替我送出去。

说罢,他便加快了步伐,往乾清宫走回去。

要针对冯保,不能单靠给自家娘亲吹风,毕竟冯保与李氏,多年主仆,信任不是一时半会能消磨干净的。

只能在高拱朝堂施压的时候助力一把了。

能倚靠的人,高仪自不必多说,朱希忠,也跑不掉——被他缠上了,都得老老实实干活。

论武力,他能暗中使唤锦衣卫。

论人望,他现在是圣质深邃的仁君。

内廷有张宏跟他的干儿子们,内阁有高仪及其身后的清流,勋贵还有成国公,文臣中一大把人对他殷殷期盼。

他现在可不是前身那种光杆君上,这朝局,他总归是能左右一番的。

张居正不是要去视山陵么?若是局势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未尝不能带着锦衣卫,按住冯保的头,赏赐一枚红丸。

等张阁老回来,再好好探讨治国的事情嘛。

三位一体?监国太后、听政皇帝、辅政内阁,不也是三位一体,怎么能让中间商赚差价呢?心中想着,朱翊钧一路走过,看着紫禁城中为了登极大典奔忙劳碌的宦官以及各部司官员。

莫名有些奇怪的感触……明日登基,不像什么隆重的典礼,倒像是一场大戏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