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26)

第六章 齐鲁英杰(26)

2025-03-31 02:07:58

颜真卿自幼丧父,随母亲殷氏寄居在舅舅家中。

颜氏世代以儒雅传家,家学渊源,也是陈郡名门望族。

少年颜真卿在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刻苦学习,26岁考中进士,28岁通过吏部考核,成为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从此踏上仕途。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统治者疏于防范,判军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东都洛阳,并于第二年掠取京城长安。

当时,颜真卿在担任平原太守初期,以锐敏的政治嗅觉觉察到安禄山有造反的企图。

因此,他积极布防,努力加固城池。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河北诸郡纷纷陷落的情况下,颜真卿却率领军队取得安史之乱以来唐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时牵制了叛军西进的速度。

但是,由于朝廷过于腐败,统治者内部发生矛盾,唐军错失反攻的战机。

当唐玄宗出逃成都时,只剩下颜真卿孤守平原。

经过长时间的坚守城池,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颜真卿被迫弃城。

公元757年,颜真卿依靠在平原的忠贞表现,被肃宗李亨封为宪部尚书。

颜真卿在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臣,成为奸佞之辈的打击对象,并多次被贬。

公元766年,颜真卿由刑部尚书被贬为吉州别驾,自正三品降到从五品。

虽屡屡如此,颜真卿依然忠君爱民,无论身处何地,均不忘为君守政、为民解忧,所到之处政绩斐然。

晚年的颜真卿曾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行过激烈斗争。

公元783年,早有谋反之意的李希烈率兵攻占汝州(今河南临汝)。

朝廷打算派兵围剿,欲报私怨的卢杞(字子良,今河南滑县人)趁机建议德宗派遣74岁的四朝元老颜真卿前往宣谕劝说,因为颜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

颜真卿虽然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却仍然听君命,携带侄子和几名家僮前往许州(今河南许昌)。

来到许州见到李希烈后,还没等宣读完诏旨,李希烈等人就谩骂他,并令亲兵拔刃逼胁,但颜真卿面不改色。

李希烈见状将他扣作人质,使用各种手段威胁利诱,甚至以将其活埋为名,迫使颜真卿就范。

对此,颜真卿毫不所动,并严加斥责:何必费那么多麻烦,只要借给我一剑,你必睹快事!无奈之下,李希烈说:不能屈节,当焚死!颜真卿依然毫不畏惧,径自往火中走去,幸亏李希烈的手下拉住了他,否则真的被焚。

公元785年8月,李希烈无奈之下命人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的龙兴寺缢杀了颜真卿。

临死前,颜真卿给朝廷写了遗表,还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和祭文。

祭文中写道:天之昭明,岂可诬乎!有唐之德,则不朽耳!得到颜真卿遇害的消息,唐王朝为之震惊,三军将士纷纷痛哭。

半年后,李希烈被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被护送回京,厚葬于颜氏祖茔。

德宗皇帝废朝五日,举国悼念,并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世人将其尊称为颜鲁公。

《新唐书·颜真卿传》写道: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颜真卿一生好学,尤其擅长书法,他的书法不但受到家庭的影响,还得到了吴郡张旭的指导。

此外,他还广泛学习了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特长,并经过融合贯通创造出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字体风格,后人称之为颜体。

史学家范文澜认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事实上,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影响非常大。

他的作品《争坐位贴》、《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等都是后人临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