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地震还没有完全收尾, 朝中却是因为这个消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此传言不仅是在朝上, 更是传遍了京城。
说的有鼻子有眼, 说当时救驾之后, 当今的皇上改了先帝立太子的诏书, 将二改成了四。
原先应该是二皇子继位大统,按着礼法,也合该是养在皇后娘娘,也就是如今东宫太后娘娘膝下的半嫡子、加现实中的长子二皇子登基才是。
救驾之功虽然大,但是谁是皇帝这事,自然更要谨慎。
若是先帝当年已经立了二皇子为太子, 后四皇子才救驾, 然后趁着叛乱改了立太子诏书,得以承继大统,若是真的这可那就是篡位了。
加之皇上第一天救驾成功, 第二天被立为太子,第三天就登基,这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一些,当时继位, 如今皇上的亲信,还有宫内的诸多人自然是亲眼见证他是如何杀进皇宫的, 如何被立为太子, 如何登上皇位。
但是皇宫外许多人都是才听见消息,先说是二皇子谋反, 意图大位, 然后就瞧见三皇子带兵杀了一堆二皇子的人, 再然后三皇子去了皇宫清君侧。
就这人们还没有消化完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又说实际上是三皇子谋反,意图大位,带着是兵马先是杀了吴国公,后又想要杀了二皇子没能成功,让二皇子从密道逃走了。
之后紧接着就是四皇子带着兵马杀进去救驾,速度就跟开了五倍速一样的,新皇啪一下就登基了,很多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京城就已经在当初的四皇子,如今的皇上手中了。
速度如此之快,让人看的是眼花缭乱的。
又因为传言中说二改成四,这确实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确是很容易,所以这传言信的人居然还不少。
朝中官员也有不少对皇上登记心存疑虑的,而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最爱的就是这等有关皇族的宫闱秘事,简直是京城百姓喜闻乐见的消息。
反正谁当皇帝,对百姓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等八卦,却是少有的。
秦清澜听见这消息,顿时心惊,皇上得位正不正,究竟是怎么来的书中写的很清楚,二皇子占着长,占着半个嫡,三皇子则是以自身的贤能著称,还有贵妃娘家两个皇子打擂台,起初还能平分春色,后来就是因为礼法,三皇子就算是贤能、受宠、有人撑腰。
也得为长幼次序和是否嫡长让路。
立太子的诏书皇上是想着立二皇子的,可是还没有立下诏书,三皇子就起兵造反了。
之后就是四皇子救驾。
三个皇子虽然看上去只有两位在夺嫡,但是其实实际上四皇子也一直在朝堂安插人手,他只是没有显赫的母家带给他显赫的支撑,朝中人马都是些不轻不重的人,但是四皇子自己在军中搏杀了出来,立了不少军功,成功进了禁军,有了兵权,这就说明先帝还是喜欢或者看重四皇子的,只是稍微逊于他的两个哥哥罢了。
之后叛乱,二皇子势力被清除大半一时半刻的也恢复不过来,三皇子又是谋反,四皇子又是带兵救驾。
本身这三个儿子在先帝心中的位置排序是三皇子>二皇子>四皇子。
但是因为长幼,以及支持朝中支持终究还是二皇子多一些,先帝还是决定立二儿子。
结果最喜欢的三儿子谋反,反倒是一直觉得差一点的四儿子带着兵英勇搏杀,拼着命杀进皇宫救了自己。
先帝心中的喜爱程度排名就变成了四皇子>二皇子>>>三皇子。
加之二皇子的势力在叛乱中被清除了大半,二皇子在军中最厉害的势力吴国公一派第一个被叛军斩首并清除,所以二皇子失去了兵权,也没有机会和四皇子斗了,只能被封为瑞王,当一个吉祥物。
这传言就是抓准了四皇子登基太快,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以及诏书上二和四很容易更改做文章。
在秦清澜看来,这怕是以东宫太后、安昌大长公主为代表的瑞王一派要出手了。
就是不知道他们手里,除了这个牌,还有什么别的牌可以打吗?顾承远在听了秦清澜的观点之后,看着外边的天,沉声说道:你还记得之前那次刺杀吗?我怀疑就是瑞王派人做的,可惜到现在都没查出个什么来,又或许皇上已经查出来了,就等着瑞王发难,将那次刺杀保留为证据。
如今这次地震,就是瑞王对着皇上的第一次发难,咱们切切不要搅和到这种事情上去。
最近你看紧门户,若是没有必要,就都不要出门了。
这个我自然知道,可是二弟那边?顾承毅虽然说是分家了出去,可若是他真的和谋反扯上关系,就算是有九条命,那都是不够砍的。
谋逆与叛国并称古代两大最不能碰的罪行,轻者斩立决,重者灭九族。
古代可没有什么不能连坐的说法。
自古就有你犯了罪,你一家子都要流放,都要受罚的说法在。
夷三族、夷九族也不是说说的,那真的是连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要收拾了,你家的仆人丫鬟都要被卖掉的。
父亲已经在运作了,估计不久他就不在京城了,给他在外地谋了个守备,也算升职了。
