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为官期间,认为吏治问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官吏的公平正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繁荣,因此非常重视吏治。
有一次,他与唐太宗谈论国家的治理问题,在谈及名将高颎的公平正直时颇有感慨地说: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话中的意思与唐大宗的想法不谋而合,李世民高兴地说: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事实上,房玄龄的吏治思想对贞观盛世时期的政治清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公元642年,房玄龄进升为司空,依然负责处理朝政和监修国史。
此时,已经担任端揆(唐代尚书省长官,总揽国家政务)十五年、女儿成了韩王妃、儿子娶了公主的房玄龄感到自己的地位过于贵显、尊宠,便以年老为借口,上表请求告老还乡。
唐太宗接到上表后,特地派使者劝他: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
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
自知衰竭,当更奏闻。
在唐太宗的一再劝说下,房玄龄只好继续担任原职。
房玄龄在辅佐唐太宗期间,事事谨慎,做事兢兢业业,可一旦遇到太宗处事的失误,他却不敢极言谏诤。
比如:他虽然反对太宗穷兵黩武,远征高句丽,却又听之任之。
由此可知,房玄龄在为官期间还是比较圆滑的。
公元648年,房玄龄身染重病,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相见,考虑到他的身体,允许他坐肩舆(车)进入殿内,且可以到御座旁下舆。
这在当时是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也是臣子的极大荣耀。
君臣相见后,唐太宗特意将他留在宫内,命太医负责诊治。
每当听说房玄龄的病情好转,他就喜形于色;当听说病势加剧时,他又面容忧郁。
对于太宗的尊宠,房玄龄感激万分,一再声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随着病情的恶化。
唐太宗为了便于探望房玄龄,特意命人凿通苑墙,开了一扇门,并频频派人前去询问病情。
在房玄龄生命垂危之际,唐太宗亲临病榻,与他握手话别。
由于悲痛难忍,太宗诏令皇太子与房玄龄诀别,并当着他的面将其子房遗爱提升为右卫中郎将、房遗直为中散大夫。
公元648年7月24日,房玄龄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0岁。
为了悼念他,唐太宗废朝三日,加封他为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
在为房玄龄办理丧事时,特意赏赐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并让其陪葬昭陵。
房玄龄辅佐李世民30多年,孜孜奉国、举贤任能,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辅佐创立了唐朝,虽然权力日重,他却没有恃权骄狂,而是谦虚谨慎,后人将其奉为唐初贤相。
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也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有亚圣的美称。
颜真卿的祖籍是琅邪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后来五世祖颜之推举家搬迁至雍州万年(今西安市),此后一直居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