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在即!这就是官渡之战,为三国时期着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大战。
为迎接这次大战,曹操刚刚清理了东边的门户,就急忙赶到官渡,紧紧地盯住袁绍的军队。
在此同时,对刘表和孙策的动向,也纳入防范的日程。
这两股力量不可小觑,一旦自己与袁绍正面交锋,他们都有能力,并极有可能趁火打劫,攻入许都。
除此之外,西边的关中地区,无不对许都垂涎三尺,都在观望成败,他们暂时虽未采取行动,但一有动作,就会威胁许都西面的安全。
只不过他们的军力较为分散,彼此也相互牵掣,谁也难以单独有大的作为。
前面说过,东方战事已经结束,实际未必如此,刘备虽已撵走了,但这里的反曹势力不可能一时间完全清除。
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有第二个张邈和陈宫的出现。
那场意外,曾让曹操吃尽了苦头,遭受无比沉痛的打击,成为永远都不会忘却的阴影。
曹操甚至因此差一点放弃了心中的远大抱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www.bxwx.org 首发 手.打/吧}无论如何,许都都是曹操的命根子,不可不派重兵防护。
围魏救赵的计策,曹操使得很熟练,但同时,他也担心别人也使这一招。
只有大本营安全了,才能把心思放在前线上。
从表面现象上看,曹操对袁绍,没有进攻的能力,只能一味防守。
确实,曹操的兵力较少,比如甄城,城中只有七百多士卒。
这么少的人马,想守住城池,非常困难。
因为这七百人,可能还要承担很多日常的事务,像日常的治安管理,各种后勤保障,都需要人手,真正能站到城墙前线作战的的,一定不足七百。
曹操本想给甄城增加两千兵力,守将程昱为减少曹操负担,大胆推辞了。
由此可见,兵力真的有限。
当然,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怀疑曹操是在哭穷,兵力一定很雄厚,还举例说,曹操曾收编三十万青州兵。
不过,我认为,这些青州兵,经过几次大战,包括在困难时期,能幸存和留下的不会太多了,要不,怎么会几次差点被吕布赶上了绝路。
还有一种可能,曹操确实瞒报了一些,以麻痹袁绍。
阿瞒嘛,名实相副,也很正常,隐藏一些实力,好出奇兵,以求胜利。
无论如何,我都坚信,曹操在兵力上,还是无法与袁绍相比的。
尽管如此,曹操虽持守势,但决不是消极防守,而是在防守中寻找突破口,伺机反攻。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攻。
不让敌人看到破绽,不让敌人找到进攻的最佳途径,分散敌手的兵力,就是防守成功了。
曹操很重视人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
在兖州沦落后,曹操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叛我,多自信啊。
谁知魏种也叛离了。
曹操大怒,说道,除非魏种跑到边远少数民族的地界,否则绝不会轻饶。
等到活捉了魏种,又把他释放了,并委以重任,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可以下台的阶梯,魏种太有才了,舍不得一杀了之。
还有一事,曹操为兖州牧的时候,选毕谌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张邈劫持了毕谌的一家老小,用以要挟毕谌。
曹操觉得非常对不住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去投奔。
毕谌发誓绝无二心,十分动容,说得曹操热泪盈眶。
不料毕谌一出门,就变卦了,跑到吕布那儿。
曹操打败了吕布,也活捉了毕谌。
大家都在为他担心。
曹操说,对自己父母孝顺的人,能不忠于自己的上级吗?给他做了鲁国的国相。
曹操能尽释前嫌,大胆重用背叛自己的人,度量非凡,自然能让很多人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稳住军心,在战前非常只重要,就是能在敌人的攻势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保持高昂的战斗力,不至于在内部被敌人瓦解。
对于关中地区,曹操派去治书侍御史卫觊,前去镇抚,安定民心。
因关中地区,连年遭遇战祸,老百姓都被迫背井离乡。
后得知家乡稍稍安宁后,又想回家了。
但回家后,有没能力谋生,当地的军阀实力,趁机招收人马,地方政府部门无力管制。
曹操听从了卫觊的建议,给回归的乡亲,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又派司隶校尉,主持当地事务。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威信大大提高了,从而稳住了关中地区,解除了又一个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