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越的庞大计划,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被付之政事堂内部的讨论,就被赵顼强行压住了。
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接受这个过分大胆的计划。
不过,暂时也没有人知道一向以谨慎闻名的石越,为何会提出这样激进的主张……甚至还没有等到石越想出一个说服天下人的办法,在九月十二日,就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件。
午膳之后,赵顼按着习惯开始浏览当日的报纸,当他看完《新义报》与《汴京新闻》关于省试与辽国内战的报道之后,忽然发现竟然有一份厚厚的《谏闻报》放在下面。
赵顼不由的问道:今日怎么会有《谏闻报》?须知《谏闻报》始终是小报,虽然最近发展很快,但也只是逢单日发行,此时九月十二日,明明是双日,怎么会有《谏闻报》呢?李向安连忙欠身答道:启禀官家,或者是增刊也未可知。
最近辽人内乱、京城省试,百姓也很关心。
《谏闻报》偶尔也会有增刊。
哦,朕倒要看看唐坰又找到什么独家新闻了。
赵顼开玩笑的笑道,一面拿起《谏闻报》,却发现比平日厚了一倍,足足有十六页厚!赵顼垂首欲读,不料才看了一眼,笑容便立即凝固在脸上。
李向安察颜观色,立时知道不对,顿时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宫殿中沉默了一会,便听到赵顼一掌击在案上,怒声喝道:唐坰好大的胆子!好大的胆子!龙颜大怒,顿时满殿内侍、宫女,全都跪了下来。
李向安趴在地上,偷偷向上望去,却见一叠报纸飘摇落下,掉在他的面前的那页报纸上面赫然用大号楷体印着一行标题——《开发湖广•裁汰厢军》,他顺着报纸从右往左看去,却见又有一条大号标题——《独家报道〈苏石奏折〉详情》!李向安正待再看,却听皇帝厉声吼道:来人,速召张景宪、蹇周辅!李向安慌忙应道:遵旨。
一面急急退出殿中,取马往大理寺宣旨。
他匆匆忙忙走到明堂附近,却童贯在那里做事,瞅见四下无人,李向安连忙朝他招招手。
童贯赶忙跑了过来,请了安,谄笑道:李大人,不知有何吩咐?李向安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可知道太府寺怎么走?回大人,小人去过几次。
嗯,怪不得石参政说你办事伶俐。
你现下悄悄去趟太府寺,叫参政看今天的《谏闻报》。
李向安不动声色的低声吩咐道。
小的一定办妥。
童贯低声应道。
李向安见他竟不多问半句,心中大喜,笑道:你果然聪明。
快去。
说完也不停留,便直奔大理而去。
童贯匆忙收拾一下,转了个弯,也从东华门溜了出去。
※※※他知是李向安与石越的差使,也不敢怠慢,一路紧赶,到了太府寺。
见着石越,便将李向安的话转叙一遍。
石越却是一头雾水,问道:李公公也没有和你说别的什么?却是不曾说得其他事。
嗯。
石越沉吟道:如此有劳你了。
一面吩咐侍剑道:给小公公封点茶水钱。
童贯连忙欠身说道:不敢。
参政,小的不敢久离,便告辞了。
盼参政小心为要。
竟是连钱都不要,转身便走。
侍剑从未见过不要钱的宦官,望着童贯的背影,不由怔道:公子,这……石越淡淡一笑,道:有违人情者,必然为伪。
不过他既然能做到这个份上,也是难为他了,不如便领他这个情。
一面走到案边,翻出当日的《谏闻报》来,才看了一眼,整个人也呆在当场。
这,这是军国机密!是谁敢外泄?石越颤声问道,一面急速的翻阅《谏闻报》,却见整份报纸,不仅详详细细的刊登了石越与苏辙联名奏折的全面内容,还刊登了白水潭的几场讲演,以及《谏闻报》对此事的评论。
