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晋阳起兵(5)

2025-03-31 02:06:01

对于表弟杨广,李渊一直怀着复杂的感情,他必须承认表弟比他有才华,比如写诗绘画;比他有能力,比如治理国家,然而李渊自信他有一点强过表弟,那就是他比表弟更懂民心。

杨广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虽然也在很多地方接受过锤炼,但他的身份注定他始终高高在上,不可能真正了解民心。

而李渊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也出身官宦人家,但他七岁丧父,让他懂得了世态炎凉、人世疾苦,他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在这些地方他都接触过当地的百姓,他比杨广更知道人心的向背。

再加上数年的军旅生活,他悟出了一个真理:军心可鼓,民心可用!只要做好民心的文章,起兵大业必成。

李渊决定起兵后,立即找来了刘文静,让他火速伪造一道诏书,并把诏书的内容贴遍晋阳的大街小巷,务必让这道假诏书的内容路人皆知。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诏书呢?是一道强制征兵的诏书。

诏书上说,皇帝决定四征高丽,责成太原、西河、马邑、雁门四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子年底前到涿郡集合,违令者斩!这是一份空前绝后的征兵令,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出台过如此不近人情的征兵令,一般而言,多是采用逢二抽一 逢三抽一,顶峰到逢五抽三。

百分之百的征兵根本就不可行,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相信这就是皇帝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不体恤民情的皇帝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谣言很快传遍了晋阳的大街小巷,大家都相信这是真的。

李渊和副留守长官王威、高君雅派出人向百姓解释,结果越解释越像是真的。

无论在什么年代,谣言往往比《新闻联播》更有传播力,因为谣言采用的是口口相传,前者比后者更亲切,更民间,也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看着民心思变,谣言四起,副留守长官王威和高君雅想破脑袋也没有想明白事情的起因,而李渊却暗暗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他知道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一切必须是慎之又慎,眼前的这两个家伙,表面看是自己的下属,实际却是皇帝安插的眼线。

李渊下定决心要反,然而手下的那点兵还不够,想要大张旗鼓地征兵又不行,因为在历朝历代,想要征兵都要得到皇帝批准,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征兵,那就不是征兵了,而是谋反。

就在李渊左右为难的时候,马邑的起义军首领刘武周帮了李渊一个忙。

刘武周本来是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东北)人,父亲刘匡举家迁徙到了马邑郡。

刘武周本人骁勇善骑射,在豪侠圈里很有人缘,原本在当地担任鹰扬府校尉。

后来马邑郡郡长王仁恭看他比较骁勇,就提拔为自己的亲兵队长,平时驻扎在王仁恭的内宅负责王仁恭的安全。

原本刘武周对王仁恭还是忠心耿耿,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

这个女人是王仁恭的小妾,长得颇有姿色,刘武周常年驻扎内宅,两个人接触得就多了起来,一来二去,就有了瓜葛。

在那样的大宅院里,风流韵事是藏不住的,渐渐地就有人知道了他们的不正常关系,这下刘武周麻烦了,奉命守卫内宅却给郡长戴绿帽子,这是诚心恶心郡长吗?眼看奸情就要暴露,刘武周决定不逃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要得罪就把王仁恭得罪到底。

刘武周的第一步跟李渊一样,从舆论下手,先在群众中制造愤怒的情绪,他派出自己的亲信去四处煽动:如今百姓饥饿,饿殍遍野,王郡长却紧闭粮仓不给救济,哪有这么当官的,诚心不管大家的死活。