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使臣建交的度

2025-03-31 14:28:37

朝臣已经被太后频频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给折服了,下意识都称赞可行。

新辟出一个部门就意味着要招人,贪官们不敢把脖子凑过去试探脑袋硬还是枪子硬,但得到第一手消息从家族里挑人也是好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从哪里着手,人员如何分配,兴修水库大坝是大工程,先修哪后修哪,不是几句话就能商定。

大概理出个章程后,玉芯琦笑道:哀家还有一个好消息给大家分享,试种的高产粮种已经成功,亩产平均十石,这仅仅是中等田产出,上等田十五石。

太后此言当真?王鼎激动的身子都是晃的。

粮食太重要了,若新种子能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不仅朝廷不缺粮食,老百姓也不用饿肚子了。

哀家怎会拿民生的事开玩笑。

玉芯琦一字一句说道:只有百姓吃饱穿暖了,才是江山稳固的根本。

百姓也许不在意谁做皇帝,他们在意的是谁能让他们吃一口饱饭!诸位爱卿有几人到乡下了解过民生疾苦?看过饿死之人?哪怕有人出自清贫之家,可他们一旦富贵了,只想紧紧抓住这份富贵,甚至贪婪的想要更多,积攒几世都不用愁的财富。

这些人,他们想过贪来的每一个铜板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赚来的吗?所以,哀家今日再宣布一项政令,往后科考进士及第的,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必须下方地方三年真实的体验民生疾苦,做不出成绩的不得提拔录用!户部侍郎赵坂出列说道:臣以为不妥,若有那等天资聪慧者被下放到地方岂不是白白浪费三年时间。

此话一出自然有人跟着应和,官家子弟哪个参加科考不是为了借着在朝亲人的关系谋个好去处。

这些少爷让他们去小地方能做出什么成绩?玉芯琦问道:赵大人,在你看来何为天资聪慧者?看一屋子书就知道如何管理治下百姓?如何决断朝廷要务?这······赵坂被噎住,只能换一个说法:这不公平,世家子弟自幼接触的东西跟平民子弟不同,就以如何提高田产和如何解决盗匪问题,专攻不同做出的成绩就不同,怎能用三年成绩来定论。

玉芯琦并不意外有人会反对,只问道:楼之高、稳,在于基础,没有基础的楼阁不过是空中花园,这跟你们所谓的天才理政是一个道理,他连基础都做不好,如何指望他能建造出稳固的亭台楼阁?赵坂讷讷,可是这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不公平!公平?玉芯琦嗤笑一声,这个世上就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你在为世家子弟抱不平,可曾想过贫民子弟想要出人头地要走多长的路才能追上?王鼎想到了自己的孙子孙女,他们都选择了太后新成立的火器营跟教育部,一切都是从基础开始,可他们脸上没有面对困难的抱怨和焦虑,而是一往无前的冲劲。

他朗声说道:臣以为太后此举甚好,科举进士是大清未来的基石,让他们切实感受百姓生活之艰巨,知道百姓要什么,未来才知道如何开展政令能让百姓从心服从。

裕诚也说道:正是。

不体会民生之苦就不知道斗米来之不易。

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赵坂几个反对的被淹没在一片赞同之声里。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是臣迂腐了。

没有人能阻挡太后的变革。

新政令的颁布让更多的读书人欢呼,他们学习的资源比不上世家子弟,可一旦用功苦读高中后就有机会大展拳脚,基层考验的三年就是他们最大的转机。

短短几年时间,大清治下无人不知太后。

女兵营、女书院、女官、火车、汽车······这些新事物不断冲击世人陈旧的观念,大清在危难之际如一轮新生的朝阳,越来越璀璨。

洋人不相信大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崛起,他们还等着入侵这片到处都是黄金的土地掠夺财富。

几番交战后,他们终于被打服,意识到大清的坚船利炮和悍勇无敌的军队,这些犹如天降神兵利器,无人敢挑衅。

他们想到了老祖宗那招:递国书派使臣建交,学习大清厉害的东西带回去变革改造出更先进的。

对于使臣来访,朝臣又出现两道声音。

以黄钺为首的一方发言:太后,此番应当让他们看看大清的水军、陆军配备,展示最新研究出来的火炮枪支,震慑这般觊觎之徒!另一方以裕诚为首的发言:拿点过时的东西给他们看看就行,至于对方留下来想要学习的,挑一批聪明且懂得变通的学子与之一起。

臣只知道一个道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