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东宫太后和安昌大长公主权势颇盛, 有言官御史在朝上参奏,皇上也只不过说他应敬重嫡母,长姐, 然后将那些折子全部留中不发。
见此, 安昌大长公主门前更是热闹了。
连带着投靠长公主的魏国公服门楣似乎都光彩了几分。
顾承毅还在想着, 幸好他是在这之前就和魏国公府一起投靠了安昌大长公主, 否则现在他怕是连门都进不去呢。
三月底,阳光明媚,春草绿如茵,顾承毅大婚方一个月,秦清澜怀孕也三四个月了,终于算是不害喜了。
前些日子季氏还来侯府看了她, 因为如今是她在侯府理事, 所以季氏经常来,比之前去平阳侯府可容易多了。
这日秦清澜看着天气好,在府里遛弯, 就听到书房那边吵了起来,听声音是顾元武和顾承毅。
自打上次顾承毅自己定下亲事之后,父子两个人就经常吵架,可这次不知道为什么, 比之前都吵的更厉害些。
秦清澜还好奇是因为什么呢,结果晚上的时候就知道了, 顾元武在饭桌上直接宣布要分家。
按理说父母在, 一般是不分家的,就算是分家一般也是父亲去世, 母亲还在, 家里主事的从父亲变成哥哥, 所以弟弟才要分家,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前提下,弟弟说不定还不是一个娘生的,家里掌权人变成哥哥,亲疏不同了,自然就要分家。
又或者分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第一就是碰到天灾人祸了,活不下去了,趁着家里还有点余粮,有点东西,将家一分,各自逃命去。
第二呢就是孩子大了,都成婚了,有孩子了,家里人太多了,都住在一起,远香近臭的,难免有个摩擦什么的,自然也要分家。
第三呢,和第二种为了避免矛盾的发生分家不同,是已经发生矛盾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只能分家。
现如今虽然韩氏不在,但是顾元武身体可还好着呢,就分家,秦清澜莫名想起了之前为了顾承娴婚事顾元武说的那句话。
为了自己,不顾嫡亲的妹妹,不顾侯府的名声,什么自私自利、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东西,你要是不想在这侯府里呆了,就给我分家出去,省的祸害全家!这怕是为了第二种原因了,避免产生矛盾,也为了避免以后顾承毅做出什么别的事情来牵扯到侯府。
现下因为他违抗父命,娶了魏国公家的女儿,顾元武说不定已经是忍不下去了。
而顾承远则想的更远些,分家是一定的,可选在这个时候,怕是父亲别有用意。
他虽然刚刚上朝,但是朝中局势也大概知晓,皇上敬重嫡母,长姐,但是东宫太后娘娘和安昌大长公主却因为这份敬重是变的愈发大胆起来,连瑞王这几日都不再闭门谢客了,反而是办了一场宴会,专门邀请今年登科的进士。
他借口有疾推掉了,可还是有些人胆子大,去了的。
魏国公世子投靠长公主的消息在京城中只要用心打听总能打听到,既然顾承毅选了东宫太后,那为了避免以后的灾殃,他必然是要分出去的,如今虽然他刚刚成婚,但是局势不等人,还是早分为妙。
而同桌的顾承年似乎有些惊讶,他没想到父亲是说真的。
可他现下还未曾娶亲,六弟弟顾承瑞也还小,如何分家?不过想想,大哥二哥都成婚了,他和承瑞是庶子,本来分得的产业就少,也有那种嫡子都成婚了,就直接分家的,也不算稀奇了。
顾承乐就高兴多了,反正家产很少有女孩子的份,嫂嫂说了到时候父亲、大哥和她一定给自己备份厚厚的嫁妆,她也就不用担心什么了。
她本就不喜欢嫡母,刻薄她们娘俩,也不喜欢二哥,总是高高在上的,之前还不喜欢四姐,要是分家,二哥已经成亲,自然是要出去单过的。
