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起点+++++ > 第213章 改革科举制度【求月票!】

第213章 改革科举制度【求月票!】

2025-04-03 05:12:49

而坐在他旁边的朱高炽则是袖中紧握胖胖的双拳,目光炯炯地盯着道衍。

不管怎么说,道衍都是他的半个老师,朱高炽当然不希望道衍被父皇所迁怒。

道衍倒没有太多表示,只是淡定自若地继续用茶,甚至还拈了块按照宋代旧法所做的抹茶糕点塞进嘴里,等到吃饱喝足后,这才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对着朱棣施礼,平静地说道:回禀陛下,老衲确实有几份私心在里面。

朱棣呵呵一笑:朕就知道,你是为了姜星火.怕日心说和万有引力一经提出,动摇了天人感应,朕会对他不利。

你呀,你呀,老和尚,朕说伱什么好?朱棣的手指着道衍,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么多年的老伙计、老战友,转头就向着外人了,如何不让朱棣徒呼奈何?陛下英明,不过却不单单是因为姜星火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日心说和万有引力,确实是能够直接从直观层面上,让天下人都看到,天人感应是错的。

老衲才想要藉助荀子的力量,来修改儒家圣人学说里面的内容……当然,并非是要大动干戈,只是先迈出第一步。

道衍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徐的样子。

可是,他说出的内容,却让朱棣的脸色变得阴晴不定。

道衍继续说道:其实,这也算不上是什么私心,毕竟国朝自开国以来这些年,程朱理学已经可谓是积弊深重了。

如果再按照过去的科举制度行事,必将酿出惨剧南北榜的例子,不就在眼前吗?老衲为天下苍生计,为陛下计,提出以荀子之学说来改良儒家,便是如此。

听到这番话后,张宇初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着道衍。

道衍这番话,其实说的很没水平。

若是换做张宇初来,说什么也要先给皇帝上一通彩虹屁再说。

可道衍却直愣愣地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都说了出来,却唯独漏了最关键的一点,也就是圣王之说对皇权的加强。

明明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说出来皇帝就高兴了,为什么不说呢?而朱棣的脸色,越发难看了。

道衍接着说道:老衲虽然知晓这些年来的科举弊政,但是一直不能更化。

不仅仅是因为老衲是佛门中人,也不仅仅是因为从前老衲根基浅薄,很难推动大势。

而是因为,如果贸然更化科举制度,却没有相应的替代方案,恐怕还不如不改。

而今日听闻姜圣这番言论,贫僧忽然想到了一些事情,或许贫僧可以尝试一二……还请陛下成全。

本来,朱棣因为道衍一直在说因为姜星火如何如何,而没有提到圣王之说加强他的皇权的事情,感到了有些不高兴。

但道衍这话说出来,朱棣反而少了几分不悦。

这便是因为,朱棣认为道衍并非是一味偏向姜星火,而是确实早就对更化科举这方面的事情有所考虑。

朱棣冷哼一声:大胆道衍,以程朱理学为科举考试之学乃是太祖高皇帝祖制,你敢违背太祖高皇帝祖制?朱棣这句话,别看嘴上说的严厉,但显然就是不生气的意思了。

毕竟从事实上来讲,要说谁违反太祖高皇帝祖制最多。

没别人,第一个就是他朱棣。

陛下。

道衍平静地说道:祖制是什么?那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规矩。

老衲不认为它有错,但老衲觉得,如今天下局势已然是从糜烂中走向重振,那就更需要一些东西来整合。

否则,老衲认为一旦错过了这种大动荡能造就大变革的机会,恐怕以后,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了。

道衍态度异常坚决。

朱棣的眉头皱成川字型,最终摆手叹息道:罢了罢了……你要怎么改造科举?道衍合十道:首先是儒学理念,老衲与张真人不方便直接插手,陛下应命解缙、杨士奇、金幼孜等饱读诗书之儒者,重新编撰朝廷用于科举考试的相关批注,以弘扬圣人学问.当然,这里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维,并且保证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毕竟,荀子是五圣之一。

其实道衍的这个逻辑,就有点不讲道理的。

凭啥五圣之一就要思维占考试内容的五分之一?那其他四圣,说白了除了孟子,人家颜子、子思、曾子,这三圣占的分量加起来还远不到孟子的一半呢。

不过,五分之一这条红线,显然是道衍在认真地思量过后,得出的结果。

因为五分之一,是一个足以保证扰动犹如一滩腥臭恶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学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好就好在,既不是完全取代,也没有造成极为重大的威胁,属于那种泡脚的时候微微烫你又得忍的温度。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则选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以他们为中流砥柱,在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等层级的学校,传播先秦儒家精髓,以荀子的‘圣王’思维教化万民,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

