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朱棣,神情很平静。
仿佛即将掀起的风暴,并非他这一言而引发的。
哪怕姜星火这三个字一旦正式由皇帝说出口,就意味着某种极为严肃的庙堂变革的开始。
事实上,如果不是姜星火的存在,朱棣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认识不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他的父亲,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经对他说过,他作为大明的藩王,同样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立于天地间的意义便是痛击胡虏,守卫汉家河山。
这句话,一度深刻烙印在朱棣心中。
所以,他曾数次率军出塞,征伐蒙古,不辞爬冰卧雪,不避战阵刀枪。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却慢慢放弃了这个信仰。
从洪武二十五年,他的大哥朱标巡视关中后染上风寒猝然离世开始,朱棣的人生轨迹,也跟着发生了偏离。
他的二哥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被下人毒死。
他的三哥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病死。
于是,朱棣成了诸藩中年纪最长、军功最大、势力最强的藩王,也成了小皇帝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
被逼到死路上的朱棣,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藩王,他走上了一条从未有人成功过的道路。
——在大一统王朝里,以一地抗一国,起兵造反!靖难四年,他是燕军最高统帅,而更多的时候,他是一名亲临战阵第一线的战士。
所以,朱棣那时候的信仰也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奋起反抗,他便希望战斗到最后,哪怕是力战而死,他也不会被朱允炆那个黄口小儿像羞辱其他藩王一样,将他羞辱至死。
这是他唯一活着的信仰。
但现在,这份信仰,似乎被姜星火改写了。
其实有一件事,一直没有向朝野公布。
回过神来的朱棣看着众臣,用一贯坚定沉着的语气道:朕,得到了仙人的指点!轰——!仿若晴天霹雳般,在场的每一位大臣脑海中都炸响了一道雷,一片空白。
陛下!好半晌后,众臣终于醒悟了过来,纷纷跪伏于地。
仙人之说何等荒谬?自秦始皇求仙出海以来,历朝历代皆有君王追寻长生久视之仙人,可谁曾听说过真有什么仙人存世呢?工部尚书黄福站起身来,激动无比的反驳道。
仙人之说,不过虚妄。
黄福这种务实主义者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什么长生久视的仙人。
如果存在,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那么费心费力,花了不知道多少民脂民膏来用来求仙问道,怎么都没找到呢?换了你朱棣刚登基没几个月就能一下子找到了?而且八成是主动送上门来的仙人,这不就是江湖骗子?历代帝王不乏曾派遣使者前往名山大川乃至海外仙岛寻找仙人的,然而皆无功而返,陛下,万万不可相信啊……黄淮亦是硬着头皮颤声劝诫道。
陛下三思啊!另外两名内阁文臣,胡广、胡俨同样连忙出声附和,他们虽然没有像黄福直接反对,但从表情上就能看出来,他们心里也并不认为朱棣是真的得到了仙人的指点,毕竟这种事听起来实在太玄幻了些。
陛下,老臣觉得应该立即派人将冒充仙人的欺世盗名之辈缉拿归案,如果此人真有异心试图蛊惑陛下,动摇我大明江山,必须杀之以除后患!工部尚书黄福义愤填膺的建议道。
在他眼里,这个所谓的仙人已经成为江湖骗子的同义词,北宋靖康之难的时候,难道不就是因为郭京这些自号有仙术的江湖骗子蛊惑君王,才导致第二次开封保卫战时几个城门轻易失守的吗?如今还有人敢冒充仙人来蛊惑皇帝,绝对罪加一等。
诛十族都不过分!对,陛下,妖言惑众之辈,若是张虚白、林灵素之流还只是沽名钓誉,可谁知道是不是下一个郭京……几乎是一瞬间,文臣们纷纷站出来请命,声音震耳欲聋,群情激奋。
砰!忽然,一道不算大的声响传遍了整个内阁值房。
所有人都剎那间闭上了嘴,看向了拍了下椅子扶手的皇帝。
朱棣看着众臣们,心中的信仰,已然坚定无比。
现在的朱棣站在权力的顶峰,俯瞰着这个大明帝国,而他即将要踏上的道路,就如同奉天靖难一样,同样是一条与以往的绝大多数君王都截然相悖的道路。
变法更化,让大明变得强大无比。