侍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凑过来了一看,顿时也吃了一惊,忽想起一事,恍然大悟道:刚才出去,听说《谏闻报》增刊大卖,市井纷纷抢购,我以为又是关于辽国的谣言,不料竟……石越苦笑道:必是皇上也见了,李向安才着人来知会我。
唐坰要倒霉了,这份奏折,虽然没有通过,却事关裁撤厢军等等机密大事,目前为止,也就是韩、吕、司马,苏大人与我知道而已,唐坰怎么的如此不知好歹,《皇宋出版条例》规定泄露军国机要,最轻都要杖责二十,罚铜二百斤……公子,只怕皇上要追查是谁泄秘的。
皇上最恨的便是有人泄露朝中讨论的大事,这件事情,只怕公子与苏大人,都脱不了嫌疑。
侍剑担心的说道。
石越不以为然的摆摆手,道:我怎么会泄露这些机要,荒谬。
※※※崇政殿。
大理寺卿张景宪与大理寺少卿蹇周辅跪在殿中,听赵顼怒气冲冲的命令道:朕要二卿即日查封《谏闻报》,将唐坰抓起来,找出那个泄密之人。
陛下。
张景宪已经知道事情的大概,他缓缓说道:臣以为,按例,此事当由开封府管。
大理寺管不得么?大理寺不管天下刑狱么?赵顼怒道。
这等小事若也要大理寺亲自过问,大理寺就有管不完的事情。
张景宪毫不退让,平平淡淡的顶了回去。
这如何是小事?赵顼恶狠狠的问道。
他气极欲狂,几乎想要走下御椅,狠狠踢张景宪一脚。
臣亦以为是小事。
一桩普通的泄密案,开封府管得着,臣亦以为,大理寺不当管。
蹇周辅也不紧不慢的说道。
而且,臣以为,若开封府要查封《谏闻报》,臣当驳回这个判决。
朕为何查封不得?赵顼怒睁双目,霍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有法令在。
张景宪简简单单的回答,不管赵顼如何生气,他就是没看见的样子,神色从容平静。
陛下。
蹇周辅解释道:按着《皇宋出版条例》,报纸泄露朝廷机要,可以杖责当事的编辑、撰稿者,可以追查泄密人,可以对报社罚铜,却不可以查封报馆。
若朕定要查封呢?赵顼冷笑道。
立法不守,不如无法,臣等不敢奉诏!张景宪与蹇周辅一齐顿首道。
二卿可知道《谏闻报》所泄机密,关系重大?赵顼被二人弄得无可奈何,只得放缓语气。
若情节果然严重,可以杖责四十,罚铜千斤。
足以让唐垌刻骨铭心。
张景宪答道。
蹇周辅却道:陛下若大动干戈,只怕是让天下本来还怀疑《谏闻报》报道真实与否的人坚信这件事是真的。
臣以为解决此事的上策,是公开宣布绝无此事,一面以伪造朝廷奏折,报道不实的罪名处罚《谏闻报》。
如此时日渐久,自然无人相信。
若以臣之见,《谏闻报》所登之所谓‘奏折’,荒谬不经,倒是纸上谈兵,便是泄密,亦多有夸饰,世间凡明事理之人,皆知断非苏、石二参政所为,此案之罪断,似乎诬蔑造谣多于泄密。
张景宪粗略看过《谏闻报》上刊登的奏折,心里非常不以为然。
赵顼不料他如此说,愕然道:卿何出此言?《谏闻报》所登,却是千真万确之奏折。
啊?张景宪与蹇周辅齐齐吃了一惊,二人讶然对视,半晌,忽然一起顿首。
赵顼奇道:二卿这是为何?张景宪慨然说道:陛下,臣以为泄密事小,奏折所议事大。
苏、石二参政向来谨慎,不知何故献此下策。
隋亡故事,陛下不可不戒!臣身为大臣,此事亦不可不谏。
蹇周辅亦道:陛下,臣不敢信此为苏、石二位大人所为,便是周文王再世,朝廷财政亦将败坏不可救。
若有天灾兵祸,陛下将如之何?万望陛下三思而行。
赵顼摆摆手,道:苏辙、石越不过建议而已,韩绛、吕惠卿、司马君实皆以为不可,故此事外间不知。
不料竟然有《谏闻报》刊登其事,朕必欲知此事是谁人泄密,若不查出,日后朝廷岂有机密可言?张景宪、蹇周辅这才稍稍放心,齐声说道:陛下英明。
张景宪又道:既确是泄密,臣请陛下敕令开封府立案。
罢、罢。
御史台不再审案,甚是不便。
权且让开封府去查这件事罢。
赵顼不耐烦的挥挥手,一瞬间竟然感到一阵心烦意乱。
※※※《谏闻报》刊登的报道在汴京城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
既有旗帜鲜明的支持者,也有立场坚定的反对者,但绝大多数的人,则是觉得不可思议——如此庞大的计划,几乎是当时人闻所未闻的。
