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书·禹贡》称:蒙羽其艺。
认为早在夏朝时期就已在蒙山、羽山一带种植作物。
建国后在蒙山麓区先后发现的几十处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都对此作了印证。
西周时,成王封颛臾(人名)于蒙山之阳,主祀蒙山,说明蒙山在当时已跻身名山之列。
春秋时期,鲁大夫莫斯在《閟宫》中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他把拥有泰山和龟蒙视为鲁国的荣耀。
西周将蒙山南北封为齐、鲁两国,它们在军事、政治进入的同时,也传播了华夏文化,使蒙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解放后在蒙山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墓、西汉石碑、东汉墓阙,其建筑与雕刻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蒙山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来有七十二场浇花雨之说。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拥有野生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6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天然氧吧之美称。
蒙山奇峰耸立、层峦叠嶂、深涧遍布,古有九十九峪、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说。
现今有水帘洞、雨王庙、云蒙峰、大小云蒙峰、天壶峰、栖凤山、蒙山卧佛、蒙山猿人、邵家寨、蒙山巨龙、百丈崖、浴人、仙池、百花峪、老龙潭、望海楼等等自然景观。
水帘洞瀑布(也称中国瀑布,所挂崖壁酷似中国版图)为极为罕见的三叠式瀑布,上下落差高达60米,飞泄时如银河倒挂、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蒙山叠瀑左上方的百丈悬崖上端有一自然形成的拱形洞门,传说此洞500年开启一次,开启时地裂天崩。
而鬼谷仙师王禅老祖当年就曾在洞内修炼纵横之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庞涓就曾在此跟随王禅老祖学艺。
雨王庙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位于海拔850余米的山坳,庙中香火旺盛、钟声悠悠,是道教文化胜地。
庙内有三件珍宝:千年何首乌,根茎长于庙基,直径有脸盆般大小,如人形,雌雄成对,在建庙时就已存在;江北第一杉,300年前由道人植入;800年古井,水质清洌甘爽,从未干枯过,据说喝此水能祛病除灾、延年益寿,被奉为神水。
云蒙峰有三峰、二峰组合,均为东南、西北方向排列。
三座山峰呈山字型耸立,被人们称之为山东的山字之源。
明朝文学家公鼐(1558—1626年,字孝与,号周庭)曾赞誉曰:蒙山最高是双峰,上有烟云几万重,我与峰头一伫立,却从天外数芙蓉。
这里的双峰便是大小云蒙峰。
大云蒙峰酷似巨大的面东南而仰卧的寿星,小云蒙峰则像面东南而长啸的巨猿。
蒙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育了浑厚的文化内涵,曾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驻留蒙山,吟诵蒙山。
孔子曾多次登临蒙山,并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战国纵横家鬼谷子、汉朝史学家蔡邕等均曾隐居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览蒙山,杜甫并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佳句;北宋文学家苏轼登临蒙山后写下了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在南巡中曾几次驻跸蒙山麓区,眺赏山色,并写下《蒙阴晓雪》(康熙)、《望蒙山雪色》(乾隆)等诗篇颂扬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