道衍转动手中念珠,缓缓说道。

翻译翻译,什么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么叫传播先秦儒家精髓?这话,朱棣就爱听。

道衍最后说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准,可以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

譬如程朱理学,不应该作为学术的唯一标准。

道衍说的是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那么明代禁止儒生发表异议吗?禁止,又不禁止。

这里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间的异议言论;而这里的禁止,则是禁止官办学校的儒生,发表任何对学术以及朝廷政策的异议言论。

明朝的教育体系分中央、地方两级,中央官学即国子监,地方上有府学、州学、县学,村里有社学。

明朝每年每一届招入全国各地的府、州、县的学生一般有三万人到四万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所谓的廪膳生,也就是公家供应六斗米伙食的学生。

而作为县学的补充,朱元璋又令天下建立社学,也就是后世概念上的乡村小学和社区小学.这个不是朱元璋的首创,只能说是恢复,社学制度是从元朝继承来的。

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十五岁以下农家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朱元璋则给社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御制大诰(朱元璋语录)、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简单的经史历算之类。

当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对于除了社学以外的学生,他的六斗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璋同时规定,在各级正规官办学校,上到国子监,下到县学,不许不穿校服、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夜里喝酒、不许结社(包括文社、诗会)、不许议论学校食堂饭菜好不好吃、不许对人对事批评、不许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

在后世,你违反了校规最多是劝退或者通报批评之类的,但在明朝,你违反了老朱的校规,那后果可就有一点点严重了。

惩罚办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谥及枭首示众等.朱棣自然是知道这些的,因此朱棣问道:哦?那这样做,就不担心反而激起更大的舆论风波吗?毕竟,这个口子一开,以后恐怕就不好收场了。

道衍微微点头: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于人的,便会有害于己;有利于己的,亦会有害于人……老衲既然选择了这样做,就早已预料到这种结局。

陛下,程朱理学必须被挑战,不管是新的学说还是旧的学说,学术之争这个口子是要开的,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道衍说得坦荡无比,显然对自己的做法,已有充足的信心。

事实上,这也是道衍为马上出狱的姜星火所要做的大事,进行的必要铺垫。

新的制造力出现,会让物质地基动摇,也必然会导致顶层结构的改变。

与其到时候让旧的顶层结构,尤其是在思维方面的顶层结构,对新的制造力进行压倒性的舆论围剿。

还不如现在道衍先发制人,打程朱理学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用的还是阴私的招数。

祭出荀子这尊先秦儒家圣人,来对付朱熹这个儒家晚辈。

朱棣眯缝起眼睛,在这个角度他看起来跟朱高燧有些相像:你有多大把握?道衍道:十成。

这简单的两个字,却让朱棣的眉毛猛然挑起。

十成,那就是胜券在握啊!道衍似乎看出了朱棣的想法,又说道:老衲有办法,让朝廷不受任何损失,此事定能平稳推行下去。

什么办法?道衍轻咳了一声,朱棣面色凝重地示意朱高炽和张宇初都离开。

两人交谈片刻后,道衍对着朱棣郑重说道。

老衲所说皆属实,不曾有半字虚假。

朱棣沉默片刻,叹了口气:朕不想强迫你,不过朕希望你能够记住,朕才是九五之尊,天下人皇。

道衍颔首称是。

好了,朕乏了,今日事了。

朱棣挥了挥手,站起来走出了房间。

第214章 朱瞻基:我想拜姜先生为师【求月票!】载着朱高炽的马车,很快回到了他自己位于皇宫附近的府邸。

如今朱棣这三个皇子都成年了,不知道朱棣是留了一手还是帮助成长,总之皇子们都是自己在皇宫外住的,嗯.在诏狱里住也算在皇宫外住。

马车已经平稳地停了下来,但满怀心事的朱高炽却疲惫地靠着红木车厢的软垫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哎一口气出来不要紧,朱高炽的心口,却忽然觉得有几分过电似地刺痛。

这时,朱高炽看着马车里铜镜中反射出来挂着厚厚黑眼圈的自己,反而苦笑一声。

自己倒似个上古神话里,蚩尤座下的食铁兽似地。

朱高炽当然知道为什么心脏会觉得不舒服,无非就是睡眠不好,再加上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又偏偏无法纾解。

