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三国志风云人物全集 > 第九十八章 曹丕(十四)曹丕特长

第九十八章 曹丕(十四)曹丕特长

2025-03-31 03:40:08

曹丕与他的父亲一样,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军事才能,要相对弱一些。

毕竟曹丕的实战经验不够丰富,在世时间也相对要短。

如果加以时日,再练个几年,我想,曹丕在很多方面,会有很大进展的。

别小看这年龄,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古代战争年代中,谁寿命长,谁坚持的日子多,谁积累的经验多,谁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谁的胜算也就会更大。

这一点,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还会详加说明。

但就曹丕而言,寿命不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

按曹丕的自述,小的时候,恰逢董卓当权,天下大乱。

在五岁的时候,曹操就教他学习射箭。

在六岁的时候,就大致掌握了射箭技术。

到了八岁时,曹丕不仅会骑马,还学会了在马上射箭。

这就是骑射。

别认为骑射就是会骑马、会射箭,累加起来就是骑射了。

绝不是那么简单,骑射的难度,以及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骑与射的机械累加。

首先,骑与射的技术都要过硬,才能谈得上学骑射。

所以,曹丕说,普通的射箭,都拥有固定的靶子和位置,就算百发百中,也称不上高妙。

只有驰骋在草原或平川上,追逐狡猾的野兽,拦截迅疾的飞禽,箭不虚发,每射必中,才算得上好箭法。

这难度,应该大于移动靶射击,因为骑术再高,也不可能真的达到如履平地的程度。

每次曹操出征,都带着曹丕一起去。

在宛城,曹昂与曹安民遇害的时候,曹丕当时只有十岁,幸亏马术不错,才死里逃生。

可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竟能在战火中幸存,除了运气外,还与自己的骑术及饱经战争考验有关。

骑术,在战争中,不仅只是为了逃跑,更多的是为了杀敌。

花拳绣脚,在实战中,就会葬送自己的性命。

曹操在取得官渡胜利后,曹丕就有机会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进奉的宝马良弓。

晚春时节,曹丕与曹真一起,在邺城西郊,骑着宝马,带着?弓。

曹丕打了九只獐鹿,野鸡野兔各几十只。

这种收获,没有高超的骑射,是做不到的。

曹丕对剑术也是相当精通。

他一生中领教过许多优秀剑士,学了不少剑术。

在曹丕的眼里,最有名气的是王越。

曹丕从王越的徒弟史阿,学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

将军刘展,自负剑术高超,且能以空手入白刃,堪称一流。

但曹丕看出了刘展的破绽。

刘展不服,要与曹丕较量。

两位武术大师,以甘蔗为兵器,切磋起来。

几次,刘展都被击中手臂。

刘展不服,还要比试,结果又被曹丕略施小计,击中了头部。

现场看到此景的人,都惊呆了。

曹丕对刘展笑着说,以前的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抛弃自己以前的医术,跟他重新学习,现在将军你,也可以像淳于意一样,重新向我学剑。

大家听到这里,都开心地大笑起来。

刘展是否怕伤了曹丕,手下留了一点情,一时施展不开,不得而知。

但曹丕的剑术,也不会太差劲。

曹丕在文学领域,也是风骚一时。

他与曹操、曹植,被称为三曹。

他的文学水平,虽在大家眼里,被认为在三曹中,只能垫底。

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曹丕的文学造诣,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人相轻的论断,至今还有一定的道理。

他说,大家都用自己的长处,贬低别人的短处。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不错,也对远方或远古的作家无比推崇,但对自己身边的文人,却不不够重视。

这就是曹丕所说的向声背实,只崇尚虚名,与实际相背离。

曹丕说得真是到位,寥寥数语,就将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酸劲和通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也可以看出,曹丕写文章,不仅只是委婉细腻,周详舒缓。

绵里藏针,这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三曹中,曹丕的政治地位最高。

相形之下,曹操是老子,资格也老,别人对他的评价,比曹丕高,符合大家的习惯;曹植混得最惨,大家对他偏向一点,也是有同情的意味。

有了这些因素,曹丕就是垫底,也会为自己找到平衡。

受到曹操的影响,曹丕也注重节约。

与曹操的其他的儿子相比,曹丕早年经历过各种艰险,受到的教育也最严格。

还有一点,曹丕为了迎合曹操和当时的风尚,也是一个原因。

原因不是主要的,习惯成自然,不管怎么说,曹丕是做到了这一点。

纯天然也好,暗含添加剂也罢,至少曹丕做到了。

特别在薄葬上,作为一个帝王,曹丕是做了一个好榜样,不简单啊,官二代能做到这程度,已经够让人赞叹的了。

说实话,曹丕的器量,与曹操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要是能宽宏大量一点,做出来的功绩,就会很不一般了。

曹丕的故事暂时说完了,但并不是终结了。

与曹操一样,他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还与很多其他重要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会断断续续地浮出水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