支持者以白水潭的一部分学生为主,反对者则多是老成稳重之辈,而觉得不可思议的,却多是朝中的大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屑的丢下报纸,哼道:造谣!这些人中间,就包括在当天抵达京师的枢密使文彦博。
若说是吕惠卿提出这样的主张,或者还可以相信。
苏辙、石越?文彦博摇了摇头,沉着脸在来迎接他的冯京面前骂道:这些报纸越来越放肆了,居然连朝廷大臣的谣也敢造。
如此军国大事,连老夫都曾与闻,又怎能让唐坰知道?冯京一脸的尴尬,半晌没有作声。
文彦博瞧出蹊跷,心中一惊,问道:当世,难道此事是真的?冯京吱唔一声,道:今日傍晚,开封府已经将《谏闻报》有关的编辑全部抓了起来,罪名未定。
不过我听说,皇上曾召见大理寺卿张景宪与少卿蹇周辅……说了些什么?究竟圣上和他们说了什么,别人也不知道。
现在皇上龙颜大怒,宫中自然没有人敢乱传话。
张景宪与蹇周辅,都是有风骨的人,什么话进了他们的耳里,那便和进了棺材没甚区别,也不会传扬出来……只是我颇疑心,此事或许是真的……冯京也无意隐瞒文彦博。
为何做如是想?苏辙、石越,皆是稳重之人。
文彦博奇道。
因十几日前,我曾听说苏辙、蔡卞、唐棣等人频繁来往石府,虽说几人素来交好,但是现在各部正是事烦之际,却也颇显不同寻常。
其后石越又拜访过韩维。
尔后皇上一日之内,先是召司马君实、石子明、苏子由密谈,其后又相继召见韩、吕二相。
尔后又闻通进司曾递交苏、石之奏折……若依这些事情来揣测,总觉可疑。
冯京身为吏部尚书,自然是知道很多内幕。
文彦博思忖了一会,皱眉问道:既是奏折言事,如何这般遮遮掩掩?你是尚书省吏部尚书兼参知政事,竟不得与闻?冯京笑道:若《谏闻报》所登奏折是真,则亦不难理解。
如此庞大之计划,以石子明之性格,必然先得到皇上的同意、司马君实的支持,方愿示人。
一旦皇上与司马君实认可,自然就会交朝廷讨论;既是秘而不宣,想必是皇上与司马君实没有答应。
文彦博又瞄了一眼手中的《谏闻报》,冷笑道:司马君实除非疯癫,否则焉能同意这种计划?数亿贯——朝廷哪来这么多钱?何况移民又岂是小事?一次移民五万丁,折算人口,就是二十万人,那还不搞得鸡飞狗跳?朝廷莫非钱了没处花?石子明一向谨慎,不料倒成了王介甫第二。
冯京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文相公此言太过,石子明此事虽然失算,好在为人不固执。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且若依我之浅见,则其中亦并非一无是处。
譬如移民,未尝不是好事,北方盗贼不断,朝廷岂不知原因?然无可奈何尔。
移民便是良方。
只是性急不得,还须慢慢来,若五年之期,改成十五年,先遣人分赴南北,将要移民的地方与要移民的人都规划清楚了,第一年竟只移民一万户,且这些人必是北方无业之民,或为乞丐,或为招安之盗贼。
如此缓缓图之,朝廷付出有限,而长远来看,确有大利。
且湖广之利,未必全在于移民,应于北方征募老农,前往湖广为农师,劝农教农,如此持之以恒,二十年后,必收全功。
文彦博却毫不客气的反问道:当世说得轻巧,为政者十五年缓缓而图二十年后之利,又岂是容易之事?石越年轻,急于求成,既是孟浪,然亦是本朝风气使然。
依我说,朝廷能安静劝农,少收两税,便是上策。
诚然。
但皇上春秋正盛,此事未必不能。
石子明亦并非不知缓缓图谋之理,他道路修建之法,便是长达七十年,却不知为何,移民之事,便要急于求成,非要五年之内见功。
冯京又想了想,终是不能明白,只得无奈的摇摇头。
文彦博冷笑道:七十年之规划,真是痴人。
谁能管得住二十年之后事?竟说到七十年?全篇奏折,愚不可及者,便是道路修建,朝廷有此数亿贯,早已北伐燕云。