跌坐了半晌,朱高炽又揉了揉自己的心口,觉得没那么难受了,这才慢吞吞的从马车里走了出来。

殿下.您怎么了?站在旁边伺候的两个贴身太监连忙迎了过去,扶住了朱高炽有些摇晃的身躯。

这两个贴身太监,也就是帮着朱高炽做扭秤实验的那两位。

一个唤作海涛,另一个则唤作侯泰。

此时天色已暗,周围一圈顶级贵胄的府邸,家家户户都点着大灯笼,已经颇有些过年的喜庆气氛。

十一月中下旬了。

朱高炽看着这喜庆的气氛,默默地说了一句。

如今距离正式改元永乐元年,也不过是一个多月的时间。

换言之,姜星火出狱,也就剩下最后两节课了.而朱高炽此时最为在意的,便是姜星火的去留了。

毕竟,姜星火的存在,实在是太过逆天,甚至对于立储之争来说,可以说是站在哪边,哪边赢得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可偏偏如果从人情的角度来说,朱高炽本身,是完全跟朱高煦没法比的。

毕竟朱高煦天天在姜星火身边待着,姜先生长姜先生短的,而朱高炽虽然也基本没怎么落下地把姜星火的所有课都听完了,但他跟姜星火的接触,严格地来说,甚至还不如朱棣。

再怎么说,在姜星火被动越狱的那次,李景隆的画船上,朱棣还是以校尉燕破虏的身份,与姜星火面对面地见了一次。

甚至还获得了关于未来大明的某些剧透,去杭州西湖见了于谦.至于王振此人,倒是截止至目前,还没有找到,估计还没出生。

就在朱高炽沉思之时,门口一个小小的人,穿着小棉袄,在老太监的看护下迈过了门槛,走向了他。

父亲大人!朱瞻基稚嫩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兴奋和欢快。

听到这话后,朱高炽立刻回神,目光转移到儿子的身上,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得不说,朱瞻基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他五官如同画师绘出来的一般,肌肤晶莹剔透,像极了白瓷娃娃一样。

而且他很有灵气,虽然只是五六岁的孩童,却已经懂得察言观色、揣摩别人情绪了。

这也使得他的心智比较成熟,远远超过同龄人,让人感觉很不一般。

事实上,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朱瞻基正是凭借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被朱棣所喜爱,早早立为太孙,在法理上断绝了朱高煦继位的可能性。

朱高炽没有蹲下,反而收敛笑容道:你母亲呢?你怎么自己跑出来了?此时朱瞻基站在门槛外,离他还有几步远。

朱瞻基终究还是小孩子,闻言脸上的表情微变,似乎有些失落,他低着头道:父亲大人.他顿了顿,又抬头看向了朱高炽,用清脆的声音,认真地解释道:今日天气好,母亲要孩儿做完课业去花园散心,可孩儿在花园委实待不住,因为孩儿想见父亲大人,想第一时间就见到父亲大人。

朱高炽点了点头,温声道:为父知道了,知道你母亲还在跟为父赌气,没事,我儿也不必自责。

这便是说,最近朱高炽的正妻的弟弟,也就是朱瞻基的舅舅在求官,而朱高炽不允的事情,闹得夫妻有些赌气,连累了孩子。

朱瞻基轻轻地吸了一下鼻子,他的睫毛弯弯翘翘的,眼睛里闪动着泪珠儿。

父亲大人……舅舅他没坏心思。

嗯,为父知道。

孩儿刚才或许说错话了,请父亲大人原谅。

朱高炽道:伱是个聪慧的孩子,何需如此呢?这是为父和你那不成器的舅舅之间的事。

朱瞻基终于展颜笑了起来。

他的眼圈红通通的,但嘴角边的梨涡儿,却是越发明显,像极了朱高炽小的时候。

朱瞻基朝前走了几步,伸出一根肉呼呼的手指头,抹掉了眼睛里盘旋着的泪水,继续往外探头看了看。

朱瞻基问道:父亲大人,我们可以回去了吗?朱高炽点头道:当然可以。

嗯。

小朱瞻基应了一声,迈开脚步,一蹦一跳地进去了。

朱高炽随后跟了过去。

进了书房,朱瞻基走到书桌旁边的椅子上,仰起头对朱高炽道:父亲大人,我给您泡茶吧。

不用忙碌了,让他们去弄坐为父腿上歇息一下。

朱高炽说道。

嗯。

朱瞻基又乖巧地应了一声。

朱高炽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朱瞻基坐在他的大腿上,朱高炽打量着儿子,目光渐渐变得柔软,但转瞬就有些黯然。

