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点+++++ > 第38章 天下之重,一肩当之!

第38章 天下之重,一肩当之!

2025-04-03 05:12:48

姜星火略微回忆了一下,穿越前作为大学讲师,他对自己的专业课以及帮其他老师代课时进行的备课,记忆都相当清晰,并没有因为数次穿越而模糊。

这次就不设置答案来选择了。

姜星火缓缓开口说道:要从头说起,朱祁镇幼年登基,主少国疑,但有太后与三杨内阁扶持,大明的国势还算平稳。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三杨内阁,现在内阁有杨荣和杨士奇,另一杨会是谁?忽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朱棣脑海中,与杨荣同年中进士的翰林编修杨溥。

或许,这也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稍后需要留意一番。

但随着三杨的老去,生长在深宫中被压抑了很久朱祁镇,越发渴望亲自行使皇帝的权力,证明自己是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

于是在他亲政的几年后,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闻言,李景隆面色古怪地看了一眼朱棣。

朱祁镇肯定就是朱棣还未出生的亲曾孙,这样听起来,不禁有一些如听天书一般的新鲜感觉。

毕竟,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而朱棣这么信姜星火,如果姜星火的预言是真的,恐怕那么他李景隆也有幸成为亲耳聆听未来的人了。

而朱棣的心思,则更为细腻一些。

幼年登基到亲政,应该有十多年的时间,而结合三杨的年龄,以及朱元璋留下的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族谱,那么这个朱祁镇肯定是自己的亲曾孙。

但为何姜星火说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呢?这句话唯一能推导的结论就是,未来继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而朱祁镇的父亲是朱瞻基。

否则如果是二儿子朱高煦继承皇位,那么至少应该是跟祖父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不应该跳过朱高煦。

所以,姜星火依然有可能识破了自己的身份,在诱导自己,暗示大皇子登基后的坏结局,从而让自己选择二皇子登基。

这一切依然有可能是姜星火编织出来的故事,朱棣如此想到。

正统十四年,瓦剌自甘州、大同、宣府、辽东四路寇边,其中大同和宣府为瓦剌主力一分为二。

为救援宣大两镇,朱祁镇不顾满朝文武反对,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京师三大营御驾亲征,诸勋贵与大臣随征。

在两天的准备后,连同辅兵与勋贵大臣在内的十七万人,号称五十万,自北京经居庸关,前往宣府,继而增援大同。

李景隆忽然出声:等等!姜星火停止了讲述,看向了一身红袍的曹公子。

你说准备了几天?两天,这应该还是往多了说的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决定亲征,十五日下令皇弟留守北京,十六日开拔。

战兵每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二双、军粮炒麦三斗、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

李景隆跟朱棣对视一眼,两人的眼神中,出现的不是惊骇,而是荒谬!哪怕最喜欢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都有些感慨。

但凡读过一本兵书,也干不出来这事啊!世上哪有准备两天,就能准备出共二十万大军使用的后勤补给出来?更何况,行军哨骑、沿途兵站、征召民夫、行军次序,哪个不需要时间来筹划?李景隆有些自嘲地想着,怪不得,在这位明堡宗面前,他李景隆都能被衬托成知兵的.最起码李景隆还是熟读兵书,知道怎么调度数十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在行军扎营时是个合格的将军,只是打仗跟同时代的名将们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这一仗从开始前,怕是就已经输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随后的讲述,更是验证了朱棣的这个想法。

而姜星火讲述的详细程度,更是让朱棣对自己之前的设想,起了怀疑。

十六日到唐家岭,十七日到龙虎台,十九日过居庸关,二十三日到宣府,当日风雨大作,十余万大军缺少雨具帐篷粮食。

于是诸勋贵大臣跪请还京,进言‘虏势如此,不可复前,倘有疏虞,陷天子于草莽’,太监王振怒斥‘设若有此,亦天命也’便回了帐篷,诸勋贵大臣跪到天亮见不到皇帝,于是散去。

