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7)

第三章 齐文化与鲁文化(7)

2025-03-31 02:07:58

2儒学及儒教孔子一生的著述并不多(只留有语录体的《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弟子遵照遗嘱将其言行、语录等编辑而成),但却极为通晓古代的礼乐制度和经典文献《易经》、《尚书》、《礼》、《诗经》、《春秋》等。

正是由于他能够将中国上古以来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以及经典著作等通过自己的讲授传承于门徒,而这些门徒中的杰出者又将其流传下去,儒家才最终得以形成,并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应该明确一个观念,儒家与儒教并不同。

所谓儒家,就是一种学说,在当时并不是主流文化,充其量只是孔子所开设的私学。

儒教则是一种官学,是国家的宗教(以神道设教),也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夏商时期,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汉武帝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

在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

3孔子的历史影响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5000年来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

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都在追求理想社会。

孔子不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对世界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据考证,在欧洲近代启蒙思潮兴起时期(17—18世纪),已经传播到欧洲的孔子思想对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家的启蒙学者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伏尔泰等思想先驱都非常推崇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人道主义思想。

近20多年来,风靡全世界、权威性的历史人物传记著作《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作者迈克尔·H·哈特将孔子排在第5位,这显然是非常公正的评判。

因此,孔子不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四、儒学传承孔子几乎将毕生的心力都放在政治上,但始终没能得其所愿,此后一直致力于广收门徒、从事教育。

正是弟子们如众星拱月般推崇和一再传彰光大孔子学说,才使得孔子拥有了如今的地位和声誉。

1孔门弟子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顾颉刚先生(1892—1980年,江苏苏州人)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中写道: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

由此可知,孔门势力的强大除了客观环境的因素之外,与孔子的人格也有很大关系。

孔子晚年曾进行过自我总结,将自己的众多弟子进行了粗略的分类:有德行方面出众者,如颜渊、冉伯牛、仲弓、闵子骞;有政事方面出众者,如冉有、季路;有言语方面出众者,如宰我、子贡;有文学方面出众者,如子游、子夏。

至于其他一些颇负盛名的弟子,孔子评价道: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柴(高柴)也愚,由(子路)也果,回(颜回)也屡空……也就是说,弟子们各有所长和所短。

孔子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他们在孔子生前均不曾另立门户,但由于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比如:曾子作《孝经》,记述孔子论孝之言;子夏等荟萃孔子绪言,纂为《论语》;《诗经》由孔子授子夏,六传而至荀卿;《公羊》、《觳梁》二传为子夏所孔子讲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