而顾承毅脸色铁青,没想到父亲真的不顾父子情面了,若是在侯府里,他是侯爵次子,可若是分家出去,他可就没有那么大的面子了。
身上这个差事,也不过才七品,说出他都嫌丢人。
而魏芷云刚刚嫁进来不久,只见婆母不在,家中长嫂管家,各方各处全都行事有条理,有规章,且赏罚分明。
身边的夏嬷嬷和几个女使更是一等一的得力人,比自己家规矩严谨,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她嫁过来之后也没有婆母磋磨,长嫂也是个不爱找事的人,夫君的嫡亲小姑子也嫁出去了,没有刁缠的小姑子,不好惹的婆婆,难缠的妯娌。
夫君也算温柔,还救过自己,正觉得新婚没什么不好呢,就听到侯爷说分家这种话,当真是吓到了。
虽然她是刚刚嫁进来,不清楚侯府的底细,但是分家这种事情,她小时候也是经历过的,就在她祖父去世之后,她父亲身为嫡长子承袭爵位,底下的几位叔叔,不论是庶出的还是嫡出的都争了个没完。
平日里笑脸相迎的叔叔婶婶、哥哥姐姐们似乎都变了个样子,冷言冷语的真让人害怕。
魏芷云记得那时候母亲的脸色总是很不好,等到一年后,分家终于结束,几波人才终于不吵了。
后来她才知道分家之时,不仅请了族中耆老,还请了上京中有名有姓的公道人主持,足足分了一年才算是个完,都是一家人,为了宅子、铺子、田产、庄子闹了个没完。
还有库房里的东西,一根针,一根线都要争一个不停。
连爵位带着的功臣田都恨不得卖了分给各家。
如今这淮安侯府也要分家?她刚嫁进来就要分家吗?父亲母亲可都在啊?不过她又想了想,镇定了下来,觉得分了也好,韩氏婆母瞧着是回不来了,分家了自己独住,她就能直接管家理事了,不比在侯府方便许多?虽然长嫂秦氏看着人也挺好的,但是终究在别人手底下,受到的掣肘也肯定会有。
而且承毅如今要依靠自己家,那么分出去了,她自然也就更受看重。
而若是真的有难了,淮安侯不是还在世吗?父亲总不会不管儿子的。
见众人神色各异,顾元武也不想绕弯子,就直接说了:趁我还在世,提前将家分好,以免以后兄弟阋墙,为了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是闹来闹去。
他终究还是顾忌着顾承毅的面子,没有直接说将二房单独分出去,只是决定提前分家。
分家这种事情,不管是农家还是大家,都要分个谁长谁短、谁多谁少、谁轻谁重,最后清清楚楚才能算完。
农家产业少,分的也就快些,可若是大家族,哪怕是最和顺的家族,一般情况下,整个流程能够两三个月解决掉,已经算快的了。
争上一年,都不算长的。
若是有那种是非不分、糊里糊涂的人,闹上两年,也不是没有。
像是这种有父母在的,虽然不是大多数人选择分家的时候,因为如果是子女在这个时候提出分家的话,那就是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即刻就会有御史参奏你不孝。
但是这个时候分家往往是最快最顺畅的,因为父母还在,他自己的产业他想分给谁,就分给谁。
顾元武还在,那么他自然是主事人,到时候知会耆老,写了分书,材料上的流程就算走完了。
自然了,要分家,还要先进行一下家族财产的清算。
材料什么的都不算是为难的地方,真正清点财产,该如何分,那才是这场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分法,第一是嫡长子占大宗,其他子嗣均分,第二是嫡子占大头,均分,庶子占小头,有几个子嗣也都是均分。
第三呢,是有一个算一个平均分配。
在大楚比较盛行的是第二种,顾元武也是按照这个来分的。
秦清澜不便过手这些东西,将来若有个什么,旁人也会拿这个说事。
哪怕秦清澜是真的没有贪,可她经手了,其他人也难免怀疑。
于是秦清澜就借口有孕,害喜。
