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桓帝重修孔墓,并在墓前建造了一间神门,在东南方向建造了一间斋宿。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有孔子冢大一顷,经考证,当时的茔地占地约百亩。
南北朝时,孔林内植树600株。
宋宣和年间,孔子墓前修造了石仪。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子后裔孔思凯修建了林墙,构筑了林门。
大约在明代晚期,茔地已经扩大到1800余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来曲阜祭孔,允准再次增扩林地11419亩。
此后又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有专官守卫,孔林的规模基本延续至今。
据统计,自汉开始至今,孔林共重修、增修了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孔林(局部)3次,总占地达到了29419亩。
如今的孔林内有柏、榆、槐、桧、朴、枫、杨、柳、柞、楷、女贞、五味、檀雒离、樱花和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有些树株人们至今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因此,人们将孔林称作天然的植物园。
在这个天然的植物园里,有一条长达1000余米神道,由桧柏夹侍,平直如矢。
神道的尽头是木制的至圣林牌坊,也就是孔林的大门,大门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纵深空间,有众多挺拔的桧柏。
通过一条狭长的甫道便可以来到二林门,也叫观楼,为城堡式建筑,四周的墙壁高约4米,周长达7000余米。
在墙内有一条小河,名叫洙水河,通过河面上的洙水桥,沿轴线往北走,登墓门,穿甬道,便是享殿。
享殿是专门祭孔时摆放香坛的地方,殿前摆放着翁仲、望柱、文豹、角端等石兽;殿后正中的大墓就是孔子的坟地,墓前有明朝黄养正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巨碑。
东边是其子泗水侯孔鲤的墓穴;前边是其孙沂国述圣公孔子思的墓地,之所以这样安排墓穴,是因为这种布局为携子抱孙。
孔子墓前的东侧建有三座小亭,分别为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修建的,起名为驻跸亭。
在孔林中,除了孔子的墓穴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较高的要数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
于氏夫人原本是乾隆皇帝的女儿,由于当时满汉不能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当时的一品大员于敏中,然后以于敏中女儿的名义下嫁给衍圣公,于氏夫人去世后,其后人便为其修建了规模高于孔子后人的于氏坊。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
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墓冢累累,碑石如林,石仪成群,包含了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几个时代的墓碑和谒陵题记刻石等4000余块,宋、明、清时期的石人、石狮、石马、石羊、供桌、望柱和神道坊等石仪千余件。
此外还有门、坊、碑亭、享殿等60余座明清建筑。
因此,孔林作为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对于研究我国的墓葬制度,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风俗、文化、艺术、书法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1年,国务院将孔林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邹县三孟:孟府、孟庙、孟林邹城原名邹县,位于山东省南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很早就有邹鲁之称。
孟子,字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约生于公元前372年,于公元前289年去世。
孟子生前主张仁政,被后人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