顾元武自然是早看出来了局势不对劲,自己谨慎再谨慎。
顾承远在翰林院应该没什么问题,弟弟都已经登上皇位了,翰林院总不可能再写一份诏书出来。
顾承毅调走,最好远远的调走,也就闹不出什么幺蛾子了。
顾承年和顾承瑞还在读书,自然就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果然,三月底的时候,就在这消息传的京城妇孺老幼,连街上随便哪个人都知道的时候,顾承毅被调离京城,要他立刻前往石鼓洲。
顾承毅不是不知道他如今跟着的人好像有点不对,可他就是觉得,只有胆子大的人才能成事,豁出去了,拼一把,他就是非要证明给别人看。
这一纸调令,直接击碎了他的梦想,三年后回来,事情已成定局,他在不在还有什么差别,论功行赏他是决计没有了。
顾承毅不甘心,在顾元武回来休沐的时候,也就是出发前一天回了侯府。
而顾元武看着这个儿子,只觉得失望,可这种祸事,他必须给他讲明白,否则就要累及全家。
你以为皇上是怎么坐上皇位的?难道就是因为那立太子的诏书,你信不信,就算没有这诏书,这天下依旧是皇上的,当时的情况,吴国公已死,二皇子手里的兵权几乎被消灭殆尽,瑞王拿什么和皇上争?就算是之前,瑞王都不可能争的过皇上。
更何况皇上登基都几年了,现如今的天下,瑞王是肯定争不过的。
东宫太后是强,母家也很有势力,可早就是以前了,如今的外戚,最盛的是皇后娘娘家,不是太后。
安昌大长公主不过是个跑腿办事的,皇上的姐姐妹妹那么多。
为什么偏偏安昌大长公主在京城中权势最盛你想过吗?什么尊重、体面那都是是皇上给的,若是皇上不给,就都是假的。
你要是还念着这个家,我,还有你母亲,你的妹妹,就别做傻事,好好的出京,不过三年,也就回来了。
你愿意拿着你的命,你的家庭去拼我不管,可你不能祸害侯府。
明日就启程,越早离开京城越好,等这事尘埃落定了,你就知道,这调令是为你好。
这话也不知道顾承毅听了多少,但是终究,军令不能违抗,这调令一出,他是必然要出京城的,不论他愿不愿意。
而朝堂上,皇上看着下边的群臣,逼他拿出立太子的诏书来自证清白,他心里知道会有这么一遭,只是他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一场地震,却生生的变成了上天不看好他这个皇帝,要惩罚于他,这地震当真是给了他的好二哥一个大好机会啊。
只是地震刚刚过去,那么多百姓流离失所,一系列工事都还未完,就急哄哄的跑过来要逼他了,真是好臣子啊。
皇上,此等流言愈演愈烈,为了皇上的清誉,还请皇上拿出先皇立太子的诏书,让天下人一观,此等流言必然不攻自破,也可证皇上的清白啊!吏部左侍郎毕浦和跪在殿下,一副为了皇上着想的样子。
毕浦和此人,一向自诩中立,是个纯臣,在朝堂上也很有力量。
如今他带头说话,还是为了皇上,底下自然是一群人都在响应。
而就在毕浦和旁边的秦墨正却觉得此事不对,这个请求也不对,并没有跟着跪下去。
坐在龙椅上的皇上看着底下乌泱泱跪着的人,心里暗笑,若不是他早知道毕浦和是瑞王的人,若他真是二十几岁,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的年轻帝王,说不定这番说法他还就真的信了。
就像他的三哥,自以为他身为皇上最宠爱的儿子,生母又十分受宠,外家又是内阁首辅,就可以安安心心的登上皇位了,结果还不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吗?从默默无闻、生母地位底下,木讷寡言的皇四子,到手握兵权、杀伐决断的四皇子,他走了十几年,怎么会像三哥那般蠢。
此时他们就要逼他拿诏书,若是他妥协了,将诏书拿了出来,这些人不会觉得他是清白的,反而会觉得这种急于自证的行为是因为他就是得位不正,所以才如此着急辟谣。
接着就会说着诏书是假的,是伪造的,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不能是对的。
他们算错了,他可不是先帝,他那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软弱无能的父皇,这种事情,一开始就不能自证。
百姓才不关心你究竟怎么登上的皇位,他们只会猜想宫廷秘事是如何如何黑暗。
他是否得位不正,轮不到百姓议论,更轮不到一届臣子议论。
皇家的事情,更加不应该堂而皇之的在朝堂上讨论、争辩。
毕浦和,贬。
张从阳,贬。
江昆纬,贬。
若朝中再有关于此以下犯上之事的议论,流袭西南三千里。
这些都是最先挑起话头的,也是最先跪下的,尤其是这其中的毕浦和,其实皇上想要将他从这个位置上挪下来很久了,可惜这人是个老狐狸,一般都不怎么出头,如今可算是有个机会,自然是要将他贬的远远的。
内阁大学士范长兴,你负责清查流言,若一个月后京城还有此议论,依法查办,京兆府、督察院、刑部、大理寺从旁协助。
作者有话说:改诏书的灵感来源是雍正继位,他继位的时候老有人说康熙其实是传位于十四子,之后被他删改了一个字,改成了于四子。
不过目前好像是有继位诏书的中文版的,人家写的是皇四子,不是皇十四子,且中文删改一个字简单,可诏书是满蒙汉多语种些的,我感觉应该是改不成的,不过还有人说那个展出的诏书是假的,是雍正伪造的,至于这事真假,估计只有当时的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