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吃饭,陆沂舟接了电话,他只好匆匆扒了两口,又在宋晚的强烈要求下喝了一小碗羊肉汤,这才急忙回到icu。
熟悉的仪器报警声传来,他喊了声:快!上呼吸机!跑着到床位旁,用手去拨患者的眼皮,沉声道:患者血氧79,瞳孔散大。
他急忙对身侧的护士说:180毫克多巴酚丁胺,2毫克肾上腺素配成50毫升盐水。
很快就有更多的医生过来,大家脸色都不太好,陆沂舟很快发现普通的抢救方法没有用,他皱着眉快速说:心脏功能受损,肺水多,氧和差。
上ECMO仪器,先维持血液循环,争取时间修复心肌。
他很快做了决定,在场的医生面面相觑。
陆医生,这得跟家属商量,费用太高了。
那就去!他的声音不高,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按压他的脚步已经有些虚浮,方晏见状连忙凑过去,安抚的说:我来。
陆沂舟的眼睛已经有些充血了,他承认自己刚才态度不好,拍了拍男医生的肩膀,哑着嗓音:抱歉,我去说。
男医生有些复杂地看向他,及时扶住了他的身子,最终说:还是我去吧,你好好休息,等会儿说不定还要你出大力呢。
这话不假,ECMO的准备工作很多,需要导管预充来扩张血管,还需要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往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准备好。
而这项抢救技术,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采取的也是尖端技术,对医生的能力需要很高的要求,在他们中,谁也没有做过这项技术的经验。
陆沂舟敢提,是他曾在国外参与过,并且顺利依靠这项技术让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因此,他有信心。
跟家属沟通的时候,他尽可能地说的通俗易懂,且重点说明:这种技术的使用成本很高,一天下来可能就要两三万,要一直到彻底脱机,还得看他本身的恢复状态。
你们,要想好。
家属抹了抹眼泪,她看着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眼角的细纹黑眼圈明显,显然已经操劳了不少,听完他的话,沉默了。
大概有两分钟的时间,她抬起了头,神色认真地看向陆沂舟,坚定地说: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放弃,医生,拜托你了!陆沂舟点了点头,抬起脚步进去。
此时,心肺复苏已经换了一波人,三十分钟的时间过去了,患者仍然没有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他朝众人点点头,大家立刻开始做筹备工作。
听到他要做ECMO,主任和院长都过来了,院长在观察室随时联系里面,主任则是亲自上阵,他和陆沂舟沟通好。
他做手腕穿刺,一跪在地上就是二十分钟。
穿刺成功。
可以建立血管通路。
陆沂舟手里拿着导丝,眼眸认真地观察仪器,随即说:再加点肝素。
方晏站在他侧边,注射完毕,之前的男医生问:导丝进去多少了?32。
血色素?13克每分升。
所有人的视线都汇集在这根导丝上,陆沂舟的腰弯着,他的额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方晏问:出来了吗?还没呢,往后退一点儿,退一点儿。
主任说:你转转看能不能进去。
之前插进去的细导丝本应该把血管壁撑开,再插入这根粗导管的时候就很容易,但是现在遇到了阻力。
陆沂舟沉声说:感觉皮下有个地方,好像有点打弯,导丝退一下。
还是不行。
男医生有点泄气了,陆沂舟感觉自己的嗓子一阵干涩,他咽了口唾沫,换一根更细的导管,再试一次。
他的眸子里透着的坚定让男医生决定再试一次,他取了备用的导管过来,陆沂舟问:导丝在里面吗?他点点头,得到了下一步指示:把它放平。
陆沂舟指着仪器,高挺的身姿优越,一只手还扶着那根导管,声音里有了丝丝愉悦:主任你看到了吗?这个就是导管了,旁边那个是血管。
主任的眼睛亮了亮,笑了:对,确定它已经到血管里去了。
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再看墙上的挂表,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的时间。
陆沂舟不由得松了松眉头,他缓声说:现在血色素挺好的,这是个好现象。
他动了!陆沂舟的眸子染上了笑意,继续解答:现在导管的位置离心房大约有三公分左右,可以接机器正式运转了。
抢救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接下来的等待时间里,每个人的心跳声都在砰砰作响,好在,患者的血氧浓度一直在升高。
直到那数字达到100,方晏带头鼓了掌,大家戴着口罩,可是依旧能看到直达眼底的笑容。
陆沂舟的眸子里染上了喜悦,与此同时,他的身子也不可抑制地向后倒去。
陆医生!晕倒的时候,他只觉得天花板都在颤动,想开口说话,怎么也发不出来声音,再醒来,是在病房里。
好在还算给面子,没让他跟病人住在一起。
干涩的嘴唇让他不由得想要舔舐,门被推开,护士进来,看到他醒了,用棉签蘸水给他润了润嘴唇,声音里带着敬佩:陆医生,像您这样能把自己累倒在手术室的,我一年也见不着几个。
他想要扯出笑容,却发觉嘴巴干涩的疼。
护士看了看他的吊瓶,对他说:一会儿您家属就过来了,有事按铃儿。
家属?他皱起了眉,嗓音沙哑得紧,护士眨了眨眼睛。
对啊,您家属,好好休息。
说完就走了,留他郁闷着。
宋晚很快就推开门走了进来,声音闷闷的:醒了,喝水吗?你哭了?他视线所及,她的眼圈泛着红,鼻音浓重。
没哭。
她倒了暖瓶里的温水,插了根吸管,先试了试水温,感觉不烫才递到他的唇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