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7)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17)

2025-03-31 02:07:58

所谓阴阳五行化的儒学,其实质是齐、鲁文化一体化的产物。

在先秦,齐文化和鲁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文化系统。

后来,随着战国时期齐鲁地区政治统一进程的发展,齐、鲁两大文化系统逐渐融为一体,在学术上的主要表现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的融合。

从学术角度来说,战国时期的邹衍是汉代经学的先祖,因为他曾经将阴阳说与五行说融为一体,并以阴阳消息论宇宙的变化原因,以五德终始为宇宙的变化模式,目的就在于论证天象与人事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无所不包的宏大体系。

汉代经学的创立者董仲舒就在这个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说为其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填充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主张,从而完成了汉代经学的理论奠基和改造工作。

所以,汉代经学的发展壮大与齐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齐鲁文化,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汉代经学。

二、从经学到理学汉代经学注重制度名物的训诂考证,宋代经学则注重经书的义理研求,也就是所谓的经义,所以宋代的经学还被称为理学。

朱熹塑像有学者曾经指出:理学的兴起主要是为了重振士人的道统,也就是认为自家哲学接续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统,主要代表人物是程朱陆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他们最为重视的儒家经典是《周易》和《四书》。

理学家从建立儒家心性哲学着眼,注重理、心、性、气等心性论范畴的阐释。

他们讲体认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本意都在指示意义的源头,以便实现一种内在的超越。

对理学的发展与完善,贡献最大的当属南宋时期的朱熹。

他对儒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总结和综合,使儒学真正完成了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变,其理学的思想体系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

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又号云谷老人,别称紫阳,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代儒学大师,其思想学说对南宋至清代7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体,是产生物质世界的基础。

在人性论上,他强调天理,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可以说,这是朱熹学说的核心命题。

据说朱熹非常推崇尧舜禹时代,认为尧舜禹是实行天理的,为王道政治,而汉唐以后的帝王则行人欲,是霸道政治。

纵观朱熹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对经学、教育学、史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等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训诂、考证、整理文献资料、注释古籍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

他的注释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儒家经典古籍,尤其是儒家经典的普及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他的《四书集注》和朱子学的经学注释在元代成为钦定的教科书与科考的标准。

明初所修的《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都是以朱熹的著作为主要内容的。

事实上,他的《四书集注》从元到明清都是科举考试的必读科目。

为了推广自己的理学,朱熹还创办书院、制定学规、编撰教材,并以年龄、心智和理解力为标准,设办小学和大学。

所谓小学,就是打基础阶段;所谓大学,就是学习治国之道的阶段。

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朱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对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