听到这里,朱棣的心,跟着揪了起来。

朱棣仿佛亲眼看到了十多万好儿郎,在皇帝的命令下,顶着夏日的暴雨,经宣府前往大同。

他们腹中饥饿,却不得不趟着泥泞的土路艰难前行,没有雨具和帐篷,军营中的士卒开始大面积地着凉发热。

疾病和糟糕的补给,让这支大军变得无比虚弱,不堪一击。

瓦剌部并不知明军虚实,见十余万大军来源,退至大同以北观望。

大军行至白登山西北,见边军尸横遍野,军心再一次遭受重创,随后给大同留下少量兵马,大军开始返程。

本欲从山西紫荆关走南路返回北京,但最终决定,自北路原路返回。

李景隆不解问道:为什么?因为太监王振是蔚州人,怕大军经过家乡踩踏禾苗。

朱棣终于忍耐不住,重重地一拳砸在了画船的墙壁上,发出了一声闷响。

该杀!看着发红的拳头,朱棣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里好受一些。

同时,朱棣的心底记下了蔚州王振这个名字。

朱棣已经决定,派锦衣卫专门监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只要蔚州出现王振这个人,就秘密诛杀!姜星火的讲述仍在继续:瓦剌部哨骑沿途觑见明军虚实,于是沿途衔尾而至,昼夜袭扰。

大军行至土木堡,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不得水,最后人马饥渴,瓦剌部总攻,全军覆没。

话音落下。

沉默!空气中的凝滞让李景隆几乎喘不过气来。

朱棣的脸色已然阴沉到极点。

李景隆很清楚,这是朱棣愤怒到极致时的表现。

而无论是李景隆还是朱棣,此时也都意识到,姜星火所推演的未来,无论是否是真的,但最起码这个过程,无论是决策的动机、明军的数量、沿途的行进速度与地点,都没有任何值得推敲怀疑的地方。

土木堡。

朱棣想起了那个怀来城东的堡垒。

那里的地形,确实跟姜星火所说,分毫不差!而姜星火从未跨过长江,如何能知道在遥远的帝国北方,边防线上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小堡垒,地形是怎样的?朱棣的内心,已经开始极度动摇了。

或许,这就是未来!朱棣深深地喘了口气,他的声音,甚至出现了微不可查的颤抖。

所以,京师空虚的大明,被迫南迁了吗?没有。

姜星火摇了摇头,说道: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谁?兵部尚书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随后招募民兵,整缮器甲,分遣诸将守九门,迁徙附郭居民入城,调配通州积粮。

上言,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莫名地,李景隆忽然想起了《出师表》里的一句话,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天下之重,一肩当之!念及至此,不知怎地,就连他这种素来懦弱无耻的人,都有些触动。

一时竟是眼眶有些湿了。

第39章 朱棣:朕绝不允许,于谦再被冤杀!瓦剌部十余万骑,破紫荆关大举而入,包围北京。

后来呢?朱棣忍不住发声追问。

听到这里,朱棣哪怕知道了明军在未来一定击退了瓦剌部,守住了北京城,他还是想听下去。

不仅是这段尚未发生的‘历史’过于惊心动魄,过于令他牵挂。

更重要地是,朱棣已经通过诸多军事上的细节,隐隐断定,之前自己的推测恐怕是错误的,这些细节佐证了,姜星火所说的未来,有极大概率是真的会发生的。

姜星火看了一眼面前这位扶刀昂然而立的壮年校尉,只见其人身上的杀气,不自觉间都要溢了出来,是真的百战余生磨出来的杀气,无形无质,但又真实存在。

在他含着煞气的眼眸中,在扶着刀满是疤痕的手上,在昂首顾盼间的英雄气里。

姜星火收回了对这位燕破虏校尉的探寻目光,对方显然已经沉浸在自己讲述的未来中了,姜星火没有吊人胃口的习惯,他继续讲了下去。

军中宿将建议收敛兵马坚壁清野,使瓦剌部师老兵疲,自然退却。

闻言,朱棣几乎要脱口而出一声不可,却最终忍住。

而旁边的李景隆,却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显然他觉得这是一个稳妥的决策。

朱棣看着李景隆一时鄙夷,最终却只是微微摇头,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也。

而姜星火接下来的话,却让朱棣的目光流露出激赏。

于谦力排众议,率军出九门背城列阵,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于坚城之下重挫虏骑。

力排众议!又一次力排众议!朱棣的心中满是感慨,这是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如果不开天眼,在瓦剌虏骑十余万,漫山遍野而来的情况下,全天下有几个人敢做出背城列阵迎战,而不是老老实实坚壁清野守城的决定?要知道,守城的决定是不会犯错背锅的,而出城迎战,哪怕是背城列阵,都有可能被瓦剌部击溃,继而导致北京失守。

