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陵安转身看着正在把一石石大米归入粮仓的壮汉们,指挥着众人离开,并转身朝谢锦躬身:大人,大米已经清点完入了粮仓,我们先去休息了,大人您忙。
楚南衣微微躬身,跟莫陵安一起转身离开。
等等。
于知州目光从莫陵安和楚南衣两人身上掠过,转而看向谢锦,谢大人,他们送来了多少大米?谢锦道:这不正等着知州大人过目呢。
莫陵安转头,恭敬地看向谢锦:方才不是跟大人说了吗?这个粮仓里送来的刚好大米一万石。
宗家主眉心微皱,没什么表情地看着粮仓的粮食:倒是不少。
也不算多。
莫陵安道,临梧这边的粮仓装个一万石,隔壁两个镇各装一万石,暂时来说百姓们的粮食问题是解决了,接下来只要把百姓们的住处安置好,发银子让百姓拿来买米,就可以安稳地维持接下来一个季度的日常生活。
于知州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怎么这么多?多吗?莫陵安诧异,大人的意思是绵州不需要这么多大米?可是受灾百姓那么多……不,我不是这个意思。
于知州连忙笑道,本官的意思是你们的效率挺高,这么短时间之内就调运了这么多大米过来,实在是辛苦了。
谢锦道:的确辛苦。
那……于知州迟疑一瞬,试探问道,赈灾银也都过目了?谢锦点头:本官已经清点完毕,于大人的名册呢?带来了没有?带,带过来了。
于知州把名册递给他,这是绵州几个镇上所有受灾的百姓名单,请大人过目。
谢锦接过来,却并没有立即翻看,而是朝楚南衣道:你们两个等会去陈宅,本官还有些关于赈灾银和后续大米调运的问题需要跟你们确定一下。
是。
大人。
于知州一听不妙,伸手指着粮仓,这里不是已经有这么多大米了?暂时应该够了吧,后续还要继续往这边调运?够了吗?谢锦皱眉,受灾百姓这么多,绵州庄稼几乎全部被淹,秋季的收成已经没了,运过来的大米至少得保证整个绵州城的百姓生计不成问题才算够。
可是……可是什么?谢锦不解,于大人是担心大米太多了卖不完?于知州下意识地摇头:不,不是。
那是什么意思?谢大人。
宗家主淡笑着开口,天色已经不早了,我们先回去用个晚饭吧,羽裳今天请了戏班子到家里唱戏,歌颂谢大人一片忧民之心,还望谢大人赏脸。
说着,目光落在楚南衣面上,这两位老板也一起去吧,千里迢迢运粮过来也着实辛苦。
谢锦闻言,转头看向楚南衣和莫陵安:你们有空吗?楚南衣沉默片刻,缓缓点头:也好。
那就请于大人把你手底下的官员也都叫上,今晚热闹热闹。
谢锦吩咐,心情似乎不错,宗家主先回家准备准备,我回陈宅沐浴换身衣服。
宗家主点头:那就恭迎谢大人大驾。
众人就此分道扬镳。
粮仓被关闭,外面数十人日夜轮守,防止任何人打粮仓的主意。
宗家主看着谢锦和楚南衣几人离开的背影,表情变得深沉幽冷,于大人不觉得事情反常么?的确反常。
于大人神色阴沉,谢锦的所作所为让本官有些看不懂了。
粮食来得太容易,三万石粮食悄无声息就运了过来,我们甚至都没有听到风声。
宗家主语调阴沉,显然已经生出了怀疑,还有这位谢大人,文书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抵达绵州,施粥发馒头看似好大喜功,实则这本就是他此番紧急赶来要做的事情,为的就是让所有受灾百姓免受饥饿之苦,更是为了防止百姓饿极之下可能出现的暴乱。
于大人闻言,面上浮现震惊:这么说来,倒是我们判断错误?这些都不是重点。
宗家主冷冷说道,重点是,谢锦来到绵州的时间太早,你还记得你那份折子送达皇城是什么时候?而谢锦又是什么时候来到绵州的?文书上说的是四月底启程,可折子四月底尚未抵达帝都,这说明什么?于大人一惊,身后其他官员也纷纷面露惊疑之色。
这意思是说,奏折尚未呈达天听,谢锦就过来赈灾了?于知州不敢置信地看着宗家主,心底却已是骇然,可是他怎么会知道……于知州身后的一个官员说道:女皇陛下早就知道了绵州水患一事?谁泄的密?暂时还不确定究竟是女皇陛下未卜先知,还是谢家势力太大。
宗家主眯眼,我更倾向于是谢家势力太大。
你们别忘了,当今女皇和摄政王的根基在大周,他们被接回东陵继位才几年?短短三年时间根基尚浅,能不能让各大世家甘心听命都不好说,若说他们能预料到绵州水患一事,岂不是能封神了?众官员面面相觑,表情皆有些凝重。
那宗家主以为我们该怎么做?谢锦命人运了这么多粮食过来,分明是要绝各大商家生路。
宗家主阴沉说道,陈家若是低价卖米,我们粮仓里囤积的大米就会卖不出去,这不是故意要置我们于死地?可是三万石也不算太多……方才你没听他们说后续还会继续运过来?宗家主转头,冷冷瞥了说话的人一眼,一个三万石就足以支撑整个绵州城百姓一个月的生计,两个三万石呢?三个三万石呢?等到绵州新种下的稻子收上来,你那些囤积的大米还能不能卖不出去?被怼的官员顿时哑口无言。
于知州脸色凝重,没料到谢锦居然打着这般毒辣的心思,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各大粮商囤积的粮食都是银子买的,万一大米卖不出去,损失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谢锦这是要逼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