此时辽国内乱,本是大好机会,朝廷不敢动手,还不是缺钱缺物吗?本来石子明建议皇上整编禁军,训练将校士卒,老夫亦觉得他知世务,远胜王介甫。
若此事为真,未免让人失望。
冯京知道文彦博对石越素来观感一般,虽然皇帝给两家订下亲事,但是文彦博三朝元老,说话之间,自然也未必会给谁留面子。
当下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只说道:此事竟不知何人泄密?想来惹怒龙颜者,或是此事。
管他谁人泄密,到头来还是报纸泄密。
文彦博对于报纸,始终没什么好印象。
※※※但既便是文彦博如此不屑一顾的计划,也并非没有支持者。
从第二日起,《汴京新闻》迅速的动作起来,针对尚未确认为真的《苏石奏折》,刊登了一系列的评论,但是相对来说,《汴京新闻》的立场是中立偏于宽容,其中不仅有白水潭博物系学生表示支持与理解的论点,也表达了士林的担忧与怀疑。
随着九月十三日,开封府正式以泄密为罪名审问唐坰等一干编辑,从侧面证明了《苏石奏折》之真实性,关于此事的讨论,立时转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支持者与反对者纷纷在《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与指责。
与此同时,商人与百姓们谨慎的评估着移民与修路的可能性,厢军与其家属则担忧着是否会遭到裁汰的命运……朝中的大臣更是纷纷上书,未雨绸缪的劝戒皇帝不要推行这样风险过大的计划。
而最让人担心的,则是北方百姓也湖广四路汉蕃居民听到传言后有可能产生的惊慌与不安——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百姓在不久之后听到的新闻,必然大大走样。
无论如何,石越此时已经明白,短期内,自己这个计划已经彻底夭折!九月十五日,民间对此事的关注几乎已经超过了省试与辽国内战,众多在京参加省试的举子也是非常的关心此事——特别是籍贯在湖南四路与北方诸路、四川诸路的举子在考生中占多数的情况下,此事更理所当然使他们关注,这中间毕竟牵涉到巨大的利益。
终于,到了九月十六日,大宋朝廷再也无法坐视了,为了安抚已经动摇和将要动摇的军心民心,在石越的主动请求下,皇帝亲自拟写了《安民诏》,向天下臣民宣布,《苏石奏折》所叙内容只是朝廷的一种讨论,朝廷并无实施之意图;而裁军云云,更是无稽之谈。
这份《安民诏》由各大报开出头版整版转载,总算是暂时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石越则在《皇宋新义报》发表署名文章《货币乘数效果》,指出货币只有进行流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思想。
因为石越始终是学术宗师,因此这篇文章一面世,就引起了各大学院、书院的关注,各《学刊》纷纷讨论石越的基本观点:政府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即能取得倍数之效果,故政府支出能带动整体的经济活动,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
石越的这一理论非常的粗糙,他毕竟没有受过经济学之专门教育,当时的钱庄也无后日商业银行之影响。
但饶是如此,对于当时的精英来说,也是巨大的冲击。
