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社会系教授亚布朗斯基是一位研究金钱对人们情绪及人生各个层面的影响颇有成就的学者,他写了《看,钱在说话》一书,颇能提供有关钱的宝贵意见,帮助你过成功的生活。
他说:钱是一种力量,这力量正视你是否能掌握它而定。
这本书能帮助你积极调适自己对钱的情绪,指导你认清钱的本质,去过富足快乐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协助你消除一些钱的心理压力,增进婚姻生活,并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观念。
你当然要重视钱,但不能着眼在贪婪上,而要着眼在对生活的肯定上。
请留意!钱,你诞生时未带分文,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它;我们的正确态度是珍惜和善用,而不是贪婪的占有和无度的挥霍。
亲子之爱人活着就离不开代代相传的事,它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环,如果你一味重视事业而疏忽了子女的教育,无可避免地将会是一种残废的人生。
每个人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丰富的感情,希望他们健康幸福,期待他们有个成功的人生。
大部分的人,把子女当做心肝宝贝,照顾他,教育他,鼓励他,提携他。
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丰沛的。
不过,光是爱是不够的。
如果爱里头没有清醒的智慧,爱就会和欲望混淆,而变成需索和压力。
这样的爱,对子女的心智成长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做到:觉有情。
爱自己的子女并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子女身上,而是要引导他,依他的根性因缘去成长,去展现他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爱是关怀他成长,帮助他解决难题,尊重他的本质,了解他的处境,这就是觉有情。
这样的爱越丰富越好。
不过,依我的观察,许多父母具有丰富的情爱,却疏忽了清醒的理性,他们要孩子提早学习,抢先偷跑,好超越别人,但却没有培养正确的求知态度;一心要求好的成绩,却没有启发孩子的潜能,孩子在短期内似乎表现卓越,长期下来,却在心力疲竭中,失去求学和成长的动力。
最近,我和十来位中学生家长闲聊,谈到孩子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话题,有一位家长说:读课外读物,对于成绩并无助益,孩子念小学期间,我买了许多伟人传记给他,孩子也读了。
现在念中学了,却越来越不爱念书,看来读那些传记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
另一位家长则说:读小学的孩子念传记是很有趣的,我们常被书中求真和刻苦的精神所感动。
有时念一篇童话故事,会让我们泪盈满眶或欢乐不已。
在闲聊之中,我发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深挚的、令人感动的。
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有些父母的爱是有能力、有启发性的;有些父母的爱只是一种期望。
前者常常化做热心,化做力量,有创意,也有生命力;后者化做欲心,只是期望子女好,希望他们比别人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掺入了自己的野心。
事后,我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得到证实:热心者能提供有能力的爱,其子女心智成长良好,成绩较优,生活适应也理想。
反之,带着浓厚期望的父亲,由于野心混淆了爱,孩子的表现较不理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野心倾向的家长不时带着失望的表情,以沮丧无助的语言,调侃自己或批评自己的孩子。
我深知父母的野心能给自己和子女很大的压力。
他们很在意成绩,得失心重,爱用自己期望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而疏忽从根本处协助孩子成长。
禅家说:马车不动了,你是使唤马还是使唤车子呢?谁都知道要使唤马。
但为什么孩子成绩不好时,却只责备其成绩,而不鼓舞孩子,帮助他发展潜能呢?这是野心作的怪。
1947年,美国有一位农夫写信给爱因斯坦说,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爱氏一样,有成就,所以也给他取个和爱因斯坦相同的名字阿尔伯特。
他希望爱氏能写几句话,作为孩子长大的座右铭。
爱因斯坦给他的座右铭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只有责任感可产生的,而是从对人及事物的爱与热诚产生。
野心往往压抑个人的潜能,使他失去创意,失去活泼的生活。
更严重的事是,它会使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赤贫,在不停的追逐中,感到无限的饥渴。
这种心灵的饥馑,是痛苦的,是焦虑的。
心怀野心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给他许多虚幻的目标,告诉他出人头地的滋味,灌输他压倒群伦才是卓越的人生,指引他什么才是大家羡慕的职业。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照单全收,他们为了博得父母的爱和欢心,拍着胸膛说将来要当伟人,要做企业家,要当医生,要做教授,父母和孩子都沉醉在一片虚幻的远景之中。
事实上,这段如虚似幻的美景也真令人陶醉。
有一天美梦破碎了,因为学习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容易,好成绩也不是唾手可得。
这时父母开始严厉的督促,而期待孩子出人头地的眼神渐渐的褪色黯淡,孩子对读书开始有了压力和焦虑。
最严重的是:许多父母在这关键时刻,未能及时正眼检视孩子心智成长的问题,而一味责备他不用功,甚至予以羞辱。
这样就雪上加霜,更陷入困境了。
热心的父母则不然,他们对孩子抱着希望,而不是野心。
他们努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协助他们解决适应的困难,而不是责备他们的挫败。
他们接受孩子,清楚地了解孩子,然后帮助他们开展其人生。
他们对孩子传递的心声是:孩子!我爱你正因为你是你,用不着跟别人比较高下。
我有耐心陪你,有热心帮助你,好展现自己,过有意义的人生。
热心者内心含藏慧眼,能看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个宝。
他能热心地爱,热心地协助;他们的爱心能带来更多的成长和欢悦。
绝大部分的父母对子女都是关爱的。
但是心怀野心,爱就会变质,结成许多苦涩的果子。
而唯有热心的父母,能提供有能力的爱和创意的指引,孩子才能开展幸福的生涯。
这样的爱,才是觉有情的菩萨心肠,才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教育智慧。
禅家说:要直参那活水源头。
觉有情的爱就是孩子成长的活水源头,它能沃壮孩子,令其成长壮硕,它正是一颗古佛的心,佛透过它来护佑你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