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针见血的商业实战手册:终结营销混乱 > 第3章 混乱不堪的互联网(7)

第3章 混乱不堪的互联网(7)

2025-03-31 07:23:50

究竟有多少人看《航班蛇患》之类的电影?依我看,只有那些恐怖电影迷才爱看这类东西。

对于主流观众而言,差劲的创意就是差劲,无论它获得多大多广的传播。

在这个案例中,它并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战略,却有一个显然的问题。

但是,或许我不对,庞蒂亚克把它所有的营销资源投入到其G6跑车的网络推广上。

他们承认这样做不像传统媒体那样能够激发很高的关注度,但确实有助于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年轻男性顾客。

传达信息给目标顾客是一回事,让他们接受产品是另一回事。

看他们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将会很有趣。

与单独借助传统媒体一样,利用互联网与顾客保持联系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我看来,单独利用互联网推出新产品是在挑战极限。

坠入深 渊最近,美国广告主协会举办了一个年度会议。

接二连三的演讲者都在强调一个日益流行的概念,即所谓的行为定向,用来比照传统的宣传主题,如顾客态度、意见或认知等。

由于具有能对顾客浏览网站进行跟踪,从而了解顾客行为的强大功能,互联网使一种被很多人称为更好地了解顾客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有人认为,行为定向的研究结果可以实现通过不同的媒介,给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信息。

尽管他们也承认这样做会相当复杂,但一致坚信这恰是解决之道。

我却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品牌推入模糊不清和令人困惑的万丈深渊之中,且永无翻身之日。

它不是一个能消除营销混乱的方法。

AB公司就是因调查饮用场合而坠入深渊的。

它曾推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网络推广活动,一个名为Bud TV的网络娱乐电视节目,结果是草草收场。

随后它对内容进行了反思。

他们的陈述中有一句我最喜欢的话,电视节目与我们的品牌无关。

嗨,那投入那么多金钱与气力究竟又是为何?当营销人员绞尽脑汁为所有人满足所有需求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品类在不知不觉中同质化。

正如先前所提到,在我更新另一本书《与众不同》时,无意中接触到Brand Keys在这方面所做的大量研究。

下面是研究的一些精彩部分:ナ品类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各不相同。

比如,在肥皂品类中,100%的品牌有它们各自的差异点,50%的信用卡产品被认为在顾客心中代表了某些不同的事物。

但是,银行、汽车润滑油以及其他20个品类(占接受调查品类的近1/3)中却没有一个具备差异性的品牌。

这些产品和服务已被大众熟悉,但并不认为有什么特别。

ナ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点,以银行为例,它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口号。

你觉得这些怎么样?财富栖身地、拥抱才智、纯粹的瑞士银行、今日在这里,明日还在这里。

类似的口号和无休止的并购已使银行这个品类高度同质化。

ナ在另一方面,以汽车为例。

它的差异化数字还可以―38%,这意味着它拥有相当一部分具备差异性品牌,如丰田(可靠)、宝马(驾驶)、沃尔沃(安全)、奔驰(工艺)或法拉利(速度)。

同时也意味着,它拥有大部分缺乏差异性的占位品牌,比如通用汽车或福特。

ナ在75个受调查的品类中,其中20个品类在差异化方面吃了零蛋。

上百个品牌是如此的模糊不清,以至于无法代表任何一个不同的东西。

另外,有28个品类拥有低于30%的区隔品牌。

换言之,2/3的品类不具备明显的区隔或正处于通往同质化的途中。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你还认为制作广告不是基于品牌要如何与众不同,而是根据人们在不同场合上如何使用它吗?或更有甚者,你仅仅在广告中打出品牌名称,让顾客自行琢磨它到底是什么,然后你躲在旁边窥视跟踪他们会在何时使用吗?或许你会认为顾客的认知并不是那么重要。

假如顾客认为我们的产品都是一样的,那就这么着吧。

女士们、先生们,这不是一条能够使混乱得以终结的康庄大道,这种思维模式恰恰是在通向毁灭:欢迎光临深渊。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www.txtsk.com.cn下载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