让自己能成为千古一帝!朱棣认为,在姜星火的指点下,他找到了他想要的道路。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所以此时的朱棣,神色其实非常平静。
朱棣锐利如刀锋般的目光扫视过众人,开口道。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二者兼备,方为英雄!朱棣话音落下,内阁值房中鸦雀无声。
朕非是迷信什么求仙问道,也不认为自己的运气就比秦皇汉武还要好,朕能走到今天,靠得就是自知、自胜!所以朕从来都没有把强盛大明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仙人之说上。
朱棣此言一出,让众臣彻底懵了。
合着刚才说得到仙人指点的是陛下您,现在不信仙人之说,觉得仙人虚无缥缈的也是您,那您到底是啥意思?朱棣缓缓开口,吐出了一串尊号。
化生解灾救苦纾难经国济民富海肥田仙人,指点了朕。
黄福怔了怔。
喔,化肥仙人啊。
又托梦指点您在哪有鸟粪了?等等!黄福僵硬地扭过脖子看着皇帝。
这化肥仙人,不是张天师和袁真人杜撰出来的吗?您不会跟我们说,真有这个人吧?!朱棣看着呆滞的黄福,笑呵呵道:朕知道你们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朕相信你们都已经看到了化肥对于农作物增产的神奇功效,化肥仙人并未骗朕。
黄福在东郊大祀坛,他是亲眼见证了,化肥仙丹到底是如何实现近乎所有农作物都统统揠苗助长一般的增产的。
而且几个月过去了,化肥种出来的农作物,经过了无数饲养家禽和人的验证,并没有任何毒性,对人体也并没有任何损害。
跟正常生长的农作物相比,除了有些化肥催生的农作物,在口感上略有几不可查的差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而郑和从万里石塘挖回来的鸟粪为主材料,经过加工包装后制成的新式化肥,黄福作为尚书也分到了自己的一份。
热衷于农耕的黄福,亲自在府邸的菜园子里,用新式鸟粪化肥种田,得出的结果,亦是新式鸟粪化肥无毒无害,且能高效增产。
全方位、多角度的事实,如铁证一般摆在黄福面前。
黄福,无话可说!陛下,您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真有仙人存在?胡俨忍不住问道,眼里带着疑惑,显然是被吓住了。
毕竟这个说法实在是太玄幻了。
胡俨虽然维护天人感应学说,但他本身精通天文,是不太信的。
可眼下朱棣却告诉他,化肥仙人真的存在,这不由地让胡俨有些心乱了。
哈哈哈!看着众臣脸上震惊、惶恐、怀疑、畏惧等等神色,朱棣爽朗大笑起来。
怎么,伱们怕了?朕告诉你们,化肥仙人,确实存在。
只不过化肥仙人并非隐匿于海外仙岛、深山古观之中,不问世事,更不理红尘,而是就在这繁华的南京城中!本来朕也不敢相信,但这个世界上确有仙人,不仅仅是超脱于凡俗之外,凌驾于规则之上更是真真切切指点朕,以通天手段,做出了利国利民之事。
这……这些文臣心中思量纷纷,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朱棣刚刚的那番话,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了。
沉默片刻后,黄福才再次率先开口。
皇帝说真的有化肥仙人,化肥仙人真的指点了皇帝炼制化肥用以利国利民,臣相信化肥的功效,也相信这位化肥仙人确实做了泽被万民的善事。
但臣还有话要说。
黄福严肃地看着皇帝,推广化肥,作为更化变法措施之一,臣无比赞成,没有任何意见.可这不代表其他更化措施,一样是如同化肥这般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啊!而且,化肥仙人可还施展过其他仙家手段?炼制化肥,人力一样可以!面对黄福激烈的质疑,朱棣坐在座位之上,双目紧闭,眉头微蹙,像是在想些什么。
众臣见状,不由地都以为皇帝有些无言以对了。
可即便是凡人,真的研制出了炼制化肥之法,也足以堪称仙方,只是是否真的存在仙人,恐怕连陛下也不确信吧?胡俨如是想到。
而想要继续给皇帝当舔狗的刑部尚书郑赐,则是已经开始思索,如何给皇帝找个合适的台阶下了。
再怎么说,也不能让皇帝被黄福给问到哑口无言吧。
片刻之后,朱棣睁开眼睛,眸子之中,却闪动着不一样的光芒。
朱棣伸出手,轻轻摩挲着扶手,开口对黄福说道。
那如果朕告诉你,不仅仅化肥是仙人指点朕的。
考成法,是仙人指点朕用以整顿腐败吏治的。
摊役入亩,是仙人指点朕用以减轻黎庶苦难的。
税制更化,是仙人指点朕用以开源节流的。
万里石塘可以用于制作新式化肥的鸟粪,日本已经验证确实存在的金山银山,也是仙人亲口告知的。
黄尚书,你还认为,化肥仙人是假的吗?第242章 只需姜先生略微出手【求月票!】考成法!税制更化!摊役入亩!万里石塘的鸟粪!日本的金山银山!当这些信息接连从皇帝口中透露出来的时候,内阁值房,剎那间就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心头的震撼过后,众臣都想到。