在外边看来,她刚刚好转的害喜,就这么又开始了,且比上一次更加厉害,门都不出了。
这个时候家族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顾元武请来了他二弟顾元钧以及他的妻子伍氏帮忙,如今顾元武这位弟弟已经升了从五品军器监令,算是军器监丞的副手。
伍氏在侯府里也向来是和和气气的,为人向来很好,秦清澜怀孕,她就送来了不少东西,里边的一味小酱菜,在秦清澜害喜的时候也是帮了不少忙,在外边也是多有称赞的。
这两位又是长辈,在给侄子分家这种事情上,很能说的上话的。
之后就是点家产,侯府里的东西,本来就是有记档的。
即使韩氏会拿府里的东西,但是记录是没什么问题的。
秦清澜管家理事,自然记得就更加清楚了,两三个月之后,侯府所有家产都清点了一遭,伍氏还保证,绝对不会出现像是赤金合和如意双鸳鸯簪变成鸳鸯簪这样的事情。
侯府库里有什么,她都是如实的写在册子里了。
顾元钧也是将那些宅子、田地、铺子、股息等等一应产业全部记录好。
若是宅子,那就是哪条街,哪条巷子,几进的宅院,有没有园子,长宽各多少,用的是什么木头造的,宅子里共有几间房,正院、前院、后院都是长宽是多少,各有多少间房间。
如今是谁在看着等等全部写清楚了。
若是铺子,在哪一条商业街上,做的是什么生意,一个月能产出多少银子,店铺有多大,有几间房,库房里还有多少货,估值多少,都用了几个伙计,现如今的店长是谁等等一应都要说清楚了。
之后顾元武就开始分家产,选的自然是大楚盛行的第二种分法。
不过祖产自然是不动的,功臣田、祭田和爵位带着的永业田都是不变的,侯府的宅子自然也是顾承远这个嫡长子承袭。
然后呢,顾承娴已经出阁,嫁妆也是一百二十八抬的足够了,自然就不分了。
顾元武自己自然是要留一份养老,又因为需要顾承远这边养老,所以这一份也是大房的。
而顾承乐的嫁妆,顾承年、顾承瑞的聘礼也要单另出来。
侯府先拿着,以后婚嫁的时候再给他们。
然后是嫁妆,顾承远亲娘苏云婉的嫁妆自然全是顾承远的,韩氏的嫁妆之前已经分了一半出来给顾承娴做嫁妆,剩下的就是顾承毅的了。
只不过这两个人出身毕竟有差,一个是侯府的嫡出女儿,一个是出身地方,嫁妆多少也差的不少,韩氏的嫁妆又被顾承娴分走一半,就更少了。
之后剩下的,大概是按照3322的比例分的,一共分为八份,顾承远、顾承毅各占三份,顾承年,顾承瑞各占两份。
又因为顾承年、顾承瑞如今尚未娶亲,年纪尚小,自然是侯府代为掌管,到时候他们成亲了,再给他们。
顾元武还请了祖宗耆老,顾元钧、顾元震、顾元树做见证,还有族中的老太公、老太爷、人品信得过的叔伯兄弟一起过来签了字按了手印盖了私章。
之后这分书,侯府一份,族里一份,顾元钧一份,还有一份放在了宗祠中记档。
四份分书还盖了顾家现在的章子,算是骑缝章,保证没人伪造的了。
由于顾元武还活得好好的,他一是侯府里最大的长辈,二是顾家族中官位权势最高最盛之人,是以顾家这支没有谁敢不听他的话,族中又多是要依靠他的,还因为顾元钧以及伍氏办事利落有章法,这次分家极为顺畅。
三月开始的分家,七月份的时候终于分完了,顾家这次分家,本来外边的人还在看着要闹一下的呢,毕竟原配苏夫人早亡,嫡长子病弱,韩氏去老家养病了,老二顾承毅又听说和他哥哥顾承远不对付,还有两个庶子,一个庶女,子嗣多,又都不是一个娘生的,难免有别的想法,外边的人觉得总得吵吵一番,结果居然平顺稳当的弄完了,倒是叫一众人惊叹了一下。
在此事当中出了大力的顾元钧和伍氏顾元武也封了一笔厚厚的谢礼,还将两人的小儿子弄进了兵部做了个笔帖式。
他们二人因为分家最近在京城名门中也很是说的上话,还有那种分家分的糊里糊涂的人家专门请两个人去说上两句公道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