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6)

第二十二章 京味艺术(6)

2025-03-31 02:09:15

建国后,以侯宝林、常宝坤、马季为代表的相声艺人积极整理、改编传统段子,创作新曲目。

由侯宝林改编、演出的曲目有《改行》、《空城计》、《戏剧杂谈》、《阴阳五行》、《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等。

现代题材曲目有《醉洒》、《夜行记》、《种子迷》、《百分迷》、《离婚前奏曲》等。

常宝坤编演的新曲目有《新灯谜》、《思想问题》等。

马季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创作、演出的相声作品达一百多个,其中《画像》、《登山英雄赞》、《五官争功》等影响较大。

七、老北京的梅花大鼓老北京的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产生于清代中叶,19世纪90年代流传到北京。

梅花大鼓的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

梅花大鼓的创始人是旗籍子弟玉瑞,他精通诗词歌赋,别号梅花馆主。

由他创作演唱的鼓曲自称为梅花调,也被人们称为清口大鼓,就是票友演唱的意思。

梅花大鼓在光绪二十六年前后流传到南城,有票友文玉森常在各王府演唱。

随后南城的艺人金万昌、韩永禄、韩永忠、苏启元等学习了文玉森的腔调,并进行了改革。

后来玉瑞提供了《黛玉思亲》、《宝玉探病》等曲词,由金万昌演唱,韩永禄、霍连仲、苏启元伴奏,在石头胡同北口新开的杂耍馆四海升平演出,听众称它有一字九啭之妙。

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深知梅花大鼓三味,再次对梅花大鼓的曲调、唱腔和唱法进行革新,特别是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即上、下三番)。

他在天津传授了一批女弟子,形成了梅花大鼓中的卢派。

三四十年代北京著名的女演员有郭筱霞、宋大红、花莲宝、孙砚琴、刘淑慧等,以悲、媚、脆著称,风行于北京。

梅花大鼓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它的二六板和慢板唱腔优美动听,紧板活泼跳跃,结尾时的慢板徐缓。

唱词的句式基本上是七字句,有的冠以三字头,快板中偶尔有五字句,有时穿插一些曲牌。

梅花大鼓的演出通常是由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

演唱《别紫鹃》、《龙女听琴》一类曲目时是二人对唱。

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四胡为辅,其他伴奏乐器还有琵琶、扬琴、低胡等。

通常,传统的演出形式是当演唱到一番落腔后,伴奏经常演奏一段独立的乐曲,称上三番和下三番,有时也演奏《梅花三弄》、《苏武牧羊》、《功课完毕太阳西》等民间乐曲及流行歌曲,行话称鼓套子或打牌子。

清末,北城旗籍子弟曾将鼓套子的演奏发展成换手五音联弹,也就是四个伴奏人员击三弦、四胡、琵琶、两架扬琴,左手把自己乐器,右手依次弹拨邻座弦师的乐器。

艺人们学演后简称五音联弹。

梅花大鼓的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有三十三段,很多都是取材于《红楼梦》的,如《宝玉探病》、《黛玉思亲》、《劝黛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归天》、《探晴雯》、《晴雯补裘》、《别紫鹃》等。

其他题材的曲目有《怯绣》、《摔镜架》、《昭君出塞》、《鸿雁捎书》、《韩湘子上寿》等。

新中国成立后,梅花大鼓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编曲目《秋江》、《拷红》、《龙女听琴》、《玉玲珑》等。

20世纪60年代后,梅花大鼓的音乐唱腔进一步改革,如慢板唱腔中的以哎哪起唱被取消,改变了以往的弊病,并丰富了伴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