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方振国便依照约定好的,早早来了顾涵秋她们这里。
贫困的清水村里,并没有洋灰那些紧俏的东西。
依照陶书记教的法子,她们只能到村东头的好溪旁去挖生产队倾倒在这里耕牛的粪便。
用以和山上的黄土搅拌后,修筑灶台。
三个人绕着村子去往紧邻好溪的村东头,顶着烈日,用拾捡的竹片将已经干硬的牛粪捣碎,一点一点的往背篓里装。
估摸着过了近一个小时,才将竹筐装满。
将手里的竹片随地一丢,三个人便争先恐后的跑到溪流边,清洗燥热的脸庞。
干渴难耐的顾涵秋,双手捧着溪水凑到嘴边喝了一口,旋即忍不禁赞叹道:这溪水,好甜啊。
是啊,要是咱们那儿也能有这么干净的溪水就好了,那样就能天天喝到这么甘甜的溪水了。
李楠薇也在捧了几把溪水喝下后,附和着说了一句。
不过,当李楠薇侧过头望向顾涵秋时。
却才发现,顾涵秋的视线,停在了左后方的山腰上。
那个略有干荒的山腰处,两个人影在并不算高的树丛间来回穿梭。
仔细盯着看了许久,她们才认出那人是徐维和他的妹妹徐施伊。
这么热的天,那家伙在山上干嘛呢?李楠薇疑惑地呢喃道,而顾涵秋也回过头,和她摇头示意。
听村里人说,徐维的家里,条件并不算好。
他是孤儿出身,父母在他小时候就接连病逝了。
而他也是在村里乡亲的帮扶下,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他也争气,打小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读完了初中,而他也是清水村学历最高的人了。
几年前,在陶书记的介绍下,在几里外的一所集合小学做了老师的工作。
至于妹妹徐施伊,则是四年前他从外边捡回来的一个弃婴。
或许是为了怀念父母,他在父母的名字里各取了一个字,给小妹起了名字。
平日里去学校工作的时候,徐维都会把她寄养在陶书记家里。
因为陶书记老两口也没孩子,所以对小妹也很喜欢。
不知怎地,顾涵秋突发奇想的提出了去山上转转。
虽然这种要求看似很难执行,但耐不住好奇心,李楠薇和方振国同意了顾涵秋的提议。
在将竹筐放到了一棵树下,旋即往山上走去。
大老远的地方,徐维也发现了顾涵秋三个人的到来。
他走到一棵树下,摘下草帽,轻轻摇扇驱赶热意。
涵秋同志,楠薇同志,振国同志。
你们三个怎么来了?大热天的。
我们看到你和小伊在这里走走转转,很好奇,所以就想来看看你们在这里做什么。
顾涵秋回答了徐维的询问,紧接着,她又接了一句:徐大哥,能不能不要同志同志的喊我们了,你就喊我们名字就好了。
徐维微微一怔,转而点头笑道:好好,依你说的,往后我就不那么称呼你们啦。
而他也应该看出了顾涵秋她们来此的用意,顺带着解释自己和小伊在这里的原因:这不是今儿休息,我就到山上来,把山茶的枝叶整理整理。
这样树体能长得旺盛,以后油茶籽的产量也能多一些。
说着,徐维也亲自引着他们来到了一棵山茶树下。
不过,环视一遍后,顾涵秋有些困顿的询问道:这些山茶树都还没一个人高啊?还是山茶树本来就只能长这么高?那倒不是,盛果期的山茶树可不只有这么点高。
最高的可得两三个人那么高呢,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大多只有三四年的树龄。
它们可都还在长个儿的时候呢!哦!是这样啊。
我还以为就这么高呢。
徐大哥,为什么我一眼看去,好像这里的山茶树都像这棵一样啊?村里,没有那些老树嘛?顾涵秋的追问,不知道为什么,徐维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难过的情绪。
而他也在扶着一枝花叶时,沮丧而自嘲地回答了她的疑问:早几年为了炼钢,可是我们这里缺煤。
公社里就组织人手,把山上大部分能烧的树都砍了去烧火。
后来才知道,我们炼的那些钢大多并不合格,就停了。
可惜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村里的山茶大都砍完了。
本来陶书记组织乡亲们想要继续栽回去的,只不过后来改革开放了嘛,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去了县里的工厂做活了。
而且,山茶的成长期有些久,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这几处荒山,就给乡亲们种菜种粮食了。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十几棵树苗,是我和小伊一块到山里面移植过来的野山茶。
听了徐维的回答,多少让人感觉心疼及无奈。
也正是在徐维的口中,她们才知道,这个村子,乃至附近的十里八乡,当年产的茶油可是闻名浙南三州的特产。
许多人也依靠茶油的贩卖养家,如今这用以养家的山茶树落得这般田地,着实令人唏嘘。
过了些许时间,徐维没有再和她们继续聊关于山茶树的事儿。
刚刚他应该也看到了她们在山下挖牛粪的行为,他也准确的猜到了她们的意图。
刚刚我看到你们在那下边,是要修灶台么?嗯,是啊。
我们也是听了陶书记的法子,才一块到这边来挖牛粪的。
顾涵秋手指着山下溪旁的方向和他解释道。
而徐维也在点过头后,将布袋挎在肩上,顺手把修枝剪放了进去。
走吧,我陪你们一道回去,看看能不能给你们帮上忙。
那这里呢?顾涵秋问了一句。
差不多了,该整理的也整理过了。
等有空了,再来看看吧。
环顾了一眼周边,徐维饶是轻松地回答道。
站在旁侧的方振国,此时也兴奋地走到徐维跟前:还是徐大哥仗义,我们才来这几天,就帮了我们这么多。
呵呵,你们远道而来本就是客。
我做的那些权当是尽尽地主之谊啦。
走吧,我们下去吧。
和顾涵秋点头示意后,徐维领着他们下了山。
将溪边的竹筐背起,一道回了宿舍去。
在宿舍的院子里,徐维亲自帮着顾涵秋三个人挑来清水,搅拌混泥,搭筑灶台。
还好这里还剩了一些队里之前用剩的石料,正好给你们用来修灶台最适合不过了,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们仨也不用去山上捡石料了。
方振国和李楠薇在旁侧搅拌混泥,而顾涵秋则在徐维的身旁听他一边言语,一边认真地将混泥糊在石块上,小心翼翼地将石块堆搭。
也不知为何,在徐维的身边,顾涵秋的心里总会有一种安宁。
至少在来到清水村的这几天,徐维对她还有方振国楠薇都很随和,帮助了她们不少忙。
我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灶台不用洋灰都可以修起来,徐大哥真厉害。
听着顾涵秋对自己的夸赞,徐维抬头和她互视了一眼,却有些难为情的摇头苦笑: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们这里长大的孩子,都能做。
倒是你,应该是没听说过山上的黄泥掺着牛粪一起,能用来砌灶台吧。
闻所未闻,今天,涵秋算是长见识了。
不光光是灶台,在我们这儿,住的房子也有很多是这么把泥一搅合,丢一些碎石头进去,就能把墙砌起来了。
不过也没办法,谁叫咱们这儿穷呢。
洋灰太贵了,就是想买还得拿票排着队去申请。
听他这么一说,顾涵秋也不再答话。
顾涵秋明白,不仅仅是这个大山里的小村落,就连自己的家乡省城,很多生活物资也是比较紧张的。
作为千千万万人民中的一份子,顾涵秋也能够体谅到建设期党和国家的难处。
但和许多人一样,她相信这个国家,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