做出这种决定,朱棣很清楚要面临多大的心里压力,做错了,赔上的是上百万人的性命和大明的国运!但朱棣扪心自问,如果换自己来,那么自己也会做出与于谦一样的决定。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便是如此。

朱棣看向姜星火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神情。

朱棣既不愿意相信在他死后,大明发生的这个糟糕的未来。

同样,朱棣也在心中隐隐期盼的世上真有于谦这个人。

而英雄相惜,更是让朱棣决定探听于谦到底是哪里人,等结束与姜星火的谈话,就马上派锦衣卫前往探查。

若是世间真的存在于谦此人,并且小小年纪真有一身英雄气,有未来成为救时宰相的潜质,那么朱棣将彻底相信,姜星火所说关于未来的一切!两人静静地听着姜星火的讲述,听着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听着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听着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如北魏徐纥般口授机宜处理军国重事;听着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到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却招致众人忌恨。

一直听到,朱祁镇夺门登基,下旨杀于谦,天下冤之。

愤怒!朱棣此时心头的怒火像是将要喷发的火山!良久的沉默后,心头满是意难平的朱棣愤而挥刀,径直剁下桌角。

竖子安敢尔!是真的意难平!如此清廉、正直、有能力,几乎可以比肩诸葛武侯的人,就这么被冤杀了!凭什么?!而李景隆更是忍不住抬起大袖,擦拭了几下眼角。

于谦,死后归葬故乡杭州钱塘县西湖畔,与岳武穆并列。

姜星火愀然吟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提着刀如同凶虎一般要择人而噬发泄怒火的朱棣,此时闻言,忽然怔住。

不只是这首诗,而是姜星火透露出的重要信息——杭州钱塘县。

朱棣的心,砰砰地快速跳动着。

按时间算算,三杨按七十多岁致仕,而没几年于谦就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新的兵部尚书,那么之前应该是侍郎级别。

在大明,熬到侍郎一般也得五十多岁了。

那岂不是意味着于谦此时可能已经好几岁了?!在听闻故事结局的愤怒与悲痛过后,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乃至激动。

怀揣着巨大的激动之情,朱棣忽然意识到,自己可以提前很多年挽救于谦在未来的命运!英雄相惜,哪怕隔着久远的时空,朱棣也能感受到于谦身上的那股如诸葛武侯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

朕绝不允许,于谦再被冤杀!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心里发誓道。

而此时他才发现,姜星火在看着他。

两人目光相对,一时竟有些碰撞。

朱棣的目光中充满了仿佛是劫后余生一般的喜悦,与尚未完全褪去的愤怒。

而姜星火的眼中,则带着平静,与一丝.期盼?他是在期盼死亡的到来吗?不,不,绝不是这样。

姜星火明澈的目光与微微蹙起的眉头里,还隐藏着其他的含义。

朱棣忽而恍然,姜星火或是识破了他和李景隆的身份,或是没有识破。

但临死前想通过这番话,来让未来于谦的命运,产生一丝可能的变数。

这是姜星火打算死前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点影响。

不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在未来,那个不该如此冤死的民族英雄!我想说的都说完了,燕校尉请动手吧。

姜星火平静地说道。

李景隆闻言,紧张地看着朱棣。

朱棣却只是颔首答道:好,闭上眼睛吧,我的刀很快。

姜星火依言闭上了双眼。

随后,在锵地一声,长刀出鞘后,他陷入了无边的黑暗,意识也随之模糊了起来。

画船外,忠义卫甲士抬着姜星火的身体进了马车,运往诏狱。

而岸边胖胖的朱高炽,早已孤身等在那里,看着朱棣和李景隆先后走下船来。

父子相望,朱高炽忽然觉得今天的朱棣有些不太一样,他的身上少了许多杀伐冷冽,而是多了几许微不可查的伤感与喜悦。

炽儿,父皇知道你有许多话想问。

朱棣定定地望着大皇子,拍了拍他的肩头说道:父皇会把最近的事情一一给你解释,但在此之前,你要随父皇去见一个人,证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