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5)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5)

2025-03-31 02:09:14

老北京的裁缝铺是什么样子呢?据老北京人说,通常在街道上有一两间门面房,里面放有比单人床大一些的两到三张案板,再在案子上垫着毡子,并在上面铺着垫布。

也有使用缝纫机的。

所用的熨斗是用火烧的长把熨斗。

也有一些年老的师傅仍然坚持整件衣服都用手工缝制,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活计来。

当年,老北京众多的裁缝铺中以南小街竹杆巷双顺的老韩师傅、和平门外徐庆记的徐师傅和北池子南口路东的叶师傅最为出名。

他们也都是宁波人,凭着一根手针能缝制各种衣服。

裁缝铺也是各有各的客户,比如:地处和平门外的徐庆记,顾客以戏剧界和青楼女子居多;北池子的叶师傅以工商界居多;双顺的韩师傅以政界人士居多。

除宁波人外,北方人开的裁缝铺中的裁缝多数为京郊顺义、昌平等地的农村人。

随着1949年北平的解放,有部分裁缝铺停业,也有一部分改做制服。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公私合营和合作化的出现,裁缝们也都进入了企业,再到后来街道上出现了加工服装的门市部,但基本上都是以前裁缝铺的旧址。

近年来,旗袍日渐被人们喜爱,但老裁缝铺却彻底地绝迹了。

六、板爷和拉洋车的板爷是谁?在北京,做生意的是倒爷,能吹牛的是侃爷,蹬三轮车的叫板爷。

北京板爷最了解胡同,这也是他们生存的法宝。

北京的胡同有多少?据《析津志》载:元大都时只有29条巷通。

到了明代,除了大街外,原来384条火巷也叫胡同了。

据明嘉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内城有胡同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光绪年间对胡同统计,内城有1200多条,外城有600多条。

1946年,有关部门曾经进行过一次统计,北京共有胡同3065条。

这么多胡同,板爷都要牢记。

生意来了,板爷一路飞跑,直奔要走的胡同,生意做得是既快又好。

但对于一个只知道身边一亩三分地的板爷来说,即使生意来了,心里也会有种不知去向的彷徨。

但聪明的都会说知道,坐好了您哪,这就走,先把车上的人拉着走,如果路不对了,板爷拉上半天还能捞到一些损失费。

作为板爷,最喜欢堵车、修路,这些状况对他们的生意非常有利。

人力车也称洋车、黄包车,是一种商业化的交通工具。

与三轮车相比,人力车没有前轮,车箱和车把都是用木头做成的,绝大多数外面涂有黑漆。

最初,车轮是木制的,外面嵌有铁瓦,后来改为钢圈,并在外面嵌上实心胶皮条。

宣统时,胶皮条又被轮胎替代。

座箱上装着随身倒式的半圆车篷,可以遮阳避雨;而且座上铺着棉垫,脚下铺着油布,底部还有脚踩车铃。

讲究些的人力车在冬天还要配装棉套,车帘里镶上玻璃,脚踏左右外帮各悬挂亮铜玻璃车灯。

老北京大多数车夫拉的车都是经熟人介绍,而且是在履行铺保等手续后到车厂租用。

每天,拉洋车的依照规定时间出车、收车、交当日的租金,如果超出规定的时间就要受罚。

租车人负责修理车辆的碰撞、断条爆胎。

此外,富裕人家一般都有自家车,他们会雇上年轻健壮的车夫,一天管三顿饭,负责四季的衣服,按月给较高的工钱,民间把拉这种车叫包月车,车夫被称为拉包月的。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老舍先生所写的《骆驼祥子》,书中的主人公祥子就是拉洋车的,通过小说可以真实地了解洋车夫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