不过绝大部分的人,则被石越的所举的例子给完全绕晕了——石越在文章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修路,朝廷给农夫十文钱,农夫吃饭、穿衣各用五文,则十文钱有二十文之效果;粮食店、裁缝店各得五文,其中要又要支持成本、制作、运输等等环节之支出,则十文钱的效果又会产生相应的倍增……如此,朝廷若将十文钱收在府库,则始终是十文钱,若将其花掉,便能使整个天下得利,产生远远超出十文的效果,这些效果又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为朝廷收回,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货币乘数效果,无法理解者,则斥之为诡辩——因为他们一时间也无法想出道理来驳斥;而许多杰出之士,则感到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吕惠卿府。
石越真奇材也。
吕惠卿手里拿着一份《皇宋新义报》,感叹道:我本以为他提出那样大的计划,只是一时失算,谁知背后竟有大文章。
自古以来,都以节俭为尚,不料花钱也有这等妙处……王介甫见到这篇文章,必然赞叹。
在下却不以为然。
安惇的笑容中,带着几分不屑。
哦?石越说的东西,一则难以证明,二则会败坏风俗。
试想这不是鼓励人君乱花钱吗?自古以来,穷奢极欲、大肆花钱的君王又岂在少数?若依石越之说,岂不是个个都要国富民强了吗?吕惠卿微微一笑,却不答话。
他自是知道古时暴君穷奢极欲,却是廉价役使百姓,百姓困于生死之间,与石越所说全然不同。
但是既是批评石越,他却没有必要去为石越辩解。
安惇见吕惠卿神态,以为是默认他的话有道理,顿时大受鼓舞,又语带讥刺的说道:石越也是想学王介甫相公不加税而财赋足,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皇上厚德,生性节俭,又岂会受他鼓惑?吕惠卿笑道:处厚所说的确有道理,但是眼下皇上所关注的,只怕还是唐坰是如何知道那份奏折的。
据开封府的消息,唐坰与《谏闻报》的编辑,都一口咬定消息来源是匿名,连他们也不知道确切之消息。
据此分析,若非唐坰说的是真话,则是提供消息者的背景非同寻常。
吕升卿插话道。
知道此事的朝廷大臣,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如果是石越那里泄露,想来……安惇意味深长的说道,一面望了吕惠卿一眼。
其实他心中,甚至在怀疑这件事是吕惠卿做的。
吕惠卿从容放下报纸,有意无意的嗯了一声,淡然道:石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在不可能。
最多是门客亲友泄露……只是唐坰与石越向来交恶,他不肯招供,情理上却又颇说不过去。
安惇皱眉道。
越是如此,越是值得怀疑。
吕升卿高声嚷道,或许唐坰真不知情,倒是被人一起耍了。
安惇心中直骂吕升卿是个草包,唐坰并非草包,岂会随便发一些匿名的东西?必是背后之人他惹不起,而又知道朝廷的处罚,重也重得有限,所以才拼命抵赖。
想到此处,他又怀疑的望了吕惠卿一眼,见他从容淡雅,一脸超然,但是不知为何,安惇怎么想怎么觉得和吕惠卿有关……但当此之时,他要想青云直上,却是需要和吕惠卿互相利用,纵是怀疑,也不会说出口来。
此事定然会水落石出的。
吕惠卿眯着眼睛,温声说道。
不管怎么说,奏折的泄露,让朝中大臣对石越的信任感大幅度的降低,对吕惠卿而言,总是一件好事,至少石越以后在尚书省,就不会得到那么多的支持了。
但吕惠卿没有料到,石越竟然有一种越挫越勇的勇气。
仅仅一天之后,石越又联合苏辙,向皇帝提出了新的计划。
※※※赵顼仔细阅读着手中的奏折,这个新计划的内容做了十分巨大的调整,整个计划几乎完全不涉及民间,其修路的内容,大幅削减为沟通湖广、四川诸路漕运的几条水陆要道,其构想中由广州通往汴京的交通路线,是由西江入漓水到桂州,走灵渠进湘水而入洞庭,再长沙入汉水,溯游而上,由白河进南阳,由唐河进唐州方城,再用陆路联结南阳、方城、叶县、襄城、颖昌府,由颖昌再转水道,进惠民河,直抵汴京。
这条路线的优点是,完全无须修筑新路,北面只须对南阳至颖昌的方城路加以改造,在原有官道上,加铺石灰石与黄土,以增加运能;南面则只须开浚灵渠,保证灵渠之畅通无阻。