仙人临世亲自指点人皇,难道圣王之说,竟然是真的!或许此人曾去过日本亦或是万里石塘,却谎称能烛见万里?黄福已然气沮,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问道。
不,其人在去年以前,从未离开过乡里,周围人更没有去过日本或万里石塘,甚至连听过的都极少。
三皇子朱高燧答道。
皇帝和三皇子,没必要在这种极容易查证的事情上骗他。
这下子,黄福也无话可说了。
黄福的脑海里,此时只剩下了一片空白。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场的所有大臣,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一点。
坐于草庐之中而烛见万里,预知不可知之事,仙人手段无疑!仙人,竟然真的存在!胡广忍不住声音颤抖地问道:陛下,那化肥仙人可有御使飞剑、千里取首之能?亦或是祈雨祛瘟,使得生民免受灾难?朱棣笑着摇了摇头:胡卿,哪有那么玄乎?胡广剎那哑然。
朕确信化肥仙人是仙人,但其人虽有洞察未来、烛见万里之能,却并未有你说的那些仙法,与其说是你们印象中的仙人,不如说是谪仙人更合适一些。
朱棣顿了顿,复又说道:而且,这位谪仙人本就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赴死的,其人不惧死亡,有转生之能,若不是朕插手阻止,恐怕早就坦然赴死了。
这句话一说出来,众臣心中仅剩的疑惑,也都随之烟消云散了。
一个不怕死亡,甚至迫不及待地赴死的人,再结合洞察未来、烛见万里的能力,答案几乎就呼之欲出了。
正是降临到人间的谪仙人!胡俨的心神剧烈动摇,他怎么也没想到,所谓君子畏天命,而如今永乐帝夺得天命后,上天竟然真真正正地降下谪仙人予以指点。
难道永乐帝,真的是天命所眷的人皇?!敢问陛下,这位谪仙人,到底叫做什么名字?黄福心绪复杂地向朱棣问道。
朱棣还未开口,一直没有说话的道衍却是一振袈裟,回答道。
圣人自有名讳,或许在场有的大臣已经听说了。
不知内情的大臣们心头一紧,均是屏息凝神以待。
三个字从道衍的口中讲出。
——姜星火!听到这三个字的时候,始终沉默不语的解缙,忽然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
仿佛一座压的他喘不过气的大山,从后背挪开了。
凡人之才,纵然再惊才绝艳,又如何与仙人相比?解缙心头喃喃。
在心里,解缙这位当世第一才子,哪怕再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那套克己复礼的治国办法,跟姜星火提出的种种治国神策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一开始,解缙还有较量一二的心思,不想自己在皇帝心中失了地位。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解缙明白,自己跟姜星火所谓的较量,不过是那句古话而已。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如今姜星火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了朝臣的视野之中,解缙也就少了这些只存在于他个人心中的攀比、烦恼、自卑。
这种妖孽级别的存在,你们去处理吧,别让我遭罪了。
杨士奇的心头,亦是复杂无比。
姜星火啊姜星火,在诏狱中幕后筹谋这么久,伱总算是要出来了。
杨士奇自诩才华天纵,即便不如解缙,也不遑多让,但他更早地意识到了,姜星火的能力,远非自己所能媲美。
所以杨士奇的谋划,也只是竭力帮助大皇子朱高炽争得储君之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皇帝和大皇子没有明说,一桩桩、一件件重要的决策出台,杨士奇也清楚,事情已经彻底脱离了他能掌控的局面。
即便是本就凶险万分的储君之争,闹到现在,恐怕也会变得更加令人无所适从。
杨士奇可是听说,皇帝有意设立南北直隶,让大皇子与二皇子分别坐镇南北两京,这不单单是基于比较两位皇子能力来立储的考虑,其中有一方面是为征漠北做各种前提准备,也有一方面是怕皇帝一旦离开南京北返,刚刚平静下来的南方会生乱。
而姜星火的谋划和他所在的位置,无疑会对时局产生巨大的干扰。
手里没牌,位卑言轻的杨士奇,此时也只能选择因势导利了。
不过,姜星火的出狱,以及要推行的种种变法,对于大皇子来说,倒也不是没有利处若真是以治理南北直隶的更化变法政绩来决定储君之位,那么大皇子不仅在北直隶拥有近乎全面控制的文官系统,在南直隶也同样收拢了大量肯向他靠拢的官员,论文不论武,大皇子是占优势的。
