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天桥名扬中外,而天桥准确的含义是指桥本身和因桥而得名的地方。
元朝时,天桥是元大都的南郊。
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此地才成为外城的中心。
当时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是皇帝从皇宫到两坛祭祀的必经之地。
明朝在此建起颇为壮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
因为皇帝又称天子,天子所走过的桥,故叫天桥。
在老北京的天桥市场内,各种商业、游艺、小吃、医疗等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体,是广大平民活动和谋生的场所。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
它曾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曲艺、杂技中的节目如相声、双簧、快板、车技等都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
同样,天桥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
天桥市场在元、明两代就已经初具雏形。
当时,天桥的河沟两旁是杨柳夹岸、水池相连,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再加上会馆、旅店、商业大都在前三门以外,距离这一带风景区最近,因而这里成了最方便的游览区。
随着游人的增多,天桥逐渐出现了为游人服务的茶肆、酒楼、饭馆等饮食摊点和为游人助兴的打拳、卖艺、说书、唱曲的娱乐场所。
清光绪三十二年修建马路,将天桥改为低拱石桥,后又改为平桥。
清宣统二年,为了方便新即位的皇帝溥仪到天坛祭天,朝廷下令拆除了天桥以南路旁的摊商棚户。
之后又因展宽马路把桥栏拆除,从此已无桥的踪迹,只空留了天桥的地名,桥下的河道也变成了后来的龙须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桥曾多次失火,其中最大的两次火灾几乎把东西市场全部化为灰烬。
40年代末,天桥市场就只剩下三角市场、东市场、西市场及公平市场。
50年代初,政府治理了龙须沟,并修筑了马路。
50年代中期,通过对娱乐场地一系列的调整,除天乐戏院演京剧、万盛轩演评戏、丹桂戏院演河北梆子、原吉祥戏院旧址处由北京杂技团演出杂技和中华、天桥两家电影院外,原有的活动场所都成了居民住所。
原城南游艺园旧址建起了友谊医院,在菜市、粮食市的地方建起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桥的西南面建起了天桥大剧场。
至此,旧天桥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名人与天桥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初年,老北京的天桥以风景著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游览、聚会、饮酒赋诗。
清乾隆年间,文人黄景仁曾经写作了《元夜独登酒楼醉歌》,专门描述了天桥和灯市的情景。
诗人张向陶也在嘉庆五年写作了《天桥春望诗》一首:种柳开渠已十年,旧闻应补帝京篇。
天桥南望风埃小,春水溶溶到酒边……专门描绘了当时天桥的风光。
1914年,诗人易哭奄又写作了《天桥曲》,将天桥景物写得淋漓尽致。
另外,清代诗人孙尔准、邵葆祺等都对天桥作过精彩的描写。
到了后来,天桥逐渐成为民间艺人的发祥地,相声、双簧、快板、武术中的硬气功、杠子和车技、空竹等都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里也被人们称为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
到了近现代,与天桥有关的知名人士更是不可胜数。
(一)一代名妓赛金花赛金花原名傅彩云,祖籍安徽。
她13岁跟随其姐居住在上海,后来由于先后卖身于赵、魏两家,故又有赵灵飞和魏赵灵飞的别名。
1886年,赛金花嫁与洪钧为妾。
洪钧是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的状元,江苏吴县人,精通元史,为断代史学家,著有《元史译文证补》一书。
赛金花嫁给洪钧时才十几岁,而洪钧当时已经50开外,所以两人的年纪相差极大。
1888年,清廷派洪钧出使德国,并可以携带夫人同往。
当时洪钧的大夫人年龄已大,还是一个缠足的小脚女人,也不愿意随丈夫出国,于是状元公就携带了年轻貌美的赛金花出使德国。
后来赛金花回国后,曾在天桥定居18年,尽力帮助周围的人。
在晚清众多名妓之中,赛金花应该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除了名列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孽海花》外,还有多部笔记和小说都涉及到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