同时修葺由颖昌至信阳军至江夏的官道,以供军队与行人使用,节省交通时间。
两条道路一旦开通,汴京至江夏之间即可畅通无阻,而通过长江,又可以联系四川,同时加强了朝廷对湖广、四川的控制,其投资则非常有限——除了进一步开浚灵渠需要厢军与民夫的配合,花费较多之外,颖昌至南阳与颖昌至信阳、江夏两条官道的修葺,皆可由厢军进行,且数百里之路,数月便可成功。
朝廷要出的,只是一些工本费罢了。
而屯田之计划,石越则暂时搁置了移民之主张,采用的是军屯先行的策略——从信阳开始,一路逶迤而南,直至永州,开辟六十个定居点安置三万名厢军,每个定居点约五百人。
定居点之选择,则必须是已经存在的与日后可能要修建的交通干线附近,由朝廷遣工部屯田司官员往地方,善择军屯地点。
厢军在军屯地点因地制宜,生产蔗糖、药材甚至陶瓷等物,主要以手工业和加工农业为主……陛下。
石越嘴唇微白,略显紧张的望着赵顼。
如果这份计划再次受挫,那么无论是对他的改革计划,还是对他的政治声誉,都会有十分严重的打击。
赵顼抬头望了石越一眼,笑道:卿这个计划之中,伏笔甚多。
陛下英明。
臣与苏大人商议此策,是所谓‘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成功,将来朝廷财力宽裕,便可以沿厢军驻扎地点,修葺官道,进一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同时,移民也可以沿官道南下,处于厢军保护之中。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军屯成功,则臣以为,朝廷大部分厢军,以及一少部分禁军,都可以采用军屯的模式,逐步以军养军。
如此,朝廷的财政,再也不会困难。
石越说的让赵顼怦然心动。
苏辙窥见赵顼神色,赶忙又补充道:臣等之军屯,与历代皆有不同。
历代军屯,以屯田为主,而臣等所议之军,则以手工业为主,屯田为辅。
其要,一则厢军不会占据过多的垦田,此法若能成功,则天下皆可效仿;二则以军养军,因地购粮,可以减少转运之费;三则厢军受朝廷供养日久,或有不乐耕田者,转而为工者,亦可少减其怨;四则工业之利,远胜屯田,朝廷与军卒,皆可从中得利,则上下两洽。
那二卿以来,由颖昌至南阳、江夏两条官道,须要出动多少厢军?赵顼已然心动。
臣等以为,二万厢军足矣。
石越欠身答道,路不甚远,半年可就,且不扰民。
惟役使厢军,不能不厚给其禀,以免由怨生变。
故臣等核算,所费在八十万贯至一百二十万贯之间。
至于灵渠,非有数年之功不可成功,此事不可急,其费略多,然永州、桂州一带,物价低廉,故臣等以为,亦不当超过一百万贯,若以三年图之,则每岁最多四十万贯。
石越心中,自是从来没有强制役使百姓的想法。
赵顼思忖一会,又问道:厢军军屯所费几何?石越与苏辙对视一眼,二人皆是迟疑了一下。
赵顼看在眼中,不由笑道:但说无妨,便是所费略多,朕亦当考量。
石越抱拳笑道:陛下,臣等有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竟是不想让朝廷出一文钱。
啊?赵顼当真吃了一惊。
三万人进驻南方,虽然必定是就近调动,但是军队的调动,平日的粮饷,还有初时军屯要投入的成本,这笔钱自然是不能少的,赵顼本来心中已想要咬咬牙出了这笔钱,不料石越竟说不要花一文钱,让他如何不惊?卿有何良策?臣等商议出一个办法,却未知可行,欲请陛下裁断。
只是所议之策,历朝未有,或者骇人听闻,故不敢写在奏折之中。
石越这样一说,赵顼本是聪明之主,立时便知道石越与苏辙是多么希望这个新的计划能够通过,因此竟然连一点会遇到阻力的东西,都不愿意添加进去。
他微微笑道:卿但说无妨,朕登基以来,不知做过多少历朝未有之事。
陛下,臣等是想,这笔钱,不妨想法子让那些巨商富室来出。
石越谨慎的说道。
卿欲用何良法?赵顼饶有兴趣的问道。
臣以为,可以由朝廷公开招募商人出资,供给三万军屯厢军之军费与军屯成本,且派人教导军屯厢军技术。