这便是朱高炽又想起了姜星火即将出狱的事情。

而朱高炽呢,严格来说,此时朱高炽跟姜星火并没有任何交集,甚至一面都没见过。

对于姜星火而言,朱高炽这个人,他根本就不认识。

当然了,若是仅仅是不认识、不熟悉、不了解,这些朱高炽相信凭藉他一向与人为善的特质,是可以解决的,多交往一番便知根知底了嘛。

但问题在于,朱高炽同样也意识到,他与姜星火之间的隔阂,却并非是两人不认识的导致。

而是朱高炽屁股下的位置!因为朱高煦获得了军中绝大部分武将勋贵的支持,故此,如果朱高炽想要与自家二弟分庭抗礼,甚至在立储之争里胜过朱高煦,就同样必须有自己牢固的基本盘。

这个朱高炽的基本盘就是文官系统。

文官系统里,既包括了朱高炽在北方留下来的原燕军行政文官,也包括了朱高炽新收拢的向他靠拢过来的建文旧臣。

就譬如解缙、杨荣、杨士奇这些人,其实都是燕军攻入南京后,因为朱高炽负责替朱棣处理政务,所以才逐渐接触到,继而慢慢纳入自己夹带的人物。

这些人作为此时读书人里最顶尖的青年才俊,也注定是大明帝国未来的庙堂精英,他们对朱高炽的靠拢,是有自己的考虑,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的。

这种利益诉求,就是朱高炽要在某种意义上代替建文帝的角色,成为江南士绅阶层的代理人,维护他们的利益。

因为江南士绅阶层在朝堂中的代表势力,也就是江南籍贯的建文旧臣们,非常清楚朱棣本人和二皇子朱高煦,都是很难去施加江南士绅阶层的影响力的,因为朱棣和朱高煦,基本盘是北方大中地主为代表的军事贵族,以及主要由边军和北方自由民组成的燕军。

只有朱高炽的基本盘比较弱,同时跟他们的兼容性也更强,因此江南士绅阶层,才会选择朱高炽作为合作与辅佐的目标对象。

缺乏自身力量的朱高炽,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好的选择,朱高炽想要争储,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因此朱高炽与江南士绅阶层一拍即合。

这也同样意味着,哪怕朱高炽在心里非常非常想要跟姜星火做朋友而不是敌人,但他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个可能就变得很小了。

父亲大人,是在忧思姜先生即将出狱的事情吗?朱瞻基忽然扬着小小的脸蛋开口,却是骇的朱高炽一惊。

朱高炽摸了摸自己的脸颊,苦笑道:为父表现得这么明显吗?朱瞻基认真地点了点小脑瓜。

而朱高炽,也不知道要怎么跟儿子说这件事。

毕竟这不是个人的抉择,而是涉及到皇位、派系、道统.是涉及到无数人的抉择。

朱高炽的个人好恶,在这种抉择面前并不能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而朱高炽很清楚地意识到,姜星火只要出狱,按照姜星火的性格和理想,跟江南士绅阶层对着干是必然的。

可这也同样意味着,朱高炽几乎不可能跟姜星火站在同一立场。

因为如果说之前摊役入亩等举措,还能解释成朱棣逼着朱高炽做,而朱高炽可以预见地是,姜星火出狱后的种种举措,自己如果跟姜星火站在同一立场,那就没法向自己的这些支持者们交代了。

而如果失去了江南士绅阶层的支持,仅仅依靠在靖难之役期间所统辖拥有的北方行政系统的支持,朱高炽可以说是提前宣告在立储之争里出局了。

这便是朱高炽的顾虑所在。

而就在朱高炽踌躇之际,朱瞻基却忽然说道:父亲大人,若是姜先生出狱了,您不妨把我送到姜先生身边吧。

你说什么?!朱高炽愣愣地看向了自己的儿子。

我想拜姜先生为师!朱瞻基却一本正经地说道:父亲大人,姜先生乃是数百年都难得出一个的绝世风华之人物,孩儿与其随寻常大儒读书,远不如追随姜先生。

另外,孩儿年纪小,二叔不会也不敢把孩儿怎么样。

朱瞻基犹豫片刻,还是说道,您不可能追随姜先生学习,可有孩儿在姜先生身边,总比您跟姜先生没有任何交集,要强得多。

朱瞻基的话没有说透,可朱高炽却明白了他的意思。

容为父再想想。

朱高炽沉默片刻,复又说道:等姜先生出狱,你皇爷爷定会安排为父与你二叔,或是抽签或是抓阄,按照大明现在确实需要南北各镇一人的需求,到时候该是有个结果出来的。

等出了这个结果,为父再决定,要不要送你去姜先生身边学习,你觉得如何?朱高炽作为这个时代的父亲、家长,难得地征询起了儿子的意见。

孩儿万难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