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她必须是王妃

2025-03-31 15:34:22

秦楚冷见他心神不定,也了解这个儿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罢了,你下去吧!秦楚冷放下棋子,对大臣说。

大臣行礼后退了出去。

刚一回到京城就闹出这么大的事来?秦楚冷不无责备地说。

找父皇可是有事?秦璟逸开门见山道,父皇,儿臣前来向父皇求一道赐婚圣旨。

儿臣倾心礼部尚书府嫡女李柔柯,望父皇成全儿臣。

秦楚冷眉头紧蹙,原本轻敲着桌子的手指,瞬时停了下来。

你母后一直中意镇国公府的嫡女柳如雪,端庄持重,知书达理,是做王妃的不二人选。

父皇,儿臣的王妃只能是儿臣倾心之人,旦凭父皇做主!秦璟逸说完,便漫不经心地把玩着手指上的扳指。

秦楚冷又何尝不知,这么多年来这个儿子一直与皇后不睦。

连同跟他这个父皇关系也是淡漠疏离。

这个冷心冷情的儿子,之前多次拒绝谈论成婚事宜,今日竟主动提及?莫不是是因为昨日之事为了补偿人家姑娘。

你若是为了补偿她,那立为侧妃便是!父皇,她必须是王妃!秦璟逸态度刚毅果决。

礼部尚书府,毫无根基,与战王府远不匹配,璟逸,你可知这对你来说不会有所帮衬?父皇,儿臣不需要谁的帮衬!你……秦楚冷手指攥成拳状,但很快又调整了一下情绪,你的心情父皇能够理解,但王府娶王妃这等婚姻大事,岂能儿戏?儿臣是认真的,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慎重决定,非一时冲动之举!秦璟逸的声音里透着不可违逆的坚定。

秦璟逸眼眸深邃,冷峻深沉,天生的王者气息扑面而来。

他的脸上镇定得毫无波澜。

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凭实力,睿智完全碾压。

父皇有所耳闻,她天性胆小,如何担当得起战王府的当家主母之位?既是儿臣自己选择的女人,那儿臣便要承担起她的所有,包括好,也包括不好。

璟逸,你当真要如此执拗吗?儿臣心意已决,确认过眼神,她就是儿臣要找的女人。

即使是错,儿臣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望父皇成全!秦楚冷没有说话,这个儿子的脾性他最了解。

做的决定从不轻易更改,除非南墙已撞。

但不排除还要继续再撞一次,以确认南墙的厚度和硬度。

一旁的赵公公战战兢兢。

不住地用宽大的衣袖擦拭着额头不断冒出来的细汗,这是针尖对麦芒啊!若朕不同意呢?儿臣宁愿孤独一生,也绝不会违心将就。

放肆!你是在威胁父皇吗?秦楚冷起身,一甩衣袖,不悦地道。

回父皇,儿臣不敢,儿臣只是想迎娶李柔柯,儿臣的女人只能是她!就是这么霸气!御书房又陷入片刻沉寂。

秦楚冷坐下,端起茶盏啜着茶,但眼神瞥的却是秦璟逸。

秦璟逸也端起茶盏,啜了口茶,眼皮下垂瞄向茶杯,余光告诉他父皇在偷偷审视着他。

这还是他第一次在王府婚娶问题上出言顶撞父皇。

以往只是拒绝,现在是据理力争。

秦楚冷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放下茶盏。

他大笔一挥,一份圣旨甩到秦璟逸眼前,算是对你在外两年大胜而归的赏赐。

谢过父皇,儿臣三日后会在王府迎娶李柔柯,儿臣告退。

秦璟逸说完就离开了御书房。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才拿下的圣旨实属不易。

放眼整个大理国,敢和秦楚冷叫板的也就他秦璟逸了。

人前还是要尊重父皇的,但人后他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赵公公,明日去礼部尚书府宣旨!是,皇上!赵公公点头哈腰地接下圣旨,皇上,奴才说句不该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皇上放宽心,保重龙体要紧!秦楚冷看着秦璟逸离去的背影,那么清冷孤独。

三日后成婚?他为何如此仓促?秦楚冷不得而知。

罢了,由他去吧!朕亏欠过他!……礼部尚书府第二日一早,赵公公来到李府。

听闻皇宫里公公来宣旨,府中一干人等齐齐去门口跪拜接旨。

这还是李府有史以来第一次亲迎圣旨,府内上下既紧张又惊喜。

赵公公清了清公鸭嗓,便开始当众宣读起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礼部尚书李尘远之女李柔柯温婉端庄,秀外慧中,为战王妃,择吉日成婚,钦此!谢皇上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叩谢。

一切是那么猝不及防!李柔柯久久未接圣旨。

她只是感觉大脑被恍惚和眩晕填充,一片空白。

李姑娘,接旨吧!赵公公催促道。

柯儿,柯儿……李尘远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她却又感觉远在天边,仿佛进入了一个长长的梦境中。

公公莫怪,小女前段时间遭人陷害,身体微恙!赵公公,本尚书可否替小女接旨?李尘远陪着笑脸,尽显阿谀逢迎之态。

赵公公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就是昨日四王爷公然违抗皇上求得的女子?眼光果然独特!他将圣旨交到了李尘远的手中,例行道喜,老奴给李尚书道喜了!李尘远塞给赵公公一锭银子,全程陪着笑,公公买杯茶喝,还请公公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几句!李尚书客气了,那老奴回宫复命去了!赵公公拿上银子,又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李柔柯,转身便走了。

只是走出去后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四王爷不走寻常路?赵公公大抵是相信了,这李姑娘果然如坊间所传。

此时的礼部尚书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各怀心思。

李尘远满面春风,笑得合不拢嘴,背靠大树好乘凉。

感觉马上就会走上人生巅峰!一时贺喜声不断,就连平日里关系一般的文武官员经过府门时,无不阿谀奉承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