而三万军屯厢军所生产之蔗糖、陶瓷等物,即归商人所得出卖,十至十五年之内,朝廷、军屯厢军、出资商人,按一成五、一成五、七成的比例分成。
军屯所生产之商品,由朝廷一次性征收百分之五的货物税,发给‘长引’,从此过关进场,不再征税。
臣以为军屯货物,既可北供京师,又可南下广州运往海外,利润本就十分丰厚,且一路再无关场征税之繁扰,商人必然乐从。
而朝廷则坐享其利。
为保证公平,朝廷可监督商人与军屯厢军签订契约,在商人保证供给的前提下,军屯厢军每年必须交纳足额合格产品给商人,否则则由其赔偿损失;而朝廷亦要所有商人,提供资产保证,若其毁约,则没其资产供给厢军。
赵顼半信半疑的说道:朕颇疑商贾不乐出钱。
商人逐利是本性,以五百厢军计,其一年薪俸成本,不过二千至三千贯,朝廷或给山林,或给土地,虽非熟田,然总不低于四千亩,便是种田,所得亦倍于此数,何况工业之利,又倍于农田。
且军屯地点南北交通畅通,无论运至京师还是远卖海外,利润又可至数倍甚至数十倍。
其所疑惧者,惟朝廷是否信守诺言而已。
臣以为只要略施小计,必有人愿意冒险。
陛下若以为此策可行,可交由微臣执行,臣以为必能成功。
惟望朝廷能信守然诺而已。
石越信心十足的说道,他知道单单省去一笔运输的成本,以及沿途无数关场的繁苛,这每年用两三千贯雇一些高薪工人并租下至少十年的土地,根本算不得什么。
更何况,所有的商人都明白,与官府合作,虽然有官府翻脸不认人的风险,却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苏辙见赵顼已然动心,心中一动,又道:臣亦以为商贾不足为虑,所虑者,或朝中大臣以逐利见责。
且军屯附近百姓,必然受到影响,或亦有弃农之事,而致使地方守吏骇怪……此未足虑。
赵顼挥挥手,从南方不痛不痒的割出些荒山野地,国库不仅可以省下三万厢军的军费,每年还坐享税收与分成之利,一进一出之间,国库每年便多了岂码二十万贯的收入。
而且若能成功,推行全国,想想全国数十万厢军的军费全部省了下来……赵顼似乎看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朕以为此是良策,当交尚书省、枢密院、学士院、诸部寺监共议。
陛下圣明。
陛下,军屯厢军既驻扎荆湖南北路,臣以为其兵器可以一律改用诸葛连发弩……石越思忖一会,终于还是决定提起此事。
石卿,军屯厢军当是不教阅厢军,甚少配备军器。
赵顼以为石越不懂军中状况,笑着提醒道。
既往南方,不得不配军器。
其既在朝廷编制之内,紧急之时,朝廷当依赖之。
国朝兵器,诸葛连发弩传说得自诸葛亮遗法,弩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则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板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
然机巧虽工,其力甚绵,所及不过二十余步而已,非军国之器。
装备南方军屯厢军,甚妥。
其镇压藩人有余,若万一有不测之心,与禁军作战,则与徒手无异。
故臣以为,军屯厢军,当配此弩箭。
甚至可允许一些军屯厢军造诸葛连发弩市卖民间……石越不惮其烦的向皇帝介绍诸葛弩,其用心无非还是要想办法引导民风重武。
赵顼迟疑道:持弩之禁,只恐未可轻弛。
禁令空悬已久,百姓持弩者甚众,臣以为不如废之。
一弩所值亦贵,非寻常百姓所能置,且诸葛弩非军国器,盗贼所用,远胜于此,故于朝廷无害,民间防身则甚便,若使部分军屯厢军专营此物,亦是一利源。
且民间习武,则全民皆兵,此不可战胜之法。
赵顼注视石越,思忖良久,方说道:朕亦以为可,然犹须问韩绛、吕惠卿、文彦博,此事不可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