杨士奇心中想道。
随即,杨士奇看了一眼富态地团坐在椅子里的朱高炽。
这位大皇子,可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呢有气度,能隐忍,默默积蓄力量,不见得比飞扬跋扈的二皇子朱高煦胜算低。
毕竟,永乐帝能靠武夫马上打天下,又有几个武夫能下马治天下呢?说白了,只要不继续打大规模全面战争,文官地位的相对上升和勋贵武臣地位的相对下降,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十几年或许不行,可若是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大皇子如今刚刚二十岁出头罢了,等得起。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皇子无疑将在事实上,控制整个大明的文官系统。
到了那时候,固然大皇子会成为文官系统的利益代言人,反过来被文官系统所绑架。
但这也意味着,大皇子将会拥有顷刻间指挥整个帝国行政的力量,或者说,毫无阻碍统治帝国的能力。
就在杨士奇沉思之际,却忽有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所以说道衍大师的《变法八策疏》里的这些内容,都是姜先生所提的?吏部尚书蹇义向道衍问道。
毕竟对于蹇义来说,他去诏狱中听过的课是有限的,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涉及到皇权下乡的那节税制更化课,除此之外,很多课他并没有听过。
不错,正是如此。
道衍枯瘦的手指,依然转动着念珠,只是微微停顿了一下,说道。
姜先生是不是谪仙人,老臣不予评说,但姜先生的能力,以及能说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句话所代表的人品,老臣是敬佩万分的。
说来惭愧。
蹇义自嘲笑道,随陛下听了一次姜先生讲道,老臣真是感觉受益良多,内心良知更是深受触动。
听到这里,刑部尚书郑赐不由地心头泛起了嫉妒。
明明是我先舔的!凭什么陛下不带我去听谪仙人讲道?就因为蹇义是天官,是六部尚书之首?这不公平!然而,接下来几位同僚的反应,更是让郑赐傻了眼。
夏原吉颔首道:确实如此,听姜师一席话,远胜读十年圣贤书矣。
忠诚伯茹瑺亦是跟着说道:有姜先生指点大明,实乃大明之幸也.皇权下乡,千年难题,如今一招破解,其他更化变法措施臣有异议,但对于此法,臣绝对支持!郑赐绝望地望着几位同僚。
都背着我跟陛下去听谪仙人讲道,还不带我?甚至连半点风声都不透露出来,把我瞒的好苦!你们这些糟老头子坏得很啊!不过还好,从刚才黄福的反应来看,一看就是不清楚谪仙人的存在。
而李至刚这个贪财昏庸的小人.糟了!郑赐忽然想起刚才李至刚的态度变化。
果不其然,李至刚略带自矜地瞥了郑赐一眼,开口道:姜先生的超凡之能,臣确信无疑,臣相信,变法更化虽然眼下看来还有种种不妥当之处。
但只需姜先生略微出手,想必这些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小事罢了。
看着李至刚暗含挑衅的眼神,郑赐几乎嫉妒的快要发疯。
陛下是眼瞎了吗?带李至刚这种贪财昏庸的小人去听谪仙人讲道,都不带我这种忠心耿耿的骨鲠之臣去!其实只是郑赐不自知罢了。
庙堂里都流传着一句话,新皇座下有鹰犬,一鹰两犬。
一鹰里的鹰自然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两犬则是恶犬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与舔犬刑部尚书郑赐。
这便是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且不说皇帝陛下头号舔狗此时心情复杂,另一边蹇义也是话锋一转。
但老臣固然相信姜先生的能力和人品,可不管怎么说,更化变法,对于国朝来讲,都是有可能动摇根本的事情老臣不能认为因人就可成事,而非因制度成事,这不仅是老臣吏部尚书的职责所在,亦是历朝历代庙堂经验得失的总结成果。
所以,老臣还是秉持着刚才的态度。
蹇义顿了顿,最后发表了他的看法,也是他在这次由皇帝召开的大明帝国最高决策层会议里的最终表态。
对于姜先生,老臣是万分地佩服与敬仰其人超凡的能力和品格。
但更化变法,若是不能扶持出新的得利阶层,老臣依旧不敢苟同。
蹇义略微扭头看向了道衍,问道。
而若是姜先生有惊世神策,可以扶持出新的得利阶层。
道衍大师不妨讲一讲,是什么阶层,又会对国朝制度和未来造成何等影响?众臣齐齐看向道衍,现在压力,来到了道衍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